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光乍现的片段

德彪西:
二十四首前奏曲

Debussy: Preludes

每一首曲子都浓缩表现出繁丽的音乐元素,

制造听者感受音乐排山倒海而来,

却又迅疾消失无踪的意犹未尽。

前奏曲顾名思义,是放在其他曲子前面作为前导的。巴洛克时代,巴赫写了很多前奏曲,放在赋格曲前面。赋格依照严格的对位法书写,前奏曲相对就比较自由,甚至带一点即兴小品的味道。

被称为钢琴“旧约圣经”的巴赫《十二平均律》,分成上下两册,每一册各有二十四首前奏曲加二十四首赋格。每一组前奏加赋格用一种不同的调性写成。《十二平均律》一方面确立了二十四种大小调的基本架构,另一方面还用实质的音乐语汇,探究、凸显了各个不同调性的内在精神。这是巴赫了不起的贡献,影响深远。

巴赫之后,进一步让前奏曲有大发展的,是肖邦。肖邦遵循巴赫的前例,也以二十四个大小调为完整单位,写了一套前奏曲。肖邦前奏曲和巴赫前奏曲最大的不同——没有了赋格跟随其后,而且其排列方式,也从半音上行改成五度上行。

原本拿来带领大家进入巨大赋格调性世界的前导,竟然在肖邦手里独立了,结果意外地给予了前奏曲一种特别的浪漫性格。前奏曲是某种未完成,或无法完成的情绪的暗示,灵光乍现的片段。透过前奏曲的挑逗,我们想象并想望那若隐若现的景致。然而前奏倏乎结束,完整的图像永远缥缈不可得,更引发我们的强烈欲念。

巴洛克的前奏曲,于是改头换面,成了最符合浪漫主义精神的片段小曲。肖邦在前奏曲中将他的音乐灵感发挥到淋漓尽致,短的不到一分钟,长的也只有三四分钟。二十四首曲子各有各的风格与技巧重点,有的像是加了旋律甜美的练习曲,有的像是戛然而止的奏鸣曲主题,有些像是舞曲的变形……

这样的短曲,其写作难度超乎想象。必须要让每首不同形式的曲子符合调性,激发听众不同的感受与想象。最困难的,是要让二十四首看似独立的小品,最终具备构成一个万花筒整体的说服力。

肖邦示范了这种分进合击小品的魅力。在肖邦的基础上,而有了德彪西的前奏曲。

德彪西二十四首前奏曲分两次出版,第一册是一九一〇年问世,三年之后,又有第二册。和肖邦一样,德彪西也充分利用了前奏曲自由短小的特性,想办法让每一首曲子都浓缩表现出繁丽的音乐元素,制造听者感受音乐排山倒海而来,却又迅疾消失无踪的意犹未尽。不过,德彪西的前奏曲,至少加上了两项肖邦没有的东西。

第一是德彪西在后期浪漫派潮流下成长,习惯于浪漫主义中创作“标题音乐”的手法。“标题音乐”不只是要引导听众在原本抽象的音乐里听到什么具体的形象或情绪,更重要的,“标题音乐”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高涨的音乐野心。音乐不甘于停留在听觉的艺术形式里,音乐家相信,音乐可以、也应该用声音去描写原本属于视觉或触觉的东西。乐曲在李斯特手里转译商籁体十四行诗,在舒曼手里捕捉维也纳狂欢节的气氛,也在理查德·施特劳斯手里刻画阿尔卑斯山的夜晚。

德彪西所在的法国又有了美术上的“印象派”运动。印象画派扬弃了对于景物的如实写真,强调捕捉经过人的感官与记忆中介后,原本的景物变形留下的“印象”,也就是经主观改造后的心影。这种概念更是对音乐有所刺激,音乐没有办法形成视觉,但音乐却能透过声音叫唤出存在心底的印象,视觉、触觉乃至于抽象思考的印象。

德彪西替他的前奏曲,取了各式各样的标题。简单一点的有纯听觉的《中断的小夜曲》,纯视觉性的《帆》、《雾》,规模大一点的《阿纳卡普理山脉》,多了动态的《德尔菲的舞姬》、《帕克之舞》,有明显要让听觉和视觉混合的《飘散在暮色中的声音与馨香》。还有充满典故意涵的《沉没的教堂》、《酒之门》,特定叙事背景的《奇人拉文将军》、《皮克威克颂》。更让人一见难忘的,还有充满神秘诗意的《西风之所见》。

德彪西上天下地,从传奇神话到近代人物,寻找前奏曲的主题。标题帮助他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多元音乐,塞挤在二十四首小曲中,让短暂的演奏都扩张出无限的长度,将短与长、大与小矛盾统合了。

德彪西还拥有他自己实验开创的、肖邦来不及见识的钢琴语法和语汇,他用点状明亮音粒组构的乐句,呼应了印象画派以点画手法捕捉光影的效果,也大大改变了钢琴曲中部分与整体的原有关系,带来全新的震撼音乐感受。 rpvjIT4vF1xwqh4DICfrb+LBtZyiN7bt8f8LMLprFHWC9K8oUduMavj69qJQAI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