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自古以来,寓言都是一种为人们普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欧洲寓言史上,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大的当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古希腊的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希腊大体相仿。它的主要部分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地区,此外还有爱琴海中诸岛屿、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此外,古希腊人很早便向海外移民,他们在意大利半岛南部沿海、西西里岛、今法国南部沿海地区、北非沿海地区以及黑海沿岸还建有许多移民地。古希腊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古希腊人人数并不很多,但他们却在距今数千年之前,便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优越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奋发精神,创造出了令后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化,这里有长篇文学巨制荷马史诗,有杰出的舞台戏剧艺术,有精美的雕塑、绘画创作等,《伊索寓言》则是他们丰富的智慧和杰出的文学创作才能的另一种体现。

伊索被公认为古希腊最杰出的寓言作家。不过他虽然享誉古今,但关于他的生平人们却知之甚少。现今关于伊索生平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述见于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约前430年)的《历史》第二卷。希罗多德在记述埃及历史时提到:“罗多皮斯……是萨摩斯人赫菲斯托波利斯之子雅德蒙的女奴,并且与写作寓言的伊索同为一个主人的奴隶。”希罗多德认为伊索是赫菲斯托波利斯的奴隶的重要证据是,当伊索被得尔斐人加害,得尔斐人遵照神示要求,召请人去领取为伊索被害而付的赔偿金时,只有上述雅德蒙的同名孙子去认领。罗多皮斯是一位名伎。希罗多德认为,“罗多皮斯的壮年是在阿马西斯为王的时期。”阿马西斯是埃及国王,公元前570—前526年在位。古希腊人的“壮年”概念一般指四十岁左右。由此人们一般认为,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人。

根据一些其他材料,伊索可能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弗律基亚,曾经在一个名叫克珊托斯的人家为奴。他由于天资聪颖而获得自由后,曾游历各地,给人们讲述各种寓言故事,深受人们喜爱。据说伊索曾受吕底亚国王克洛索斯(公元前560—前546年在位)的信任,派他出使得尔斐。得尔斐是古希腊的著名圣地,那里的阿波罗神坛发出的神示受到人们高度的崇奉。据称伊索讲述的寓言中有的涉及得尔斐神示,揭露祭司的虚伪,从而引起祭司们的忌恨。得尔斐人见他前来,便设下圈套,诬陷伊索偷了神庙的金器,判伊索死刑,把他推下山崖。上述希罗多德提到的得尔斐祭司为伊索之死交付赔偿金即指此事。古代曾流传过伊索传记,基本上就是根据这些情节结合伊索的寓言故事而编写的,并非真正的信史。

公元前5世纪有一幅瓶画,画着一个外貌丑陋的老头,躬身而坐,面对一只狐狸,显然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伊索。如同古代寓言本身主要是普通劳动者源自生活实践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共同智慧一样,伊索的这一形象也集中体现了人们的理想:出身卑微,但富有智慧;形象丑陋,但心灵高尚。

根据现有史料,古希腊的寓言传统远远早于伊索生活的时代。首先,勿用说寓言本身源于口头创作,我们在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公元前9—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即可看到寓言的存在。例如在《伊利亚特》第二十二卷中,特洛亚人被希腊军队打败后溃逃回城,特洛亚王子、特洛亚军队主要将领赫克托尔留在城外。他见希腊军队主要将领阿基琉斯追来后,迅速逃跑。二人一逃一追,绕城三周后停了下来,准备决斗。赫克托尔提议决斗前双方订一个协议:不管谁杀死谁,都不要侮辱对方的尸体。阿基琉斯因好友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尔杀死报仇心切,愤恨地声称,他们之间不可能有协约可言,接着引用了两个比喻:

有如狮子和人之间不可能有信誓,

狼和绵羊也永远不可能协和一致。

很明显,阿基琉斯的回答包含了“狮子和人”“狼和绵羊”的寓言故事,而且其含义在阿基琉斯看来是不言而喻、普遍知晓的。

又如通常认为稍晚于荷马的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约公元前8—前7世纪)在自己的诗歌《劳作与节令》中也曾引用过寓言。他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种种邪恶,希望人们不要互相使用暴力,应公正相处时,便以鹞鹰欺凌夜莺的故事为反证(第203—211行):

有一次鹞鹰用爪子擒住一只歌声悠扬的夜莺飞进云层里,夜莺被弯爪戳痛可怜地哭泣,这时鹞鹰威武地对它这样说:

“傻瓜,叫喊什么?现在你被更强者抓住,你得去我带你去的地方,尽管你是位歌手。

视我乐意,我可把你做午餐,或把你放走。”

凡企图与强者抗争者都是没有理智的,他不能获胜,

还要忍受痛苦遭受凌辱。

我们在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里也可以见到对寓言的引用。例如从现传作品残段看,公元前7世纪中叶的抒情诗人阿尔基洛科斯就曾用过《鹰和狐狸》的故事。鹰和狐狸结成朋友。鹰偷食了狐狸的幼崽,蹲在高岩上嘲弄狐狸。狐狸诅咒鹰,祈求天神宙斯管束动物的行为,使它们公正地生活,不要为恶。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情况下,书籍的流传只能靠手抄。《伊索寓言》的流传也是这样。《伊索寓言》的第一个集本出现于公元前300年左右,是由得墨特里奥斯·法勒瑞奥斯编辑的。得墨特里奥斯(约公元前345—前283年)是位出色的演说家、哲学家,公元前317—前307年由马其顿国王卡珊德拉任命为雅典总督。他非常热爱科学,重视文化事业,特别是在保护和继承古典文化遗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将散传的伊索寓言编辑成集便是他在这方面的功绩之一。得墨特里奥斯的《伊索寓言》集本包括两百多则寓言,显然成为古代流传的《伊索寓言》抄本的基础。

伊索寓言的基本特点是故事简明、生动,思想内含鲜明、耐人寻味。伊索寓言大部分由拟人的动物故事构成。这些动物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显得很自然逼真,这是寓言创作者对动物习性深刻、认真地观察和对周围的生活深入体会的结果。伊索寓言给人们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狮子、狼等这些强大动物揭露强者的横暴和凶残本性,通过小羊、兔子等这些弱小动物表现淳朴和天真,通过这些动物的生活经历和交往再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这些动物的不同遭遇告诫人们要友爱、真诚,克服各种恶性,做事要顺应自然规律等。正是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有益的教训赋予了伊索寓言以强大的生命力,历久不衰。不过伊索寓言中的动物性格尚不完全固定,与后来的寓言中人们所习见的比较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此外,寓言故事后所附的“教训”中有一些与故事本身不很切合,显然是后人添加的。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现今流传的《伊索寓言》集中还可以看到以伊索本人的经历编写的寓言故事,如《伊索在造船厂》。还有一些寓言则属于较晚时期的作品,如《旅途中的第欧根尼》。这则寓言嘲讽古希腊犬儒派哲学代表人物第欧根尼,但第欧根尼是公元前4世纪的人。《演说家得马得斯》则是对伊索寓言的称引。得马得斯是公元前4世纪雅典政治活动家、演说家,这则故事表明,伊索寓言在当时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以上情况表明,现传《伊索寓言》其中大部分寓言可能出自古希腊寓言创作的兴盛时期(约公元前6世纪),为“善讲寓言的”伊索的作品,但它同时也包含一些在这之前或之后不同时期的作品。

伊索寓言直接影响了其后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寓言创作,其中最出色的代表作家是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费德鲁斯是公元1世纪的人,可能是在罗马长大的,并且受到较好的教育。他初为奥古斯都的皇家奴隶,后来被释放。他用拉丁语创作,写作寓言,传世寓言五卷。费德鲁斯在第一卷开篇时说:

寓言创造者伊索发现了这些材料,

我用六音步诗格把它们琢磨润色。

费德鲁斯在这里说明他的寓言创作与伊索寓言的关系。费德鲁斯称自己的寓言为“伊索式寓言”,在现传费德鲁斯寓言集包含的一百三十多则寓言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寓言故事取材于伊索寓言,在第一、二卷中比例尤大。这清楚地表明了伊索寓言对费德鲁斯的寓言创作的影响。

巴布里乌斯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他可能是罗马人,但生活在帝国东部,用希腊语创作。巴布里乌斯的寓言未能完全传世,现传巴布里乌斯寓言一百四十多则,合为两卷。这些寓言约有三分之二取材于伊索寓言,可见巴布里乌斯的寓言创作与伊索寓言的关系比费德鲁斯的更紧密。

在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之后,伊索寓言继续得到继承,或成为修辞学家进行演说练习的题目,或成为人们日常进行寓言改作的对象。

近代第一个《伊索寓言》集本印行于1479年,后来学者们又继续收集补充,包括各种改作,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伊索寓言》曾经影响到后代欧洲的寓言创作,如法国的拉封丹(1621—1695年)、德国的莱辛(1729—1781年)和俄国的克雷洛夫(1769—1844年)等的寓言创作。

《伊索寓言》也很早便传入我国。根据现有史料,伊索寓言是在明朝时期随着“西学东渐”潮流首先传入我国的西方著作之一。利马窦(1552—1610年)是第一个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他于1582年到达澳门,后来到北京定居。他在中国生活期间著译甚丰,其《畸人十篇》(1608年)中便曾介绍和称引过伊索寓言。他介绍伊索时称伊索是“上古明士”,并说伊索当时的名气很大,“其门下弟子以千计”。他在这部著作中称引了伊索寓言《肚胀的狐狸》《狮子和狐狸》《马和驴》《驴和马》等。在利马窦之后,又有传教士庞迪我(1571—1618年)对伊索寓言作过介绍。庞迪我是利马窦在北京时的助手,著《七克大全》(1614年),在其中称引过《大鸦和狐狸》《兔子和青蛙》《狮子、狼和狐狸》等。

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况义》。该译本由法国传教士金民阁口授,我国天主教士张赓笔录,印行于明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译本正文收寓言二十二则,附录收寓言十六则,共三十八则。纵观内容,广泛流传的伊索寓言《大鸦和狐狸》《衔肉的狗》《狮子与狼与狐狸》《田野的老鼠与城市的老鼠》《两只青蛙》《青蛙和牛》《乌龟和老鹰》《北风和太阳》《寡妇和母鸡》《驮盐的驴》等皆见于其中。以上寓言的情节有些与现今流传的《伊索寓言》不尽相同,译本重在达意。

我国第一个从英文转译的《伊索寓言》译本出版于1840年,标题为《意拾喻言》,英文标题是ESOP'S FABLES,注称“由博学的蒙昧先生用中文撰写,再经他的门生懒惰先生编成现在的形式”。《意拾喻言》含寓言八十二则,堪称壮观。译本称译文为“意译”或“逐字直译”,译文中包含许多纯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反映了当时的翻译风格。此后直至当代,又不断有各种形式的译本或译述本出版,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外国文学翻译介绍事业一派蓬勃兴旺的形势下,伊索寓言继续保持着它的强大生命力,受到许多译者和出版者的重视,出现了许多译本,琳琅满目。

现在这个译本也是根据德国托伊布纳的《希腊罗马作家丛书》中《伊索寓言汇编》1970年版古希腊文译出的。托伊布纳的《希腊罗马作家丛书》是著名的古典原著丛书,该《伊索寓言汇编》中除收集了传统的伊索寓言抄本故事外,也收集了一些其他改编或转述本的故事,不过对后者进行了选择性编录,共得《伊索寓言》故事三百四十六则,翻译时作了精选。

王焕生 qHgFyZ4LMQJmYtzJZ73TbjU8h6QnZazTNRRodA1ZSfTBcCxBKnzEXmvIXK3rEY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