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道德经”一名,古无达诂。

道字从首从走。首,甲金文字像人张口叙说,即今语“说”也,首、说一音之转。首古音与道近通。道,端、颠也,头也。道从寸(手、肘) [1] ,滋乳为导。导字像人之初生,首逆出即以手引产之形(《说文》记道之古文为“導”。道、導同源字)。因知“道”之本义,动词也,即導/导,导产之术曰“導”。引产之路曰“道”。又,導之省体即道。导而顺行之,“道”也。

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称自己的哲学方法为“引产术”。老子称自己的哲学为“道/导”。老子经中多见“玄牝”、“婴儿”、“玄牝之门”及“天下母”之文 [2] 。老子认为,顺天而行,犹如引产之术,乃顺势引导之术,故曰导,曰道。战国文字道异体或从行、人作“ ”,像人行于四达之衢。然而天道或反出,或逆行。故在“道”这一词语的运用中,也综合着矛盾的语义。

德,其字根为“直”。金文作“惪”、“徝”、“ ”。从直,从行(省体作彳)。或从直从心。直者,治也。又,直,正也。直、正二字在上古汉语及文字中音义相通。正直、正视、正行、正心曰德 [3] 。又徝即循字,德、循乃同源字。循者,顺也。顺行即正行,即直行。逆行则为悖行,为“不徝”。德之字根为“直”,即“正”。“政者,正也”(孔子),正者,纠正也。“正直”乃叠韵双声联绵词。德的本义就是正直。正借为政,直借为治,即政治,治理。老子之德经,即政治之经,治国之经也。

综上:从中国上古语言及文字之初义析论之,所谓道即导引,顺天道而行乃曰道,曰有道。正行、正心、正直、直行、中正不倚曰德。道是普遍性无所不贯通的天道,德是人主行事之道,亦是君子自我内在的正直之性德。“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老子书之甲篇“道经”言天道,兼言治心修身之术;乙篇“德经”言政事及施政之术,即治人之道。这是《道德经》一名的正诂。

近人江泉《读子卮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之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遄,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

司马谈论六家旨归:“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常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老子之所谓“道”,并不是一个抽象无实体的虚拟性概念。

道的观念的先型,是商周书中所谓“常”的观念。德的观念的先型,则是“行”与“循”的观念。传说尧舜时代的民谚:“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古谣谚》引帝载)日月之“常”,即“天道”;星辰之行序,即“循”与“天德”。

在汉语中,“道”有四种语义:

(1)天道;(2)道理;(3)道路;(4)言说(说道)。

道是道理,是道路,也是秩序。作为哲学本体论的“道”这个概念之发生,首先建立于一个前提,即确信宇宙中的万象虽然是变动不居的,而其运动服从于某种不变的秩序(即所谓“常”,常即不变者)。这种秩序好比一种固定的路径,这路径就是“道” [4]

由于万象之运行皆有“道”,且万物莫不服从于恒常不变的秩序(常),因此,道乃是变动不居的大千世界中的不变者。但这个秩序究竟是什么呢?这种秩序又是如何被观察和理解到的呢?

先秦道家所言之道,首先是天道(所谓道教,实际本义正是“天道教”)。战国楚地道家学派著作《鹖冠子·泰鸿》云:“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不乱其行,代而不干,位之稽也。天明之以定一,则万物莫不至矣。三时生长,一时煞刑,四时而定,天地尽矣。”(此言并见马王堆帛书《经法》)

老子曰:“不究于牖,以知天道。”(帛书)“不窥牖,见天道。” [5] (通行本)究,稽,见也,计也。王充《论衡》:“夫天道自然也无为。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天道是指宇宙的秩序,即天体运行的周期性。古天文学认为,日行九道(曰“黄道”),月行九道(曰“白道”),五星运行亦各有其“道”(曰“黑/青道”)。

