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 子

澶渊之盟无疑具有宏观而开阔的历史意义每年的三十万岁币换来了边境安宁,塞垣之下,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一派和平景象。直到西北西夏崛起后不断地扩张领土,边境和平的局面便再一次被打破了。

公元 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史称宋太祖。因其人由归德军节度使发家,归德军治所宋州 ,于是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同时改归德军为宋州 。宋州由此成为大宋的发祥地,即“龙潜之地”,荣耀无比。

伴随着圣运,龙潜之地通常会同时有宝物祥瑞出现——如汉高祖刘邦在出生成长之地泗水边得到斩白蛇剑,该剑后来成为大汉镇国之宝;又如唐高祖李渊起兵于晋阳,在晋阳宫中得到玉龙子 ,视为大唐国瑞,帝帝相传。然大宋开国以来,始终不闻有瑞宝一说,是为罕事。

倒是宋州民间有种说法——传闻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先后出兵平定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所向披靡,凯歌高奏,如得神助,最终坐拥江山,是因为他得到了唐代名将张巡留下的兵法。

张巡,邓州南阳 人氏,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进士,自小博览群书,有过目不忘之才。安史之乱时,叛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围攻睢阳。当时叛军兵锋极盛,河北、河南均为叛军所据,唐军补给完全依赖于长江、淮河流域地区,守住睢阳,便能阻遏叛军向江淮方向深入,保证江南的完整。睢阳如若失守,运河交通便被就此截断,后果不堪设想,可谓“一城危,天下危也”。时任真源县令的张巡受命于危难之时,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镇守睢阳,以区区六千士兵相抗,与叛军进行了殊死拼杀。

张巡虽是文人出身,却通晓战阵兵法,且用兵不依古战之法,指挥作战都是临敌应变,应机立办,先后导演出了火烧叛军、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诈降借马、鸣鼓扰敌、削蒿为箭、火烧蹬道等一幕幕精彩好戏。其以弱抗强,以寡敌众,在对抗中所表现出的计谋智慧,已经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境界,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睢阳保卫战最终因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敌众我寡而失败,但它却仅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坚守要塞长达一年之久,有力地遏止了叛军南下,为大唐王朝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张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张巡在城破后被叛军残酷杀死,其“守一城捍天下”的壮举却很快传开,由此而名扬天下。为了纪念张巡,各地百姓自发建庙立祠祭祀。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将其画像置于凌烟阁上;又免除张巡守卫过的雍丘、睢阳两城徭役、兵役两年。

随着光阴的流逝,张巡被日益神化:道教尊其为“保仪尊王”,成为收灾降福、惩恶扬善、统领神兵的大神;许多产茶之地视张巡为茶叶保护神,称之“尪公”,并定五月二十五日张巡生日这一天为“尪公诞”,举行“迎尪公”祭祀仪式。

张巡在民间尤其是宋州的地位如此崇高,甚至到了被朝野敬若神明的地步,即使后来出自宋州的赵匡胤成为大宋开国皇帝,声名也未能超过他。张巡当年以区区几千兵力坚守睢阳,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堪称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其用兵如神的故事早是家喻户晓。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宋州当地一直流传着《张公兵书》一说——据称张巡在城破前将自己平生所学和用兵心得记录下来,制成一部兵书,委托心腹藏在一个妥善之处。然而,叛军攻破睢阳后大肆屠城,负责藏书的心腹也与张公一起死难,兵书下落遂成历史之谜。

不少人相信传说是真,来宋州寻求《张公兵书》者不绝于路。晚唐传奇英雄人物张议潮 归唐后,到宋州祭祀同出南阳张氏的张巡,特意召来当地人询问张巡遗书一事。连远在敦煌的张议潮都是自小仰慕《张公兵书》,可见兵书一说流传如何之广了。

