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发现情商:从心理学一窥EQ的秘密

你比很多人都聪明,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人成功,自己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你工作优秀,但你的薪水与职位却与你的能力丝毫不匹配;你曾经怀揣理想,但如今只能以“适应不了社会”为由,将梦想藏匿……成功并非偶然,那些能够在社会中表现得游刃有余的人,必定有其出色之处,而维系他出色的关键,就是他的高超情商。

情商越高,社会能力越强

不管你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自由职业者,你都极有可能出现过此类想法:为什么有些人明显看起来脑袋聪明,但是生活却不尽如人意;而有些人看起来智力平平,却可以过得很幸福?

同样的现象也反映在生活中:有些人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看起来却很幸福快乐,生活中充满了欢笑,而他们的周围也往往有各式各样乐于与之交往的人;而某些相对富有的人却总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公,与他们交往,只会听到不满。为什么他们的处境会相差如此之多?

事业、物质生活的成功就一定代表了个人社会能力的强大吗?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多成功与个人有多幸福之间的矛盾在哪里?答案就是情商—— 一种了解、控制自身与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高,你就可以把握说话做事的分寸,去促成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而情商低,则直接影响个人的社会能力、生存状态。

白领一族的亚妮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正期待着晚上与男友一起去听钢琴演奏会。去车库取车时,她发现一辆车斜停在了自己的车位后方——这给倒车技术本就不怎么样的亚妮更增加了倒车难度。“这人真自私!如果我见了他,一定要教育教育他!”

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车倒出后,正好遇到了车库管理员。“你们怎么做事的?这人车停成这样,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吗?”车库管理员自然不会礼让,两人言语中难免有冲撞。亚妮愤怒地威胁道:“我会直接向你们上司投诉你!”

与男友相会后,亚妮还在为刚刚发生的事情愤怒,就连男友温柔的劝慰都听不进去。带着这种情绪坐在华丽的演奏厅里,美妙的音乐也变得刺耳。这真是一个扫兴的夜晚。

当演奏会结束后,男友邀亚妮一起用餐。两人已经好几日未能一起吃饭了,而亚妮却拒绝了:“今天没心情,改天吧!”看到亚妮这样的态度,男友也气呼呼地走了。一场原可以美妙结束的约会就因为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停歪了车而变得无趣。

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感到生气是一件自然的事,但因此而让接下来的一连串事情变得糟糕就是典型的情商低下了。但身处此类场景中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可能事出有因,而是单纯地使用抱怨与不满来摧毁自己的快乐。

情商所指向的是个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个人品质。它表明了一个人运用理智去控制情感、操纵自我行为的能力。可以说,它是一种克服内心矛盾冲突、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个人的情绪智商彰显了个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表明了个人社会能力的强与弱。

不管是情商理论的创始人塞拉维教授和梅耶教授,还是将情商进一步发扬光大的丹尼尔·戈尔曼,这些心理学家都认可这样的观点:情商是个体生存的重要能力。而且,个人社会地位越高,情商也就越重要。

在心理学界,情商的高低有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我们可以从下面中看到。

高情商

认可所有人拥有人权,并尊重他人;

从不将自己的观点、价值观强加于人;

对个人拥有清醒认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

可承受压力;

自信却不自满;

人际关系良好,有可交心的朋友;

善于处理各类问题。

较低情商

易受他人影响,个人目标不明确;

能原谅他人的无心之过;

能应付与控制不良情绪;

认为“自尊”与“他人认可”程度有密切关系;

易动摇个人观点;

人际关系较差。

较高情商

拥有责任感;

自尊自爱;

较自信且不自满;

拥有较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与大多数人进行良好交往;

可应对生活中大多数的问题,不会有太大心理压力;

拥有独立人格,但在某些情况下, 会受到他人焦虑情绪的影响。

低情商

对待自己与他人总是双重标准;

无明确目标,也不打算付诸实践;

习惯逃避问题;

说话没有节制、没有节奏;

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

情绪控制能力差,常发火、常焦虑;
生活无秩序;

乐于抱怨,爱推卸责任;

乐于辩论争吵,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通人群中,情商的分布往往遵循钟形曲线定律:“较高情商”与“较低情商”的人占据大多数,他们是社会的主流。

情商领域同样存在“马太效应”

