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疗咳嗽临证撷英

徐经世

徐经世,号筱甫,男,生于1933年,安徽巢湖人,青年时师从祖父学习,后又进入中医进修学校求学,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其为三世中医,以内科见称。从医五十多年,勤学多思,精于医理,善于总结,临证丰富。其治学严谨的思想,世家精髓的传承,临证施治之慧识,用药把握之妙到的从医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大量医案文稿之中。

咳嗽一症是肺系一种常见病,其致因一般不外六淫和内伤以及不内外因所及。根据中医理论,肺的生理特性善宣通,而恶壅塞。其为玲珑通彻,辟之机,主司呼吸的清虚之脏,位居最高,又为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平衡既依于本身功能的转化,又赖于脾肾的滋养。一旦产生病理变化,不仅要从病位考虑,而且要着眼脾肾及肝脏的生化及抑制的影响。因此在治法和用药上要注意辟,如过于散则有碍于……,过于敛又有碍于辟,故要注重非轻不举,药重则易过病所而不中的,因咳不离肺,嗽不离痰,治咳在于清肃宣通,治嗽必先涤痰,这是对咳嗽的总体要求,而对于顽痰怪疾,又当另行筹谋。

【病例1】缪某,32岁。就诊时间:2002年11月6日。

咳嗽年余,畏寒无汗,鼻流清涕,咳痰稀白,前胸片提示右肺纹理增多,其他未见异常,舌淡苔薄,脉来浮缓。此乃风寒束肺,失其宣肃,邪逗于表之象。拟予疏解散寒、宣肺止嗽为法。方用杏苏加减,药用:

苏叶梗各6g,荆芥穗10g,炒杏仁10g,信前胡10g,广陈皮10g,姜半夏10g,炙麻黄3g,炙桔梗10g,金沸草10g,蝉蜕衣5g,粉甘草5g,7剂。

自述药进3剂后咳嗽减轻,又将余剂服后转好如常,要求再方巩固,故用六君合杏苏加味,嘱其连服数剂,如无不适即可停药。

本例咳嗽虽缠绵年余,但风寒客邪仍逗留于表,束肺不宣而致形寒咳嗽,鼻流清涕等表寒体征,痰涎稀白亦属寒象。故用杏苏以外散风寒,内化寒痰,而一举收效。再投六君杏苏以健脾化痰,宣肃肺气,增强护卫能力,防预外邪再侵。可见只要辨证准确,取方用药得当,虽轻平之剂,也可收到全功。

【病例2】叶某,42岁。就诊时间:2005年3月25日。

患者始因乳房癌(左乳)行手术治疗,后连续放化疗,近两月以来出现咳嗽不已,呈阵发性呛咳,动则喘促,检查拟诊为“放射性肺炎”,经用抗炎药物稍得缓解,但不稳定,并逢月事来潮则右乳房胀痛,平时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苔滑黄,脉象弦数。综合脉证乃气阴两伤,肝气横逆,肺失肃降所致。治宜养阴清肃、镇逆肝气为用。药用:

北沙参20g,尖贝母10g,炒杏仁10g,炙桔梗10g,炙麻黄3g,生石膏15g,炒黄芩10g,金沸草10g,代赭石15g,车前草12g,粉甘草5g。

经诊3次,药稍更删达到20余剂,咳嗽得平,唯因化疗而致气阴两伤,二火内扰则出现眠差,口腔溃疡,眼角膜充血,脉细弦数,当以气阴两调,清平二火。方以:

北沙参20g,杭麦冬15g,北五味10g,旱莲草15g,熟女贞15g,远志筒10g,酸枣仁30g,夏枯草15g,炒川连3g,车前草12g,粉甘草5g,淡竹茹10g。