宋朝建立后,宋州一跃成为龙潜之地,关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种种神奇故事应运而生,不少均与张巡有关,最传奇的当数赵匡胤得《张公兵书》一事。无论传说是否为真,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原先唐朝时已经在宋州城中修建了纪念张巡、许远的双庙,历代均有修葺。大宋开国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又亲自下诏在南门外修建了忠烈祠,专门祭祀张巡一人,似是多少从侧面印证了传闻。

人们揣测赵匡胤之所以对兵书一事秘而不宣,一是因为他本人就是武人出身,有“名将”之称,不愿意再额外沾张巡的光,以免损害雄才伟略的形象;二来大宋自立国之日起,便是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堂堂开国皇帝,总不能一边“杯酒释兵权”,一边公称镇国之宝是《张公兵书》。

然而,随着大宋对外军事上的节节失利,人们又开始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实性。

大宋虽轻而易举地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原又归一统,但这种统一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它非但没有取得汉唐的极盛武功,甚至都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土统一,中国始终存在着多个政权并立的状况——南有大理,西有党项,北有契丹,以及后来的女真和蒙古——此即所谓的“金瓯缺” 。多政权并立的复杂局面一直贯串着整个大宋王朝,由此造成中原始终处在外族的威胁之中,外患最为强烈。

大宋立国之时,北方契丹人创建的辽国已然十分强大,国土面积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原。尤其是后晋皇帝石敬瑭为求得军事援助,主动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一直是中原的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石敬瑭的出卖之举,等于是将北边险要之地拱手让给了契丹,整个中原地带门户大开,以骑兵见长的辽国军队可以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一直到大宋京师开封,八百里平川,中间没有任何关隘和险要之地可以阻挡骑兵大兵团的冲击。无论谁执掌中原政权,都会感到强大的压力和深重的危机。因而赵匡胤一当上皇帝,便信誓旦旦地道:“今之勍敌,正在契丹。”可见,在大宋开国皇帝的心目中,早已经将辽国视为可怕的劲敌。

然而在几次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未果后,赵匡胤意识到辽国此时已坐大一方,早非昔日的游牧部落。即使宋军能够如愿以偿地夺回燕云,却并没有从根本上伤及辽国的军事实力,战争的策源地依然在契丹一方,辽国随时都可以发起反扑。而宋军一旦出兵,需同时从河南、山东之地征调大批兵饷,兴师动众,远远不及契丹直接从蒙古、辽东南下方便。因而,纵然有收复燕云之地的雄心,赵匡胤还是采取了隐忍防守的姿态,下令在开封附近广植树木,以此应对契丹铁骑疾驰而至的威胁。

甚至,赵匡胤还想到用一种更为消极的方法来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是靠武力,而是靠金钱。为此,皇帝一改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抑商”的传统,宣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大肆鼓励商业和经济,以此博民富,并在内府库专门设了一个“封桩库”,相当于一个专款专用的小金库,赵匡胤还说:“俟满五百万缗,当向契丹赎燕蓟。”打算等到小金库的钱积累够一定数量了,就用这些金钱去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

燕云既失,中原无论攻守均处在劣势,辽国反而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任何胸怀天下的皇帝,都不可能对此危机视而不见。开宝九年八月,大宋立国已经十六年,国强民富,赵匡胤终于正式将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提上日程。这一次,几近倾举国兵力,派出大将党进、潘美、杨光美等分五路攻北汉太原 ,如此大规模出师,昭显了赵匡胤的势在必得之心。太原城在宋军的攻势下,已经岌岌可危,辽国立即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兵赶来救援。

就在宋辽两军对峙的关键时刻,赵匡胤在扑朔迷离的“斧声烛影”中离奇死去,最终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时年五十岁。他生前大力抑制武将、收回兵权,却想不到祸起萧墙,皇位随即落入弟弟赵光义之手。十月,赵光义即位为帝,是为宋太宗,随即下令北伐的宋军回师。