所谓天道,在古天文学的意义上,主要是指黄道,即日、月、行星在天空中有秩序运行的路径、轨道 [6] 。由天道的概念,引申而又有“地道”、“人道”(女人的月事周期、人生的成长周期),进而形成了普遍性的“道”的哲学范畴。实际上,反映这种周期性认识的老子哲学之所谓“道”,与印度婆罗门之所谓“梵”,希腊哲学之所谓logos,含义都是颇为相近的。

天体运行的周期性、规律性,《易经》称之为天道,天地之道,或“天则”、“天叙(序)”,《尚书·皋陶谟》称为“天秩”。

在天地的整个大自然环境中,有时序季节。天道或天地之道,都是讲天地现象的内在理序与规则,所谓轨道或规道。

在大自然中,最直观的周期性首先是每日太阳的东升西落,其次是春夏秋冬。古代历法对“天道”的观察与记录,正是起源于对天文和自然现象周期性及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和认知。

太阳是人们所见到的最大最明亮的自然天体。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循环交替以及季节的变换。根据太阳在每个朝夕的周期出没规律,人类产生了“日”的周期概念。太阳的朝出夕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周期性季节循环,就是“年”。这种周期就是“道”。

月亮是人们见到的仅次于太阳的明亮天体,经过长时期的观察,人们了解了月亮圆缺盈亏及其与太阳分、合关系的周期规律,于是又产生了“月”这个周期性的时间概念。这个周期中也有“道”。

“年”的概念是观察物候的周期建立的。年,季也。季字像人首顶禾之形。收禾之时,曰“季”,曰“年”。收禾每年一次。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江河之冰封解冻、花开花落、燕去雁来等,根据物候的周期形成了上古的物候历。进而,依据长期“观象于天”(《易经·系辞》),人们逐渐认知天体的周期规律,而发明了观象授时的天文历。

古人认为:“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理)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法象莫大乎天地。”(《汉书·元帝纪》淮引《易·传》)。

《周髀算经》记“日复日为一日”,“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星为一岁”。小的周期是日、月、年,大的周期就是古人所谓“运”。道是一个动的概念。这种周期律的不变性,就是所谓“命”。正是从这种循环往复、变而不变的大自然周期性中,古人意识到了“天道”的存在。

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篇》“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易经·系辞》)

“哀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日月运行未尝闭塞,天地似无为而万物并有,人人皆见,所以人贵天道,法自然。’”《礼记·哀公问》

“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顺之有德,逆之有殃。圣人能明其刑而虚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范子计然·内经》)

《礼记》云:“天道垂教,著于阴阳;圣人之德,著于礼乐。”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礼记·哀公问》

道的实质是自然秩序和自然法。“道法自然”,德则是人事之规范。

《礼记·礼器》:“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疏云:“圣人法天之至极而为德。”马王堆帛书逸书454行:“知天道曰圣。”(并见第275行)《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顺而相交,谓之德、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德是人之行为规范,是社会契约。

“式敕民德,永肩一心。”(《尚书·盘庚》)

德即直也。直者,质也。德之本义即质。直中古音通,中即忠也。故德即忠。中者正也。中正即德。德者,循也,循,习也,风俗,习俗也。循即规范。置规范于心谓之习,顺规范而行,即“循”,即有德。反规范而行,则曰“逆”,曰“违”,曰“悖(背)”。逆、违、悖即乱,即“逆德”。私德来自修养,即修德。修德者,修“质”,修“直”,修正也。天之规范曰道,人之规范曰徝(循),在人之心,曰德。

《左传》隐公三年:“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近,弟敬,所谓六顺也。”顺者,循也,循者,德也。

《左传》僖公五年说:“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经·邶风·北风》郑笺:“事君无二志……忠之至。”忠君又往往与忠于国家社稷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元年:“将死不忘国,忠也。”襄公十四年:“将死不忘社稷,可不谓忠乎?”成公二年:“忠,社稷之固也。”文公元年、文公三年把清廉为官、不徇私舞弊、为国举贤等统统称为“忠”。

