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中国海军的建立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水师,并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8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的有利条件多次从海上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清王朝的帆桨舰船在西方列强的铁甲舰船面前不堪一击,陆上部署的大炮面对西方列强的铁甲舰船也无能为力,列强的舰船可以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耀武扬威,这促使当时的中国有识之士萌发了建立近代海军的思想。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力主改造大清水师,建立新式海军;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也强调要建立强大的新式海军。在这批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和实践下,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一支拥有大小舰船100余艘的近代化海军,形成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舰队。

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福建海军舰艇十一艘被击沉,官兵700多人殉国。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惨败,新式舰艇几乎损失殆尽,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1896年,清政府下令重建北洋海军,经过数年努力,至1899年,重建后的北洋舰队初具规模,列装了一些新式舰船,但在西方列强的舰队面前还是显得十分弱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北洋舰队停泊在大沽口的四艘驱逐舰被掠走,近代海军的建设再度经历波折,本来不多的舰船变得更少了。1905年,清政府下令将北洋海军和南洋海军合并,统一南北洋海军,计划再次加强海军建设。1909年,清政府任命载洵和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把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舰队统一改编,分设为远洋和长江两个舰队,由程璧光任巡洋舰队统领,沈寿堃任长江舰队统领,萨镇冰任海军总司令,统一海军的指挥体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海军的远洋和长江两个舰队的官兵大都同情革命,11月15日,清政府海军在九江宣布易帜,响应革命。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南京临时政府设海军部,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汤芗铭为次长,中华民国海军宣布成立,并开始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并改组了南京临时政府,任命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将原海军巡洋舰队、长江舰队与从国外刚刚购买回国的军舰编设为三个舰队,即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和练习舰队,共编有舰艇四十余艘,总排水量约4万余吨。在此期间,南京政府对清朝海军学堂进行调整:将江南水师学堂改为南京海军军官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分编为制造学校和马尾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分别改为烟台海军学校、广东海军学校;改水师练营为海军练营;将江南船坞、大沽船坞、福州船政局收归海军部管辖。1914年12月,将海军警卫队改为陆战队(营)。1915年,将接收的吴淞商船学校与南京海军军官学校合并,改名为吴淞海军军官学校。设立新式海军学校,推行近代海军教育。袁世凯称帝闹剧结束后,海军先后参加了护法战争、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等军阀混战,有时也成了军阀混战的筹码。

▲抗战时期的海军部部长陈绍宽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蒋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下设立海军署,任命陈绍宽为署长,下设总务处和军衡司、军务司、舰械司、教育司、海政司等五司,国民政府开始组建新的海军。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海军署扩建为国民政府行政院海军部,任命杨树庄为海军部部长,陈绍宽为政务次长,陈季良为常务次长,海军部下设总务厅及军衡司、军务司、舰政司、军械司、海政司、军学司等六司,名义上下辖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第三舰队、第四舰队、练习舰队、鱼雷游击队、海岸巡防队、测量队等海军军事力量。

1932年,杨树庄因与蒋介石在发展海军问题上产生矛盾辞去海军部部长一职,陈绍宽升任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福建闽侯人,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历任江亨号战舰副长、肇和号战舰大副、湖鹰号快艇艇长等职。1914年,调任海军总司令部任少校副官、肇和号战舰代理舰长、海容号战舰代理舰长。1916年至1918年,在英、法、意等国考察,先后三次参加英国海军对敌作战,获特别劳绩勋章和欧战纪念章。1918年至1920年,任国民政府驻英海军武官。1920年起,任通济号战舰舰长、应瑞号战舰舰长。1926年,任北京政府海军第二舰队司令。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海军署署长。1932年,任海军部部长,领海军上将军衔。

◎ 中国海军的序列建制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1909年7月,清政府将海军部队进行重新整编,编设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统由海军衙门指挥调遣,统一指挥权。除此之外,沿海各省还编有地方海军舰队,广东海军拥有七艘炮艇、四艘运输舰、一艘练习舰、十一艘鱼雷艇,苏浙舰队拥有八艘炮舰、十一艘鱼雷艇、一艘练习舰、四艘运输船、四十八艘巡缉兵船,福建舰队拥有三艘运输船、三艘巡缉兵船。

