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上元/元旦)
1.吉日 ① 兮辰良 ②
2.穆 ③ 将愉 ④ 兮上皇 ⑤
3.抚 ⑥ 长剑 ⑦ 兮玉珥 ⑧
4.璆锵鸣兮琳琅 ⑨
5.瑶席 ⑩ 兮玉瑱
6.盍 将把 兮琼芳
7.蕙 肴蒸兮 兰藉
8.奠 桂酒 兮椒浆
9.扬枹 兮拊 鼓
10.疏缓节 兮安歌
11.陈竽瑟 兮浩倡
12.灵 偃骞 兮姣服
13.芳菲菲 兮满堂
14.五音纷兮繁会
15.君 欣欣兮乐康
1.在这节日的黎明
2.吾民欢乐地礼敬上皇
3.伟美的长剑呵配着玉琮
4.玉磬鸣响呵声音嘹亮
5.香草作衬席美玉为枕
6.环绕鲜花火红芬芳
7.兰蕙蒸肉呵做香酱
8.月桂屠苏呵酿酒浆
9.挥槌呵拍鼓
10.节拍缓缓呵低吟
11.待竽瑟伴奏呵再放声高唱
12.巫灵艳服呵蹁跹起舞
13.色彩缤纷呵香飘满堂
14.鼓乐交错呵合奏
15.神君欢乐呵赐我安康
太一即元。一岁之元即“太一”,即“元日”、“元旦。”
东皇太一,太极之神,上天中央主神也。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天神和最高神格的黄帝、伏羲,原初本来是太阳神,在战国时已演化为北斗北极之神。
以北极神——太一神作为天地中央最高神格,是周秦之际兴起的新天文历法盖天说的新宗教哲学。它反映了这个时期阴阳五行新学说的兴起以及宗教理念的重大变革。
这一派学说兴起于当时的齐国稷下学派,体现在《甘石星经》、邹衍的五行学说、《易传》的阴阳学说以及老庄的自然天道学说中。屈原曾受命使齐,游学于齐鲁稷下。可以认为《九歌》是他试图引入这种新的天文及宗教理念,革新楚国国家祀典的作品。
《汉书·郊祀志》:“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徐坚注:“天皇大帝,一曰太一。其佐曰五帝。”天皇即上帝,“东”非方位之东。本篇之“东(重)皇”,应解为神皇。
东、重古音、义皆通,乃同一字之分化。重、钟也。雷,古称钟。申,电也。“申”乃神之本字。 雷、电古以为一事,雷即电之声,电即雷之光也。雷电,即“神灵”在古汉语中之本源语义。《尧典》:“南正重司天以主(属)神”,“重”即取神义。
战国文字中,东、重二字常见通用。在典籍中,“重”与“神”字亦通用。《尔雅·释诂》:“重,神也。”《史记·夏本纪》:“重命用休。”《尚书·皋陶谟》记为:“申命用休。”重申通用,申即神。鼎古代称“重器”,亦称“神器”。故东皇,即重皇,即神皇。《诗·周颂·执竞》:“上帝是皇”。“是皇”,亦即神皇,又称“上皇”(《庄子·天运》)。是、上、神皆一音之转,而古义相通。
太一,即北极星,太极之神。此义汉儒犹知之,宋元以后“太极”演为抽象哲学观念,古义淹失,后人多不知其所云。
“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帝。”(郑玄《乾凿度》注)“易有太极,北辰星也。”(马融)《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淮南·本经》:“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
上古宇宙观以北极为宇宙之中心。认为天体随之而转动,此盖天说也。太一(太极)之名甚古老。1983年我曾发现陕西西安龙山文化出土遗物中,有原始甲骨文。其中骨笄上刻有“大л”二字,可读作大几,即太极。又河南濮阳颛顼故地发现7000年前首领墓,墓中以蚌堆塑龙(东)虎(西)以及北斗(中央)塑像。表明了北斗太一崇拜渊源的久远。
又,包山楚简:“祷楚先老僮……。”老僮亦见于江陵望山楚简,字记作僮,老僮,僮,即童皇,即南正“重”,亦即《九歌》所称东皇。则东皇又是老童的神格化也。《国语·楚语》:“〔颛顼〕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主)神,命火正黎(离)司地以属(主)民。……是谓绝地天通。”
主神的司天之神即南正“重”。长沙楚帛书:“重司天”。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证合无间的程度令人惊叹。
① 吉日,初吉日也。即初一之日,上元之日。《吕览·孟春》:“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礼记·月令》:“孟春之日,日在室。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出土楚“日书”中有“稷辰”一名。“稷辰”即“吉辰”。《太玄》常卦“初一”:“以一偶万终不稷。”朱骏声谓:“稷读Δ。”“Δ”,《说文》:“集也”,与吉音通。吉或作稷,不稷,不吉,即不济也。
“吉日之称最早者,金文中吴王光鉴之吉日初庚,此春秋末器,前于此者未之见。吉日代替初吉,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前此称初吉,后此称吉日。”(黄盛璋)金文中常以吉日称元旦。吴王钟:“隹王正甬(月)屯(春)吉日。”
