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

[译文]

(2.1)孔子说:“执政者必须有正德,好像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让群星环绕而旋转。”

[注释]

①为,执也,从事。以,读为有,一音之转。以德:(要)有德。

②譬,辟也,比也。《说文》:“喻也。”《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以明之也。”《集注》云:“北辰,北极,天之枢也。”郑玄:“北极谓之北辰。”《正义》引李巡:“北极,天心,居北方,正四时,谓之北辰。”引郭璞:“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天中即天心。天体圆,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

秦蕙田《五礼通考》:“北极,天之至中。谓之辰者,无星而有其位也。北极正相对为南极。二极之中,古今皆谓之赤道。”

《考工记·匠人》:“夜考诸极星以正朝夕。”

北辰,由于地球自转轴正对天球北极,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所反映出来的恒星周日和周年视运动中,天球北极是不动的,其他恒星则绕之旋转。我国黄河中、下游流域,约为北纬三十六度,因之天球北极也高出北方地平线上三十六度。包慎言:“北极者,对南极言之。周洛阳之地,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中国在赤道北,只见北极。”

孔子所说的北辰,不是指天球北极,而是指北极星。距今四千年前北极星在帝星右枢(天龙座α星)附近,由于岁差之故,今移位在勾陈一(小熊座α星)。

《三巷》:“所,处也。”《广雅·释诂》:“所,居也。”

③共:通拱。拱,围也,环抱、环绕。

[原文]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2.2)孔子说:“《诗经》中的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情思纯正无邪’。”

[注释]

①《诗》三百:《诗经》共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

②蔽,覆蔽,概括。“思无邪”,《诗经·鲁颂·駧》句。思,情思。不正曰邪。

《论语正义》引顾镇《虞东学诗》:“诗者,思也。发乎在心,而形之于言,以抒怀抱。”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译文]

(2.3)孔子说:“靠政令来命导,用刑法来威戒,则百姓勉强但不懂羞耻。用正德来引导,用礼节来规范,百姓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

[注释]

①道,导也。导,领导,导率。齐,整齐,或读为戒,威戒。免,勉也,勉强。

②《尔雅·释诂》:“格,至也。”格,来。至,致,古字通,引申有归服之义。《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格心”、“遯心”对文,“格”,来也。“遯”即“遁”,去也。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2.4)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能自立。四十岁不迷于诱惑,五十岁识知天命。六十岁听一切话都顺耳,七十岁时任意自由行动也不会违反规矩。”

[注释]

①志,心之所向。《正义》引《毛诗序》:“志者,心之所之也。”《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虽传合义通。束发而就大学。”卢注:“束发谓成童。”《白虎通·辟雍》:“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志学,心有志而未能也。孔子非贵族士子,少不能入宗社之学。其志学者,心向之而自学也。

②《说文》:“惑,乱也。”

③《尚书·召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韩诗外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王弼曰:“天命废兴有期。”

④郑玄:“矩,法也。”《荀子·不苟》:“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杨注:“矩,正方之器也。”《说文》:“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矩或从木矣。”

[原文]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

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译文]

(2.5)孟懿子问关于孝。

孔子说:“不要违忤。”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的问题,我回答他说,不要违忤!”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父母活着,要按照礼制奉养他们。死了,要按照礼制埋葬他们,要按照礼制祭祀他们。”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是孟僖子。《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黄式三《论语后案》:“《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灭德立违’、‘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六年传云:‘有嘉德而无违心’;襄公二十六年传云:‘正其违而治其烦’……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御,驾御,驾马车。“弟子事师,古礼如是。”孟孙,即孟公孙。《白虎通·姓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此即隔二代祖孙联名的制度)孟孙本出公子庆父之后,当称孟公孙。不言公者,称词。

④何谓也:倒置语,即“谓何也”,说什么呀。谓,古音与“语”通。谓,语也,动词,即今语“说”。皇侃《义疏》:“谓,评论之词也。”

⑤事,侍也,侍奉曰事。

⑥死,《说文》:“澌也,人所离也。”“葬,臧也,从死在草中。”《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何按 : 孟僖子有恩于孔子。此当于孟懿子来问礼时。

[原文]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译文]

(2.6)孟武伯问关于孝。

孔子说:“对于父母,要把他们的疾病看作最忧心的大事。”

[注释]

①孟武伯:即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谥号,“伯”是排行。

②此句自古有歧解。 何按 : “唯”,读为“以”,古音与以通。其,指父母,代词。疾,疾病,疾患。之,动词,作也。忧,忧虑。语谓:唯以其(父母)之疾为忧。《淮南子·说林训》:“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云:“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

又,疾或读为嫉,恨也。语义为:以父之所憎为憎。此则当作于懿子死后。

[原文]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译文]

(2.7)子游问关于孝。

孔子说:“现在人说的孝,只是说要供养父母。就是对狗和马,人也能饲养;如果没有敬重的心念,区别又在哪里呢?”

