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雎(杜鹃)

咕咕叫的杜鹃鸟,鸣叫在河中小岛。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真是君子好配偶。

长长短短的水中萍,可以左右采摘。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只能在梦中追求。

追求呵却得不到,只能夜夜思念她。

翻过来掉过去,为她辗转难眠……

长长短短的水中萍,我可以左右捞取。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我愿弹奏琴瑟呼唤。

长长短短的水中萍,我可以左右采索。

那苗条秀美的姑娘,我愿鸣钟击鼓邀请……

何按: 《关雎》是一首贵族君子的爱恋情歌,而不是一个普通民间男子与采荇姑娘的恋歌。“荇菜”喻指“淑女”,“流”、“采”、“芼”则对喻追求、亲近与欢合。

孔子以此诗作为《诗经》之首篇,似寓有深意。盖以“美人”(淑女)作为其所期待的政治理想之诗化象征,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琴瑟‘邀’(友)之,钟鼓‘悦’(乐/迎/邀)之”,皆有所寄托也。

[原文]

关关雎鸠, 1 在河之州。 2

窈窕淑女, 3 君子好逑。 4

参差荇菜, 5 左右流之。 6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7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8

悠哉悠哉, 9 辗转反侧。 10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11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12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13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4

[题解]

论男女隔离、辟雍及明堂

理解《关雎》及《葛覃》两诗的关键是了解上古社会的男女隔离制度。此类诗应作于族社时代。当由对偶婚向个体婚姻家庭过渡的时代,男女两性尚不能自由交往,女性生养儿女皆由族社集体抚养及教育。(详论参书后《论“野合”》、《‘诗经’中的性爱与男女关系》两文。)

《孔子家语》引孔子云:“《关雎》兴于鸟而群美之,取其雌雄之别。”

此言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所言“雌雄之别”,即男女隔离,“求之不得”。这首诗以及其后的《葛覃》以及秦风之《蒹葭》,都间接反映了上古社会这种重要的少年男女隔离制度。

据先秦典籍的记载,古代曾实行一种寓于“学宫”的集体住宿制度。部族中之少年男女别居。贵族男女到达八岁的少年时期,就离开父母(诸父诸母)而寄宿于学宫和女宫(闺、观、台)。

《礼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大戴礼·保傅》)

“及太子少长,知妃(妇/女)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同上)

“八岁入学学书记,十五成童志明(总角结发),入大学学经籍。”(《白虎通义·辟雍》)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成童(注:十五以上)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内而不出。”(《礼记·内则》)

这一寄宿制度应与母系井田族社制有关。诸母抚养氏族中幼生子女,子女从母不从父。至八岁而别男女,男居男宫(男宫称“字”即畤,后世立“畤”为佛教场所,即“寺”),女居女宫(女宫曰“安”,后世称“庵”)。宫或称观、馆,或居高称台。学子所居宫馆多依水而建,引水绕之,以为隔绝,故又称“泮宫”或“辟雍”。

过去的研究者,包括古代的注家,都单纯把这种礼制的记载看作一种理想化的贵族教育制度,却普遍忽略了这些记载中极为重要的三点:

1. 这种学宫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集体的同性宿舍制度。

2. 这种制度建立在由六岁到十五岁逐渐严格化的男女隔绝(即由所谓“履小节”到“履大节”,以及“内而不出”)。

3. 这里尤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种学宫的隔绝时期,恰恰开始在“少长,知妃(即女)色”之后。

德国人类学家亨利希·舒尔茨(1863—1903)在《年龄等级和男性结社》一书中,记述了原始社会和民族中广泛存在的“男性宿舍”和“男性秘密结社”现象。他注意到,在这种秘密结社中,都具有象征死亡和新生的入社礼仪。这种礼仪的主要形式是成年礼。古礼书中记载一个男子一生中有两次重大入社(加入社会)的典礼。一是年十五岁时束发成童的“命名礼”,一是年二十时受冠成为“士”的“冠礼”亦即成年礼。