巡洋舰队主要职责是进行外海警戒,编有海圻号、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四艘巡洋舰,通济号训练舰,飞鹰号驱逐舰,保民号运输舰,辰字号、宿字号、列字号、张字号、湖鹏号、湖隼号、湖鄂号、湖鹰号八艘鱼雷艇,总排水量18144吨,舰炮总计186门,鱼雷发射管35具,总兵力2097人。

海圻号巡洋舰是清政府从英国购买的,舰长129.3米,舰宽14.2米,吃水6.1米,排水量4300吨,主机推进功率17000马力,航速24节,舰员476人;舰载武器装备有2门203毫米口径主炮,10门119毫米口径副炮,12门47毫米口径副炮,4门37毫米口径机关炮,鱼雷发射管5具。

海容号、海筹号和海琛号三艘巡洋舰是清政府从德国伏尔锵造船厂订造的,各舰舰长95.77米,舰宽12.4米,吃水5.79米,排水量2950吨,主机推进功率7500马力,航速19.5节,舰员263名;舰载武器装备有3门150毫米口径克鲁伯式主炮,8门105毫米口径克鲁伯炮,2门60毫米口径克鲁伯炮,4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速射炮,5挺8毫米口径马克沁机关枪和1具鱼雷发射管。

通济号战舰为福州船政局于1894年开工建造、1896年竣工的训练舰,舰长84.33米,舰宽11.37米,舰艏吃水4.67米,舰艉吃水5.33米,主匡面积48.88平方米,风帆面积977.68平方米,排水量1900吨,煤舱容量为200吨,功率虚数400马力、实数1600马力,标准航速9节、最大航速11.25节,舰上编制250人;舰载武器装备为阿姆斯特朗6吋40倍口径速射炮1门,120毫米口径克虏伯速射炮5门,5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速射炮7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

飞鹰号战舰是清政府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购买的、1895年竣工的驱逐舰,舰长79米,舰宽8.69米,吃水4.15米,排水量850吨,功率5500马力,载煤量为170吨,航速22节;舰载武器装备为104毫米口径速射炮2门,鱼雷发射管3具,可载舰员145人。

保民号运输舰由江南制造局制造,1885年建成下水,舰长75.1米,舰宽18米,吃水4.7米,排水量1477吨,功率虚数475马力、实数1900马力,煤舱容量为240吨,标准航速8节、最大航速13节,舰船编制280人;舰载武器装备有15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2门,120毫米口径克虏伯速射炮6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4门。

辰字号、宿字号鱼雷艇为德国建造,各舰舰长48米,舰宽5.7米,吃水2.3米,排水量90吨,功率700马力,航速18节,载员28人;舰载武器装备有37毫米口径炮2门,18寸鱼雷发射管3具。列字号、张字号鱼雷艇由德国建造,各舰舰长43米,舰宽15米,吃水2.7米,排水量62吨,功率600马力,航速16节,载员30人;舰载武器装备有马克沁机枪6挺,18寸鱼雷发射管3具。

湖鹏号、湖隼号、湖鄂号、湖鹰号鱼雷艇是由日本制造的,各舰舰长41.18米,舰宽4.73米,吃水2.29米,排水量97吨,载煤28吨,淡水4.5吨,功率1200马力,最大航速23节,载员34人;舰载武器装备有47毫米口径速射炮2门(或47毫米/37毫米口径速射炮各1门),18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

长江舰队的职责为长江防务,编有镜清号巡洋舰,南琛号、登瀛洲号运输舰,建安号、建威号驱逐舰,江元号、江享号、江利号、江贞号浅水炮舰,楚有号、楚泰号、楚同号、楚谦号、楚观号、楚豫号、策电号、甘泉号炮舰,总排水量14425吨,舰炮总数140门,鱼雷发射管2具,总兵力1542人。

镜清号巡洋舰为福建船政局制造,1885年12月下水,舰长88.6米,舰宽12米,舱深8.4米,吃水6.1米,排水量2200吨,功率虚数600匹马力、实数2400匹马力,煤舱容量为400吨,标准航速10节、最大航速15节,可载舰员213人;舰载武器装备有15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3门,12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7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6门,鱼雷发射管2具。

