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可以当作一个家庭的传记来读,但它讲的不是大人们的奋斗,而是孩子们的成长,她们如何从天真走向成熟,从脆弱走向坚忍,从急切走向耐心,从自我走向他人,一百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读者。这或许是因为,每一个人,无论是老是小,是逆是顺,是好是歹,依稀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

书中的主要人物,梅格、乔、贝丝、艾美、她们的父母马奇夫妇,还有邻家的小男孩劳瑞,一一都有原型,这可以从她的日记中复按。日记我无缘读到,只能借助手边的一些资料复述。

先说她的父母。

路易莎的父亲阿莫斯·布朗森·奥尔科特,具有强烈的道德信念。他喜欢教书,后来谋得教职。他的教学方法有点超前,比如鼓励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曾收容一名黑人入校,这些都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路易莎说,她的父亲就像“生活在飘浮的气球上,全家人和朋友紧抓住系在地面上的绳子,想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来”。由于他的高蹈,全家人曾经生活在贫困之中。

路易莎的母亲阿比盖尔·梅,出身清教徒上流阶层之家,一八三〇年嫁给阿莫斯,从此与他终生相守,勤勉维持这个贫寒的家庭。路易莎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父亲巡回教学后疲惫不堪地返回家中,饭后孩子问起他此行的报酬,他默默打开一本书,拿出一美元。母亲含了眼泪,安慰他说:“我觉得这很不错。你平安回来了,这比什么都好。”

路易莎还有三个姐妹,路易莎在日记中说:

姐姐安娜“是我的良心,诚恳、公正、善良”。

妹妹伊丽莎白是家中的“小管事”,“地下室厨房中的天使”。

小妹妹梅基本上就是书中的样子,有些矜持,有些骄傲,有些任性,然而又甜美、开朗。

至于劳瑞,他的原型是路易莎一八六五年陪同一位贵妇人在欧洲旅行时,邂逅的一位年轻的波兰音乐家,路易莎曾与他生出情愫,但最终没有结果。

而作者呢,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也即本书中的乔,是阿莫斯·布朗森·奥尔科特和阿比盖尔·梅的第二个女儿,一八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杰曼镇(《小妇人》第十五章《电报》中,乔曾忧郁地说:“难怪我生在十一月。”作者在细节上也是诚实不欺)。父亲的教育方法,给了她发挥天性的机会。她没有上过学,是父亲在家中为她授课,同时任由她自由自在地嬉耍游玩。一八四〇年,路易莎全家迁往波士顿郊外的康科德,这里是文人荟萃之地,有爱默生,有梭罗,有霍桑,他们与路易莎的父亲都是好友。路易莎自然受益,她在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和梭罗一道野游,没准就曾绕过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

早年的贫寒和父母的教育,奠定了路易莎一生中的两个基本取向:一是对上帝的信仰,“四十年荣辱浮沉,从没有改变过,却在贫困、痛苦、悲欢、成败的磨砺中日渐强烈”;二是决心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和全家境况。在第十三章《空中楼阁》中,乔也曾宣述了这一理想。

路易莎从小即显示了她的文学天赋,她十五岁时,开始为家人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十六岁时,她为爱默生的女儿爱伦写了故事集《花的传说》。

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八年,奥尔科特一家住在康科德的希尔赛得,这里即是《小妇人》一书的地理背景,她家当年住的那栋房子现在还在。路易莎说,她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那时,路易莎应当是十三岁到十六岁的年纪,她的模样,读者们从书中的描述里自然可以想象。

一八四八年,全家人迁回波士顿,路易莎开始外出工作。她做过看护、保姆、洗衣工、家庭教师,挣钱来贴补家用。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她没有沉沦,而是继续她的文学梦想。一八五五年,她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花的传说》,并开始为一些报纸杂志供稿。

一八六二年,美国内战期间,她前往华盛顿做看护,以她的经历写成了《医院素描》。一八六八年,有出版商建议她写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路易莎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写出了《小妇人》,同年九月出版,立即获得巨大成功。出版商随即又请她续写第二卷,又于一八六九年四月出版。此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发表了多部作品,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唯《小妇人》一书,始终畅销不衰,成为美国儿童甚至成年人喜爱的读物。

至此,路易莎功成名就,实现了她童年的理想,为自己,也为家人创造了美好生活。不过,她在内战时担任看护期间,因患伤寒使用甘汞治疗,导致汞中毒,此后终生受其困扰。一八八八年三月六日,她在父亲死后两天,也因病去世。

