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利用情商:学会让情绪“为我所用”

这是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道理:一个人到底有多成功与一个人到底有多幸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成功者未必会感觉到幸福,而幸福者未必有多么成功。一切的区别就在于情商:懂得利用情商,了解并尝试去调控自我与他人情绪,你就可以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你就能够促成自己想看到的结果。

了解自我: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一个小男孩在与父母一同出游的时候,看到了一棵自认为不同凡响的大树,便围着它转了起来,这边看看,那边瞧瞧。父母认为他在玩耍,却听到他嘴中不断地嘀咕:“像天鹅!”“像扇子!”“哇,又变了,现在像小鹿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盆景园艺师。

在情商理论中,潜在的自我总是会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而发现了潜在的自我,便发现了自己内在的情绪变化。认识并把握了自己的情绪,便能够知道自己的人生,从而主导自我人生。

与低情商的人相比,高情商者是自我觉知型的人,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我情绪状态进行认知、体察与监控。他们具备自我意识,他们的注意力不会因为外界或者自身的情绪干扰而迷失、夸大,或者产生过度的反应,这使他们可以在情绪纷扰中保持着中立与自省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的人生比一般人更多了一些改变与重新选择的机会。

莱恩·比其莉在7岁时,她的母亲过世。不久后,比其莉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被领养的孩子。此时的她感受到的,不仅是养母去世的悲痛,更有被生母遗弃的失落感。为了远离这种失落感,她立志成为世界冲浪冠军,以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在22岁那年,她终于达成了目标,赢得了世界冠军。此后,她又七次刷新了女子冲浪纪录——这使她成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女性冲浪选手。

一般人在遭遇了连连打击,特别是被生母遗弃这样的事情后,往往会陷入愤怒之中。“我在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有人会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情绪。在这样的场景中,有两个我存在:一个是身临其境、怒火中烧的我,一个是旁观的我。“旁观的我”以局外人的方式来观察自己、评价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旁观的我”往往是高情商者特有的标志与权利。他们因为情绪上的出色表现,而能够与自己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距离,从而能够实现以一种“鸟瞰”的姿态来打量自己。这使他们能够与“身临其境的我”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与真实自我的情绪。

这种“鸟瞰自我”的姿态,其实就是了解自我、真实地认识自己的最佳姿态。我们可以说,每一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与世界达成一致。在希腊哲学家中,赫拉克利特最接近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的确,一切出色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将自己当成了标本,借此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自我与自我感知

现代自我概念开创者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他能够称作是他所有关系的总和。”这种自我不仅包括个人的身体、心智能力,还包括个人的衣服、房子、妻子、孩子、祖先、朋友、同事以及他的银行账户。所有的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情感。若它们增加、繁荣,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是人生的赢家;若它们缩减、消失,我们便有可能一蹶不振——对每个东西的感觉程度或许不同,但对这些东西感觉的方式大体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为何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卡奴、购物狂会出现。只有在这个时代里,低情商者的自我才有机会在外界的影响下膨胀到无法抑制的程度,而人们总是期望通过不断的占有与增加来获得那种满足感。

我们过分地注意自己

如果你花了许多钱,为自己购买了一件名牌T恤,并进入了教室,你很可能会这样想:“今天肯定会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注意到我这件昂贵的T恤!我穿上它变帅、变漂亮了这么多,而他们却没有。”但事实上,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人会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总是高估周围的人对自我外表与行为的关注度,我们习惯于对自己过分关注,并以为他人也会如此关注,而这种认为“我是人群中的焦点”的错觉,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偏激反应。

这种错觉产生于“我”与“他人”的意识觉醒时。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而当他们渐渐地在成长中感受到他人与自己不同时,他们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人,而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这就像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所描述的那样: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我们的自我便出现了。当我们进而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我们便成了社会人。成熟,便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高情商者开始体谅他人的存在,而低情商者却会始终将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

而另一种代表性的证明则是:有些人习惯高估他人对自己的了解,比如,你肯定听过这样的对话:“把那个给我!”“那个是什么?”“就是那个!哎呀,那个嘛!”还有一些人会高估自己在人群中的醒目程度,当你打电话问他在哪里时,他从来不会告诉你明确的地标,而是将自己当成地标,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看到他。“我就在这儿!这儿啊!你怎么还没看到?我在这儿!”

从角色开始,了解自己

一生中,我们总是要面对、扮演很多角色:你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同时又是父亲的儿子;你可能是妻子的丈夫,同时又是妹妹的哥哥、哥哥的弟弟等。面对不同的对象,你需要将自己放在不同的角色中,比如,面对长辈你可能恭敬,但在小辈面前,你又可能需要表现出身为长辈的威严。

如果你使用一种既定的行为与态度来面对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话,便会造成角色不清,而你的人生肯定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令人无比纠结。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这种角色效应也同样存在,一个阶段结束,我们就必须要从扮演的角色中抽离出去:读书期间,你的主要角色是学生,但工作以后,你就必须要以“社会人”的角色来要求自己。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固定的社会衡量标准:当你能够从这些衡量标准来观察自己,同时将自己在每一时期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一阶段的表现如何、在某一角色中的表现如何。