吉日,初吉日也。
吉日,即《周礼·大司徒》:“正月之吉。”枝江出土春秋初期楚铜器,铭文有:“佳正月初吉庚午”句。初吉,即初一。吉,又通于喜、嘉。吉日,即喜日,后世所谓节日亦吉日之转语。曹植诗:“岁初元祚,吉日唯良,乃为喜会,宴此高堂。”(元会诗)古礼俗以初一为祭上帝之吉日,正与此句可相参证。又,楚俗以庚寅日为立春。于此日祭祀颛顼(北斗太一神)及黄帝祝融(太阳神,重皇)。
② 辰良,良,朗也,亮也。光明睛朗。辰,即晨,辰良,辰朗,指一日之黎明。
③ 穆,旧说:肃穆。“敬也。”(《尔雅》)又,穆,舞乐。今按:穆古音通民。读作:民将娱兮上皇。民,吾民。
④ 愉,虞也。《郊祀歌》“合好效欢虞太一”,虞、娱通。虞,乐也,悦也。亦即娱乐之娱。《汉书·礼乐志》论奏房中乐时“神来燕娱。”师古注:“娱,戏也。言庶几神来燕戏听此乐也。”“穆将愉”,倒装句,将穆愉。(姜亮夫说)
⑤ 上皇,即神皇,上帝也。《庄子·天运篇》:“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注:“上皇,天帝。”
⑥ 抚,把握。又,抚,妩之通假。妩,美也(抚古音读如媒,钱大昕说),伟美也。
⑦ 长剑,男子阳具象征物。古代用以象征天神。“匈奴祭天,以剑为神体。”(《史记》)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文化曾出土一件青铜剑,剑柄铸男女合体裸像,均突出性器官。“东皇太一”篇此言剑,实际也是作为天神和交泰的象征。持剑而敬神,示崇敬也。
“匈奴祭天,以剑为神体。”(《史记》)
⑧ 珥:旧说以珥为剑格,谬。古剑无珥。玉珥,即玉琮。《周礼·夏官》:“掌玉珥于社稷,祈于王祀。”以玉珥(玉琮)祭社稷神,用为女阴(元匕)之象征也。
⑨ 璆锵:乐器,即璆磬。《汉书·礼乐志》:“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璆,读如球,玉球也,亦称天球,即大磬也。戴震说:“璆锵,玉声”。琳琅:(1)敲击之声,象声词,即今语“嘹亮”转语。(2)通流离,光明。
⑩ 瑶,闻一多说通作媱(妖),以媱(妖)草为席。媱(妖)草,有异香而媚人之草。《中山经》:媱(妖)草,服之媚于人。
瑱,通陈。玉瑱,即玉枕。陈列美玉。
盍,戴震说:合也。此作环绕,包围。
将把,《方言》:“将,大也”。把,葩也。花蕾与花朵。
琼:又名舜华,一种红色木花。又名木堇。《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毛传:舜,木堇也。《说文》:“木堇朝华暮落也。”《说文》:“舜,艸也,楚谓之葍,秦谓之琼,蔓地连华。”章太炎《文始》:“舜,秦谓琼。”或说木华,皆为红色华。又“琼”,《说文》:“赤玉也”。芳,芳香。全句谓,堆拥大花火红而芳香。
蕙,和也。或释作香气。
肴蒸,蒸肉。
兰藉即兰浆、兰酱。兰草捣碎作浆,配成调料,称兰藉(酱),藉,是后世醋、酱之通假字。
奠,通淀,滤酒出渣曰淀。
桂酒,即屠苏酒。《本草》记屠苏酒配方中以桂为主:“桂心、大黄、白术、桂梗、南椒、多头”。王安石春节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有元旦饮屠苏药酒避邪之俗。
椒浆:椒是北斗中玉衡星的象征。宋李石《续博物志》:“月令曰:椒是玉衡星精,服之身轻耐老。”
椒浆即花椒酒,元旦所饮药酒(《荆楚岁时记》记楚有此俗)。其配方:肉桂、白术、花椒、干姜等。全句:沉淀酒渣,混以椒浆(仙药)。
枹,鼓槌,异本作桴。桴字今作“梆”。扬桴击鼓,即后世以鼓舞爆竹迎春民俗之滥觞,模拟鳄鱼(龙)鸣叫而召唤春雷也。
拊,即攴,敲击也。王逸释:“拊,拍也。”
疏,诵也。缓,读若援,韵也。缓节,即有韵有节(奏)。旧读为慢,不确。
安歌,即宴歌、燕歌,古代节日欢乐之歌典称宴歌。古乐曲有燕歌与悲歌二部类(哀歌,如乐府《韭上露》)。
陈,振也。奏乐皆可曰“振”。此指伴奏。马王堆汉墓出土竽瑟实物,竽二十二管。瑟二十五弦。竽,大笙也。“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随,竽唱则钟瑟皆和”(《韩非子·解老》)。
浩倡亦作浩唱(《初学记》引“九歌”文)。浩,豪也。放声大唱曰豪唱,亦谓合唱。倡,通“唱”。
灵,龙也。
偃骞,王逸注:舞貌。偃骞即连蜷、婵娟转语。闻一多说:声转又为夭矫(参《广雅·释训》),亦即夭条,苗条。均指龙之体态。
姣通作蛟,蛟龙。蛟服即龙袍,龙舞之蛟服也。
芳菲菲,芳,香风。菲菲,披披,沛沛,四方飘散也。
五音,王逸注:宫商角徵羽。纷,交错。繁会,汇聚(王注:“繁,众也。综也,总也”)。
君,神君,指东皇太一。
汉《安世房中歌》:
“大孝备矣,休德昭佳。高张可悬,乐充宫庭。
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枝秀华,庶旄翠旌。
七始华肃,乐倡和声,神来宴娱,庶几尽听。”
此诗与《东皇太一》属同一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