建安号、建威号驱逐舰为福州船政局制造,1899年1月与1900年3月下水,各舰舰长86米,舰宽8.83米,吃水4.5米,排水量850吨,功率6500马力,航速23节;舰载武器装备有100毫米口径主炮1门,65毫米口径火炮7门,37毫米口径炮6门,鱼雷发射管2具。

江元号、江享号、江利号、江贞号浅水炮舰是1907年到1909年清政府从日本川崎船厂购买的,各舰舰长60米,舰宽9.3米,吃水2.3米,排水量550吨,载煤量113吨,载淡水量15吨,功率虚数455匹马力、实数950匹马力,标准航速10节、最大航速13节,舰上编制85人;舰载主要武器装备有12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1门,75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马克沁机枪4门。

登瀛洲号运输舰1876年由福州船政局建造,舰长68米,宽11.2米,舱深5.5米,吃水4.3米,排水量1258吨,功率500马力,航速10节,舰船编制158人;舰载武器装备有1门160毫米口径70磅威斯窝斯六角膛炮,副炮6门120毫米口径法华式后膛炮。

南琛号运输舰由德国制造,1884年下水,舰长93.3米,舰宽12米,吃水5.7米,排水量1905吨,功率2800马力,载煤500吨,标准航速10节、最大航速13节,舰上编制184人;舰载武器装备有203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4门,12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4门,37毫米哈乞开斯5管机关炮2门、4管神机炮4门,格林炮1门。

楚有号、楚泰号、楚同号、楚谦号、楚观号、楚豫号炮舰由日本制造,1906年、1907年下水,各舰排水量752吨,功率1350马力,最大航速13节,舰上编制85人;舰载武器装备有120毫米口径阿姆斯特朗炮2门,6毫米口径马克沁机枪2挺。

策电号炮舰由英国制造,1876年下水,排水量319吨,功率310马力,航速9.5节,乘员61人;舰载武器装备有280毫米口径26.5吨主炮。

甘泉号炮舰由江南制造局制造,1908年下水,排水量305吨,功率300马力,航速7.9节,编制38人;舰载武器装备有1门120毫米口径炮,4挺机枪。

辛亥革命后,海军部队改旗易帜,国民政府继承了清政府海军的老旧舰艇,在基础弱、底子薄的基础上着手建设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将中国沿海划分为三大区域,鸭绿江口到烟台为北区,司令部设于秦皇岛;烟台到三都澳为中区,司令部设于崇明岛;三都澳到北昆仑河口为南区,司令部设于海南岛。海军舰队分编第一舰队、第二舰队和练习舰队三个舰队。

第一舰队编有海圻号、海容号、海筹号、海琛号四艘巡洋舰,永丰号(1925年改名为中山号)、永翔号、永建号、永绩号、联鲸号、舞凤号巡洋炮舰,南琛号、福安号、建康号、豫章号、同安号、飞鹰号驱逐舰,总排水量14910吨。

第二舰队编有楚有号、楚泰号、楚同号、楚谦号、楚观号、楚豫号炮舰,江元号、江享号、江利号、江贞号、江鲲号、江犀号、建中号、永安号、拱辰号浅水炮舰,飞霆号、建安号、建威号驱逐舰,辰号、宿号、列号、张号、湖鹏号、湖隼号、湖鄂号、湖鹰号鱼雷艇,总排水量10316吨。

练习舰队编有肇和号、应瑞号巡洋舰,通济号、飞鸿号练习舰,总计排水量8000吨左右。

经过国民政府几次整编,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共有大小作战舰艇一百二十余艘,总排水量为68895吨,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舰队和练习舰队、巡防舰队、测量舰队、电雷学校。

第一舰队编有海容号、海筹号、宁海号、平海号巡洋舰,逸仙号、自强号轻巡洋舰,永绩号、中山号驱逐舰,永健号、大同号炮舰,定安号、克安号运输舰,共十二艘战舰,总排水量20084吨。

第二舰队编有楚有号、楚泰号、楚同号、楚谦号、楚观号、永绥号、民生号、民权号、威宁号、德胜号、威胜号炮舰,建康号驱逐舰,江元号、江贞号、江鲲号、江犀号浅水炮舰,湖鹏号、湖隼号、湖鄂号、湖鹰号鱼雷艇,共二十艘战舰,总排水量为9359吨。

