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华丽的感伤

拉赫玛尼诺夫: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Op.19

Rachmaninof: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1

钢琴代替了整个乐团,

不断制造出不同音高、音色、和声效果,

浑厚地将大提琴琴声托衬出来,

让大提琴可以尽情歌唱,

却没有一时一刻显得单薄。

英国大提琴家特提斯有一次在音乐会中排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大提琴奏鸣曲,他自信地演奏完了,回到后台,得到消息:“拉赫玛尼诺夫就在观众席里!”特提斯吓得几乎魂都要飞掉了。因为他拉的大提琴奏鸣曲,只选了第二和第三两个乐章,省掉比较长的第一和第四乐章,而且他还把本来的行板第三乐章挪到前面演奏,后面才接本来的第二乐章诙谐曲。

怀着忐忑心情,特提斯赶紧到作曲家面前道歉,这样打乱人家的作品。没想到拉赫玛尼诺夫没生气也没摆脸色,反而温文愉悦地说:“我很同意你的安排,最前、最后那两个乐章写得不好,我自己也从不演奏。”

拉赫玛尼诺夫当然不演奏那两个乐章,他根本不拉大提琴啊!而且他前面讲的,也是胡说八道。听过这首奏鸣曲的人,怎么可能认为第一和第四乐章写得不好呢?

会有这番对话,并不是因为拉赫玛尼诺夫客气有礼貌,而是因为这首大提琴奏鸣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少有的非钢琴作品。这首曲子也是拉赫玛尼诺夫很没有自信、很没有把握的犹豫之作。拉赫玛尼诺夫和肖邦再相像不过,两个人自身都是优秀的钢琴家,都对钢琴这个乐器有着狂热的喜好,都写过经典的练习曲,大幅提升钢琴演奏的可能性,一生绝大部分的作品都环绕着钢琴打转。当然,拉赫玛尼诺夫的配器交响写作,比肖邦强多了。不过他也同样对钢琴以外的其他乐器没太大兴趣,更缺乏热情。没写过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只写过为数极少的室内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这首经典大提琴奏鸣曲,也和肖邦的大提琴奏鸣曲一样,是在缺乏自信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拉赫玛尼诺夫本来就不是个很有安全感的人。一八九七年,他的第一号交响曲公开首演,结果一塌糊涂。其实主要是乐团演出的品质太差,不见得是乐曲本身的问题。然而拉赫玛尼诺夫就被这样打击得完全瘫痪了,甚至失去了继续作曲的能力。

靠着一位杰出的精神科医生达尔大夫的协助,拉赫玛尼诺夫借催眠疗法,才慢慢重拾起心灵力量,慢慢找回作曲的自信。他的下一部作品,就是光辉灿烂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一举征服了俄国乐迷,进而征服了全世界乐迷。一百年后,都还能成为日剧《交响情人梦》中最让人难忘的主题曲目。

喜欢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人,都应该同时听听这首大提琴奏鸣曲。这首曲子有些部分可能是和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同时撰写的,也排在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之后紧接发表。在复原的过程中,除了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钢琴曲上,为什么拉赫玛尼诺夫要同时写一首大提琴曲?因为他有一位好朋友布兰杜科夫是优秀的大提琴家,更重要的是——挽救了他音乐生命的大恩人,达尔大夫,是业余的大提琴爱好者。

换句话说,这首大提琴奏鸣曲最深切表达了拉赫玛尼诺夫对达尔大夫的感激,也最深切记录了他自己看待这场“重生之旅”的观点。和第二号、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样,这首曲子有极其华丽感人的旋律,还有小调音乐难得展现的宽广尺度。虽然在表面形式上,这是一首奏鸣曲,第一、第四两个大乐章也都还保留了古典的奏鸣曲形式,不过显然这个时期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思考,沉浸在协奏曲逻辑中,所以他给予了背景钢琴极其繁复的多声部任务。钢琴并不是真的在和大提琴对唱呼应,钢琴代替了整个乐团,不断制造出不同音高、音色、和声效果,浑厚地将大提琴琴声托衬出来,让大提琴可以尽情歌唱,却没有一时一刻显得单薄。

这首曲子,大概是所有大提琴奏鸣曲中,最依赖钢琴协奏的一首。大提琴单独练习时产生的音乐印象与加上钢琴之后的效果,浑然判若两曲。因而也就突出了这首曲子和肖邦大提琴奏鸣曲相似的地方——都用 g 小调写成,都对钢琴家构成巨大的技巧与音乐性挑战。

俄罗斯出身的大提琴家麦斯基练习这首曲子将近三十年,却到了二〇〇六年才发行录音,理由是什么?他一直在等待一位对的钢琴家出现,可以弹出他想要的合作声音啊! vwQu2OASO9EKj+68JjHCIyWF1oujKswDjLD8VSwFYqVOpAWobCWSJL8yEW1GjF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