我们需要了解的另一个事实是:自我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你可能会为昨天的选择而懊悔,也可能在一时的愤怒中无法控制自我——这些都是自我变化、发展的表现。而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当你能够接受这种改变,并依据不同时期的改变来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时,你的情商也会逐渐地得到提升。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而且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愿意去正视,更不愿意他人看到的阴暗面。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下,大多数人不惜代价,竭力地伪装自己、迎合他人,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缺点的背后,都有优点在其中;每一个阴暗面的存在,都对应着一个生命赋予的礼物。好出风头往往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胆小可以让你躲过无妄之灾,泼辣的性格在有些场合下是解决问题的极佳方式。阴暗面与光明面一样,它们共同组成了“你是谁”,只有接纳了这种光明与阴暗并存的自我,我们的情商才能够全面启程。

小佳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做一个好人”。在儿时,一旦她做错了事情,父母便会大加训斥,并随口封之为“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佳开始学会了掩饰自己,她总是努力讨好他人,努力地表现自己“好”的特质,而将自己那些“坏”的特质掩饰起来,不让家人与老师、同学发现。

当她踏入社会后,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而她需要掩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在办公室里,同事们总是肆意地将自己的工作强压给小佳,此时,小佳告诉自己的是“不要生气,更不能自私”;朋友随意将她喜爱的东西拿走时,小佳所想的是“不要小心眼,东西再买就是了”;当原本属于自己的奖金被克扣后,小佳第一时间的想法不是愤怒,而是“别贪得无厌,去年还有好多同事被辞退了呢,而自己依然在公司”。

小佳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让自己变成他人眼中“和蔼可亲”的人,所以,当她身边出现了有缺点的人时,她总是在内心十分鄙夷,这也让她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她感觉自己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因为上天不公平,而眼下处处委屈自己却依然处处不顺的处境,完全是因为自己生在了错误的家庭,认识了错误的人,去了错误的公司。

“如果我的爸妈是富一代,如果我的男友是富二代,如果我的公司是上市公司,如果我的上司大度而明智,那么,我的生活根本不会像现在这样糟糕!”她常常这样想。

心理大师荣格曾问,你究竟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小佳的错误就在于,她只想成为一个好人,从而在“好人”的片面认知中让自己受困;事实上,做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人生快乐的基础。

承认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拥有完整的人生,是情商发展过程中的“基石”。每一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是各种消极与积极的特质彼此调和的结果,不管少了哪一方面,都算不上完美。更重要的是,乐观与悲观、勇敢与懦弱——这些特质潜藏在我们的内心,倘若刻意地压制某一种特质,它便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出现,而且,越是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越容易在恐惧的迷宫中迷失自我。

“阴影”这一词语最先被荣格引入了心理学中,并被用来指个人人格中受到刻意压抑的那部分。压抑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无知、恐惧、羞耻心,甚至是爱的缺乏。而荣格对“阴影”的定义也很简单:“阴影就是你所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人。”他相信,若我们承认与接纳自我人格中的“阴影”,便会对我们的个人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情商中的“自我接纳”完美契合:我们只有直面“阴影”,并使它们成为我们人格、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解放。

你的阴影终将形成投影

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在自己的著作《认知阴影》中这样描述“阴影”的作用:自我层面上的投影现象非常容易辨认,若我们仅仅是感觉到了某个人、某种事情的存在,那么,它们通常不会带有我们的投影。若我们被某个人、某件事情所影响——不管这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快乐的还是愤怒的,那么,它们很可能就携带了我们的投影。这句话,很好地区别了“感觉”与“投影”的差别。

平日里,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潜意识去影响他人,使他们表现出被我们所压抑的情感、特质,或者将那些容易表现出此类情感、特质的人吸引到我们的身边,这便是“投影”。

比如,你平日里努力地想要掩饰自己爱发火的本质,可是,你的身边很可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人;你生性自卑,总感觉周围的人与你一样,或者他们都看不起你。很大一部分人的自卑是因为与真实自我不相配的自傲导致的。

这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我们因为自我受到了压抑,只得在周围的人身上去寻找这些特质,更重要的是,这些特质还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在愤怒者的刺激下,你很可能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情绪失控;在骄傲的人面前,你越来越多地感觉到自卑。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与接纳了自己心中存在的消极特质,那么,他人表现出来的这种特质便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所以,接纳那些被自己拼命隐藏的真实自我,我们才能避免阴暗面在人生中形成巨大的投影。

接纳自己的每一面

我们眼中他人的缺点,往往都是我们自己不敢承认的、内心中的缺点。想象一下:你之所以讨厌那个每日装扮得精致无比的女子,是不是因为你与她一样,拥有爱慕虚荣的一面?你看不惯整日在办公室中耀武扬威的小主管,多半是因为,你知道自己与他一样,也渴望拥有以权力操纵他人的时刻。

我们对他人品头论足,其实多半是在对自己进行真实的评价——如果不是这样,你不会那么在意他人的缺点。因此,当你再一次对他人作出负面的评价时,不如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的评价是否同样适合于自己?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诚实的话,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世界就如同一面镜子,你看到的世界,往往就是你真实的倒影。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会将自己消极的特质投影到他人的身上,同时我们也会使用积极的特质去影响他人。当你承认与接纳了自己身上所具备的每一种特质后,你才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觉醒。若你刻意地避免表现出某一种特质,你的生活势必会受到局限。

你不愿意表现出懒惰,就无法彻底地放松下来;

你无法对他人表示出愤怒与不满,就会成为人群中的“受气包”;你不愿意表现出自信的一面,他人可能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怯懦自卑的人;……

