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攻击前进,不停留!

圣桑:
第一号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Op.33

Saint-Saëns: Cello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33

他认为要让乐章结构不割裂乐曲,

最好的方式,就是 attacca

攻击前进,不准停留,

你就知道前一乐章和后一乐章是不是真能搭配了。

Attacca 这个字在意大利文里,通常附带急切的口气,也就是后面应该要加上惊叹号,以命令式表出,意思是:“攻击前进!”

这样一个战斗语词,怎么会进到音乐中,变成音乐术语呢?难道是用在进行曲中,要所有乐器一起加快速度往前冲吗?不是, attacca 在乐谱上,只出现在乐章的结尾处,指示演奏者这个乐章和下个乐章中间,不要停顿,立刻接着演奏。

乐史上用 attacca 用得最多的,应该是贝多芬。最有名的《月光奏鸣曲》,现代人常常将第一乐章独立出来当背景沙龙音乐享受,这种做法明显违背贝多芬的创作本意。《月光奏鸣曲》的速度,一个乐章比一个乐章快,而且三个乐章中间用两个 attacca 接连起来。换句话说,依照贝多芬的想象,这首曲子一气呵成,将听众从平静和缓的心情逐渐带到雄浑激动的境界,不该有任何停顿打扰。

贝多芬喜欢用 attacca ,除了他个性上的暴烈急躁因素外,还有更深沉的时代风格因素。贝多芬学习、继承的古典主义音乐,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固定的“奏鸣曲形式”。“奏鸣曲形式”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试验淬炼出的范式,最能有效感染听众,并让作曲家方便创作。古典主义的奏鸣曲一定是“快—慢—快”基本三乐章的安排,而且乐章内部有统合的主题,主题呈示一遍,发展变化一下,然后再现第二次,这样有熟悉反复的曲调,又有避免单调的变化。

可是奏鸣曲形式行之有年,也就难免被误用滥用,显现缺点了。一项缺点正是,三个乐章除了“快—慢—快”的调剂,以及属于同一个主调或其相关调之外,不一定能构成有机的整体。在二流乐匠的手里,一不小心三个乐章就散掉各自为政了。就连莫扎特都干过乱点鸳鸯谱的事,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前两个乐章有灵感快速完成了,第三乐章却难产迟迟出不来,索性就将自己以前写过的同调轮旋曲搬来充数当第三乐章!

贝多芬不能容忍这种事情。他认为要让乐章结构不割裂乐曲,最好的方式,就是 attacca ,攻击前进,不准停留。如此你就知道前一乐章和后一乐章是不是真能搭配了。

古典奏鸣曲形式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曲家倾向于将乐曲愈写愈长。曲子愈长,乐章也就愈长,本来应该发挥调剂作用的“快—慢—快”安排也就随而失效了。如果写一个第一乐章就写了八分钟,那就意味着听众要连续听八分钟快板音乐,那岂不辛苦?于是长大乐章通常其内部不得不分化,有时是让第二主题速度变慢,有时是在发展部变动速度指示,于是乐章本身有了自己的“快—慢—快”变化。

这些变动累积下来,让原本的形式愈来愈复杂,也就愈来愈不具备统一公式的方便了。

圣桑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具体而微地显示了奏鸣曲形式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变化趋势。这首曲子形式上只有一个乐章,乐谱上只标示了一种速度。但实际上,内部有清楚“快—慢—快”的结构,其实比较接近过去三个乐章被浓缩在一起,或者说三个乐章都用 attacca 给完全联结起来了。如此本来三个乐章半独立的主题就必须有更清楚的联系。乐曲的最后一段,也就不是以第三乐章的主题再现结尾,而是回到开头的第一主题,有头有尾,逻辑紧密。

乐曲中,圣桑也采用了门德尔松开始的改革,完全废除了乐团合奏却没有大提琴的部分,让大提琴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都有事做。大提琴要足足拉满将近二十分钟,对演奏者当然是巨大考验,不过对作曲家也同样是不容易通过的挑战。

圣桑将他对于大提琴的理解在二十分钟内几乎全部用上了,大提琴音域里的每个八度都被赋予特殊角色,在乐曲中有自己发挥个性的乐段。当然,大提琴指法与运弓所有可能的技巧也都必须动用、穿插期间,就这样完成了一首充满感情,却又像是大提琴音声百科全书的超级作品。

写完这首大提琴曲,出版时圣桑拒绝在曲名上挂“第一号”字样,他说:“反正不会再有第二号了,我绝对不会再写任何一首大提琴协奏曲!”他累坏了,想象不出任何没被写进去的大提琴题材!

圣桑后来打破自己的诅咒,写了第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不过那是三十年后的事了。而且,论起创意和规模,第一号还是无法被超越的吧! DxvniOFRVRk+dI7vWXUuAZGXU4uRagxMT5o/+i5g2/eOevEIr8ZHKZKCsRkWBt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