近代心理学一向推崇“马太效应”,财富领域是“马太效应”最明显的领域,有钱者在理财有道的基础上变得更有钱。

大部分人不能理解的是,在情商领域中,也有类似的贫富分化现象:“较高情商”者往往有机会向着“高情商”领域发展,因为他们已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他人的良好反馈,去接触到更出色的人群;“较低情商”的人却因为接触更多的负面影响,而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个人意识到这种恶性循环,并寻求解决之道,不仅是情商提升的基础,更是社会能力增强的前提。

较低情商者、低情商者的恶性循环

某些人在不同的场合中,个人情商的体现是不同的

个人情商能力的高低往往也会因为场合、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你可以看到:有些人异性缘颇佳,但对待亲人却粗暴无比;有些人在职场是典型的精英,但在私下场合却能力一般;有些人在面对陌生人时毕恭毕敬,但在亲近的人面前却随意发火。这种因场合、情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情商水准的情况,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个人在情商与表现能力上存在缺陷。

情商是可以提升的能力

与出身、家庭等不可选择的外界条件相比,情商是可以改变的。它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天赋,既然是能力,便有办法提升它。

真正阻碍我们提升情商的最大障碍是我们未曾意识到这种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我们乐于将某些人的高情商归为他们的幸运或者家世。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自我设限:

“情商是一种天赋。”

“我天生不善于沟通。”

“我天生暴脾气、没耐心。”

其实,当我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后,这些自我设限便会成为自我提升的起点:

“目前我还不懂如何提升情商。”

“目前我还不懂如何与人有效沟通。”

“目前我还没有学会怎样控制情绪。”

意识到这种能力可以提升,并发觉自己在情商能力上的不足与缺陷,是我们开始全面提升情商乃至社会能力的基础。当然,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它却会带给我们巨大的收获。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情商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在为生活幸福与职业成功添砖加瓦。

真正的幸福源于高情商

哈佛大学图书馆有不少名言,但与人生关联最密切的却是这样一句话:“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生活实践则告诉我们,与那些社会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傲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虽然智力平平,但可以敏锐察觉他人情绪变化、善于控制自我情绪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同时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若将人生比喻成一辆全速行驶的列车,那么,情商不仅可以为列车提供足够的动力,同时还决定着列车的前行方向。一个人若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往往需要正确的思想与信仰来指引方向,而那些真正具有建设性的精神力量,则往往蕴藏在能够左右人生命运的情商中。所以,可以说命运的轮船驶向何方,决定于个人情商的高低。

人类历史上有关情商决定人生走向的故事并不少,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路易斯·福克斯的故事。

1936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于纽约正式拉开帷幕。凭借着高超的球技,路易斯在这场比赛中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事实上,在比赛进行到中后段时,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只要路易斯稳定发挥再拿几分,冠军就是他的了。

就在大家已私下将路易斯视为冠军时,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改变了路易斯的人生走向:有一只闯入了赛场的苍蝇落在了主球上,路易斯起初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再次俯身准备击球时,那只苍蝇又飞回了主球。在观众的笑声中,他再一次起身,将苍蝇驱赶开。

那只令人讨厌的苍蝇使路易斯的心情跌入了低谷,然而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苍蝇如同有意与路易斯作对一般,他刚回到球台上,它便又飞到了主球上——这让整个观众席上的人哈哈大笑起来。

路易斯的情绪由此恶劣到了极点。他终于失去了理智,并生气地使用球杆去击打苍蝇。没想到,球杆没有打到苍蝇,却碰到了主球。裁判判路易斯击球未得分,他因此离冠军便远了一步。

这次误击成了路易斯此次比赛的拐点:他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却愈战愈勇,终于赶上并超过了他,摘得了此次比赛的桂冠。路易斯就此失意离场。

次日早上,人们在河中发现了路易斯的尸体——他竟然因为一只苍蝇导致的发挥失常的比赛投河自杀了!

