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肝炎的治疗贵在“善乎明辨”

关幼波

关幼波(1913—2005),男,北京人,16岁始师从其父关月波学习中医,27岁独立行医,首批、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关幼波不仅擅长治疗肝胆疾病,被誉为“肝病大师”,而且对内科、儿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又被誉为“疑难杂病的克星”。主要著作有《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关幼波肝病百问答》《关幼波肝病杂病论》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率先把中医学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开启了运用人机对话形式完成老中医辨证论治诊疗过程的先河。

一、明辨邪正关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任何疾病的发生,不外是“邪”“正”相争的过程,邪属标,是外因,是条件;正是根本。在肝炎的治疗中,急性肝炎多为正气未虚,以祛邪为主,祛邪即扶正。因为急性肝炎致病的主要外因有二:一是外感湿热之邪,阻滞气机,肝失疏泄,蕴结在里,困遏脾胃;二是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蒸肝胆。发病的内因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肝气郁结,或久病大病后正气受损,是引起外邪入侵的主要原因。故湿热合邪是急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为本。临证时首先应辨湿热孰轻孰重,热重于湿,当以清热为主兼以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加减;若湿重于热,则当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若湿热并重,当以清热利湿,可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茵陈、金银花各30g,虫蒌、杏仁、橘红、六一散、赤芍、泽兰、藿香、蒲公英、栀子各10g,金钱草15g,生甘草6g。日服1剂)。在肝炎恢复期仍须注意调理,以巩固治疗。即使临床上无明显自觉症状,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也不宜过早停药,应配以丸剂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可服健脾舒肝丸(见秘验方5)或滋补肝肾丸(见秘验方2),以求“缓则治其本”,重点在于扶正。

临床上治疗肝炎常因攻伐太过,屡犯虚虚实实之戒,而致正不胜邪,迁延复发,长期不愈。故祛邪不利、忽视扶正是导致发展成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病机。据此,治疗要点应为:扶正祛邪,调理气血;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扶正需解毒,湿热勿残留。归纳出10种辨证(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失健运证、脾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肝郁血滞证、气虚血滞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和治肝十法(清利湿热、平肝和胃、健脾舒肝、健脾和中、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气养血、行气活血、补气活血、活血化瘀)。临床辨证论治时应注意,以上10种辨证可以单独出现,或兼夹、前后交错,或互相转化,故要抓住疾病各阶段的主要矛盾,以确定其治法,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考虑一定的灵活性。

治疗乙型肝炎时,有些医者效仿西医,把通过体外实验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诸多中药罗列在一起,应用大量清热解毒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科学的,不但不能取效,常因大量久服苦寒之品而败胃伤正,引起患者正气更虚,邪气更盛,不利于病情的恢复。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整体治疗,不是只靠某一种药物,而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平衡,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治疗乙肝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亦如此,治宜扶正为主,祛邪(病毒)为辅。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常用中药有:生黄芪、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香附、夏枯草、白茅根、党参、白术、石榴皮、生甘草、白鲜皮等,根据病情加减化裁用药。

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贯穿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医治疗肝病效果明确,前提是要有正确的辨证,辨证施治在于“善乎明辨”,那么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体征中做出取舍,或舍证取脉,或舍脉取证,摒弃假象,找到主要矛盾,就显得尤为重要。脏腑辨证在指导临床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各有体系和自身特点,是脏腑辨证有益的补充,临证时4种辨证方法可以相互参详,互为补充,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脏腑辨证

在诊治肝病时,脏腑辨证运用较多。如肝病初期,病位多在脾胃,累及肝胆,病机多为湿热阻滞脾胃,壅塞肝胆,治疗上以清热利湿,疏肝和胃醒脾为主,常用的药物有藿香、佩兰、砂仁、杏仁、绿萼梅、玫瑰花、杏仁、橘红、茯苓、木瓜、佛手等。肝病迁延之中后期,则可出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应辨何脏有余不足,随证补泻。如多用白芍、当归、丹参、生地等以养肝柔肝;熟地、山药、女贞子、黄精、五味子等滋补肾阴;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鹿角胶等温补肾阳,并可适当配伍肉桂、附子、葫芦巴等以振奋肾阳,改善脏腑功能。