第三舰队编有海圻号、海琛号四艘巡洋舰,定海号、永翔号、楚豫号、江利号、镇海号、同安号、海鸥号、海鹤号、海燕号、海蓬号、海骏号巡洋舰,共计十三艘战舰,总排水量14717吨。

第四舰队编有肇和号巡洋舰,海虎号、海强号、坚如号、福安号、江大号炮舰,总排水量为7880吨。

练习舰队编有应瑞号巡洋舰,通济号练习舰,总排水量4360吨。

测量舰队编有甘露号、皦日号测量船,青天号、诚胜号、公胜号、景星号、庆云号炮艇,总排水量约3000吨。

巡防舰队编有顺胜号、勇胜号、义胜号、仁胜号、海宁号、江宁号、抚宁号、绥宁号、泰宁号、威宁号、崇宁号、义宁号、正宁号、长宁号、肃宁号炮艇,总排水量约4270吨。

电雷学校编有自由中国号练习舰,同心号、同德号炮艇,总排水量约2000吨。

部分舰艇未编入舰队,如公胜号测量船、武胜号炮舰、普安号运输舰和辰号、宿号鱼雷艇。1931年至全面抗战爆发前,海军制造飞机处先后制造出高级教练侦察机江鹤号、江凤号,水陆两用侦察机江鹊号、江鹇号,船载水上侦察机宁海2号,水陆两用教练侦察机江鹦号、江鹉号及十二架弗力提式教练机,全部列装了海军部队。

◎ 中国海军的整军备战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曾一度设想扩充海军力量。1928年8月14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通过《整理军事案》,该案曾构想加强海军力量建设,案中称:“在国防上,海军、空军及军港要塞之建筑,均为重要。吾国海岸线既长,版图又大,现在海军实力微弱,空军尚无基础。今后之国防计划中,必须实事求是,发展海军,建设空军,俾国防计划归于完成。”8月16日,江南造船所制造的咸宁号炮舰下水,蒋介石出席下水典礼并登上炮舰发表演说,力主建设强大的海军:“从今天起,我们的海军,在建设上须有长足的进步。我们的海军吨数,至少须达到60万吨以上。我们希望海军各司令长官和士兵,此后不断地奋斗,都如今天一样,才不负今天的建设精神。” [1]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制定海军建设六年计划,准备在六年内建造主力战舰10.5万吨、浅水炮舰6800吨、辅助舰船537万吨,推动海军武器装备建设。1932年,国民政府从日本购买了宁海号巡洋舰。1928年,江南造船所制造出咸宁号炮舰;

▲宁海号军舰

1929年,制造出永绥号炮舰;1930年,制造出民权号炮舰;1931年,制造出逸仙号轻巡洋舰和民生号炮舰;1933年至1934年,制造出海宁号、江宁号、抚宁号、绥宁号、肃宁号、威宁号、崇宁号、义宁号、长宁号、正宁号等十艘炮艇;1937年,制造出平海号巡洋舰。1928年至1937年,中国海军共添置新舰艇十七艘,这些舰船陆续列装了部队;同时,一批老旧舰船也被淘汰,共淘汰超龄的舰艇二十艘。为提高作战能力,中国海军还修理、改装了一些老旧舰艇,共改造舰艇四艘。其中,建威号改装后更名为大同号轻型巡洋舰,排水量由850吨提高到1050吨,舰载武器装备改装后装有120毫米口径主炮2门、76毫米口径炮1门、57毫米口径炮2门、20毫米口径高射炮1门、7.9毫米口径机枪6挺;建威号改装后更名为自强号轻型巡洋舰。

▲平海号军舰

从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至西安事变发生时,“海军共购造了大小军舰七艘,炮艇十艘,改装旧舰十三艘,并将从德国购买的三艘鱼雷快艇和从英国购买的十二艘鱼雷快艇编成了四个快艇中队。中国海军的总吨位由九一八时的3.6万余吨,增至6万吨左右” [2] 。由于国民政府拨付给海军的经费有限等原因,中国海军制定的六年造船计划直至全面抗战爆发也未能实现。