据西方人类学家记述:“在许多原始社会中,还建立了男性公民宿舍、节日聚会房、同性俱乐部等特殊建筑物。这种秘密结社不仅有年龄的限制,而且尤其有性别的限制。例如对违背这种限制而进入禁区的女人,不管其为同族或异族,都将给予毫不留情的严惩——直到处死。”舒尔茨认为,“这种男性秘密结社不仅存在于蒙昧的原始时代,而且在较晚近的文明社会中也仍然以不同形式保持下来。”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代的学宫会得到一个极为奇怪、历代训诂家莫不感到费解的名称“辟雍”。实际上,雍通作宫

辟雍环水居于原野,汉人以其似玉璧而释之。其实“辟雍”转语即“别野”或“别业”,亦即后之“别墅”一名之语源。)。辟雍也就是“别宫”或“避宫”,也就是防避与异性接触的男女性宿舍。

孙星衍说:辟雍者,四方有水,中有宫焉,乃明堂、大学、灵台之所在,“天子所以宗祀、朝诸侯、校士、养老、观云物之处也。”明堂本为隔离异性之公共宿舍,后来乃演变为族社聚会之所(朝会之所)以及祭拜仪礼之所,以至宗庙之堂。

“辟”与“璧”音通,故言水环如璧。雍者,“邕”借字。

《说文解字》曰:“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巛从邑。”

《水经注》曰:“四方有水沙土曰雍。”此其义也。

《大戴礼》曰:“明堂外水名曰辟雍。”《韩诗》说曰:“璧雍者,方七里之内,立明堂于中,五经之文所藏处。”

《礼记明堂·阴阳录》曰:“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卢植注《礼记》曰:“明堂即太庙也。”“灵台在太庙明堂之中。”

杨宽在《古史新探》中,虽未意识到学宫制度具有两性禁忌和隔离(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的性质,但是他注意到了这种学宫在建筑地址的选择上,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辟雍一律设在城外郊地。四周要有水三面或四面环绕,使之与外界隔绝。中间于高地上建有厅堂式草屋,附近有猎场池沼。”

孙诒让说:“辟雍之制,四面有水,而屋居其上。”(《周礼正义》)

《诗·大雅·灵台》陈奂疏:“辟雍始于殷。王制之‘右学’,祭义之‘西学’,明堂位之‘瞽宗’,皆殷之辟雍也。文王仍殷制,辟雍在郊。”

《大戴礼·盛德》说,辟雍也就是明堂:

“明堂者……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水外曰辟雍”。

《韩诗外传》说:辟雍“圆如璧,壅之以水。”

清代学者对这一点常感到困惑而不能解释。殊不知,所谓“明堂”,本初其实就是高大而明亮的集体宿舍(大房子),所以又称“太室”。而这种宿舍之所以必须选择有水环绕的地点建筑,目的正是为了便于实行男女间的隔离。由于引水隔离,所以辟雍别名又称作“泮宫”(水泮之宫)。

由此我们方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经》中的一些诗。在这些诗中,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子和女子,往往被河水所阻隔。

* * *

《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也。”

《齐说》曰:“诗三百五篇,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否则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

《鲁说》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又曰:“后妃之制,夭寿治乱存亡之端也。是以佩玉晏鸣,《关雎》叹之,知好色之伐性短年,将蒙化陵夷而成俗也,又曰,周衰而诗作,盖康王(成王之子)时也,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齐说》曰:“(淑女)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之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韩说》曰:“《关雎》刺时也。”因此,其后说《诗》者,认为《关雎》为刺时之作,后人所谓以美为刺。

汉人这些伦理性说解,往往渗透着汉代皇室母权(后权包括外戚即内廷)与君父权(皇权及官僚阶层,外廷)相斗争的意识。

朱熹《诗集传》则引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朱熹自指)谓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见其一端也。”其说亦迂阔不着边际。

[注释]

1 关关,毛传:“和声也”。《玉篇》:“关关,和鸣也,关或作官。” 何按: 关关,即今语“咕咕”,“刮刮”,拟声之词也。

雎鸠,旧注或说为“鸷鹰”,或谓“鱼鹰”(焦循《毛诗补说》),皆猛厉之禽。以之象征少女,殊谬。余冠英《诗经选》云:“未详何鸟。”邵晋涵亦说为鱼鹰,以此丑陋之鸟为淑女或君子象征,甚妄!《诗经》中别有鱼鹰之名,称“维鹈”。《小雅·侯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注:“今之鹈鸪也,好群飞,沉水食鱼。”所言鹈鸪,即鱼鹰,而非“雎鸠”。