改变我们当下的人生,关键在于将放在他人身上的投射收回来,发觉自己的特质,承认与接纳完整的自己。

接纳与拥抱你的光明和你的阴影,可以让你的生活出现彻底的改变,一切就如初时丑陋的毛毛虫破茧而出一般,你也将化身为美丽的蝴蝶。在不必掩饰、不需假装更不用努力证明自己时,你会拥有足够的自信,你也将有自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走出自卑感的困扰

人类文化发展至今,我们格外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语来促进自我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但是,与自信、自尊相对应的是自卑,它使我们刻意地去否定或者贬低自己,而它往往会使我们失去更多。

徐磊从一个仅有50多人的山村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从那一刻起,决定在这个城市生根发芽,再也不回那个名叫“故乡”的穷乡僻壤,但是,出身贫寒的他却从来没有在这座城市真正地自信过,哪怕如今他已是一名知名大企业的正式员工。

他处处好强,时时都想要争胜。“不能让人家瞧不起!”这种意识在他的脑海中不时响起。但是,周围的同事虽然能力并不如他,却拥有较好的家境、良好的修养。虽然成年以后徐磊一直在努力,但有些东西注定从儿时开始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日,同事无意间说起自己出差时被人讹钱的遭遇,顺带说了一句:“农村人就是难缠!”徐磊的神经立即被挑动了:他联想到平日里这位同事的严格与两人曾经有过的嫌隙,认定对方就是故意要说给他听。于是,两人在办公室大吵一架。

一句与当事人并无直接关联的话,却惹得徐磊如此愤怒——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徐磊本人自卑感太浓厚。在情商领域中,自卑从来不是恶魔,更不是不将其斩草除根人生就没有希望的。相反,自卑就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那样:自卑是人追求向善的动力,正是因为自卑,人才会想要超越现在的自己。

但与徐磊一样相同的人并不少,如何才能走出自卑感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自卑、认知自卑。

想真实地了解自卑,我们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自卑与自卑情结。

自卑与生俱来,不会消失也不可能彻底远离

与他人比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自儿时便已开始。当小朋友的玩具比你多时,当同学的成绩比你好时,当同事的收入比你高时,你会很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差距,同时,这种差距又会使你对自己当下的状况不满。我们之所以会对现状不满,是因为我们都是目标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不断地为自己找到新的目标——每当我们到达一个目标或一个地方后,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都是下一步要去哪里。从这一角度来说,自卑即我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不满。

所以说,自卑其实是我们的天性,更是驱使着个人与整个人类一直前进的动力来源。若我们永远不会感觉到自卑,我们便永远不会有进步与改变的动力。虽然,对现状的不满会使我们难过、焦虑甚至感觉到嫉恨。但是,这些情绪的产生,无非都是让我们拥有更强烈的动力去达到更佳的状态。

一旦我们比他人优秀、比他人好时,我们便会产生优越感:这感觉是对我们努力的回报,同时也是一种令人上瘾的愉悦。而我们的一生也将在不断的优越感与自卑感之间切换,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自卑情结:利用不当的龟缩来保护自我形象

单纯从自卑的不可磨灭性来看,它是有存在必要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自卑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却有可能被无限地放大。比如,看到邻居住的房子比你大、开的车比你好、收入比你高时,你会感觉到羞愧,并想要努力上进。但如果此时你的爱人跳出来,对你大加指责,说你不争气、没用、窝囊的话,那么,此时你感觉到的就不仅仅是羞愧,而是羞愧难当、委屈与不被理解的愤怒了。

这些情绪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围,为了使自己不那么难过,你可能真的会相信自己是不争气又没用的窝囊废,从而放弃努力,或者愤怒地反抗,与你的妻子争吵,甚至会暗暗地诅咒那个各方面都比你优秀的邻居,或者全盘否认努力的价值,甚至将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父母没有钱、妻子没办法给予帮助这样的外因上。

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旦我们受到了非分的打击,我们便会进入龟缩的保护状态。我们忘记了成长与上进,唯一想要的,就是恢复那所剩无几的优越感。不幸的是,许多人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中,都有太多有意无意打压我们的人,他们以为自己是在帮助我们,其实,在经过了他们经年累月的折磨后,我们的龟缩状态逐渐成了习惯。因而,到了今日,当你看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不如他人时,都会本能地使用逃避、辩解、否认甚至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么做,其实只是为了维护你的自我形象,但它并不能改变我们本该改掉的缺点,更无法说服他人你变得更好了。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由于不敢面对真正的问题,你与他人的差距日渐增大,大到你已无力去改变——这便是自卑发展到自卑情结的可怕。

与自卑为友,方可远离自卑情结

自卑的个人处理,一般有这样两种方法:

自卑—努力—提升并获得优越感;

自卑—自我保护—弥补优越感—忽视目标与现状—产生更多自卑。

很显然,第一种方法会让我们与自卑更好相处,而第二种方法却会让我们产生自卑情结。陷入自卑情结,往往是因为对自卑的恐惧。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一件事情,却发现所有的迹象都在不断地提醒你,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此时,如果你放弃之前的工作,从头再来,你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笨蛋。为了不感觉自己很傻,你会坚持按错误的方向进行,直到最终彻底地失败。

自卑就是人生路上的那些迹象,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否定你的人生、头脑或者存在的意义,而是提示你,是时候改变方法了。

失去了疼痛感,我们就会拖着受伤的肢体四处晃悠;失去了恐惧,我们便会傻乎乎地穿过飞驰的车流;忘记了疲惫,过劳死就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不知道自卑,我们便会将同样的错误再犯上无数次且永不悔改。学会与自卑做朋友,甚至不要介意这位朋友损伤一些你的优越感——虽然你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但是它却可以告诉你很多重要的事情。

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的自信,自卑与自信同为人生必要

印度一位寓言学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自己,非常激动地说:“快来帮帮我!”