[注释]

①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小孔子四十五岁。

②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说文》:“养,供养也。”

[原文]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译文]

(2.8)子夏问关于孝。

孔子说:“难处在神色。有事情,子弟可以替他们做。有酒食,可以让父兄吃。但能认为这就是孝吗?”

[注释]

①色难,《集释》:“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②劳,劳役。服,事也,侍也。

③食读去声,音饲。

④马融说:“先生谓父兄也。”馔,饮食(马融)。鲁论作“馂”。馂,食余也。

⑤曾,竟也。质问之词。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2.9)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整天他没有与我不同之见,好像很愚笨。但退席后我观察他私下言谈,他都能有所发挥。颜回啊并不愚笨!”

[注释]

①回,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年),孔子最欣赏的学生,鲁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

②违:违通谓也,即语。不违,不答语。皇疏:“无所咨问,故曰终日不违。”“颜回终日默识不问,殊以愚鲁。”

③省,视也,观察。退而省其私,皇疏引云:“察退与二三子私论,亦足以发明圣奥,振起风训也。”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译文]

(2.10)孔子说:“观察他的动机,观察他的手段,观察他的目的。(人的真面目)难道还能隐藏吗?难道还能掩藏吗?”

[注释]

①所以:以,欲也,动机。所由:由,迪也,道路。所安:安,居也,归宿,目的。《史记·魏世家》:“李克对文侯曰:‘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逸周书·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并见《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困学纪闻》)

②廋(sōu搜):隐也。孔颖达:“廋,匿也。”汉石经“廋”下无“哉”字。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

(2.11)孔子说:“推问过去的东西从而悟知新的道理,自己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了。”

[注释]

①旧解温或读作“煴”。《集解》引黄氏《后案》:“温,燂温也。”

贾公彦疏云:“温,《论语》古文皆作‘寻’。”郑玄:“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也。”“温读如热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时复习之,谓之温热。”师古训“温”作“蕴”,积厚也,谓:“温,厚也,温故厚,蓄故事也。”

何按 : 温,问也。《集注》:“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郑注说可为人师,误。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

[译文]

(2.12)孔子说:“君子不是一种专用的器具。”

[注释]

①《集解》引包注:“器者各周(适)于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原文]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译文]

(2.13)子贡问关于君子。

孔子说:“先实行其所说,然后追随他。”

[注释]

①程树德《集解》引鲁申公言:“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

(2.14)孔子说:“君子周到而不偏执,小人偏执而不周到。”

[注释]

①周,周圆。比,读为鄙,边也,蔽也。偏执片面。旧注多解“周”为“宗”,又解“比”作阿党。孔疏:“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说皆牵强。

②小人:与君子对言。在上古语中,“小人”本指同亲族而辈分低下者(《尚书》)。后指社会身份低下的人。孔子将其用为价值观,指无知者及道德水平低下者。又“小人”不同于“野人”。“野人”指社会地位低贱者,常指农夫(因其住于城邦之外而称野人),无贬义。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2.15)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停滞。”

[注释]

①罔:迷也,通惘,迷惑。亦解无,没有。无所获也。

②殆:即“滞”,止也,凝滞也。《老子》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殆”训止。《礼记·学记》:“或失则止”,郑玄注:“失与止谓好思不问者。”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译文]

(2.16)孔子说:“攻击见解不同的异端,这是最有害的。”

[注释]

①此句可有两种相反的解说:(1)攻,攻击。孙弈《示儿编》:“攻,读如‘攻人之恶’之攻。”《论语集说》:“攻者,攻击之攻。”王闿运《论语训》:“攻,犹伐也。”(2)攻,工,钻研。《集解》:“攻,治也。”

余取第一义,不攻击异端,即容纳不同意见,博施广采,兼收并蓄。所以孔子又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即不攻异端主义。程氏《集注》引《论语补疏》:“贾逵曰:‘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易有施孟,复立梁丘。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又袁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郑康成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康成依方辨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盖以儒者执一不能通,故各有一端以难之,是为竞设异端。康成本通儒,不执一,故依方辨对,谓于众异之中,衷之以道也。是即康成之攻乎异端矣。道中于时而已,故孔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各执一见,此以异己者非,彼亦以异己者为非,而害成矣。”《路史发挥》:“非不攻之也,攻之则尤害也。”

《集注》引旧注则多取第二义。《集注》引范氏曰:“攻,专治也。异端非圣人之道,专治而欲精专,为害甚矣。”《集注》引《考证》:“公羊文十二年传注:他技奇巧,异端也。”《礼记·大学》注:“他技,异端之技也。”《论语后录》:“异端即他技,所谓小道也。”戴震谓:“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言精于专,兼攻两头则为害耳。”谓专工异端(奇门小技),是有害的。

[原文]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

[译文]

(2.17)孔子说:“由呀,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说懂了,不懂就说不懂,这就是智慧啊。”

[注释]

①由,即仲由(前542—前480年),孔子的学生,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仲村)人,小孔子九岁。