雎鸠,即《方言》之鸤鸠。毛传:“鸤鸠,秸鞠也。” 何按: 秸鞠即雎鸠之音转,亦即杜鹃。杜鹃多名,“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戴南……或谓之戴胜。”

杜鹃乃民俗以为报春之鸟,又以为孤独之鸟。《淮南·泰族》:“关雎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乘居也。”乘,双也。其说认为“关雎”以孤鸟为象征,寄托以求偶之思,甚确!

雎音从隹(古音堆),堆、土、杜古音相通。鸠、鹃一音之转。雎字从且,“且”古音与姐、姊谐,与子音近通。鸠古音与龟、归通。“雎鸠”即“子规”又作“姊归”也,转语又作“鹧鸪”,其变名甚多,如“子巂”、“杜宇”、“望帝”等。

杜鹃即雎鸠之语转。鹃即鸠,一音转。杜鹃,学名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无营巢习性,故民俗谓之“孤独鸟”。所谓“杜鹃”,实即“独鹃”也。杜鹃不营巢,繁殖季节将自己的卵产于其他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卵和育雏。所谓“鹊巢鸠(鹃)占”(参阅“维鹊有巢”),即指此。

由于杜鹃性孤独,因此古诗人常用以喻鳏夫。古诗人常以杜鹃为求偶未匹者之爱情象征。杜鹃鸣叫脆亮若“bagu—bugu”,“布谷—不孤”,切音即所谓“咕咕”——“关关”也。

《尔雅翼·释鸟》:“子巂,出蜀中,今所在有之,其鸣声若‘归去’,故《尔雅》为‘巂’,《说文》为‘子巂’,《太史公书》为‘秭鴂’,《高唐赋》为‘姊归’或‘子规’,徐广为‘子雉’,字虽异而名同也。亦曰‘望窈’,亦曰‘杜宇’,亦曰‘杜鹃’,亦曰‘周燕’,名异而实同也。”

又,远古物名字随音转,“鹧鸪”实亦“子规”音转。

2 州,周也。周游,周绕。或说读州或洲。《尔雅》:水中可居者称州。州即洲,即岛。水周绕其旁曰“洲”,亦曰“淄”。

3《广雅》:“窈窕,好也。”《方言》:“美也。” 何按: 即今语“苗条”也。窈(yǎo)窕(tiǎo)二字叠韵连绵词,即今语苗条,秀美貌。《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盖对言则异,散言则通尔。”

《释名·释亲》:“叔,少也。”(叔、少双声,音通。)又,毛传:“淑,善。” 何按: 淑,修,休,羞,即今语秀。淑女即秀女,美女。

淑,善也,好也。《说文》:“俶,善也。”俶、淑、善一音之转。《仪礼》郑言注:“古文俶作淑。”仁字古字从身、身声、身、俶、淑、善音通,故仁亦有善美之意义。

乐,通落。《小雅·斯干》歌诗以落之,《正义》:歌斯干之诗以欢乐之。落,通格、名、来也。《史记》集解引徐广:古村落字亦作格。(村落,村格,村里也。)

4 君子,卫序谓指周文王,谬甚。指诗作者也,一位贵族青年。

好,字义与今不同,与妃字为同源异形字。甲骨文子、巳同字。闻一多指出古籍中子、巳或通用。好从子,妃从巳,好即妃字。

妃,妇也。配也,匹也。《左传》桓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妃仇”乃先秦成语。好逑,即好仇,即妃逑,配偶也。闻氏指出:“二字平列,不分反正,左氏所说,殆非其朔。”逑,旧说释之为“仇”,训“匹也”。陈奂《诗毛氏传疏》:“匹,配也。好匹,犹嘉配耳。” 何按: 仇,俦也,俦侣。《九怀》:“览可与兮匹俦。”《文选》曹大家《雀赋》:“乃凤皇匹俦”,匹俦即好逑,好仇。