当情绪处于低潮时,情商低下者往往会迁怒于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情商低下者往往会在其他环境中忽视了自身所拥有的各类优势。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讲述情商与人生幸福的关系时,曾经提到过一位名叫“希米契娃”的保加利亚女人。希米契娃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女人,她的智商高达200。据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男人——两度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库力——与她的智商一样高。凭借着如此高的智商,希米契娃在学术上成就广泛,并先后在保加利亚与英国获得了五个学士学位。

但遗憾的是,这位高智商的女人虽然学术有成,却未在学习期间有过任何可以交心的朋友。进入社会以后,她有长达两年的时间找不到工作——哪怕入职,也会在短时间内主动离职或者被辞退。当她降低标准而终于入职以后,其收入也低于当地中等收入水平。在这种生活背景之下,希米契娃称自己只有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中时,才能体会到幸福。

对希米契娃来说,幸福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而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中。这是因为在学习时,没有人与她作对,只有知识的高峰等待她攀登。但生活远不仅仅是学习。

情商能力的五大方面

在丹尼尔博士的理论中,他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从情商能力的五大方面来概括的话,情商必须分为两部分:

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即“避免让自己情绪不佳”的能力;

对外输出情绪的能力,即“让他人情绪很好”的能力。

当你拥有了这两种能力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活、工作中会占据以下的优势。

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而感到自信

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样的负面情况,你的自信会让你深信,你有能力走出当下的困境,而这种自信也将很好地帮助你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与事。

得到他人的尊重,让他人更喜欢你

当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人着想时,他人便会信任你、尊重你,他们会感激你的体贴与诚意,乐于与你呆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会想要成为你!

更强的交际能力

“让他人情绪很好”是情商的重要部分,而这种使他人情绪很好的能力,将会使你与他人相处融洽。你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他人的感受与情绪变化;你可以在自己不赞同的情况下依然赞赏他人的观点;你不仅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很好地传达他人的理解,化解严重的分歧。当你做到了这些时,你便已经具备了比大部分人更强的交际能力了。

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亲密的关系往往需要灵敏性、忍耐度、接受力与理解力,而情商则是个人努力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动力与前提。

工作的成功

情商上的优秀也将让你赢得职场上的成功。在美国企业界,人事主管们普遍认为:“智商令人得以录用,而情商令人得以晋升。”

情商出色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拥有优势,不管是在爱情、亲密关系中,还是在职场中,他们都能够正确地领会决定幸福与成功的潜规则。

情感产生,心理也会随之变化

情感与情绪皆是情商的重要部分。不过,在心理学中,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当我们因为饥饿、受伤等生理刺激而产生痛苦、恐惧等较为明显的情感时,这种情感其实就是情绪。情绪拥有较强的短暂性、情景性,欢乐、悲伤、恐惧与愤怒,虽然都是情绪,却不会持久,且多半在一定的外源刺激下产生。

我们因为厌恶欺凌他人而变得喜欢亲近那些与人为善者,这种情感往往建立在已有的态度、观念、习惯、需要等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它们对当前面临的事物有切身的体验或者反应。

很显然,情感远比情绪更稳定,更能体现出人的一般心理状态。而情商、心理变化与情感的关系也更加密切:情感产生时,心理也往往会产生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拉里指出:“在外界刺激与我们的反应之间存在着情感的距离,这种情感的距离,就是幸福的关键所在。”拉里强调,人是有主动性的,针对同样的外界刺激,你可以选择不同的反应。

举个例子,若一个人被蛇咬了,你可以选择打死蛇,选择走开,选择去医院求医,这都是不同的选择。但在情商表现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有些人被蛇咬以后,只是会产生一时的恐惧情绪,而有些人却会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感变化。情绪产生后,你可能只是当场厌恶蛇,日后照样对它喜欢或无感;但情感产生后,个人却会对蛇产生恐惧、厌恶心理。

对于各类外界因素,高情商者通常可以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反应,而低情商者却会表现为被动地接受。

一家生意兴隆的饭店里,一到吃饭时间,不少人会聚集在这家饭店等待。张明好不容易拿到了自己的号码95号,眼下,服务生刚刚叫的是72号。也就是说,张明还需要等22个人才能吃到自己喜欢的饭菜。

等待的时间虽然令人不耐烦,但听着号码临近,张明的心情也渐渐地好了起来。快轮到他时,他听到服务生叫道:“92号、98号、100号,请取餐!”张明顿时火大了,他站起来,走到窗口前,问:“我是95号还没有轮到,为什么98号和100号反而可以提前取餐?”