路易莎的宗教情怀、她对家人的眷恋和她对未来的向往,构成了《小妇人》一书的基调。她写此书,想必是有道德寓意的,所以,她以英国小说家、传教家约翰·班扬(1628-1688)的《天路历程》贯穿全书。这位班扬,亦是出身卑微,在英国国教教会与清教徒的斗争中,因持异见,被捉将官里去,判处十二年监禁,获释后,还是因为传教,又第二次入狱。他在两次牢狱期间,写成了这本小书,叙述一位名叫基督徒的人,如何身背重负,从毁灭城出发,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才甩脱重负,到达天国。书中使用通俗的比喻来传布宗教信仰,历代流传,此书在西方印数之多,大约仅次于《圣经》。《小妇人》一书中,就借用了其中的“富丽宫”“屈辱谷”“恶魔亚玻伦”“浮华场”等等形象。《小妇人》的每一章,其实都可以看作一段道德劝谕,说到人生的一个过程,从中引出教训。

这似乎是人类始终在忙的一件事情,抑恶扬善,陶冶人性,古今中外,各有各的路数。人性的善恶,自古争论至今,而人性能否彻底向善,到现在也未见分晓。这实在是个大题目,一时说不清楚。倒是有一点很有意思,母亲虽然也鼓励四个小姑娘“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但并不采取强制手段,任由她们自己去一一经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孩子们都在真实地体验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去复制上一代人的历史。

撇开这些,书中处处都是活泼泼的,少年人的天真、纯洁、诚实、勇敢和对未来的理想,时时令人感动。作者写到此处,也不再存训诫的念头,笔下没了约束,触目都是生机。人类自打失去乐园,想必无时不在怀念,但乐园究竟什么样子,都是公说有理,婆说也有理,夹缠不清,不过读一读《小妇人》,我们倒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明净、纯真的世界。

书中还讲到幸福的含义。在作者看来,幸福就是亲情、友谊、健康、劳动和心灵的安宁,有它时,人们只觉得平常;但失去它,或许才会发现,那是用世间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像书中梅格艳羡的华美衣裙,艾美眼热的绿松石戒指,到头来都没了意义。幸福其实是朴素的,有这些简单的东西在,人不会灰心。等到没有时,人才会真的万念俱灰。

此外,书中的历史背景是美国一八六一至一八六五年的南北战争,但作者没有涉及敌对者的浴血厮杀。也许,作者的立意不在此处;也许,此时此刻,真正需要的,却是以人性中的善良来化解南北双方的乖戾和仇恨。

凡此种种,都简单,也都复杂。到了今天,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上,书中小主人公们碰到的那些事情,也都还是生活中的日常,时时困扰我们,需要我们有一个交待。

此书的翻译全部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正是春光明媚时。先是金色的迎春,蓦然开了一城,接着是郁金香,亭亭玉立,又有门前“桃花乱落如红雨”,这番花信过去,有玫瑰,红、黄、粉、白,花团锦簇,大街小巷,都掩在绿海中。公事之余,闭门译书,我亦觉得是辜负了此时与此地。偶尔累了,到不远处的多瑙河边小憩,远处青山如发,是维也纳森林所在,有葡萄园,我曾走过,枝芽新绿,离葡萄酒还远。河水静静流淌,奥地利的音乐学家普拉维撰写约翰·斯特劳斯的传记《圆舞曲之王》时,曾引用过一九三五年的一次调查:“一年之中,多瑙河有六天呈棕色,五十五天土黄色,三十八天深绿色,四十九天浅绿色,四十七天草绿色……但是从未呈现过蓝色。”这是科学的精细之处,不过,如今我从稍远些的地方看,多瑙河确实是蓝色的。现实与理想,你又能说谁对谁不对?维也纳不是一座壮丽的城市,它只是温馨、安谧,又有它的喜气,与我此时翻译的这本书的气息相接。

翻译过程中,曾得到朋友们的多方帮助、督促和鼓励,使我不能懈怠,在此一并致以深切的谢意。翻译文字中,如有理解上的错误与表达上的不好,则是我的问题,留待读者批评。

贾辉丰

二〇〇四年六月 mNzDH0ndvqvOY5yqUVfGnrxfltxpxYU8eqmevlq4pAbTJP190HoFpK9zv7OEK4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