在建造舰船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在内河流域构筑炮台要塞阵地,加紧了要塞防御阵地的整军备战工作。至全面抗战爆发时,江阴、南通、镇江、南京、宁波、马尾、厦门、连云港等九个江海防要塞整顿完毕,拥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237门。 [3] 全面抗战爆发时,又在长江中游的马当、田家镇、黄(冈)鄂(城)等地紧急构筑了要塞阵地。这些要塞阵地在抗战期间发挥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延缓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明确了日本海军为其假想敌,并积极进行抗战准备,着手制定对日作战计划。1933年,中国海军制定了《海军建设及整理计划草案》;1934年,制定了《海军作战计划》,该作战计划构想:“开战之初,航海舰艇及航江舰艇分别协同海军航空防御队及要塞扑灭扬子江内现驻之敌海军,轻快舰艇则在东海全部及黄海南部距50乃至100海里以内肆其活动,以攻击敌之军队运输为主,海上商船次之。”

1935年,国民政府又对作战计划进行了完善,制定了《改定海军作战方案》。该方案构想:“一、海军行动在陆军之先。二、第一次取攻势攻击,肃清长江;第二次取攻势防御,保障江浙沿海;第三次仍取攻势防御,争夺东海与黄海。”1937年初,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对比了中日海军的作战实力,“中国海军欲求其能与日本在海上作战,至少须有其海军军力之七成。考日本之海军军力共计七十六万三千吨有奇,故吾国应有海军五十四万吨左右,始足以资对抗”。鉴于当时中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仅有6万余吨,且舰船老旧,武器装备落后等,海军部重新修订了新的作战方针,“使敌舰不致深入腹地,随意登陆,加强水中防御” [4] 。海军的作战任务是防御战,阻止日军进入内河并登陆,协同陆军对日作战。

1937年3月,中国海军部进一步完善了防御作战计划,并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作战方针为“应避免与敌海军在沿海各地决战,保存我之实力,全力集中长江,协力陆空军之作战” [5] 。作战方案共分甲乙两案。甲案和乙案构想的海军作战计划基本一致: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海军为避免与敌海军在沿海各地决战,全部迅速集中于长江,协同陆空军及要塞扑灭敌军在长江的舰队,然后封锁长江各要口,并在杭州湾、胶州湾、温州湾阻敌登陆。

作战能力的提高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很大,尤其是对于作为技术兵种的海军。国民政府海军部为提高作战能力,还加强了海军人才的培养。1932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的黄埔海军学校、东北海军学校、广东海军学校、电雷学校培养出了大批海军学生,培训出了357名无线电人员,十多名飞行人员,并派不少优秀官兵或毕业生出国深造,了解掌握国外的先进战术战法。国民政府海军学校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黄埔海军学校在招收海军学员时,首先将学员送到广东军事政治学校进行为期七个月的入伍教育,培养军人素质,然后再将其送到军舰上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实地学习。实地学习和入伍教育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能够直接上舰服勤。1932年,中国海军还专门对驻南京的各舰舰长进行了为期六个星期的战略战术培训,该培训班6月9日开班,7月22日结束,各舰长们“学习成绩甚佳” [6]

▲黄埔海军学校第七届航海学员修业考毕摄影纪念

1935年2月,海军大学在南京开办,为培训高级海军军官,训练军舰舰长,特聘请日本海军大佐寺冈讲授军事学理论,日本海军法律顾问、法学教授信夫讲授国际公法,中国海军官佐讲授其他课程。1937年,两名日本教官被解聘回国。1929年至1937年,海军部留学生考选委员会先后派遣邓兆祥、杨道钊、周宪章、张明萧、周应聪、陈大贤、高光佑、欧阳宝、华国良、陈瑞昌、林祥光、陈赞汤、高如峰、林遵、陈书麟等80多人赴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留学深造。

为演练海军官兵协同作战技能,提高作战能力,国民政府海军部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操作表,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的操作要领,规定每周进行攻防、炮队登岸、荡舢板等项目操演,每月打枪靶一次,每季用船上大炮打靶一次,每半年演练操放鱼雷一次,每年大小炮实弹打靶一次、参加校阅一次、会操两次。1931年4月,海军部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校阅,海军部代部长陈绍宽任校阅委员长,总务司司长李世甲、军衡司司长杨庆贞、军械司司长林献炘、舰政司司长唐德炘、海政司司长许继祥、经理处处长罗序和、参事任光宇等任校阅委员。校阅从4月开始,到10月结束,历时半年,共校阅舰艇五十一艘,足见海军对校阅工作的重视。 [7] 以后,海军每年都举行一次校阅,主要“考察所属之军纪、教育、训练等成绩,医务卫生之概况,人员服务之勤惰,以及建筑物、舰体、轮机、兵器、军需保管之得失” [8]