在脏腑辨证中强调治病求本,注重后天之本,应遵循“调理肝、脾、肾,中州要当先”的治则,调理脾胃,此乃“有胃气有生也”。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则要“扶正祛邪,调理气血”。慢肝开始是由于湿热之邪缠绵羁留损伤正气,造成“因病而虚”,逐步形成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机体防御能力减弱,以致正不抗邪,招致湿热内侵,造成“因虚而病”,以正气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中注意调理中州,稍佐祛邪,使湿热余邪无处藏身,更无由以生。若湿从寒化,以致脾肾阳虚,中气不运,当以健脾助阳,温化寒湿,仍以调理中州为要。

(二)卫气营血辨证

治疗急性肝炎时,注意“湿热有轻重,气血要分清”。无黄疸者偏于气分,阳黄偏于血分,治疗上应用清利程度亦有不同。无黄疸者清利宜轻,偏于治气;阳黄者清利宜重,偏于治血。

在治疗急性肝昏迷时,多应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上强调注意邪正盛衰,在早期邪气亢盛,正气尚未衰脱时,用苦寒之品直折其火,截断病情进展,以图转复之机。后期邪盛正虚,疫毒转入营血,窍闭神昏,甚则惊厥谵妄,或血热妄行,络脉瘀阻。常用黄连、黄柏、栀子、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丹皮、赤芍、白茅根等凉血解毒;钩藤、石决明等平肝镇惊,热盛加羚羊角粉。

(三)气血辨证

要循古而不泥于古。因“血为百病之始”,“百病生于气也”。八纲辨证与气血息息相关,临床辨证时除八纲之外,确有必要突出“气血”在辨证施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故辨证宜以阴阳作为总纲,以统气血、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合为十纲。

慢性肝病时,易出现气机阻滞和阴血不足。在辨治时,“久病体自虚,气血要注意”。慢性肝病的气分证(气滞)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口干口苦,患者面色尚明润,舌苔多为白腻;血分证(血热、血瘀、血虚)表现为胸胁刺痛或隐痛,痛有定处,腹部包块,面色晦黯,神疲乏力,肢麻,口渴不欲饮或不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紫黯或淡,可有瘀斑。对慢性肝病的治疗,补肝主要是补血、养血柔肝,临床上多应用当归、赤芍、丹皮、小蓟、生地等养血活血、凉血活血的药物。气血辨证有助于明确病情程度,指导治疗侧重点,但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气血阶段并非截然分开的,临证时应灵活掌握。

(四)三焦辨证

在治疗肝炎黄疸时“三焦寻病位,退黄分途径”。由于黄疸发病的病机特点,湿热首先侵犯脾胃,失于升清降浊,枢机不利,壅塞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致黄疸。故中焦在三焦中尤为重要,所以阳黄中州受病是其基本证型。并从病位上分析归纳为湿热偏于中上二焦、偏于中下二焦、弥漫三焦。病性病位明确后就可以确立治法,偏于中上二焦者在中焦症状的基础上见头晕胸闷、心烦、口渴,治疗上除清热利湿外,应加用宣化之品,如鲜藿香、鲜佩兰、青蒿、蔻仁等;偏于中下二焦者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灼痛,大便干结或溏薄、黏滞不爽,治疗上则应加用通利之品,如萹蓄、瞿麦、大黄、木通、车前子等;湿热弥漫三焦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急黄、瘟黄者,可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抽搐等危候,治疗时则宜通利三焦,宜重剂直折其火。

三、重视调动疗法,发挥病者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精神调养。肝病患者,不仅要合理用药,更应重视养病,即把握以下3点:心情舒畅、休息充分、饮食合理。患病期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为七情所伤,心情舒畅,乐观豁达,要有“云水风度”,即高如云、阔如水,强调的是要有开阔的眼界以及容纳百川的胸怀。遇事不生气,不贪恋,而是恬淡处事。正视疾病,正确对待社会、家庭、工作单位,劳逸结合,通过调动人体潜能,调动神经系统的应激能力,调动患者的主动性,达到治疗和战胜肝病的能力。只要做到“三分吃药,七分养病”,符合养病规律,疾病就一定能治愈。祖国医学运用内因和外因结合,重视人体整体功能辨证论治,不仅利于人体健康及肝功能恢复,而且在抑制病毒复制方面亦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YOQDpkbAONq252N21+3eEcRRTWrAKS/lFZRCEYu1m8r2NorgN//OkL+heXU160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