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意外出土的惊艳

海顿:
第一号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Haydn: Cell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仿佛在鬼斧神工的洞穴中漫游后,

突然出洞望见灿烂的阳光,

阳光下所有美丽事物散放出一种明暗对比下产生的新奇,

因而带来欢畅愉悦。

大提琴是古老的乐器,然而其独奏和主奏的地位,却花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

巴洛克音乐中,有一个部分是“数字低音”,意味着低音伴奏因为依照固定模式反复滑动,所以不必一个个音符谱写,用简化的数字代表就可以了。“数字低音”的存在,对音域较低的乐器,当然产生了很糟糕的影响,作曲家根本不会想到要用心处理低音声部,草率写写连串数字就交代过去了。

低音部不受重视,所以在今天乐团里最低、最厚重的弦乐器——低音提琴还没有出现,大提琴就是弦乐家族中的低音力量,难免也就被随便处置了。这种背景说明了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的存在,是一件多么稀奇的事。

现代学大提琴的人,庆幸自己有巴赫六首无伴奏组曲可以拉。马友友小时候学琴,就是靠每天拉两小节巴赫无伴奏慢慢累积技巧的。不过学大提琴的人,毕竟还是躲不掉一层深刻的遗憾——看到别人学别种乐器到一定程度,总是会找到莫扎特的作品作为进阶的象征,同时享受莫扎特音乐中流畅优美的旋律,自娱娱人。这时却发现奇怪,为什么没有莫扎特写给大提琴的曲子呢?

莫扎特六岁开始作曲,三十五岁去世,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写作了长长短短总数高达六百多首的作品,作品中用到了当时所有的乐器。他还为当时的一种新乐器——单簧管谱写了许多深刻动人的曲子,让单簧管的地位快速提升。可是那么多作品中,莫扎特真正专门为大提琴而写,让大提琴主奏的,加起来竟然只有十二小节!

稍微可以弥补一下大提琴手与莫扎特无缘遗憾的,是和莫扎特同时代另外一位大家——海顿,倒是跟大提琴关系密切。海顿服务的宫廷主人中,有一位热衷学习大提琴,因而责成宫廷乐长海顿帮他写了许多大提琴曲。不过,从留下来的乐曲判断,这位主人大提琴演奏的技术,恐怕长期没有什么突破。影响所及,让海顿将近两百首的大提琴曲,绝大多数比较像是练习曲,适合给学生磨炼技巧,却缺乏舞台表演所需的华丽与光彩。

或许就是海顿写了太多练习曲吧!有一首从十八世纪就传留下来的 D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明明有着很清楚的海顿乐风,主题铺陈也采取了海顿习惯的快慢节奏层叠,然而大家却都相信这不是海顿的作品,而是海顿的学生克拉夫特所写的。既然被认为是克拉夫特写的,曲子也就不会受到足够的尊重。十九世纪初,一位德国作曲家就大大方方将这首曲子拿去改写成长笛协奏曲。更夸张的是,几十年后,另一位比利时作曲家再拿那首长笛协奏曲,“改回”大提琴协奏曲,然后不客气地在曲上标示自己的名字!

十九世纪末发达的音乐史与音乐学研究,才终于恢复了 D 大调协奏曲应有的名分,确认了那是海顿在一七八三年左右的作品。从那时候起,这首大提琴协奏曲就成为大提琴必拉的经典曲目。

然而,海顿与大提琴的因缘还有更进一步的转折。一九六一年,在海顿逝世超过一个半世纪后,一位捷克音乐学家竟然在布拉格的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发现了一首 C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手稿。经过德国科隆海顿研究院的院长仔细对证后,确认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不折不扣是海顿的作品,一九六二年,尘封了将近两百年,这首精彩乐曲终于在布拉格首演,举世惊艳。

意外出土的这首 C 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以中板开头,速度比当时古典奏鸣曲形式要求的“快—慢—快”公式慢上许多。第二乐章采取了更慢的慢板速度,制造出相对悠闲散漫的情调。如果用别的乐器呈现,这样两个乐章可能会让听众晃神,失却了音乐的焦点。但大提琴沉稳厚实的声音,给了这种速度特殊的魅力,像是引诱听者一起进入层层益发神秘的境地旅游。前一段的风光暗示了后一段更隐晦的深沉,像是愈走愈狭,又像是愈走愈宽广,奇特的矛盾统一。

第三乐章,一转而让大提琴用极快板的速度欢愉歌唱,仿佛在鬼斧神工的洞穴中漫游后,突然出洞望见灿烂的阳光,阳光下所有美丽事物散放出一种明暗对比下产生的新奇,因而带来欢畅愉悦。

显然,这首 C 大调比另一首 D 大调更贴近大提琴的声音个性,是海顿对大提琴真正最杰出的理解与礼赞。 EJABOlvYPToJ95+eZR8LVrhaJs4i8+gd8AyDXlQVA9UOLKH1nVl3mtkKocDOiZ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