寓言学家问:“发生了什么事?”

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得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

寓言学家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

纳斯鲁丁非常沮丧地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

正如故事中所说的那样,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但是,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时,却总是将他们幻想成特别完美、什么都不缺的样子。然而事实上,自卑的同时却保持着积极、谦虚、实干精神的人才是自信的。没有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的自信,任何人都有自卑被触发的时候,真正拥有高情商的自信者,会十分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失败,面对批评,然后思考怎样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人才是自信到可怕的人,因为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击垮他们的信心与改变的意志。

所以,若你想要在生活或是工作、情感的任何一个方面走出自卑情结,就必须要在接受“自卑存在必要性”的同时,拥有这样的态度:“去他的优越感!”

管理好冲突,就管理好了人际关系

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人际关系有这样的认知:“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对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若你无法正确地对待他人,那么,他人就是你的地狱;不管自己是否是与他人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你都要承受地狱之苦。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自发性地对他人产生偏见,有时候甚至会引发不同目的的攻击行为,甚至引发双方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广泛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发生人际冲突时进行的沟通往往是非常挑战人性的,它所挑战的,是人的情商高低:自私、任性与无法掌控作为低情商的代表在冲突中往往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它也在修炼着人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情商技巧,是否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与控制能力,决定了个人在人际冲突中的表现是好还是坏。

“我一听到‘人际关系’四个字就头痛!有时候,我的确会按捺不住发火,可是,事情明明就是对方的错嘛!”君范是某大公司的财务经理,他进入本行十几年的时间里,业务能力越来越强,但总感觉遇人不淑,总是有“小人”与他发生冲突:不是龌龊的上司,就是卑鄙的同事,偶尔还有讨厌的客户。

比如,那日早上,君范刚刚上班,电话铃就响了起来。为了抓紧时间,他一边接听电话,一边整理相关的工作。此时,有位李姓员工前来找他。对方看到君范正在忙着,便站在桌前等着。只见君范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最后,终于等到君范的电话打完后,他却头也不抬地问这位李姓员工什么事,且一脸的严肃。

原来,对方是来询问工作报表中的一个问题要如何处理,君范听到他的问题不禁暗中生气:他提问的是财务工作中最常见的小问题,这种问题都处理不了,如何更好工作。于是,君范没有理他,而是与同室的小张交代了几句。

此时,李姓员工已表现出不满,他愤怒地说道:“如果您现在比较忙的话,完全可以告诉我!”还没有等君范回应,对方已经走出了办公室。次日,有关君范“架子大”、“不体贴下属”的流言便四处兴起。

熟人与熟人之间的人际冲突往往不是一日之功,它们很可能是多年宿怨。有些人选择了压抑,有些人选择了攻击,而有些人则选择了逃避。只是,这几种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冲突还未爆发,仅仅是因为燃点未到,虽然表面一切平静,可这样的冲突对人的心理能量又往往非常耗竭,不管是当下大吵一架,还是拍屁股走人,参与冲突之中的每一个人在心底都会有一个过不去的坎:我是对的,我不甘心。

相比于一直将问题隐藏在表面的平静下,冲突的出现其实也有其有益之处:如果将冲突看成是一种信号,它正在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当前所采取的方法以及面对他人时所使用的态度;它可以提供一个机会,使彼此可以澄清自己的看法,并讨论双方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般来说,冲突可以指出问题的症结,使我们有改变,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令彼此有情绪宣泄的管道。而且,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一旦有人际冲突爆发的迹象,便要拿出“立即”与“尊重”的态度,处理当下的事情,以避免“积怨太深”或是“积非成是”,造成令人束手无策的痛苦回忆。

“潜伏—爆发—扩散—解决”,认识冲突发展的四大阶段

情商专家们将人际冲突分为了四个阶段,我们或许无法控制冲突的发生,却可以运用这四大阶段的特点,引导其向更有利人际关系的方面迈进。

潜伏期

当内心知觉有冲突发生,虽然尚未到爆发的那一刻,其实便已经进入了人际冲突的阶段。此阶段只要加强对潜伏期的监测,便可预知或控制冲突的方向与程度,令大家以理性、平和的态度解决冲突。此阶段的策略可使用温和、坚定与诚恳的态度,在谈话中,多使用“我”,少用“你”字开头。

爆发期

一旦冲突爆发,不管是口头还是肢体的冲突,都会给双方造成伤害。此时,无效地处理冲突,不如暂时不去处理,若可以设法控制愤怒的情绪,使自己冷静下来,那么,冲突或许也可以走向建设性的未来。

扩散期

一旦冲突爆发,责备、否认、阻断都会加剧冲突,此时,静观其变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也许双方都有悔意,或许后面还有余震,留一些时间与空间,让彼此有一个缓冲,日后对解决冲突也会有帮助。

解决期

此时的解决包括三种:双方都满意的双赢结果、“不解决的解决”,甚至结束一段令人伤痛的关系。不管是哪种解决,其实都代表了一段冲突的结束。

很显然,双方都满意的双赢结果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达成的,而关系的崩溃更会让双方关系彻底受损。此时,个人不管在冲突中占据了何种角色,在外人看来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状态,虽然这种“划分责任”的办法明显太过模糊,但很显然,在潜伏期便早些预防冲突是最好的办法。

在出现信号时,进行冲突预防

突然爆发的怒火、失望的表情,往往就是冲突爆发前的信号。若身体语言与讲话态度显示出对方的情绪正在向着负面发展,那么,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进行冲突预防。暂停引发冲突的事情,并说一些类似这样的话:“我并不是多心了,但我感觉我们的对话有些不对劲了,是不是跟我说了什么话有关?”

