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丁 锷

丁锷,男,1933年生,安徽舒城人。1949年从方振亚学中医,1958年毕业于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1963年毕业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学院。第二、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骨伤科学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医正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等学术刊物编委。丁锷教授研究中医骨伤科疾病五十余载,一贯主张以中西结合、中医为主,强调用现代医学方法检查诊断疾病,分清全身和局部的病理改变,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擅长于骨伤科疑难杂症。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三十篇,参加编写已出版发行的著作如《中医骨病学》等8部。科研成果已通过鉴定5项,其中获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一、衷中参西,辨证求因

丁老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析颈椎病病因有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本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此年龄段的人肝肾渐亏,筋骨退变,关节失稳。从形态学上讲,椎间盘内水分减少,椎间盘变扁,弹性下降,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颈椎不稳,出现代偿性增生。外因:颈椎活动频繁,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用枕不当,引起颈部肌肉韧带的慢性累积性劳损,以致逐渐形成骨刺,或形态结构改变,如生理曲线变直、关节错缝等,最终累及周围软组织,或神经、血管、脊髓,而出现相应症状。两者相互影响,外因可以加速筋骨退变,在退变的基础上常常因外部因素诱发疾病;颈椎退变后容易发生颈部劳损。颈椎增生之后不一定引起症状,临床上常常由于某种因素如寒冷或外伤等的刺激引起增生组织影响周围临近组织。颈椎病由于受累组织的不同,其临床表现相当繁杂,除常见的疼痛、肢麻、眩晕、运动障碍等主症外尚有恶心、呕吐、猝倒、血压偏低或升高、呼吸短促、心悸、心前区疼痛、视力模糊或失明、一侧瞳孔扩大、耳聋、耳鸣、咽感异常等,且影像学检查常与临床表现不一致,而易误诊。医生必须对颈椎及其附近组织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娴熟于心,仔细观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现代医学认为,刺激周围临近组织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不仅仅是机械压迫,更重要的是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炎性递质。丁老认为这种炎性递质就是中医所谓的瘀浊,瘀浊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为疼痛,或为麻木,或为眩晕等。由于受累组织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当繁杂,丁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痹痛型、眩晕型和痉症型。其中痹痛型包括神经根型、局部型、交感型和部分混合型,临床上以疼痛、麻木和僵硬为主;眩晕型包括椎动脉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意识清楚;痉症型包括脊髓型,以四肢强直拘挛为主。

二、继往开来,不拘古法

丁老应用中药治疗颈椎病强调辨证论治,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受累的软组织或神经、血管、脊髓的病变,缓解症状。颈椎病,一般认为其原因是颈椎骨关节退变、增生,而退变的原因,又多责之肝肾不足。丁锷教授根据其主要症状疼痛、肢麻、眩晕等分析其病机可能为气血湿浊瘀阻,经络痹塞不畅,遂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中药制成“颈舒颗粒”内服,通过治疗观察,疗效颇佳。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繁杂,除主症外标症甚多,因此临床诊断明确后,治本同时必须兼顾其标。如眩晕、猝倒、视力模糊、血压偏低者,加服加味补中益气汤以举气升清、营养清窍;恶心呕吐严重者,加服加味温胆汤化痰降逆;肢体麻木者,配服芍药甘草汤加天麻、防风、僵蚕以和营祛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血压偏高者,配服天麻钩藤饮加代赭石等以平肝熄风。标本同治则疗效更佳。

(一)痹痛型

以颈肩痛、僵为主症,或伴一侧上肢麻痛,或兼见胸、背痛。脉多紧弦,苔薄白。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营卫气血不畅为患。治宜温经、活血、通络,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二)眩晕型

归因于虚、痰、风和火。丁老根据眩晕症的不同特点和伴随症状、舌象、脉象或辅助检查,又将眩晕型颈椎病分为中气虚陷、风寒束络、痰浊中阻和肝风上扰4型。

气虚下陷型:《灵枢·素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虚陷,清阳不升,营血不能上承,清窍失养,而出现眩晕、神疲气弱、舌淡、脉沉细或虚大,血压偏低等。治宜益气升阳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浊痰中阻型:心脾不足,痰涎内生,痰气相搏,上僭阳位,蒙蔽清阳,故作眩晕,心烦欲呕,惊悸怵惕,舌红苔腻,脉弦或滑等。治以涤痰化浊通络,佐以和胃降逆法,方用温胆汤加味。

风寒束络型:风寒客于经络,经脉拘挛不舒,气血上行不畅,清窍失养而作眩晕,伴有恶心,甚至呕吐。头颈转动或精神激动即可发病,脉弦紧,舌淡苔白,脑彩超多提示椎动脉痉挛。治以舒筋活血法,方用桂龙活血止眩汤。

风阳上亢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用阳,阴虚阳亢,肝风上扰,清窍失宁,发为眩晕,心烦易怒,舌红脉弦,血压升高等。治宜镇肝熄风为主。方用熄风活血汤(丁教授自拟经验方)或镇肝熄风汤加减。

(三)痉挛型

痉挛型颈椎病归因于风寒侵袭肌肉经络、燥湿之邪内结和痰瘀阻络,主要原因是瘀浊阻络,临床特点是四肢强直拘挛、硬瘫。治宜破瘀通络,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丁老在强调辨证用药的同时,更注重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和地龙等的合理应用,以疏通经络治其标。叶天士曾说虫类药物“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临证指南医案·疟》),以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临证指南医案·积聚》),强调了虫类药物能深入筋骨络脉,有攻剔痼结瘀痰之功效。此外,丁老特别强调症状缓解之后在于保健养生,颈、肩、背要保暖,避免长期低头,合理用枕,适当功能锻炼,这些是取得长远疗效的关键。方用散结活络汤、龙马穿山散。