逑,毛传:异本亦作仇。高亨注:“仇音俦,伴侣。”《玉篇》:“俦,侣也。”

5 参差(cēn cī),朱熹《诗·集传》:“长短不齐之貌。”参差,双声,长短不齐貌,荇(xìng)菜,又名接余,一作莕菜,龙胆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茎细长,夏开花冠五裂之深黄色花,边缘具齿毛,果为蒴果,为解热利尿物,乃池塘、溪流中常见植物。

陆玑《诗疏》:“茎白,叶赤紫色,浮在水上。”

6 流,《尔雅》:“掠也。”马瑞辰:流通作樛。《广雅》:“樛,捋也。”“择也。”择,即摘。朱熹《集传》:“或左或右,言无方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毛传》:流,求也。 何按: 求当作揪。

7 寤寐(wù mèi),当作寤梦。马瑞辰:“即梦寐也。” 何按: 寤,语也。寐,梦也。梦中语、语梦,即寤寐。或言寤寐,失眠也。寤寐,犹言梦寐,谓在梦寐中也在求其所想念的人,一说,王先谦曰:“寤寐,犹言不寐,谓求此淑女,至于不寐也。”并引《柏舟》“耿耿不寐”、《易林》“耿耿寤寐”为证。

《传》:“流,求也。”流、求一声之转。《尔雅·释诂》:“流,择也。”《鲁》亦作择。流通作摎(jiū),即“揪”,音通求,或谓索取。《诗集传》:“(荇菜)浮在水面,或左或右,言无方也,顺水流而取之也。

求,有也。孔子弟子冉求,字有。有,取也。有、取、求,义通。取、娶也。

8 思服,旧注为“斯夫”,虚词。谬。服,古无轻唇音,读为彼,即第三人称“她”也。陈第《毛诗古音考》:“服音逼。”逼,彼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彼,对方也。

9 毛传:“悠,思也。”郑笺:“思之哉,思之哉!” 何按: 悠无思意。悠、忆音通,忆,思念也。钱钟书《管锥篇》第一册《毛诗正义·关雎五》:“《传》、《笺》以服与悠皆释为思,不胜堆床骈拇矣。” 何按: 思,忆也。

悠,攸也,攸远。遥也。钱钟书云:“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其说是。

“悠,想念深长,优哉游哉,犹悠悠也。二哉字增文以成句。”《笺》:“思之哉,思之哉,言已诚思之。”哉,语末助词,表感叹。

10 展转:翻身展转。《楚辞·九叹》说:展转,寐貌。展,仄也。《说文》:“仄,倾也。”辗转反侧,《鲁说》曰:“展转,不寐貌。”《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稳之意。”

11 采,摘除曰采。《说文》:“采,采取也。”《传》:“宜以琴瑟友乐之。”《鲁说》、《韩说》曰:“友,亲也。”

12 友,诱也。旧注多解为“相友”,“亲之”,谬。

13 《尔雅》:“芼(mào),搴也。”读若苗帽,即摸也,摸索。《传》:“芼,择也。”《鲁说》:“芼,搴也,取也。”段玉裁《说文释字注》:“按芼本义是草覆蔓,故从草,毛会意。”同《齐说》。

孔颖达:“《释言》云,芼,搴也。孙炎曰,皆择菜也。某氏曰,搴犹拔也。郭璞曰,拔取菜也。以搴是拔之义。”

14 乐字多义:1. 悦,2. 迎,3. 邀,4. 撩,挑也。皆可通。旧皆直读为“乐”(悦),喜乐,直解为以钟鼓令她(少女)快乐。殊谬!钟鼓乐之,应解作“钟鼓来之”或钟鼓邀(迎)之。

何按: 乐(yɑo—yue)古异读如要,约也,邀也。《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唱),予要女(汝)。”又,毛传:“要,成也。”

又乐(lè),来也。或乐,礼也。以礼乐迎聘。《传》:“德盛者宜有钟鼓之乐。”《笺》:“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其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 hIFODzVWzhh8FTEYtBto3hQNkWCbpfi8dqHPZZO0gbuqIZD95KC0Ee51SCMhkG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