虽然服务生解释了这是因为他们与92号所点的菜相同,所以便按规矩一道做了,但张明依旧不满:“你们怎么能这么办事?一点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以后别想让我再来你们店了!”

他不顾服务生向他解释说再等五分钟就可以取餐了,而且他已经等了将近45分钟的时间,他愤愤地离开了饭店。但离开以后,他又感觉不值:明明再等5分钟就可以,可自己无法控制情绪——这种“他人都在为难我”与“真希望自己没有那么做”的情感变化,其实在他的人生中经常出现。

当受到了不恰当的对待,如张明一样产生情感变化者不在少数,但这也恰恰是低情商的一种表现。高情商者在内心中会坦率地对待这件事情,而不是愤然离开。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在低情商者看来,往往感觉自己是“不得不生气”、“不得不沮丧”、“不得不伤心”,而他们的情感变化,也往往围绕“不是我的错”与“希望我没有那样做”来进行。

一旦遇到困境,你是否经常听到类似的言语与行为反应,如“这不是我的能力范围”或是“我无能为力”一类的话?事实上,我们总是有“有能力”的,只不过,我们基本上没有尝试。高情商的人此时会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到恰当的时候,不会让情绪轻易指挥行动;低情商的人却习惯释放不良情绪从而形成不良的情感,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当然只会说“事情已经发生,我无能为力”了。

你有多少次想过或者说过这样的话:“希望我没有那样说”或者“我如果不做出那样的反应就好了”?答案可能是很多次。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正常,而这种正常也恰恰代表了我们的情感与心理控制能力都较低下。情商低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先是愤怒,后是发泄,最后则是反悔。

一个高情商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他们并不是没有消极的情绪,而是与一般人相比,他们更善于调节与控制自我情绪,并形成成熟而内敛的情感。这种内敛情感的形成其实就是自我个性塑造与认知的过程。通过主动与有意识地强化情感积极方面、弱化情感消极方面,将自己塑造成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心理学家大卫·卡鲁索与彼得·沙洛维曾联手提出通过情感与心理变化提升情商的方法。

辨识情感

情感携带了大量的信息,它们向我们暗示了身边正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我们需要准确地辨认自己与他人的情感,以更好地传达自我情绪,从而有效地与人交流。

运用情感

感受的方式影响着思考的方式与内容,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时,情感上的感受能够确保我们心理上保持平静,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采取行动,从而合理地运用思维来解决问题。

理解情感

情感并非随意发生的事情,情感的变化往往有一系列的潜在性诱发因素,一旦理解了这些情感,便可以更好地了解周围正在发生与即将发生的事情。

管理情感

情感传达着信息,影响着思维,所以,我们需要巧妙地将理智与情感相结合,才能通过正确的心理认知来解决问题——不管它们是不是受欢迎,我们都要学会去接受,去选择更有情商的策略去应对情感上的变化。

情感在心理上的自觉与变化

当你再一次出现了“事后反悔”的情况时,不如问一下自己:“我的处理方式得当吗?”“为什么我刚才要那样做?”如果你确定你不那样做,你与他人都会因此而更愉快的话,那么,花点时间,对照上述四个情感变化,在脑子里重新演绎一遍事情的经过吧!当你能够找到自己在情感四大运用的过程中自己所缺少的那方面时,你在下一次的情感运用中,或许会表现出心理更成熟的一面。

透过内省的魔镜认识自己

乔布斯这个桀骜不驯的人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成为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行事风格为许多人所追捧,而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他特立独行的性格。他习惯于遵从自己的思想,在苹果企业内部,他的意志甚至会变成不可被触碰的行事法则。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比任何人都彻底地做回了自己。于是,人群中有这样的声音:学习乔布斯,只做你自己。

这种“只做自己”的自大,的确成就了乔布斯,但大部分人却遗忘了“乔式成功”的前提:乔布斯拥有少有人可比拟的商业才能与艺术美感。虽然乔布斯的确说过:“听从你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他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与苏格拉底相处一下午,因为他坚信,这位哲学家可以帮助他“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其实是一种内省。这种内省是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同时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心理生活与情商有着极大的影响,就如同堂吉诃德一般,这个可怜的人儿便是因为自我认知出现了错误,而导致了个人生活出现了偏差:在他自己看来,他是勇士、是光荣的骑士,他贯彻并实施这一自我认知;但在他人看来,他只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

