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论语》是孔子生前与门人以及门人间的对话和言论汇编。《诗·毛传》云:“论难曰语。”《汉书·艺文志》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即孔子与弟子的讨论语录。《论语》一书,似浅实深。该书以语录或对话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中对于“礼”、“德”、“仁”、“孝”的论点,后来成为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

《论语》使人惊讶的,不仅是孔子所追求的仁善人格的崇高性,而且是其中所阐述的价值观念的超越时代性。

关于《论语》一书的编撰者,并非成于一人。《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说,《论语》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纬书《论语崇爵谶》谓《论语》乃子夏等六十四人会撰。

夏曾佑谓:“七十子之俦,汇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凡二十篇。”

据《汉书·艺文志》记,西汉时曾流传三种《论语》,篇数有所不同,即“鲁论”二十篇,“齐论”二十二篇,“古论”二十一篇。

2

孔子始传五经,其死之后,弟子散诸四方而传其学。其大脉络则有三:齐稷下之学 、鲁阙里之学、魏西河之学。“齐论”为子张、荀子所传。“鲁论”为思孟所传。“古论”即魏赵西河之学,则为卜商子夏所传。三种《论语》传承有自,在西汉时文学兴盛,故以传习“鲁论”、“齐论”者居多。

西汉末期安昌侯张禹以“鲁论”为主,采择“齐论”,汇纂而成新版本《张侯论语》,即今本《论语》。

郑玄以《张侯论语》为底本,作《论语注》,遂成为东汉以后《论语》的通行本。

今本《论语》存20篇,计一万二千七百余字。每篇取篇首二或三字为篇名。

在历代注本中,除郑玄注本外,较为重要的还有魏·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尤以近人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采辑宏富,用功尤勤。

3

20世纪中期杨伯峻所译之现代语体《论语》较为著名。80年代以来,效颦者颇多。杨氏承近世鸿儒杨树达之家学,但其书中亦多误读。

在儒家之经典中,《论语》似是最易读的一部。但有些难读之点,两千年以来一直聚讼纷纭。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择善而从。凡有未决,则断以己意,试图以此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诠释译本和既简明而又较博瞻的考注。

何新
2002年12月4日于沪上 +nhw+G7LIhky4rUlWvpYHdfCcdZN/jTVrtWnjQ052RnHg7G6k9l4C78tX6dWk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