赵光义在重重迷雾中即位后,大有得位不正之名,因此也有着要超越兄长的万丈雄心,一心要实现兄长未能完成的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梦想。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正月,赵光义决定挥师北伐,首要目标就是北汉,其次便是契丹手中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皇帝御驾亲征的督促下,宋军一举攻克了北汉,但随即与辽军对仗中遭受重大挫折,宋军一败涂地,赵光义本人也中箭受伤,乘坐一辆驴车狼狈逃命。还是北汉降将杨业及时赶到,杀退了追击的辽兵,才救了大宋皇帝一命。

此战开宋朝与外族作战屡战屡败的历史。宋军之惨败失去的还不仅仅是众多将士的生命,还有大宋君臣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宋朝再也无力、也没有信心发起对辽国的进攻,改取守势。

既然燕云十六州收复无望,中原又无险可守,赵光义不得不采纳了户部郎中张洎的“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议,在西起保州的西北,东至泥沽 海口,利用这一带水网交织的地理特点,挖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大种榆柳,构建了一条东西九百里、纵深六十里的水障地带,开塘泺以限马足,并在其间设二十八寨、一百二十五铺,派兵戍守,以此作为防线,来阻遏辽军铁骑的进攻。此举标志着北宋对辽国已经由攻势转为一种纯粹的被动防御。

公元1000年,纪元史上的第一个千禧年,中国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大宋开国以来的第三位皇帝。

在这个不平凡的年头里,中国发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与之前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平定天下,之后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蒙古相比起来,这些事显得太微不足道,很难引起史家的特别注意。但这些事无不和前后的局势有紧密而微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一年,正是大宋帝国的一个缩影。

正月,辽国军队大举南侵,兵锋极锐,一路进抵瀛州。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车驾屯驻在大名府

自古以来,皇帝御驾亲征非同小可,但到宋朝却有所不同。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武艺精绝,是三十二势长拳的创造者,当上皇帝后犹自亲身南征北讨,可以说是以武为生。之后是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小兄长十二岁,早在宋朝立国前,就已经是一员猛将,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雄风不减,亲自率军讨平了北汉,虽然在与辽国的对垒中屡次大败,自己亦挨了辽人两箭,但毕竟也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帝王,有别于一般的皇帝。真正有本质变化的是从宋真宗赵恒起始,自他开端,皇帝们都是长于深宫妇人和宦官之手,从来没有见习过兵仗,对打仗有着本能的畏惧。宋真宗之所以起意亲征,是因为他耳朵根子极软,极受人撺掇,旁人一提到太宗皇帝中箭之仇,便热血沸腾,决议报仇。加上宋真宗小时候喜爱玩打仗的游戏,常常让小内侍们扮作部将,自己当元帅,指挥摆阵或冲杀,也引来长辈们的赞叹。而今有机会真正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何尝不想大显身手呢?

然而,现实全然不同于游戏,真正的战争是以消耗双方将士的血肉为代价,残酷得令人发指。到达前线后,宋真宗一见到辽军来势汹汹,一下子慌了神,急派亲信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范廷召前去迎敌。

范廷召以勇壮闻名,曾一箭射穿三只飞鸟,时有“名将”之称。他率领步骑兵万余人赶到前线后,立即结成方阵御敌。辽梁王耶律隆庆率精锐骑兵来回疾冲,宋军阵势被打乱,结果一败涂地。

范廷召见情况不妙,急忙向驻扎在附近高阳关的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闻警,即率精锐出发,黄昏时到达瀛州西南裴村一带,与范廷召相约于次日共同夹攻辽军。然而,就在当天半夜,胆怯怕死的范廷召悄悄率部逃走。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发现其部孤立无援,已陷入辽军重重包围之中。部将见敌军势大,均劝康保裔易甲逃跑。康保裔坚定地道:“古人云:‘临难不求苟免。’今天正是我为国效死之日!”遂披甲上马,大呼出战,与辽军激战数十合,奋力拼杀,终因兵尽矢穷而战死沙场。