若你想要婉转一些表达,也可以这样说:“在这样的事件处理中,我们存在意见与分歧很正常,也许我们可以暂停几分钟,看看眼下的进展是否能够让我们满意。”

此外,你也可以建议:“为了确保我们并未脱离正确的轨道,你介不介意花上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进程中有没有出现可能影响结果的错误或者问题?”

很多人在交流进行过程中任由不好的感觉滋长、恶化,他们要么是未曾察觉这些负面情绪,要么就选择置之不理,而这两种策略往往都是错误的。有些时候并不适合进行问题的讨论,比如,双方都比较累的时候、心情都不好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将问题推迟一下,或者使用可让对方积极回应的方式,来改善有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爆发。

注意使用 PURRR 程序来控制冲突

PURRR程序是情商领域中一种特别的控制冲突的办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言外之意,特别是在敏感的环境、人际关系中,该程序更是必不可少。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①当你打算以某人的举动为基础做出判断时,不要急于下结论,先暂停片刻;

②确信你已经理解了对方的举止表达(字面上与关系上)的意思,特别是当其中包含了暗示时;

③简要地考虑一下,你用来形成这一判断的信息,若有必要的话,寻求更充足的相关信息;

④将另一种有可能的解释应用于你最先考虑过的那种可能,比如,这并不是针对个人的,只是对方疲劳或者疑惑产生的结果,重新解释刚刚发生过的情况;

⑤再次引导谈话,使其走向有利于自我目标的轨道。

这一程序使你得以仔细地了解局势,从而不至于贸然行动,因此也避免了一段关系陷入尴尬的境地之中。

通过有可能导致冲突的行为,看到真正的起因,这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情商技能,它使个人避开了对他人冒犯采取报复行为的人性本能,而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挽救关系上。而另一方面,它也增加了冲突发生以后、双方还可以再次获得双赢或者问题解决的可能性。

别让生活中的小事打败你

当代著名作家苏芩提出过这样一种处事观:人心只一拳,不要将自己的心想得过大。心中盛放了过多的是非,便盛不了太多的正事。其实,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从早忙碌到晚,但是却一事无成,关键就在于,他们对于细枝末节的琐碎关注得过多。米能果腹,沙可盖屋,但若将二者掺杂到一起,其价值便会大大减少。高情商者与低情商者的区别在于对待此类小事时的侧重点截然不同:前者从琐事中意识到生命的消耗,后者却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上面。

江明是某外企的经理助理,在任职几年的时间里,虽然他竭尽全力,但因个性优柔寡断,遇到一件事,总是掂量来掂量去,生怕做得不对会引起他人的不快;而对一些重要又不太懂的事,他又总是采取逃避态度,只有在拖到不能再拖的时候,他才去动手处理。结果,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时,往往由于时间仓促,便草草了事,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一向努力,却无法获得提升的关键。

一次,经理到外地出差,临走前让他起草一份回来在董事会上发言的报告,并告诉他,自己需要出差七天,回来的时候,期望看到一份完美的报告。言语中,无不暗示这份报告决定了江明的下一次升迁。

江明虽然知晓了重要性,但在经理离开后,他却依然按部就班地处理日常琐事:寄信,发传真,打些无关紧要的电话;给老板的一位朋友买一束鲜花祝贺他开业大吉;然后又和自己的几个朋友小聚了一两次。

直到最后一天,他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时间去处理经理的发言报告了。第二天,经理拿着江明仓促交上来的报告叹息不已:他果然不是可造之材。

其实,江明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对于细枝末节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一个人对细枝末节的投入越大,对大事的投入就会越小,并会越少关注非做不可的事情。一旦形成这样的习惯,便极少能够关注到真正的问题。这就如同下棋一样:与不如自己的人对弈,你可以轻易获胜,但是,你的棋艺却无法获得大的提升。而且,一旦这样的棋下得多了,你的棋艺会变得越来越差。所以,真正的高手宁愿少对弈、不对弈,也会尽量避免与不如自己的人对弈。

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曾对琐事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认为,这世界上再没有比那些只顾自己鼻尖下的一些微小事情的人更可悲的了。”耗尽我们生命的,与其说是一生也不一定发生一次的重大悲剧,倒不如说是琐碎的小事引发的烦恼。

所谓琐事,其实就是人生的缩影

到底什么是“琐事”?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中文自有其传意的魅力所在,但又恰恰因其传意的功能,使我们将很多信息转化成了自己的思维,并进而变成了“想当然”——这种自发自动的转化,在高情商者眼中,会使琐事变成无关紧要的小事;在低情商者的眼中,则会转变成有碍人生的可怕大事。不同的心理认知,导致了个人在面对琐事时的态度不同,而这种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状态。

“琐事优先”的人拥有着直线的思维,他们想要走直线,但时间黑洞却将他们“吸”到了另外的地方,每日都被动地接受着琐事、解决着琐事,使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两点:

工作或人生很无趣;

即使做不好,公司/同事也不能把我怎样,对工作失去野心,进而对人生失去梦想。

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琐事优先”的人整日挂在嘴边的话语往往是:“其他的无所谓,我只要把××做好就行!”这其实是一种托付的心态—— 一旦这种心态形成,从一天的工作失衡,到整个人生的失衡,只是早晚的问题。

为何我们会忽视重要的事,而转向琐事

琐事优先往往是因为琐事能够带来“重要的事”无法比拟的快乐。

简单、明确

寄信目标明确(只要到邮筒前将信件递出即可),流程明确(写信、填写地址、寄出),任务简单(每日可完成N次)。此类任务,由于它们本身的易行、明确性,使我们总乐于先做这样的事情,因为相比之下,大事、重要的事显得步骤太多,完成困难。

让我们获得即时满足

发份传真可以立即得到结果(收到回复或者对方收到而无需回复),不存在中间区域,这就是即时满足。若是写一份复杂的策划案,不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搞定,而且结果往往不由自己控制(写得好写不好,往往是上司说了算),这就是延迟满足。大多数人更乐于获得即时满足,因为它能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不愿意改变

本来只是打印个文件,只需要两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谁知,去领纸、修打印机,使用了将近一上午的时间才完成——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如何去做?你会选择去使用其他部门的打印机吗?

一定想过,只不过,你会感觉,既然已经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干脆将它彻底解决吧!这便是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沉没成本:在这件事情上浪费的时间越长,你付出的精力与收获越不成正比。大多数成年人都没有理性到可以时时思考沉没成本的地步。

学会臣服:将“琐事优先”调整成“要事优先”

“琐事优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是,我们想要抗拒低情商对人生造成的损伤,就必须要让琐事臣服于要事。

你可能会因为重要任务过于拥有挑战性,而让自己忙碌于大量的急事与琐碎的小事,但是,如果眼下有重要的工作,你最好学会将小事放在一边。对此,专门研究如何抗击琐碎之事对人生的负面影响的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将重要的事分成具体的行动与目标

缺乏明确的行动计划、任务结构不清往往是最难对付的。为了让自己容易开始着手于那些貌似吓人的大事,你完全可以将它们分为具体可感的小事。

一项令你烦恼的文案写作,在高情商者的手中多半是这样进行的:

①用笔纸先将核心观点与大纲写出来;

②打电话与经理沟通,得到认可后,打开Word开始写;

③迅速地使用最直白的话,写出标题;

④用Word的样式写出大纲和核心观点,大标题、二级标题等等;

⑤填充内容,并作修改,此时,往往会对标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进行二次修改。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断点续传”:写作过程中,就算被接电话、与同事交流打断也没有关系,因为心中已经有了大纲。而将一件大任务拆解开,做到“断点续传”,也会得到“即时满足”:你会看到一项项小行动被完成,而这种完成的进度会让你意识到,你离完成重要的工作已经不远了。

永远为你面对的事情标记上优先度

心理学家尼尔·费奥认为,这种办法最现实的好处就是它会让你变得现实,让你意识到,身为一个凡人,在有限的时间内,你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计划都完成的。此时,你只好做出艰难的决定,将相对不重要的事情舍弃。其实,这也是做出人生选择的标准:永远只关注那些重要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在做一件重要而艰难的事情时,总是不时地想着另一件事情,那么,将那件事随时记下来吧!以便忙完以后立即去着手解决它。

学会忽略小事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世界上有价值的事情往往不易做到,正如卢瑟福所说的那样:在要事中遇到的困难就如同一面墙,它并不是为了阻挡我们,而是让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到底有多渴望达到目标。

在这种展示中,忽略小事、重视要事并不是要求,而是一条通往高情商的道路,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能够收获的东西也只有一个:掌握自我人生。

学会积极地自我暗示

2010年,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的上映使人们体会到了穿越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神奇,而人们也开始热切地关注梦境中的世界。这部影片被称是“于潜意识结构内发生的科幻片”。所以,人们不得不承认,电影带给人们的强烈自我暗示,已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带给我们的震撼——这部电影使平凡的人们意识到,在潜意识的带动下,人往往可以完成平日里无法完成的一些事情。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处于迷惘状态下无法自拔,一味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法走向成功的人,甚至有些人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表现出对生活绝望的一面,进而陷入了黑暗之中。此时,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力量。

1954年以前,人们根本不会相信有人可以在四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1.609千米)的路程,因为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取得过这样的成绩,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而且,这是受限于人类体力而导致的直接结果。

然而,当时英国最出色的长跑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却从不这样认为,他将“在四分钟之内跑完一英里”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并反复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突破这一极限!”在这样的暗示下,他不断地加强锻炼,使身体内的潜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为了鼓励自己,他还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这样的速度是人们的一个梦想与目标。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将证明它不是一个幻象!”