殷人尚“命”,周人尚“德”。命是必然,德是选择。“德”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尚书·盘庚》中有多处讲到“德”字,“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式敕民德,永肩一心”,其意义都是指政德和人的德性。但是,由于殷人尚鬼,并不重视统治者的内在德性,直到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殷纣王,经牧野一战而尸分骨裂,“小邦周”的统治者在倒戈军士的欢呼声中把胜利的旗帜插到了朝歌鹿台。

周朝统治者从殷亡周兴的现实变革中认识到,昊天上帝并不将它的钟爱一劳永逸地倾注给某个家族。周公教诫成王说“天棐忱” [7] ,“天畏棐忱” [8] ,“天不可信” [9] ,“天难忱斯,不易维王” [10] 。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不能无所作为地单靠天帝的恩赐维持统治。为了使天帝永远将钟爱倾注于周邦,必须以“敬德”讨它的欢心。由此,周公总结历史,提出“德”的概念,视之为决定政治成败的概念,发展为“君德”、“人德”的“德教”。德教的核心是“敬德保民”。德教只施之于君子,“唯君子有备,小人无德”。

通过“敬德保民”,使上天认可和保佑周人的统治权力。周人用“敬德”改造了殷人的“天命”。

“德”在周人那里是指贵族统治者的道德规范,但其基础则是一种历史观。

周公认为,有德是取得天帝对地上统治权认可和得到小民拥护的最重要条件。他认为,殷人前期和中期的统治之所以比较稳固,就是因为殷的名王成汤、盘庚、武丁等德行高尚,使远者来、近者悦,上帝赐福,神人共庆。周人能够代殷而王,关键是“丕显文王”,德行淳厚,结果使上帝钟爱,小民敬畏。

“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 [11]

“商实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12]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13]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 [14]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15]

相反,夏、殷所以丧失政权,主要原因就是夏桀和商纣“失德”,“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⑥。在周公眼里,有德和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形式上,天命虽然还是至高无上,但实际上,有德却成为天命的依据和前提。

班固说:道家是史官之学。中国上古之史官本起源于天官(天文之官)。史官是天道的观察者,也是人事的记录者。“史”字甲骨文为“ ”,从中、从又。中即钟铎,是报时颁令之器。令即“月令”(《礼记》),今人称作“月历”。又,右手也。史官司天之职,至汉代犹然。《后汉书·百官志》记:“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

《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作为史官世家的“司马氏世主天官”。《史记索隐》曰:“案此天官,乃谓知天文星历之事为天官。”亦即天文之官。观天象、序历法,并附记人事以测天人之际,这就是作为“天官”的史官之职责。

史官之记事,亦由此而产生。一面观察天道,一面记录人事,正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太史公言)。

老子也是史官世家。所以老学主言天道,主张顺天道以行人事。“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

许多人以为老子之“道术”就是“无为”,即“不为”,这是大谬不然的。鲁迅说:“然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其‘无为’者,以欲‘无不为’也。”这是深刻之论。

鲁哀公元年,越将伐吴。范蠡对勾践讲了一篇关于天人关系的大道理,云: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威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威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

也就是说,天有其道,人必顺天,顺者,循也。循即有德。不顺即逆德,不顺“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顺天行道(而不是“替天行道”),这正是先秦道家关于天人关系的精义。

老子之道是自然秩序,其“无为”是自由放任主义。老子是中国的自由主义哲学家。道哲学的实质是顺导,是自由主义,即放任“看不见的手”。其控制模型是刺激、回应、调整的自调适目的主义。近代欧洲之自由主义,源于自然秩序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初始来自中国,即老子。人为秩序是礼,自然秩序是道,强制秩序是法。魁奈的重农主义,也是以道家法自然的自然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

毛泽东论老子曰:

“老子这部书乃是唯心主义的,但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一些现象,特别是战争的规律作了概括和总结,所以它也是一部兵书。” [16]