辽军得胜后士气大涨,自德、棣渡过黄河,大肆抢掠淄、齐一带,然后从容离去。一向好脾气、好性子的宋真宗也被辽军的肆意挑衅深深激怒了,罢免了畏敌不肯出战的宋军主帅傅潜,命大将王荣率五千骑兵追击辽军。王荣胆怯怕死,一连好几天都托故不肯出发,一直等到辽军过了黄河后,才装模作样地出师。只有范廷召一军追击到撤退的辽军,在莫州 以东大败辽军,夺回了大批辽军在宋境掠夺的物资。

真宗皇帝生平的第一次亲征终以宋军大败而草草收场,未能实现儿时的英雄梦想。此灰头土脸的结局对四年后《澶渊之盟》的缔结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回到京师后,宋真宗为掩饰宋军节节败退的难堪,对英勇战死的康保裔大肆褒奖,两日不行朝会,以示哀荣。又下诏追赠康保裔为侍中,赐其家属金银五千两,封八十四岁的康母为陈国太夫人,追封康妻为河东郡夫人,恩加诸子官职,以其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明为内园副使,幼子康继宗为西头供奉官,长孙康惟一为将作监主簿。对康保裔身后之事极尽恩宠。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导致康氏孤军奋战、全军覆没惨剧的始作俑者范廷召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升职为禁卫军殿前都指挥使,加官检校太傅,位极人臣,荣耀无比。而怕死惧战的宋军主帅傅潜则被逮捕审讯,判了死刑,最终特赦后免官流放。

就算范廷召莫州之战有功,也该与瀛州之过相抵,为何会与傅潜境遇如此不同?人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在第一个千禧年里,除了强大的对手辽国外,令宋真宗烦恼不堪的人还有西北党项首领李继迁。

就在这年九月秋高气爽的季节,宋朝灵州知州李守恩和陕西转运使陈纬押运数量巨大的粮草过瀚海 的时候,被李继迁率军拦劫,李守恩、陈纬二人均力战而死,所运粮草全部为党项军所夺。在这之前,李继迁与大宋时战时和,与辽国也是时战时和,长期在两个大国之间周旋要挟。显然,这是一个懂得在夹缝中生存、并趁机攫取最大利益的人。

这就是中国在第一个千禧年的状况与所处的境地。尽管在这一年的九月,神卫水军 队长唐福研制出火器,向朝廷献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但也掩饰不住大宋帝国在这一年多少呈现出的几分悲剧色彩。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不能被忘记的一年。

从这一年的正月开始,便有十分不好的兆头,宋朝京师开封连续三次发生了地震,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与大宋周旋多年、令人头疼无比的党项首领李继迁正好死在了这一年。两年前,李继迁集合所有人马,联合蕃部,倾全力进攻宋土灵州。灵州知州裴济用指血染红奏书,表示十万火急,请求宋朝派兵增援。结果大宋出兵迟缓,六万援军还没赶到,灵州已然城破,裴济战死。李继迁占领灵州后,改名为西平府,作为党项的都城,还扬言道:“我将借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踔厉风发,壮志凌云。

大宋既然无力收复灵州,干脆与党项议和,正式承认了李继迁对银夏四州的统治。李继迁对宋作战胜利后,又将目光投向河西,结果惨败在吐蕃六谷部酋长潘罗支之手,左眼球被射破,败退回灵州后不久便因箭伤发作死去,时年四十一岁。但党项的威胁并没有就此解除,李继迁长子李德明继位。大宋软弱,无力应付,只得采取绥靖政策,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后加封为夏王。而李德明表面臣服于宋朝,又同时接受辽国“夏国王”的封号,继续在大宋和辽国之间周旋。

李继迁死的这一年,他的孙子李元昊还不满周岁。伴随着党项李德明、李元昊的崛起,西夏 逐渐成为宋朝西北的心腹大患,由一只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小狼成长为真正的天狼。