嘱其连进10余剂,诸症转好,基本稳定,咳嗽未见反复,停药观察。

考之本例始因乳房病变,行术后连续放疗,局部病灶得以控制,但肺系受邪咳嗽不已,反复加重,每发作时拟用抗炎药物难以稳定,病延日久,肺功虚损,防预无力,咳嗽频繁,只好不日住院,深感痛苦。后求于中医治疗,视其呛咳喘促,右乳房痛胀,而经前尤为明显,舌红苔滑,脉象弦数等症情,分析系属肝气横逆,肺虚乘之,痰热壅遏,肃降失司之象,治先镇降肝气,清泻肺热,药以轻重并举,非重不已,因为本例咳嗽位在肺而致因在肝,固然药取轻平,而赭石镇逆当寓于此中,有助麻杏石甘之力,平息咳喘。并根据病情演变,显见病久阴伤,化源不足,主用北沙参养益肺阴以扶正;取桔梗升提化痰,配甘草名为甘桔,乃咳嗽首选之剂;用贝母、黄芩目的在于镇咳化痰,清热润肺,取效益彰。本例以上方出入,迭用数月,病情直线好转,基本解决患者不时住院的痛苦,观察至今,保持稳定。

【病例3】戴某,68岁。就诊时间:2003年2月10日。

胸闷隐痛,右侧为重,咳唾脓痰,以早起加剧,痰出则症减,反复多时,饮食如常,检查拟诊为肺部真菌感染(头状地霉菌),视其舌黯淡苔滑腻,脉象弦滑。从脉症分析乃由肺虚胃强,湿邪内生,蕴于中焦,上壅于肺,阻滞肺络,通降失司所致,证属咳喘(痰热)。药用:

南沙参12g,北沙参12g,川贝母10g,炙桔梗10g,杏仁10g,桃仁10g,生石膏15g,栝楼皮12g,鱼腥草15g,桑白皮10g,蒲公英20g,生薏苡仁30g,车前草15g,粉甘草5g。

药用1周,症状缓解,胸闷、脓痰减少,眠食如常,其他无变,故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药2周再诊。

服药3周,胸痛已解,脓痰少见,苔腻消退,唯舌质仍现黯淡,考之病久痰浊瘀滞,肺络不和之象,故治用健脾理痰,调和肺络以收功。药用:

北沙参20g,橘络20g,清半夏10g,薏苡仁30g,杏仁10g,桃仁10g,鲜藕 节10g,川贝母10g,淡竹茹10g,鱼腥草10g,车前草10g,生甘草5g(10剂)。

药尽后连续复查3次真菌为阴性,故嘱其停药,每天用荸荠10枚煎水作饮服10~15天,如舌苔消退,临床无体征即停服观察,并在饮食方面注意清淡,忌进油腻,因油腻之品有伤于脾,脾虚则生痰之意也。

肺居于上,主气而应皮毛为之娇脏。凡外邪侵袭或受脏腑病气所干,则其失清肃宣降,痰浊上壅而致咳嗽气喘。所以治咳平喘重在肃降,治嗽必先涤痰。然又当强调急则图标,祛邪方可安内。今本例实属脾虚内湿,因湿生痰,受阳明胃火熏化,成为痰热,咳唾脓痰,治宜清化痰浊,肃平咳喘。再按本例的病因病机,调理脾胃以治其本,并针对痰热的特征,取用荸荠以清热透邪,消食化痰之力,助于善后,使病去转安,恢复无恙。

南北沙参养肺清燥;用桔梗、贝母、甘草清扫膈上痰涎;因痰热势重故取栝楼皮、生石膏、鱼腥草以清痰热;桑白皮甘寒利窍,肃肺平喘;蒲公英、生薏苡仁以清利湿热,扶理脾胃,以二仁(杏仁、桃仁)宣肺通降,调和腑络;用车前草以利下,引热下行;而甘草除有调和诸药之功,并富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病例4】杨某,28岁。就诊时间:2001年3月5日。