附:秘验方介绍

1.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组成】 桂枝15g 白芍20g 羌活20g 当归20g 葛根30g 生姜3g 大枣3枚 甘草20g 川芎10g

【功效】 温经、活血、通络。

【主治】 痹痛型颈椎病,症见颈项强直,头、颈项、背、肩、臂疼痛,尤以颈项转侧时更为疼痛,四肢酸痛麻木。

【用法】 煎汤内服,每日1剂,服2煎。

【方解】 桂枝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川芎活血行气。

加减 】疼痛剧烈彻夜难眠者加蜂房10g,延胡索15g,生珍珠母30g,另加龙琥定痛丹(丁锷教授验方,由地龙、血竭、蜈蚣、全蝎、琥珀、珍珠母组成)5g冲服,每日两次;痛随天气变化,遇寒加剧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各5g,威灵仙20g,细辛3~5g;肢麻明显者加黄芪30g,苍术20g,天麻10g;颈背强痛拘紧不舒,转侧不灵者,加用消瘀接骨散(由花椒、荜茇、五加皮、白芷、胆南星、肉桂、丁香、乳香、没药等组成)局部外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同时配服颈椎活血胶囊(由当归、川芎、三七、红花、天麻、肉桂、冰片、人工牛黄组成),每日两次,每次5粒。

【点评】 桂枝加葛根汤为桂枝汤调整用量后加葛根而成,本方以桂枝汤加羌活、当归、葛根、川芎组成,共奏温经、活血、通络之效,对风寒客于太阳经络,营卫不和证,项背强痛,汗出恶风者有奇效。

【验案】 朱某,女,57岁。

颈项疼痛3年,期间轻重反复,近日受风寒而加重,双手麻木,腰脊酸楚,时有颈项肌肉牵掣,咽部不适,平素多汗易感冒,X线摄片示:颈腰椎退行性变。苔薄,脉细。查:咽喉(++)。诊断:颈椎病。方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处方:川桂枝9g,赤芍药、白芍药各12g,粉葛根15g,制香附12g,生黄芪15g,炒白术9g,炒防风9g,大玄参9g,板蓝根15g,汉防己15g,糯稻根30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愈。

2.加味补中益气汤

【组成】 黄芪20g 甘草6g 红参10g 当归10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12g 白术10g 枳壳20~30g 川芎7g 五味子15g

【功效】 益气升阳、活血止痛。

【主治】 眩晕型颈椎病,辨证为气虚下陷者,症见头痛头晕,活动颈项部加重,伴失眠、健忘,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症状。

【用法】 煎汤内服,每日1剂,服2煎。

【方解】 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配伍红参、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当归养血和营,协助黄芪、红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并以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以升提下陷之中气。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药物构成补中益气汤,加入枳壳、川芎、五味子行气、通经活络。诸药共奏补益行气之功。

【点评】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因中气虚陷(血压偏低是重要体征之一),无力升举清阳,以致髓海失养,而头晕头痛。方选东垣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加枳壳行气上举,用量宜大,一般20~30g;也可少佐水蛭以活血通络止痛。用此方后,脉畅络和,清阳上充,眩晕自止。

【验案】 邵某,女,50岁。2006年1月27日初诊。

患者头晕,闭目静卧,动则眩晕,站立则眩晕加剧,颈部酸痛,少气乏力,面白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压90/65mmHg,颈椎棘间椎旁压痛(+),侧向挤压痛(+)。乃中气虚陷、清阳不举、髓海失养所致。治以益气升阳为主,少佐活血止痛之品。处方:炙黄芪、炒枳壳各20g,白术、陈皮、升麻、红参、全当归、川芎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另每日取水蛭3g,研末吞服;辅以颈椎活血胶囊,每日两次,每次5粒。

二诊:服前方后,头痛头晕及颈部酸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已能起床活动,料理家务,药证相合,上方再服10剂,颈椎活血胶囊续服3个月,以巩固疗效。

3.桂龙活血止眩汤

【组成】 地龙30g 肉桂10g 姜黄10g 僵蚕10g 当归10g 葛根30g 天麻10g 防风10g 白芍15g 川芎10g 羌活15g

【功效】 通经活络、祛风养血。

【主治】 风寒束络型颈椎病,症见颈项疼痛,颈部压痛,活动受限,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伴恶寒,头晕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地龙熄风通络,天麻、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羌活防风,祛风散寒解表、止痉、胜湿止痛,葛根助以解表升津,肉桂温里散寒,温通经脉。

【点评】 本方配伍精良,用药考究,重用熄风通络之药,又加养血活血止痛之品,共奏祛风养血、通经活络之功,对痉挛性颈椎病有明显疗效。

【验案】 郑某,女,48岁。2003年11月27日初诊。

主诉:头晕伴泛恶已有半年余。现病史:患者于半年前即感头晕泛恶,甚则房屋转动,乘车稍有颠簸即有泛恶,并汗出频频。伴口干、便燥、嗜睡。4年前下肢肿胀(由膝至足),目前已缓解。经事正常,小便亦少。X线检查C6、C7椎间隙狭窄。TCD提示:椎动脉流速不对称(左<右)。苔薄黄脉细滑。证属气血失和,经络痹阻,治宜通经活络、祛风养血。拟方:桂龙活血止眩汤加减。14剂后头晕止。

(徐晓红 整理) IAO/7qj2srcE1k+v57ZAJIU80uu1vZcpxo3Eg0aqsoILEpYc//U9FRuw5g5YMU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