这一年,还是宋朝“积弱”的开始。

这一年的闰九月,辽国国主辽圣宗耶律隆绪和太后萧燕燕亲自率二十万大军大举攻宋,一路势如破竹,直至澶州 城下,与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京师大震,宋朝廷上下慌乱不已,甚至有大臣提出迁都之议。新任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在其极谏之下,宋真宗赵恒勉强同意御驾亲征。

此时辽军孤军深入中原腹地,供给线长,粮草不继,已经无力持久。相反,由于真宗皇帝亲临澶州前线,宋军士气高涨,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军民多达几十万人。宋军更是用床子弩射杀了辽军先锋萧挞凛, 极大地动摇了辽军军心,局势明显对宋方有利。宋真宗却没有抗敌的决心。早在他离开京师的时候,就暗中派出了大臣曹利用前往辽军大营与辽太后萧燕燕议和。萧燕燕正担心辽军处境不利,腹背受敌,同意议和。

寇准坚决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如此,“可保百年无事”。宋军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延昭 也坚决主战,上疏提出乘辽兵北撤,扼其退路而袭击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宋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宋臣中的妥协派气焰极为嚣张。这些人联合起来,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帮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

于是,在辽军兵势受挫、宋军已经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宋辽两国的和谈就此开始,最终签订了《澶渊之盟》。大致的内容是: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尊辽太后萧燕燕为叔母;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侵轶,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宋每年给辽提供“助军旅之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当时大宋极其富有,朝廷的年岁收入折算银绢大概为七千万两/匹,三十万“岁币”不过是一笔小数目。谈判前,宋真宗甚至告诉使臣曹利用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意思是说,只要不割地,能讲和,辽国就是索取百万钱财,也可以答应。

曹利用承旨后,刚从皇帝行宫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宰相寇准拦住。寇准问明情况后,警告曹利用说:“虽然有圣上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辽国银绢不得超过三十万。否则,你一回来我就要砍你的头!”曹利用悚然而惊,喏喏应命而去,果然以三十万银绢谈成。

好笑的是,和议达成后,宋真宗询问结果,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误以为给了辽国三百万,大吃一惊,说:“太多了!”但想了一想,又认为谈判既已成功,也就算了,又说:“三百万就三百万吧。”

后来,宋真宗了解只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合计数才三十万,不到宋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大大低于早先的估计,不禁大喜过望,重重奖赏了曹利用,甚至写诗与群臣唱和,以此来庆祝。

对大宋而言,《澶渊之盟》显然是个屈辱性的条约,既承认辽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导致此后两宋之积弱,使大宋繁荣的局面江河日下。但从长远眼光来看,它无疑具有宏观而开阔的历史意义——自太祖皇帝开国、定都开封以来,肩背之虑实在河北,契丹占据燕云居高临下之势,如大宋脊背芒刺。澶渊和议既成,每年三十万的岁币换来了边境安宁,此后百余年间,辽、宋不曾兵戎相见,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大宋虽然失了颜面,亦乐得安得现状。于是,塞垣之下,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一派和平景象。大宋承平岁久,不再厉兵秣马,无视军备和边防。《张巡兵书》的传说,也渐渐湮没在历史的红尘里。

凡事必有利弊,即使是在宋真宗一朝,《澶渊之盟》也被认为是奇耻大辱,朝野对此非议不已。事关个人荣辱,却又苦闷无计,宋真宗便不断上演“天书”“封禅” 等自欺欺人的闹剧,又大肆祭祀孔子、老子,并尊崇道教,大造道观,耗资巨大,以至岁出日增,劳民伤财,百姓不服,不但没有能够“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反而沦落为历史笑柄。这位运气不佳的懦弱皇帝余生都在《澶渊之盟》的浓重阴影中度过,晚年又在内外事务上完全受制于精明能干的皇后刘娥,情形如同唐代唐高宗、武则天,可谓惙怛伤悴,欢少愁多。