平无宿疾,身体健壮,前因下田耕作,手染毒邪,皮肤瘙痒,局部未见红肿,身无寒热表现,但咳嗽不已,舌淡苔薄,脉象浮数,此乃毒邪犯于皮肤,传入于肺所致。治用荆防银翘出入为宜。药用:

荆芥穗12g,关防风10g,炙桔梗10g,炒牛蒡子10g,连翘壳10g,金银花15g,炒杏仁10g,金沸草10g,蝉蜕衣6g,蒲公英15g,人中黄10g。

药用10剂咳嗽得止,后来告之未见复发。

所谓毒邪引起的咳嗽,据考证此乃由“螳螂”毒液侵及人体手足而感染的一种异常性传入于肺的咳嗽症。其又名为孤尿刺,是虫遗毒于农田菜园薯藤、杂草等有浆之物,每在夏令裁种番薯时手足感染,重者毒邪归心,殒其命者亦有见之。临床按其传变规律,分为外袭于表、毒邪内蕴、邪传于肺及风毒侵脾等证型。传入于肺则发咳嗽,因肺主皮毛,故首当受及,治应着眼于祛风透邪,清热解毒,方选荆防、银翘出入为用,无不奏效。银翘透邪开窍,使三焦通畅,内外和调,从而达到透邪转气之目的。对于温毒病变应遵天士透邪转气之法,以透邪外出则不致内闭。当今优化环境,积极开展预防,各种传染病大为减少,但螳螂毒证虽不属流传性疾病,然现今接诊感染者仍复不少,如按此施治,收效快捷,故录之以供参考。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止咳宁

【组成】南沙参12g 炙桔梗10g 杏仁10g 炙麻黄3g 蝉蜕6g 炒黄芩10g 百蕊草12g 佛耳草12g 炙五味子10g 夜交藤25g 车前草5g 甘草5g

【功效】宣解清里、肃降止咳。

【主治】顽固性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南沙参以缓和清轻走上直养肺阴,并为桔梗代用品,与甘草同伍则可起到祛痰止咳作用;蝉蜕与炙麻黄同用以透邪达表,宣肺敛咳,与杏仁相伍以苦通辛降,顺其气机,使肺恢复宣通;取百蕊草、佛耳草则以苦温甘平,直入肺位,镇咳祛痰;五味配麻黄乃为一收一散,两味同伍,可谓收中有散,散中有收,收散结合,则可起到     辟之功;而用黄芩与车前以清上利下,引肺热而下行;蝉蜕、夜交藤治用两途,取之于此,意在透窍祛邪而安正,并有抗过敏之效;甘草与桔梗同伍以轻举止咳。纵观药组,配伍切体,功在协同,巧在“兼备”,故对久咳不已的顽固性咳嗽,更胜一筹,应手取效。

【点评】咳嗽日久,多药未效,咳势越剧,可称为“顽固性咳嗽”。所谓顽固可能因为既有表象又有里症,寒热夹杂或伴过敏,使肺     辟之机失权,无能为之常态,故咳嗽长时不已。对于这类咳嗽的治疗在取方用药上要巧于轻举,自拟止咳宁意在于此。

【验案】吕某,45岁。就诊时间:2001年4月8日。

始因上感,鼻流清涕,咽痒咳嗽,身无寒热,眠食未受影响,二便正常,据介绍宿为过敏性体质,今上感旬日,见病势不重,只作常规处理,数日未解,续投口服和注射抗炎药,按疗程要求仍然未得缓解,越咳越剧,干咳少痰,咽部痛痒,故改求中药治疗。视其舌红苔薄,脉浮微数,就其脉症,考之乃系外寒伏热,肺失清肃之象。拟予宣解清里、肃降止咳,方投止咳宁。7剂药尽症状缓解,咳嗽得减,其他如常,故嘱其再进5剂,余症消除即可不药,后告痊愈。

(徐松龄 整理) a3J2DC5850VjClYmZQuUs0vlUz4hqMf2q3RsDfSUYiTBy3InYTAC49se1xG8Ew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