个人对自我估计与社会上他人对自我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是个人与周遭人士之间的联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的关键。长此以往,便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过分自满或自卑,这对个人情商的发展自然不利。

杨洋在大学里是一位优秀的学生会干部,同时还是班上的三好学生,连年赢得奖学金的他在老师眼中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

大学毕业后,杨洋依靠自己的实力找到了一家外贸公司,在他的入职计划中明确地表示:自己将在半年内脱离基层岗位,迈向管理岗位;两年内,自己将得到公司高层的赏识,自此职场一帆风顺。

但入职不久,他便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由于公司声名远播,招进来的新员工皆为佼佼者,杨洋在其中根本没有任何的优势。再加上与在校受重视的反差加大,大受打击的他在实习期间便已表现不佳。一年过去了,同时进入公司的新员工已在各方面大有长进,但杨洋依然表现平平。

这让杨洋非常不满: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尊,他处处表现出自己身为“人杰”的模样;另一方面,他在能力上的缺陷又导致他的自卑加重,而不愿意承认事实的他显然短期之内无法走出来。

无法正确认识自我的杨洋不能正视自己的短处,又不能放下过往的辉煌,在现实的挫折面前,便产生了自负而又自卑的自我保护——未能顾及社会位置、所在环境的改变而发展自我,杨洋的人生自然会陷入困境,摆脱这种困境的关键,恰恰在于正确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无所谓好坏,也无所谓是否与众不同,但是,对于“自我”的定义过于顽固,就相当于在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在一定时期内,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固定的,至于能发挥多少、运用多少,多半取决于我们的自我认知。比如说,如果你认定自己是有能力、有才华的,那么,你便有机会发挥出符合这一认定的一切天赋——不管你的自我认定是“窝囊”、“疯子”还是“赢家”或者“风云人物”,这些认定都会对你的能力发挥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定期地进行内省的作用就在于此:高情商者以内省促进个人发展,低情商者以“自我认定”自我设限。他们要么不会内省,要么在内省以后不进行更正。“我就是这副德性了!”秉承这样的人生态度,便是在扼杀自己的机会,从而让自己的情商、心理与人生同时变得不可改变。

相比之下,一个有效的内省却可以带来神奇的改变:通过内省,你的视角可能会出现变化,一下子从困顿中跳出来;通过内省,你可能突然发现了自己一个根深蒂固的局限,并最终结束了它,转向令你欣喜并更广阔的空间;通过内省,你可能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与某人僵持的关系变得顺畅而自由……

内省的力量就在于,让一个人从心理、思想层面上真正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从而对情商的醒觉度不断地提升。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森给出了内省的几个具体渠道。

自省 + 参照他人

每日复盘自己今日经历的事情、自己的处事方法,并尝试使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

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内省应源于对自我的准确认知,而这种认知中需要包括对个人优势与不足的正确辨析。许多人习惯于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来分析自己,但事实上,这种太过于宏大的角度并不利于个人内省。相比之下,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来分析,便显得明确、有的放矢得多。

内省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的漫长过程,如果你在某些方面有困惑,也不需要强迫自己一蹴而就。不如现在问问自己:“我在哪个方面存在问题?”并从那一点开始。

千万别忘记自己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生看成一个经过了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与冲突。这种观点认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里,个体皆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若冲突解决得好,个人便会相应地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冲突解决得不好,便有可能影响个人日后的发展。

建立在这种观点之上,各个阶段的自我也有着不同的任务:学生时期的学习;工作时期的合作与自主学习;婚姻生活中的自爱与爱他人……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内省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内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比以往活得更好。

因此,在所有的分析中,我们都需要立足于自己来进行审视。

在内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铭记这样一句心理学名言:“你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个自己。”我们会不自觉地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丑化或美化自己。这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渴望认识自己,但是,我们却不能彻底地认识自己,在随着环境变化的前提下,人也在随时变化。

所以,记录便显得尤其重要:记录眼下发生的事件、快乐与痛苦,以及持续的时间,分类整理并进行合理的推论。

持续这样做你或许永远也无法彻底认识你自己,但是,你离“自知”更近了一步。

情绪表达将影响你的整个人生

情商高的人由于能够清醒地了解、把握自我情绪上的变化,同时敏锐感受并有效地反馈他人情绪上的变化,因此,他们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占据了优势。这种优势直接决定了这部分人可以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多项能力,也包括他们的天赋。