在1954年5月的一天,班尼斯特于英国牛津突破了这一常规,使用三分五十九秒的时间跑完了一英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能。而在班尼斯特突破这一极限后的两个月,又有一名澳大利亚选手约翰·兰迪再次将罗杰·班尼斯特的极限打破,这一次,兰迪仅用了三分五十八秒的时间便完成了一英里。之后,先后有十几名选手纷纷超越这一极限,一次次地证实了人类体力与速度的新高度。

德国著名心理分析学家亚伯拉罕 · 卡尔认为:“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怎样的自我暗示,往往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功。”这充分地说明了自我暗示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班尼斯特与后来者的成功证明了一件事情:只要你内心是真的想要,并把握了自我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你的梦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顿 · 诺夫认为,自我暗示永远不会来自外界,而是来自肌体内部的皮层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的现象。这种皮层过程与大脑中的信号系统的刺激有直接的联系:自我暗示的重点在于,以“我”为中心,从潜意识中找到自我的超能力,为自己树立一个切实的目标。这个目标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者赢得一定的荣誉,而是顺应自我内心潜意识里的一种必然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暗示并不是仅有积极的一面,同时还有消极的一面在其中。

从作用上来讲,自我暗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孩子在上床睡觉以前,母亲嘱咐他:“玩了一天了,当心尿床。”果然,他的行为被母亲说中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从母亲的话语中,孩子接受了负面的暗示;早上起床时,对着镜子梳妆打扮一下,若看到自己的脸色很好,往往一整天都会心情舒畅,这便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

很显然,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个人从心底认为自己是可以变得更好的自我暗示,这样的自我暗示可以不断地激发一个人的潜在能力,令其具有无限的力量去重塑自我。但是,消极的自我暗示便容易误导一个人的判断与想法,令其陷入消极心理之中,并产生消极的态度。在人生中,我们需要去重视、去塑造的,恰恰是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说,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心情与强大的人生动力,有时候还可以激发自身无穷无尽的潜能力,使自我变得更加强大。

重视自我对话与自我鼓励

所有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强大的能力与力量,唯有充分地意识到它,并重视这种力量,才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够完全以“我”为中心,在潜意识的带动下走向成功。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 卡尔认为:“一个人习惯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往往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成功。”这充分说明了自我暗示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情商领域中,暗示疗法是改变自我最优秀的方法,这一观点在心理学上早就得到认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会使个人在内心的号召下,令个人语言、动作以及各种意念等情境都发生变化,而且,它还可以将一个人完全改变。

在潜意识带你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个人一定要注重自我对话与鼓励:

“我一定可以做得和他一样好!”

“我是最棒的!”

“我肯定能够做好这件事!”

诸如此类的话是自我鼓励与暗示的一种力量,同时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内在催化剂。

可以说,心理上的自我暗示是一个人改变自身且重塑自我的一种坚强的意志力,是每个成功人士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所有想要成功的人必须拥有的一种意志力法则。

进行自觉自我暗示的练习

每日早上起床以前、每天晚上上床准备睡觉的时候,闭上眼睛,活动你的嘴巴,借助一根有20个结的绳子来计算数量,并机械地让自己重复20次下列的句子:“每天,在每一个方面,我都会越来越好。”

不需要去考虑什么特别的事情,因为这个词“在各个方面”指代的是所有的事情。在进行这一暗示时,一定要自信而虔诚,并确信你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你越是充满信心,那么,你就能越快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此外,不管是什么时候,当你的身体或头脑感觉不舒服时,郑重地告诉自己:你不会自觉地去加强它,而是会马上使它消失!然后,闭上眼睛,尽可能地使自己处于与他人隔离的状态。若是精力上的压力,便将手放在额头上;若是身体上的毛病,便将手放在疼痛的部位,张开嘴巴,非常快速地重复:“它就要消失了,它就要消失了……”稍加练习以后,你身体上的不适将会在20~25秒以内有所缓解甚至消失。

自我暗示是个人潜意识中一种强大的力量,只有充分地意识到它,并重视这种力量,才能够实现自我生活以“我”为中心,并在潜意识的带动下走向成功。

驾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你是否常常没有安全感,害怕自己不能成功,害怕自己不能让他人满意并喜欢?

你是否内心深处对生活充满了厌倦,感觉生活中没有什么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对工作与学习感觉到缺乏耐心,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甚至在他人面前将自己放低至尘埃里?

你是否充满了愤怒?对自己与他人的言行反感,对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反感,喜欢批评他人、乐于责备自己,埋怨这个世界不公平、不公正,抱怨这个世界伤害了你?

……

不管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你都无法避免害怕、烦恼、愤怒等负面情绪。正如气质是天生的,很多情绪情感也是与生俱来、不可消失的,而差别只在于,每一个人的情感发展不完全一样,体会到的情绪类型与强度也会各有差异。

小优精神抖擞地走入办公室,放下公文包,打算给自己来一杯“叫醒脑袋”的咖啡,好开始一天的工作。然而,当她走进休息室时,却发现里面已经被邋遢的同事们弄得一片狼藉——到处都是咖啡渣,洗手液的瓶子倒在洗手台上,地面上垃圾遍地,熬夜加班的同事吃过的盒饭盒子还摆在那里……

这种事情真是让人无法忍受!小优想起自己已经连续做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义务清洁员”,却依然没有人想到要自觉地维护公共卫生,气不打一处来。她冲进办公室,准备对着几位同事大吼一番——她的确需要发泄一下怒气。可是,随后小优又克制了自己:这几位同事刚到办公室,混乱并不是他们造成的,怎么能怪他们呢?