随着中日关系的紧张,中国海军针对日本海军的挑衅活动,还加强了有针对性的演习训练活动。1937年1月,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的命令,宁海号舰长指挥宁海号、大同号、自强号、永绩号、建康号、安定号、江元号、江鲲号、义胜号、肃宁号、湖鹰号、湖隼号、湖鹗号等舰船,在南京八卦洲举行会操,进行协同作战演练;3月,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率永绩号、楚有号、楚同号、楚谦号、楚泰号、楚观号、江元号、江贞号等舰船进行了海上作战演练。全面抗战爆发前,练雷舰队司令王寿亭率永绥号、民权号、咸宁号、江鲲号在江西湖州会操,并率建康号、湖鹏号、湖隼号、湖鹗号等舰船进行了鱼雷攻防演练;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率大同号、海宁号、江宁号、抚宁号、绥宁号、肃宁号、咸宁号、义宁号、正宁号、长宁号等舰船在浙江海域进行了会操。 [9]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0年5月至1937年5月,中国海军举行较大规模的会操演习达35次,每次演练参加的舰艇有几艘到数十艘不等,演练科目主要为攻防、阵法、护航、防潜、火炮射击、鱼雷攻击、航行救生、灯号、旗号、舢板、鱼雷防御、劫船、离船备战、太极拳、塞漏等。演练地点主要在江西湖口、南京八卦洲、大胜关、草鞋峡江面,浙江象山海面、福建沿海、浙东沿海、吴淞口至大通江面,大沽、青岛等地海面。海军的舰队训练,对提高作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海军官兵在舰上做早操

◎ 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的四个作战编队共编有战舰六十六艘,排水量5.9万吨。主力战舰舰龄较长,舰龄超过30年以上的有多艘,除平海号、宁海号、逸仙号、应瑞号四舰以外,其他战舰的武器装备都较差、战斗力较弱。“显然,从舰艇数量、吨位大小、装甲优势、火力强弱、射程远近、速度快慢、舰龄长短等等来比较,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实力远逊于日本海军。与此同时,日军也对中国海军的战斗力作出了较低的评估,认为中国的海军实力远逊于日本。” [10] “各舰艇都是旧式的,威力很小,仅能在近岸和江河一带,协助陆上战斗,或只能担任警备任务。” [11]

中国海军不仅武器装备差,还存在派系问题,对作战指挥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海军由闽系、东北系、粤系、电雷系四个派系组成。闽系海军的形成并非偶然,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欧亚大陆东侧边缘,海岸线复杂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山多田少,因此,大多数福建人必须依赖海洋生活。明清时期,即有多人称雄于海上,如明代平定倭寇的名将俞大猷,其后的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施琅等。民国初年,海军仍为福建人的天下,福建籍的刘冠雄先后十年出任海军总长,后福建籍李鼎新又连任四年,其后福建籍杜锡圭、杨树庄、陈绍宽继之,他们以中央海军正统自居,排斥异己,闽系海军的势力曾盛极一时。1933年3月,国民政府海军部编纂的《海军部职员录》中,海军部内共有204人,其中福建人即有142人,约占全数的70%,从中也可以看出闽系势力的强大。

东北系和粤系是从闽系势力中分化出来的,有时也归附于闽系势力。1920年10月,孙中山回广州发起二次护法运动,秘密召集护法舰队内山东人温树德、广东人陈策等人商议,决定“驱逐闽系,夺取舰只”。1922年,温树德等发动兵变,捕杀闽人,扣禁了包括海军参谋长在内的千余名闽籍官兵,温自任海军总司令,掌控护法舰队,分化成为后来的东北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战败,张作霖率部入关,令其海防舰队总指挥沈鸿烈接收温树德的渤海舰队。1927年,东北海军总司令部成立,张学良自任司令,沈鸿烈为副司令,下辖两个舰队,称为东北系。