这种出色往往表现在他们的自知、自控、正确表达自我、社交技巧等各个方面。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情商高低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走向。而个人情绪表达又是整个情商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下这样的断言:情绪表达将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

一般情况下,就算再熟悉的亲友,也无法彻底地了解我们内心的感受——他人更多的是借着我们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我们内心的感受。但是,这种基于往日情绪状况上的认知很有可能是错误的:个人行为表现的有限与当下有可能发生的不适当,会导致他人弄错我们真正的情绪,而在这种情况下误解必然会发生。

在家人与朋友看来,不管李青感觉生气还是沮丧,抑或是满意、平静时,她的举动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她将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不停地敲打着电脑键盘,“与电脑交流”成了她隔离自己,避免受到外界干涉的最佳方式。

这种情况下,家人与朋友只能推测她的情绪。因为过分的关心,他们习惯于做最坏的假设:让她独自一人,并期望她能熬过可怕的情绪,结果,他们逐渐地习惯了没有她的生活。

相比之下,佳佳的表现则是哭泣:不管是伤心、疲劳还是焦虑,只要是负面情绪出现,她都会以哭泣来发泄。虽然所有人都能注意到她的反应,但是,除了叹气他们也不想多管她。“反正她总是这样,一会儿就好了。”就这样,佳佳被冠以“脆弱”之名,不管是朋友出行还是团队合作,大家都不愿意与她同行——大家害怕她突如其来的眼泪。

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愤怒、不安,希望他人理解自己,但却不得要领,以笨拙、有害或误导的方法来错误地表达情绪。正确地表达情绪,你的人生将会获得巨大的改观:你不仅将获得更积极的沟通结果、更高效的沟通效率,同时也能够增进个人与他人快乐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将会让他人变得更乐于而不是更畏惧与你交流。

鉴于情绪表达是情商最重要的方面,我们有必要更重视情绪表达的艺术。传统上,我们表达情绪的弹性很小:往日里,我们习惯了如何表达情绪,在日后也将很难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与了解这种表达的艺术,我们将更多地扩展自我人生的筹码。

要不要表达情绪

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将自我的概念、个人的情绪与行为表现维持在相同的概念框框中。

习惯性的表达局

自我概念:我是谁

情绪:我感觉到了什么

行为表现:我做了什么

将上述三种情况维持在相同的框框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旦其中某个情况与其他两个无法协调时,这个情况便会变得令人不舒服。这很容易发生在情绪与自我概念无法协调时。

比如,一位长相、修养皆不如你的朋友,却找了一位远比你的男朋友优秀的好男人——你很嫉妒她。但是,你的自我概念是“比她强多了,且是一个没有嫉妒之心的好女人”,这自然会让你感觉到自己的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会做任何事情,但就是不会表现出嫉妒情绪,因为这么做会让他人意识到,真实的你与自己想要建立、想要表现的自我根本是两个不同的形象。

在中华文化中,不良情绪往往被冠以“恶名”,比如嫉妒、发怒、焦虑,因此,我们习惯于回避真实的情绪表达。事实上,情绪多半是对我们正在进行中的事情进行反馈的,它与我们真实的自己并不符合。比如,“感觉不高兴”与“表现不高兴”在很多情况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你可能当下以不高兴的方式回应了同事,但事实上,你只是忙着处理马上必须上交,但你还未完成的工作,可在你的同事看来,你就是在对他表达不满或是不高兴。

一旦情绪成为了反映你当下状况的方法,你会发现,它们真实地影响着你的人生。

情绪未表达,会产生数种问题

情绪未表达、未正确表达,都会导致以下问题。

你无法向周围的人传递你内心的想法

短时间的情绪被遏制、无法表达,可能不会产生大的影响,但是,长时间无法正确地表现自我情绪,便会使个人陷入失控的危险之中。许多人未能将他们焦虑、烦躁与不安的情绪表达出来,负面感觉不但没有被驱散,反而不断地淤积,直到最后全面爆发。

