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入眠与警醒之间

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BWV988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WV988

没有特别缓慢的节拍,

没有避免激烈乐曲涌现的限制,

音乐自由流淌着,

上下左右、无所忌讳地探索不同声音情绪。

一个因为失眠而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十八世纪中叶,俄罗斯派到萨克森宫廷的大使凯塞林伯爵,他雇佣了当地一位钢琴家哥德堡担任他的私人乐手。一天,这位伯爵无论如何都睡不着。或许是想起了自己常常在宫廷音乐会中打瞌睡的经验吧,伯爵就将哥德堡叫来,看他能不能演奏什么样的音乐帮忙催眠。哥德堡还真没接过这样的任务,试了几种不同乐曲,都未能达成任务让伯爵睡着。

担心未来几天还要承担同样任务的哥德堡,于是去向他的老师求救。当时在萨克森担任宫廷乐长的老师巴赫认为恐怕得专门新写一首曲子,比较有机会催眠。于是伯爵同意支付四十个路易金币,请巴赫写曲子,再让哥德堡在床边演奏。

四十个路易金币换来的,就是这首连主题在内包括三十二个乐段的变奏曲。本来没有什么道理被后世记得的凯塞林伯爵,竟然因为跟这首曲子搭上直接关系,而成为音乐史上的熟悉大名。还有哥德堡,也因此不会被遗忘了。

这个故事被反复传颂,不过故事是真是假,却一直有争议。没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证明这件事真的发生过,当然也没有证据可以明确推翻这个有趣的故事。

如果从其他情境条件上衡量呢?有项条件支持这故事可能是真的。变奏曲这个形式,在巴赫的时代已经蛮普遍了,可是巴赫留下的众多作品中,变奏曲却极为稀少。除了这首《哥德堡变奏曲》之外,巴赫只写过另外一首“意大利风”的变奏曲。显然巴赫不怎么喜欢变奏曲,或许正是因为他觉得变奏曲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吧,所以接受委托写催眠曲时,他自然就选择了变奏形式。

还有,这首变奏曲具备惊人的数学齐整度。三十个变奏,每三个构成一组,虽然巴赫并没有标记速度指示,然而从乐曲内部可以清楚感受到,一组中的第一首都是较为快速激动、充满变化灵感的;而第二首则以较慢的速度呼应主题所展现的抒情性;每一组的第三首,巴赫明确地都用卡农的形式表现,而且公式化地让每一首卡农前后追逐旋律的音高差距愈来愈大。从一度同音追逐,到二度音,三度音,一直增加到九度差距。这样规律变化,让本来就已经很数学性的巴赫音乐更加严谨。或许就是要用可预期的反复模式,来帮助伯爵逐步进入梦乡吧!

然而,历来也有许多音乐家和音乐史家不买这个故事的账。不相信《哥德堡变奏曲》是催眠曲这个阵营的大将之一,正是另一位与这首乐曲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人物——钢琴家古尔德( Glen Gould )。

古尔德提出的反对理由之一是,只付四十个路易金币,怎么可能换来巴赫这样一首长达三十个变奏,演奏起来至少四十分钟的庞大键盘曲?古尔德不相信故事真实性更关键的态度在——听这样的曲子,怎么可能睡得着?

这首变奏曲,绝对不像形式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工整、单调。巴赫在作品中尝试了多少不同的手法,里面完全看不到考虑催眠功能而来的拘束。没有特别沉稳的音域,没有特别缓慢的节拍,没有避免激烈乐曲涌现的限制,音乐自由流淌着,上下左右、无所忌讳地探索不同声音情绪,这怎么可能是一首让人听了会睡着的曲子?

的确,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古尔德弹奏这首曲子的录音,都会忍不住坐直上身,甚至前倾朝向音乐的来处,仔细认真聆听。古尔德在一九五五年第一次灌录《哥德堡变奏曲》,一炮而红,不只让他自己快速跻身名钢琴家之列,而且让《哥德堡变奏曲》声名大噪,还改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巴赫音乐的演奏风格。

一九五五年之前,巴赫键盘音乐的主流,是由兰多芙斯卡( Wanda Landowska )带领的大键琴复古乐风。兰多芙斯卡参与设计、制造了能发出较大音量的大键琴,又练出一身将大键琴音乐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功夫,一时披靡,说服许多人,钢琴根本不是个呈现巴赫的适当乐器。

然而古尔德录音一出,巴赫音乐在钢琴上取得了新的生命。古尔德让《哥德堡变奏曲》中那么多不同变奏听来都再自然不过,那琴音好像超越了演奏家,也超越了乐器,自己活着、动着。听到这样的音乐,谁还会觉得钢琴跟巴赫有隔阂、有问题呢?

古尔德一共留下了四个正式的录音版本,最常见的是一九五五年版和一九九一年版,前者演奏了三十八分钟,后者呢?五十一分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异,而两个不同版本却又听来同等自然、同等具说服力?或许这正是古尔德演奏艺术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巴赫钢琴音乐最迷人的地方吧! hEsBjTsBsSQIeolaksxL5ZIHwaAC7XIYmEhiOGq5gzZ+szK0CIBWvf4VGao6Ld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