②诲,教也。女,通汝,即今语你。古汉语第二人称词尔、汝、女、你,皆一音之转。

③知,懂也(《方言》)。

④知,智也。《释文》:“知,如字,又音智。”

[原文]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2.18)子张要学习从政之术。

孔子说:“多听,以消除疑问。对不清楚的,讲话审慎,这样就能减少忧烦。多看,以消除疑惑。对看不清的,不做,这样就能减少悔恨。说话少有忧烦,做事少有悔恨,官禄自然就在其中了。”

[注释]

①子张(公元前503—?),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小孔子四十八岁。

干,求也。干之古音奸,与“将”近。将,持取也。黄氏《论语后案》:“学干禄,谓学仕者之事也。”《曲礼》曰“宦学”。“是当时实有一干禄之学而子张习之矣。讳言仕禄,乃宋儒沽名恶习。轻薄事功,为南宋积弱根由。”(程树德说)

禄,粮也。米粮曰禄。官粮米曰禄。旧时官吏的俸给,以米粮为计,如“二千石”。求禄,即求官也,即做官也。郑玄谓:“禄,仕者之奉。”(干禄,语出《诗·大雅·旱麓》)禄,《尔雅》训为福。程树德谓:“较旧注俸禄为胜。”

②阙,祛也,祛除。《论语正义》引《左传》杜注:“阙,空也。”按:空,恰有除空、清除之义。此义汉以来不得达诂。旧注多读阙为“存”,乃谓“义有未明,未安于心者,阙空之也”。至谬。阙疑即存疑。

③阙殆,和“阙疑”同义。殆,古音从台,读音如“怡”,故与疑通。惑也。殆,旧注:“危也。”

《集注》:“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④悔,恨也(《说文》)。

[原文]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2.19)鲁君(哀公)问:“怎样做才能使百姓信服?”

孔子答:“提拔正直的人,放到邪曲小人之上,民心就会顺服;提拔邪曲小人,使他居于正直之人之上,百姓就不会顺服。”

[注释]

①哀公:鲁哀公,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前494—前467年间在位。“哀”是谥号。

②错诸枉,“错”读为措,处也,放置。诸,之也。枉,弯也,弯曲。

[原文]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2.20)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心而且勤勉,该怎么做?”

孔子说:“对他们庄重,他们就会恭敬;孝敬老人、慈爱孩子,他们就会忠诚;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勤勉。”

[注释]

①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正卿,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康”是谥号。

②以,亦也,而且。劝,勤也。之,即今语“这”。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

[译文]

(2.21)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做官?”

孔子说:“《尚书》说:‘孝啊,只要以孝道教好兄弟,就能治好国家。’这也就是从政,何必一定要做官呢?”

[注释]

①奚,古音与“何”通,即为什么,为何。政,通正,“长也”(《尔雅·释诂》)。

②“《书》云”见《尚书·君陈》。友,诱也,教育称诱,所谓“循循善诱”。

施于有政:“有”,通“或”。或,国也。即施之于国政。《广雅·释诂》:“有,或也。”有古音与或(读域)通,“或”即国之本字。

③《集解》引包咸注:“或人以为居侯乃是为政也。施,行也。所行有正道,即是与为政同耳。”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2.22)孔子说:“一个人不守信,就不知他还能做什么!大车没有了车辕,小车没有了车轴,车子又如何还能行走呢?”

[注释]

①人而无信:“而”读为若,“如果”也。言而不行曰不信。

②輗音倪(ní),軏音月(yuè)。古代牛车叫大车,马车叫小车。车辕前有横木,大车叫做“鬲”,小车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倪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无法套住牲口。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2.23)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礼制可以预知吗?”

孔子说:“殷代沿袭了夏代的礼制,当然也有所增减,其增减是可以知道的。周代沿袭了商代的礼制,当然也有所增减,其增减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继承周代的朝代,即使过了一百代,以此也是可以推知的。”

[注释]

①因,沿也,继承。

②《汉书·杜周传》:“殷因于夏,尚质。周因于殷,尚文。”《汉书·董仲舒传》:“夏因于虞。”夏、商、周,初皆地名。《吕氏春秋·本味》:“和之味者,大夏之盐。”《水经·涑水注》:“涑水西南过安邑,禹所都也。”又引《地理志》:“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盐,此即大夏之盐。”殷本称商,在今商州。周,岐周也。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2.24)孔子说:“不是他的祖宗却要去祭祀,这是谄媚。见了正义的事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注释]

①郑玄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而祭之者,是谄求福。”《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左传》:“民不祀非族(类)。”

②《集注》:“谄(chǎn),卑屈也。”“谄,求媚也。” 何按 : 谄、谮(zèn)字通。谮,奸也,作伪也。谄,诈伪也。 nRiqyndUMfzCNdZ2d0Bw3jCXRz80MG5tAKkymI7y5g6S5XM4DaRkxTbRK6mKS84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