天禧四年(1020年)六月,宋真宗得了疯瘫病,无法上朝,政事多由皇后刘娥主持。皇后亲信一党翰林学士钱惟演和参政知事 丁谓权势熏天,胡作非为,宰相寇准和翰林学士李迪等正直大臣对此深以为忧。

宋真宗自知一病不起,想将皇位传给太子赵祯,却是有心无力。宦官周怀政将皇帝的心思秘密告诉了宰相寇准。某日,寇准觐见皇帝后请求屏除外人,对宋真宗道:“皇太子是万民所仰,愿陛下考虑到后继之事,传位给太子,并挑选端方正直的大臣来辅佐。丁谓、钱惟演是奸邪之徒,千万不能让他们辅佐少主。”宋真宗当即点头同意。

寇准出宫后立即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拟表章,由太子参政监理国事,并打算任用杨亿辅政,替代丁谓,由此架空皇后刘娥一党。

这是相当重大的应变行动。杨亿深知事关机密,非同小可,连夜亲自撰写书稿。然而,纰漏却出在了寇准本人身上。寇准十九岁即中进士,又娶宋太祖皇后宋氏之幼妹为妻,少年显贵,“性豪侈,喜剧饮”,结果喝醉酒后不小心泄露了机密。丁谓得知后,立即将此事报告给皇后刘娥。刘娥遂赶来当面向宋真宗兴师问罪。宋真宗畏惧妻子,谎称不记得先前与寇准的谈话。

此情此景,与当年唐高宗召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最终不了了之一模一样。略微不同的是,上官仪迅速被武则天处死,而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立有祖训:“非谋反死罪,不得诛杀士大夫。”有此家法在前,刘娥虽恨寇准入骨,也难以置其于死地,最终矫诏将其放逐到边远之地雷州

寇准一派失利,导致形势急转直下。宦官周怀政一向依附寇准,更是感到深重的危机,惶恐不安之下,联络亲信,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武装政变杀死丁谓,迎回寇准为宰相,再奉宋真宗为太上皇,罢刘皇后预政,传位给太子赵祯。结果,这件事被周怀政手下人告发。丁谓知道事情紧急,立即换上便衣,乘坐妇人用的车辆,连夜找枢密使曹利用商量对策。周怀政最终被处死。皇后刘娥大获全胜,一跃成为大宋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终于在郁郁寡欢中撒手西去。临终前,已经不能开口说话的皇帝向病榻前的众大臣打手势示意,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伸出三指。群臣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有人大胆猜测,认为皇帝的意思是想让八弟泾王赵元俨摄政并辅佐太子。刘娥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对群臣解释道:“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

赵元俨闻讯后大为恐惧,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刘娥当权的障碍,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闻朝中之事,以此来避祸。

宋真宗身故后,民间传说中用狸猫换来的太子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是为宋仁宗。因年纪尚幼,由太后刘娥临朝称制。这位打花鼓出身的妇人不仅美貌多智,而且有着堪比男子的勃勃野心,趁机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任用亲信,小皇帝完全成了摆设。最为关键的是,赵祯并非刘娥亲生之子,而是夺自宫女李红玉之手,朝野上下人尽皆知,唯独赵祯一人被蒙在鼓里。大宋时局似乎多少有了新的危机,不少有识之士担心刘娥会成为武则天第二,最终以刘氏取代赵氏。

内忧未平,鼙鼓复兴——在订立《澶渊之盟》后,大宋北部边境晏然无事,直到西北西夏崛起后不断地扩张领土,边境和平的局面便再一次被打破了。

西北望,天狼亮 。边声连角起,铁骑卷陇疆。 EEmjVhDNPIHuZT29iUYaDBHi87wjWGHmXUHQjk+QRysUgZHyEJRU8aZk7xKE4z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