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操之借字。“操”乃上古歌吟之一种体裁。
上古诗歌一体曰“操”。《康熙字典》卯集手部:“风调曰操”,“琴曲曰操”,引《后汉书·曹褒传》:“乐诗曲操,以俟君子。”注曰“作者名其曲曰操”。风骚,又称风操。《南史·袁粲传》:“清整有风操”,风操即风骚。操、 字通用, ,鼓噪之噪本字。操、 、噪字根皆为“喿”,《说文》:“鸟群鸣也。”喿古音zào,骚古音从蚤,读zào。骚动即噪动。《离骚》即《离操》也,即离别之歌也。
《离骚》一诗,屈原约作于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其年屈原约55岁。在这年,秦昭王以婚姻为名约楚怀王相会于秦地之武关。屈原劝怀王勿行,因秦乃虎狼之国,不可信任。而怀王畏秦,不敢拒绝秦王,遂成行。入武关而被秦军劫持扣留。屈原悲愤哀痛,几不欲生,乃作此长篇诗章以报怀王,遥相寄托其内心的痛苦与思念。
诗中以芳草象征忠贤,以“美人”象征作者所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以腾奔西方,象征作者犹心系于被拘留于西秦的楚怀王。
因此,《离骚》既是一部象征主义的神话诗篇,又是一部紧密关连于现实的政治诗篇。
故楚辞学家姜亮夫说: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诗篇,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一篇。从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强烈、语言之真挚、修辞之丰彤荟蔚、表现其人格之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之伟大,置诸世界作者之名也是最宏伟的登峰造极的作品。汉代人称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是一点也不夸饰的。”
过去郭沫若、姜亮夫均译过此诗,但均不甚令人满意,兼有重大误解。我自信这个新译文是前无古人的。在注释中我说明了之所以作出与前贤不同的解译的根据和理由。
圣歌者,圣哲之歌也。屈原乃圣哲。《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故我以此作为这个新译文本之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