所谓唯心主义,即认为理念是宇宙之本体。老子哲学确实是理念(唯心)主义的。他认为道是本体。而所谓道,是精神的东西,信息的东西(“其中有精,其中有信”)。

贺昌群说:“然就实际政治言,老子乃最现实者。‘将欲掩之,必固张之’,‘将欲谋之,必姑与之’,可谓深观物理,历练人情之意,所以为兵谋权术之宗。曹操、司马懿之政,皆深有会于此旨。”老子与庄子不同。庄子之“无为”就是主张不为,而老子主张无为,则非不为也。对老子来说,“无为”只是术,“无不为”才是目的。

章太炎说:“老聃之书,称南面之术也。韩非解喻备矣,未及内心也。” [17] 毛泽东说老子书是“兵书”。晚周之际老氏家族中确有武将,老学中亦确有兵学。老子书中反对战争,但同时又在讲斗智,讲战略与谋略,讲政治艺术和用权之术,讲治国、治天下及取天下之术。老子也讲到道德的较量,勇气与力量(强、弱)的较量。道经讲大道,宇宙之通理。德经讲治术,执政治国之术,其中也包括用兵之术。所以,《老子》一书不仅是哲学之书,也是政治之书,是一部广义的兵书。

老子(李耳)之学,源于黄老之术。

黄,即黄帝。黄帝是神,即黄神。黄与光是同源字,二字古音义相通。黄帝即光帝,亦即大光明之神——太阳神 [18] 。(炎帝也是神,炎的本义是电火,是雷电。炎帝乃是雷电之神和火神)黄帝被认为是天道的主持者。这个伟大称号,在上古史中曾被赋予一些伟大的首领,即作为人祖的黄帝。

老,即老彭。彭祖,乃楚族先祖之一,曾仕商任太史,以高寿著称,入周后曾任柱下史,传说历八百岁 [19] 。彭祖因其高寿,或称“老氏” [20] 。先秦制度世官世守,故老氏之后世,入周仍为太史官。

黄帝之术即天道之术(天文之学),老彭所传之术又有长生之术,即医术及炼气炼形长寿之术(兼饮食益生之术)。因之所谓黄老之术,一是天文之术(黄术,即黄道、天道之术),二是长生不老之术(老彭术)。伊尹称黄尹。李平心说:伊尹即老彭 [21] 。黄老之术,本乃兰(灵)台太史世习之学,至春秋之际传于楚人老氏之后,如老阳子、老莱子及老聃。再其后之传人则有李耳(太史儋)。

老子其人的存在曾被认为是个谜,但综括分析关于老子及其学术各种歧异矛盾的传说,大体可以理出以下一种脉络。

《史记》老子传记谓: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22]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按《史记·周本纪》记:“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后幽王得褒姒,爱之……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此预言西周将灭之太史伯阳(伯阳父),似即“见周之衰乃遂去”之老子。老子为尹喜所传之书,即《道德经》。但值得注意者,此书乃有韵之格言歌谣体,显然经过精心编纂和润色。其理论实出自作为史官世家的老彭家族世传之学也。而近年于荆门出土的《老子》古简,则尚保持着较朴素的色彩,其篇幅、内容及体例与今本之《老子》多所不同。由此可知,老学的形成和传承,似乎并非只存在一个单一的系统。《史记》记: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由此可见,到太史公司马迁的时代,关于老子的真相即已为一团迷雾。传承不同,遂有诸多异说。司马迁本着“多闻阙疑”的态度,以周老子即太史伯阳(李耳)为传主,同时兼记了太史儋的传说。太史儋,即老聃。聃、儋音通,又皆为周之太史,实亦老彭一族之后裔。所以太史公又疑老子(聃)与太史儋实即一人,长寿达二百余岁。后世甚至更有传说老子寿达一千岁者。

老彭至老儋,长寿千岁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老氏之族世为太史(主天道之官),传承在千年以上。则老子并非一人之名。换句话说,所谓“老子”与其认为是一个人,不如认为是一个老氏群体,一个世族,也是一个学派。由此我们也就可以解释《老子》古经何以版本歧出,以及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战国古竹简本、汉初帛书本以及流传于世的通行本,形态为什么多所不同。我国台湾学者周次吉说:

“老子者,学派名也。以其修道而养寿,故曰‘老’。其学之者多未之显始名于后也,其偶见其名者,或曰耳,或曰儋、曰商氏、曰莱子云云,亦未详其本也,盖隐君子焉。史公特就较可稽考之李耳,为本传之骨干,参以文学奇特之笔,见隐逸之士缥缈之致。”

此说较之对太史公时代即已缥缈难稽的传说人物老子,根据种种不实之说,而硬要予以考实的一些妄议,应当是更为平实而特具见地的。

总之,黄老之学传于上古,至晚周主系传于太史伯阳及老聃(聃、鼍通,即龙也 [23] 。老子又号称李耳,“李耳”乃是楚方言中老虎之名,龙虎上古本可通名,应即老彭氏世族所宗之图腾)。

老氏世任商周之史官,传习天道、治国及养生之术。至老聃亦尝任史官及兰台之官,或曾为孔子之师,并授天道于孔子。

《老子》一书内容,春秋甚至春秋前已存在,本为史家所辑兵政及养生格言及故谚。至战国后为老氏之徒(老聃、老莱子等)所纂辑扩充 [24] ,编成一部系统著作。而太史伯阳(又称伯阳父,父者,老也)处周之末世,知天下将大乱而避世出走,至函谷关为尹喜所拘。尹喜可能早闻此书,强命伯阳为之传记,于是传讲其家学秘诀即今本《道德经》。今本《老子》中多战国时观念及语言,因此最后成书,应在战国之际。

《史记》李隐引《封纬》:“风后,黄帝师,又化为老子,以书授张意。”

关于老子其人及其书,传说中所大略可知可信者似即如此。

老子一族出于商周世袭之史官贵族。老子学说主要是代表世卿世禄的传统贵族思想的。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上古史上一剧烈变迁的时代。这个伟大时代的根本特点,是由血缘氏族(“德”治或礼制)组织向政治国家组织(“法治”及法制)的过渡 [25]

当此之际,老子学说主张“返朴”与“复古”,他既反对孔子的尚“礼”(等级制),亦反对孟子的崇“义”(因时制宜),更反对子产、吴起、商鞅一派法家的变法。

老学对当时权力下移、资源私有化、学术平民化的社会变革之流,在思想领域中是一个保守主义的逆动之流。当时学术领域中的政治斗争,主要集中在平民主义的“尚贤”主张(如墨翟、孟子、屈原)与老子贵族主义的“尊尊亲亲”而尚德,即反对“尚贤”的两大不同政治主张上。这一点,在老子书中有明显的反映。

十一

《老子》一书,不仅是政治学著作,也是中国的第一部纯哲学著作。

什么是哲学?根据希腊哲人的说法,认为哲学是“爱智”、“爱智之术”。

但老子似乎却是反对智慧和智性的。老子说: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9章)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章)。

这种反智性与反对知识之学说,怎能看做“爱智”或传统意义的哲学呢?然而细考老子书中所言“智”,与今语所言之“智”的语义实不尽相同。老子所反对的“智”,与其说是一般的“知识”和“智慧”(如果彻底反智,那么他就不必著书立说,亦不必研求天道及称引“圣人”了),不如说是有特指的。老子所反对的“智”,相当于今语之所谓“计”(智、计古语相通),即计谋、计算、计策、计较。因此老子反对的,并非一般意义的知识或智慧,而是诡计与诈谋即“智计”(亦即庄子所谓“机心”)。

十二

在希腊哲学中,关于智性与知识的价值问题也曾发生过辩论。

据记载,毕达哥拉斯同费利翁特的僭主雷翁就曾作过一次著名的交谈。后者赞扬毕氏的天资与口才,问他是凭借什么本领而掌握此术。毕达哥拉斯则表示,他拒绝接受“智者”sophos的称号,回答说自己并没有这一本领,他并非智者,而只是一个“philosophos”(求知者,哲人)罢了。