陈策继温树德后自任海军总司令,因司令部设立于广州黄埔,被称为粤系。至此,闽系把持的中国海军“一分为三,三足鼎立”,分成闽系、粤系、东北系。闽系海军依附于北洋军阀政府,仍以海军正统自居,与粤系和东北系海军对峙。

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蒋介石为了打破军阀拥兵自重、各霸一方的局面,于1929年1月1日在南京召开国军编遣会议,对全国军队进行统一编制,将海军统一编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四个舰队,闽系编成第一、第二舰队,东北系编成第三舰队,粤系编成第四舰队,设立海军部,统一掌理全国海军事宜,名义上海军的编制完全统一。但实际上,原海军的三个派系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以舰队的形式存在。这三系海军自成系统、互不统领,都有各自的海军学校,培养自己的海军人才,规章制度、薪俸等级、铨叙规则也都不一致,各行其道,各自为政。东北系、闽系的海军经费由蒋介石直接拨给,粤系海军经费主要由广东地方自筹。

20世纪30年代后期,蒋介石又着手建立其嫡系海军,于是海军又横生出一电雷系。蒋介石拨出巨款,派闽系海军死对头原中山舰舰长欧阳格,在江阴构筑船坞、校舍,建立军政部直属的电雷学校。电雷学校直辖于参谋本部,不接受闽系中央海军的命令,但一切制度、课程、服装均为海军样式。该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欧阳格,教务主任为冯涛,下设教务组和事务组,学生队和学兵队带队军官由桂永清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调来,教职员主要来自广东的黄埔海校、东北的青岛海校,另有中央海军中一部分对闽系不满的人员。该学校还聘请了德籍顾问劳威等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

全面抗战爆发时,电雷学校编有快艇大队,欧阳格亲自兼任大队长,安其邦任队副。快艇大队下设岳飞中队、史可法中队、文天祥中队、颜杲卿中队四个中队。岳飞中队下辖三艘德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岳22号、岳253号、岳371号。史可法中队下辖四艘英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史34号、史102号、史181号、史223号。文天祥中队下辖四艘英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文42号、文88号、文93号、文171号。颜杲卿中队下辖四艘英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颜53号、颜92号、颜161号、颜164号。电雷学校培养非闽系的海军干部的做法遭到闽系中央海军的暗中阻梗和排挤,陈绍宽对电雷系怀有极大的敌意,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频频给电雷学校制造困难与麻烦。

中国海军作战能力与日本海军作战能力相比较,“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如与敌为大规模之海战,力量固属不逮” [12] 。中国海军舰船老旧、武器装备差、指挥体系不畅等问题成为影响海军作战能力的短板,直接影响了海军的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规模、作战时间、作战地点的选择。从实力上看,中国海军根本不具备攻势作战的能力,只能选择防御作战,并需要借助海口、内河等有利地形对日展开作战。另外,中国海军作为一个作战能力较弱的兵种,其作战行动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必须服从国民政府的总体对日作战战略,按照国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对日展开作战行动。


[1] 《咸宁军舰进水纪盛》,载《海军期刊》第1卷第4期“专件”,第12页。

[2] 史习基:《西安事变对中国海军抗战的推动》,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4期,第44页。

[3] 《全国要塞现状一览表》(1937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件,第787全宗。

[4] 史习基:《西安事变对中国海军抗战的推动》,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4期,第44页。

[5] 《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载《民国档案》1987年第4期,第42—43页。

[6] 《海军部八月份重要工作》,载民国《海军杂志》第5卷第1期“专件”,第9页。

[7] 殷梦霞、李强选编:《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第7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8] 《海军部二十二年九月份重要工作概况》,载民国《海军杂志》第6卷第2期“专件”,第3页。

[9] 苏小东编著:《中华民国海军史事日志》,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8—584页。

[10] 陈书麟、陈贞寿编著:《中华民国海军通史》,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11] [日]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1分册),齐福霖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

[12] 高晓星编:《陈绍宽文集》,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288、289页。 EzayityzesS4n7HajdLkfBMbQSEc1q700q5UrcsdVx0CEgv/3emeJNaSX14TlH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