你剥夺了自己达成期望的机会

“滥好人”便是典型的证明。当一些你不喜欢但他人又无法觉察的小事重复地进行时,你会感觉到厌倦、烦躁不安;比如,朋友一直向你借钱,但本就资金紧张的你又没有拒绝的习惯,只得迫于“好人”名号的压力外借——这让他人误以为,你是乐于借钱的,但在你心里,这种“被迫借钱”的烦躁会逐渐增强,最终造成你情绪上的崩溃。你甚至有可能对从未向你借过钱的朋友甚至是单纯要求你帮助的同事大发雷霆。

相同的情况很容易导致愤怒。当你想要获得某些正当的权利,比如尊敬、独处甚至是短暂的休息,却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时,结果自然会让你不满。因为他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所以他们无法做到你想要他们做的事情,而你也会逐渐地在内心累积愤怒的种子,直至最终爆发。

造成身体健康受损

不懂表达会让我们的心理与身体皆承受巨大的紧张压力,进而导致疾病,这一点已经被心理学所证实。不善表达、不懂表达的人,罹患心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大大高于普通人群。

造成个人形象模糊

如果他人对你的感受没有概念,那么,他们就无法知道你的个性,所以,心理学将情绪表达视为是个人个性判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你锁住了个性以后,便等于拒绝了你的家人、同事与朋友去认识真正的你。

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情绪表达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生,同时,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尽可能根据场景的不同,来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

表达与控制情绪的艺术

既然情商左右人生,而情绪表达又影响了我们的整个人生,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自己:“学会表达!”并找一个有效且协调的方法来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我们可能必须去选择另一种情绪来代替不恰当的情绪,像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你可能只是焦虑当下自己的工作还未完成,但当朋友来邀请你一起去玩耍时,你却对他大发其火,让他误以为你是对他不满。

像这样的事情经常会发生,而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部分。选择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情绪,就具备了实现目标的能力。同样地,天生就非常善于表达情绪者往往对情绪表达的范围拥有清晰的认识,且他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展现出弹性的反应,从而增进人际交往与个人事业的效率,并能够在行为表现、环境与自我概念之间形成满意的协调结果。如果你当下不具备这种协调能力,那么,阅读一下他们的人生,你或许就会找到自信。

不管是与朋友相处,还是与一个不知名的推销人员说话,赵傅常常会吹嘘自己的成就,虽然他的确是为了让他人更尊重自己,但是,他言语与举动中表现出来的骄傲自满,使大部分与他交往的人都非常不满。没有人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哪怕这个人真的非常出色。

当赵傅发觉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愿意与他合作的同事也渐渐减少时,他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审视自己的人生后他发现,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自己所说的那么成功,而自己也要正视这样的事实。从觉醒的那一刻开始,他渐渐地愿意去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真诚地赞美朋友,这使他逐渐再一次成为朋友群中受欢迎的一员。

与赵傅遇到的情况不同,每一次丽丽感觉不满时,她都会抓住机会向朋友、家人甚至是同事大肆抱怨,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她越是这样,大家越是鲜少理会她或是安慰她,她甚至得到了这样的称号——“怨妇”。现在,丽丽更多地学会了保持沉默,直到她可以针对不满的来源做出改变,或是有勇气将不满的主要原因说出来,并向人求助。

你可能并不赞同他们所做出的表达上的改变,因为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你是与他们不同的人。不管真实情况怎样,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改变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的确会让我们的生活得到改观,而且,情绪表达模式虽然有其惯性,但它却是可以改变的。

假设你是一位母亲,你突然发现,自己刚过十五岁的儿子发生过不安全的性行为。经过了解后,你生气地指责他,并训斥他:你还太小,不可以有性行为,你会毁掉自己的生活,也有可能因为你的不负责任而毁掉另一个人的生活等。但他对你的说教毫无兴趣,且在与你争吵后快速地跑出了屋子。

在这种情况下,你对孩子未来的担心虽然可以理解,但在此番沟通中,你并没有显示出你对儿子的影响力。很显然,只有在此情况中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鉴于大部分人对改善情绪表达与控制情绪并不擅长,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些科学的方法。只要你借着下面的指导性原则来选择新的且更有积极性的情绪表达,那么,你就有可能解决一些如同“儿子危险的性经历”的难题。

①确认自己的确以一种不满意的方式表达了情绪。

虽然生气,但你要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并不单单是生气,而是你对儿子有可能毁掉自己与他人的生活而感觉到担心与关心的情绪。

②找出是什么让你想要透过情绪表达完成。比如,你想维持对某件事情的参与与行动吗?抑或是,你只想将自己担心的感觉传递给他人?或是追求更协调的举动?

