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甘棠 (甘棠树)

多么高大的甘棠树呵,不可撅折不可砍伐,这是召伯亲手栽种呵!

多么高大的甘棠树呵,不可撅折不可伤害,召伯曾在这里休息呵!

多么高大的甘棠树呵,不可撅折不可摧拔,这是召伯生前所爱啊!

[原文]

蔽芾甘棠, 1 勿翦勿伐, 2 召伯所茇。 3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 4 召伯所憩。 5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 6 召伯所说。 7

[题解]

怀念召伯之诗。

《括地志》:“召伯庙在洛州泰安县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恩之,不伐其木,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宋代建制为河南寿安县。

《孔子家语·好生》引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并见《说苑·贵德》)

《诗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齐说》曰:“召公贤者也,明不能与圣人(指周公旦)分职,常战栗恐惧,故舍于树下而听断焉。劳身苦体,然后乃与圣人齐,是故《周南》无美,而《召南》有之。”

又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民勤于财,则贡赋省。民勤于力则功业牢。为民爱力,不夺须臾。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为妨农业之务也。”

《韩说》曰:“昔者,周道之盛,召伯在朝,有司请营召以居。召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于是出而就烝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召伯暴处远野,庐于树下,百姓大悦,耕桑者倍力于勤,于是岁大稔,家给人足。其后在位者,骄奢不恤元元,税赋繁数,百姓困乏,耕桑失时。于是诗人见召伯之所休息树下,善而歌之,《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谓也。”又曰:“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马,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思,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

[注释]

1 朱熹说:“蔽芾(fèi),盛貌。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 何按: 蔽芾,连绵词。即今语仆伏、蔽覆。《广雅》:“芾,茂也。”《传》:“甘棠,杜也。”《尔雅》:“杜,甘棠。”又曰:“杜,赤棠、白棠者。”对文杜与棠异,散文则甘棠、赤棠,皆谓之杜。蔷薇科,乔木,高达十米。

棠杜音通,宗社之木也。杜,社古字通用。社之古文二体,一作埜(墅),从示从林。

闻氏说谓:《周礼·大司徒》:“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疑甘棠即南国之社木。《传》曰:“召伯所男女之讼。”(《大车》序:“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焉。”)古者男女之讼,听于社。《周礼·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于胜国之社。”注曰:“争中媾之事以触法者。”夫男女之讼听于社下,而甘棠即社木,故《笺》云然。又案甘棠疑即樝,字一作柤作查。土且声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注》引张揖曰:“樝似棃而甘也。”(《晏子春秋·谏》上二三:“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子牛存笑。”泰士即《曲礼》下六大之“大士”,郑《注》:“大士以神仕。”《王会篇》:泰士,弥士,讶士,掌四方之狱讼。[司农云四方诸侯之狱讼。])

王应麟:“《九城志》,召伯甘棠树在陕州府西南隅。”陕州今河南省陕县。

2《传》:“翦,去。伐,击也。”朱熹:“翦,翦其枝叶也。伐,伐其条干也。”案,翦,翦除,撅折也。

3 召伯,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子,武王之异母弟。成王时,与周公同为辅弼幼年成王的执政大臣。“其在成王时,召公为王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伯在此非爵名,伯,父伯也。严粲:“《笺》曰:‘茇(bá),草舍也’。朱氏曰:‘止于其下以自蔽,犹草舍耳,非真作舍也。’” 何按: 茇,音通播。播,植也。

4 朱熹:“败,折。”伐败声近义通。《说文》:“伐,败也。”

5 毛传:“憩,息也。”

6 郑玄:“拜之言拔也。”

拜,拔。《鲁》、《韩》皆作扒。“扒,擘也。拜、扒双声。”《广雅》:“擘,分是。”谓以手分之,亦拔取之义。《笺》:“拜之言拔也。”

7 说(shuì),悦,喜也,引申为爱。又毛传:“说,舍也。” 何按: 舍,息也。 7qoLjqm5VwzD+g8yf4/dxB2nfpX0QkauPA+SuzsjkDcQ0QlVHGjfG0vA3DMIDC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