发泄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想要大发脾气是因为有怒火在胸中燃烧,若不释放出来,便会不断地累积,直到最后某个时机一股脑地爆发出来。发泄怒火其实就是负面情绪的一种,而这种单纯的发泄往往只能让我们得到某种畸形的快感:由于未找出怒火的源头,不能改善不如意的情况,导致怒气并不会消失,反而会进一步激化负面情绪。

心理学巨匠弗洛伊德用“水库”来比喻人类情绪的具体处理过程,在他看来,每一个人体内都仿佛有一座情绪水库,一旦负面情绪出现时,便会存放于情绪水库之中,若情绪水位累积到个人的情绪警戒线,那么,个人便会出现无法控制情绪、发怒、暴躁等情形。若情况一直恶化,情绪水库中的负面情绪持续增加,最终的结果便有可能是情绪水库崩溃,心理方面出现问题。

可以说,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水库,驾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是维持心理健康更是个人获得高情商的最大前提。

了解情绪变化规律,明确“不归点”与“释放点”

艾里姆夫妇长期从事情绪研究工作,在他们看来,想要改善负面情绪对人生的影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变化的具体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传达与控制自我情绪,这样才能实现情绪上的趋利避害。

这种了解其实建立在情绪的规律上:所有人的情绪都有特定的行进轨迹,有时需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是几天,一种情绪才能走完它的航程。在此期间,不管我们如何努力地去控制情绪,它都会沿着一个既定的轨迹与一个无法预知的时间表持续向前行进。若我们不懂得情绪的规律,我们便很容易陷入奇怪的处境中:不仅无法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反而使问题进一步封闭式化。

在一天中,我们或许能够让一些微小的烦恼安然度过,但是,一旦某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它便必须要走完自己的情绪曲线,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减轻它的强度,而这一强度阈便被称为是情绪上的“不归点”。

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情绪强度阈:有些人会在情绪压力到达一定程度后,生气长达两天,在两天之中,他会不断地针对生气的事情发怒;有些人则只会在两小时内生气。这种情绪强度阈决定了个人在负面情绪中的表现,它所反映的是个人对情绪表达的价值观,一旦情绪的强度达到了不归点时,情绪必须要沿着它的轨迹上升至顶峰,最后达到情绪“释放点”。

情绪周期完成后,理性才能回归

一旦情绪跨过不归点,我们便进入了可怕的非思维区即情绪区。在这一时期,情绪占据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性都被抛至脑后。这一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多被归为“不理智”的范围,就算是再理性的人,一旦进入情绪区,都会陷入“无理性”或“无逻辑”之中。此时,主宰一切的是情绪,而心平气和、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旦情绪完成活动周期后,我们便又能够清晰地思考问题了。清晰思维区是敏锐洞察力的源泉,因为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理性、理解力最完善:切身体验了情绪的爆发而在平静后所获得的洞察力会使我们更能清晰地去看待事情。

这种经过了情绪爆发后的洞察力往往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深刻的改变,比如,许多夫妻由于琐事争吵、生气后,在经过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交谈后,会向对方坦陈自己的真实感受,而在得到了对方的真正接受后,他们之间往往会变得更亲密、更能相互理解。

在我们无法恰当地表达与处理情感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闹情绪。有时候,如果同时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我们的理智便会让自己隐忍不发,但我们的感觉依然强烈,因为负面情绪并未消失,只是我们有意识地将它们放在了一边,集中精力做那些需要做的事情。比如,在工作正繁忙时,虽然同事故意找茬,你心有不满,但为了完成工作,你也多半会隐忍下去。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它们从情绪临时贮藏库中提取出来,反复地掂量,看它们是否能够表达出来,并加以处理。当它们不值得表达出来时,如何去消除、减少负面情绪爆发的几率便成为了我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情绪、思考与行为是相互交织、不断影响的互动体系。若想有效地驾驭情绪,一种是选择从思考出发,让自己尽量去压抑负面情绪;一种是从自己的行为出发,让自己在当下可以延缓负面情绪。

“6秒钟走下情绪电梯”的练习,便是在负面情绪产生的那一刻,利用一些行动,来使行为反应的时间得到拖延的办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一练习极为简单,但在情绪面临“不归点”的那一刻,6秒钟的时间往往非常漫长。

从行为出发:我的6秒钟行动

你可以从自我情绪挑战中选择以下6秒钟行动。

避免恐慌与暴躁:慢慢深呼吸3次,它可以帮助心跳放慢;

降低愤怒:喝一口冰水,它能够让体温下降;

减轻紧张:喝一口温水,它可以暖化胃部;

淡化焦虑:改变姿势或者站起来走走,它可以帮助松弛肌肉;

避免忧郁:到温暖或者光线充足的地方去,它可以促进乐观思维,增加好奇心;

笑:它能够帮助你转移注意力。

个人“6秒钟行动”并不一定非要参考上述原则,你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爱好与环境来细想一下:对你而言,什么是能够帮助你有效度过6秒钟的行动?

要知道,压抑情绪、处理情绪都会花费我们极大的精力。在努力压抑负面情绪后,个人很容易有痛苦、易激怒、疲劳或是不安的感觉。若我们将负面情绪在“情绪水库”中储存得过久,遇到细微的小事就有可能导致大发作,比如,它在争论、对话时,甚至在某件毫无关系的事情中冒出来。

情绪的本性就是要被释放与消耗的,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它们都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避免负面情绪突然爆发的最好方法,就是经常性地正视与清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当你发现自己无法恰当地表达或处理情绪时,不要着急,更不要讨厌自己。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闹闹情绪,等它露出真相时,你自然会发现,自己已经发现它的固定规律,并为下一次避免情绪爆发做好了准备。 HS168AMcU7RaGhvXIj2+aT3RUoSTugc99oj9K/laYdy7LB5bioWgY36tXDDB9eP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