有关你儿子的性行为,你身为家长,想要通过这件事情,使他建立起更有责任感、更谨慎的人生观念。

③想出五种以上的情绪表达方式。你可以利用自己过往的经验与他人的例子来进行,也可以创造出新的可能性。

你可以大声地责骂他;买一些他能够看得下去的性教育书籍给他看;安排一位他一向钦佩的友人、长辈来与他谈论这件事;带一位未婚先育的母亲与她的孩子来与你的儿子见面并交谈;让他参加一项青少年性行为与怀孕的社会公益组织,来让他了解不安全性行为的后果。

④对你想出的每一个情绪表达方式与行为细细琢磨,并决定哪一个表达可能更有用。如果没有一个有用且适合的,那么,回到③的步骤,并想一下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的儿子始终不愿意承认性行为后的责任与结果,那么,选择请青少年问题专家与之交流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⑤以你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再一次地回想片段。这一次,更进一步地推敲你的行为并检查,以确定这的确能够引出你所渴望的结果。

想象你与儿子的理性谈话,或是安排他与青少年问题专家会面,这两种选择似乎都有可能让你的儿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⑥踏入这一片段中,感受自己的情绪,并尽可能地想象,如何以这种方式来表达。

首先与你的儿子展开一段正经的谈话,并进入“必要性了解”的阶段,你将会了解到,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如何向儿子更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关心。

⑦想象一个未来你有可能感受到这一情绪的情况,并想象在那样的情况中,你希望儿子如何去做。

你的儿子明天将与女孩有一个约会,而你希望他能够更谨慎、更负责任地对待这一阶段的性行为。

⑧想象至少两种情况,并重复⑦,如果需要,你可以对自己的行为稍做调整。若你发现新的表达方式并不适合某类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么,以不同的情况,再从流程的第二个步骤开始,再进行一次。

在该方法中,①、②步骤是必须且一定要进行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找到自己所感觉的情绪,以及在这个情况下你期望获得的结果。知道你的情绪与你渴望的结果同样重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选择更好的表达方式,使其与你的感觉与结果相协调。

在改变惯性情绪表达、走向更好的情绪表达的过程中,不知道你的感受与想要的结果,就如同在旅行时,不知道你要怎样旅行与到底要去哪里一样,都是盲目而无益的。因此,你要学会询问自己:“在这个情况中,有什么是我想要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会提供给你你所需要的讯息,以便做出恰当的改变。

只要你知道自己眼下在什么地方以及想要去哪里,你就可以开始找寻到达那里的方法。这是步骤③的功能。不过,你必须要先找出五种表达感觉的可能方式,这些可能性的来源是刺激你思考有关人们如何表达的任何事情,如你的经验、其他人的经验,甚至是书与电影中的灵感来源等。除此以外,你也可以简单地推测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以便在你关心的情况中,能够更好地表达情绪。

步骤④、⑤的目的则是测试你是否已经选择了适当表达的机会,此时,表达本身可能已被显示了出来。比如,你可能对自己的爱人感觉到气愤,因为他总是如同小孩子一般乱发脾气,而你过往习惯性的表达是嘲笑他。但当你实际地想象了他的感受以后,你会发现,这只会让你的爱人更愤怒,甚至有可能愤怒到离开你的地步——于是,你决定找出其他更有效的表达气愤的方法。

⑥、⑦、⑧是要帮助你调整未来行为选择的步调,多试几次,在你想象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中,尽可能地去感受、去看、去听你将会体验到的事情。

在使用该方法时,你应该事先进行演练。因为当你已经沉浸于已经发生的情绪与情况时,你往往会无法评估自己是否需要调整行为。毕竟,我们要从一个习惯性的情绪改变到另一个不习惯的情绪中,是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的。 Qff+lNJJCFg8yC8WTGCHRKiNJfdlcKqr0wgCAd/bQSBF7CbID7ZJCibqdA8Vcy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