雷翁便问,那么一个philosophos(哲人)与一个普通人又有什么区别?毕达哥拉斯答道:人生好比举行大型竞技(即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些人在场中角斗,以争夺桂冠;有些人在场中做生意,以图获利;有人则对喝彩、取胜和求利都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在看热闹。在生活中,有人是功名禄位的奴隶,有人是金钱的奴隶。但是,还有一种罕见之人,他们只是宁静恬淡地观察社会和自然。毕达哥拉斯说:“这种人就是追求智慧者(ψτλóαοψοδ,亦即philosophos哲人)。”

西塞罗对于这则逸事评论说:

“哲学家介乎于神与人之间,因此成为谜似的人物——他们向生活大剧场投之以严肃的目光。可以想象得出,当演出结束时,他们会把袍子下摆向右肩一撩,以自由人的王者气度翩然而去。”

我们毋宁说,人格化的老子也正是这样一位人生与历史的冷静观察者。老子的哲学来自于远古中国人对于人生、历史、政治以及知识本身的一种深刻观察和总结。

老子书中主张“绝巧弃知,绝智去辩”。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老子》一书本身是雄辩的,并且其中充满了启迪人生的伟大智慧。这也正是老子一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2000年8月20日记于沪上乐智阁

2003年8月16日记于海上养庐


[1] 寸者,肘也。以手执物曰“寸”。

[2] 见第6章、第10章、第20章、第25章。

[3] “德”的概念亦有天文含义。古天文学认为,日之所行道曰“黄道”。黄道为天之中道,“日之所行为中道,月、五星皆随之。”(《汉书·天文志》)循中而行,曰“德”,失道而行则曰“不道”,则预兆有灾殃。

[4] 《晋书·律历志》:“推考天路,步验日月。”所言天路,指日、月、五星运行轨道,亦即天道之本义。

[5] 究、窥古音通,《史记·殷本纪》九侯,《史记索隐》作鬼侯。九、鬼古音通。

[6] 黄道带包含了太阳的周年路径、月亮的周月路径,以及所有行星周游的路径。

[7] 《尚书·大诰》。

[8] 《尚书·康诰》。

[9] 《尚书·君奭》。

[10] 《诗经·大雅·大明》。

[11] 《尚书·酒诰》。

[12] 《尚书·君奭》。

[13] 《尚书·康诰》。

[14] 《尚书·君奭》。

[15] ⑥《尚书·召诰》。

[16] 马叙伦《老子校诂》1974年版前言引。

[17] 章氏《检论》卷三。

[18] 详参何新《诸神的起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2版。

[19] 见《世本》。又见《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三曰彭祖;……楚其后也。”江氏《读子卮言》:“老子者,世为楚子,出古大彭国,为尧时彭祖之后,在殷时之祖曰彭铿,亦曰彭祖,故老聃亦称老彭。由尧时以迄于东周皆世为史官。亦旨沿袭老彭之名。”

[20] 春秋以前即老氏,亦为楚族先祖。《世本》:颛氏有老童。《风俗通》:老氏,颛顼子老童之后。老童氏世叙天地之竽黎氏,丁山说即楚先祖祝融(老童产重黎及吴国,吴国产陆终)。

[21] 说详《李平心史论集》第18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 《水经·阴沟注》:“东南至沛,为涡水,涡水又东经苦县南,即春秋之相,王莽更为之为濑陵。又东经濑乡城南,经老子庙,东。又屈东,经相县故城南,相县虚荒,今属苦县,老子生于涡间。”濑乡即厉乡。曲涡即汉之曲仁里。《万始统谱》:“相,故殷城。”其地在宋陈之间,春秋后并入楚。汉代并入沛。

[23] 详见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新版。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孔子言:“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4] 老子书中有战国时言,如“万乘之主”(26章),“王侯”(32、37章),“圣人”(即神人、真人,5、28章)等。又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75章)等。

[25] 郑子产铸刑鼎与希腊克里斯提尼立十二铜表法,就是这种过渡开始的标志。 oBTQQT12kVxhD0GxARX/R911WE2AtO9xgCGU+85wQGMyHNbcD4gmbdXxn+teKux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