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祛风宣肺治外感调气止咳疗内伤

韩明向

韩明向,男,生于1940年,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是第二批和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中医学院附院院长。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名誉院长,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医理精湛,经验颇丰,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及延缓衰老,主攻呼吸病、心血管疾病及内科杂病。

咳嗽是内科的常见病证,临床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一、外感咳嗽

(一)外感咳嗽证候特点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病位在肺,因肺主气,司呼吸,以宣发肃降为顺,肺气不宣,则壅遏不畅、气上逆而咳嗽。肺为娇脏,其气宜清不宜浊,故最不耐外邪,受邪则失其清肃之职而咳嗽不已。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风、寒、湿、热、燥、火六淫之邪所引起的以咳嗽为主症的病证,正如《河间六书·咳嗽》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医学心悟·咳嗽》更形象地将其概括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可见外感咳嗽的病因为六淫外邪犯肺,其病机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因而外邪多以风邪为引导侵袭人体。由于风为寒热兼有之邪,临床常见的风寒咳嗽则为风从寒化;风热咳嗽则为风从热化;而风燥咳嗽,因风为阳邪,易伤津化燥。风性善动,动则痒,风邪致咳多以咳嗽突发突止,咳吐泡沫样痰,咽痒为症候特征。外感咳嗽病位在肺,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故临床从祛风论治,使外邪得以宣散,肺气得以宣畅,而又不耗散肺气。祛风之品多具有解除支气管痉挛及抗变态反应功效,多采用疏风散寒、疏散风热、祛风润燥、祛风化痰、祛风解痉等法。方药选用《医学心悟》之止嗽散。

(二)祛风法临证运用

1.疏风散寒 气虚阳虚者易于贪凉感寒、汗后当风等而致外感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色白,伴有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骨节酸痛,恶风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在止嗽散的基础上,重用荆芥,加用防风、紫苏、麻黄、羌活等以增强祛风散寒之力。风寒咳嗽轻症,用止嗽散加减治疗;若因素体肺气亏虚感受风寒,则应用玉屏风散加味补益肺气;若属风寒咳嗽重症,咳嗽痰稀伴头痛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当用三拗汤加止嗽散加减治疗。

2.疏散风热 阳热亢盛者易于外感风温、风热之邪,或虽感受风寒亦易蕴而化热,侵袭肺脏,肺失宣发而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干渴,咽痛声嘶,伴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在止嗽散基础上重用荆芥配伍薄荷、蝉蜕、桑叶、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以加强疏风清热之力。

3.祛风润燥 风为阳邪,可胜湿伤津化燥,素体阴虚之人尤易外感风燥之邪,肺失清润而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咳出,或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少津,脉浮或浮数,或伴有恶风、头痛等。在止嗽散基础上常配伍桑叶、薄荷、蝉蜕、南沙参、麦冬、玄参、贝母、玉竹等以增强祛风润燥之力。

4.祛风化痰 咳嗽时无表证,或先有表证,表解后咳嗽迁延不愈,症见咳嗽突发突止,痰多泡沫或喉痒,痰鸣,苔薄白,脉滑利者为风痰咳嗽,宜祛风化痰止咳。在止嗽散的基础上加法半夏、茯苓、胆南星、陈皮、防风、蝉蜕等以增强祛风化痰之力。

5.祛风解痉 咳嗽剧烈,呈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或伴气急、呕吐、紫绀等证,常在止嗽散基础上加用蜈蚣、白僵蚕、蝉蜕、川芎等以祛风解痉。

外感咳嗽是由于外界冷空气与人体内部温度相差太远,鼻黏膜等首先受刺激而起反应,进一步肺脏气管受刺激而起反射作用则见咳嗽,因而其他各型外感咳嗽,亦可选用祛风解痉之品。

二、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除肺脏自病外,多由他脏及肺所致。内伤咳嗽由肺、脾、肾、肝、心五脏气化失调,肺气上逆所致。如《医贯》指出:“咳嗽者,必责之于肺,而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于脾,而反归重于肾。”《万病回春》有“自古咳嗽十八般,只有邪气入于肝”之说,《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曰:“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千金方·咳论》指出:“咳家,其人脉弦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由此观之,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位在肺,与五脏六腑皆相关。内伤咳嗽病机主要与肺阴虚损、脾气失健、肝气失调、肾不纳气、心阳气虚及水气犯肺等气机失调有关,故临床采用调气止咳法治疗内伤咳嗽。

1.养肺气 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于上逆。肺虚咳嗽,临床多表现为肺阴虚损之咳嗽,如汗、下太过,或外感温热,失治或治之不当,日久不愈,耗伤肺阴,肺阴亏虚,肺失滋润而生燥热,肺气上逆而咳。其临床特征为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治拟养肺气为主,喜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2.健脾气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生,土不能生金,肺失肃降而致咳嗽;若脾气亏虚,生气不足则肺失资助,使肺气亦虚,治节渐衰而致咳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以致积久生热,酝酿成痰,痰热之气蒸于肺而致咳嗽;若久病不愈,伤及脾阳,气不化水,寒饮内聚,上凌于肺则咳嗽。其临床特征为咳嗽,痰多清稀,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腹胀,大便溏泻,舌淡胖苔白或薄白,治拟健脾气为主,多用六君子汤、异功散、二陈汤加减。

3.疏肝气 肝与咳嗽之证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疏泄,条达全身之气机,主藏血,在病理条件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或升动太过。肺主气,司呼吸,其功能是依赖气机的正常宣发肃降而进行的,病理情况下,肺不能正常宣发肃降,则以呼吸不利,津失输布为主要临床表现。肝与肺升降相因,气血相依,经络相连,故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疏泄失司,气机升降失和,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肝经实热,循经上扰,犯肺刑金,则肺失清肃而咳。或肝经实火,灼津为痰,痰浊犯肺,壅塞肺气,上逆为咳。其临床特征为咳嗽剧烈,两胁胀满,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病情每因情绪变化而波动,喜叹息,舌红苔薄黄,脉弦,正如《素问·咳论》所云:“肝咳之状,咳剧则两胁下痛。”治拟疏肝气为主,擅用逍遥散、黛蛤散加减。

4.纳肾气 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为先天之根本,肾主纳气,肺主呼气,正如《杂病会心录》指出:“内伤之咳,不独肺金为患,《经》谓肾脉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而肾与肺又属母子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肾虚咳嗽,多因肾阳不足,肾不纳气,水湿上泛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咳嗽气喘,动则尤甚,咳时遗溺,痰多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治拟纳气为主,主用肾气丸加人参、蛤蚧、胡桃肉、补骨脂等治疗。

5.温心气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气被伤,心阳不振,不能温通血脉,则肺脉失于心阳之温通致肺气上逆而咳。其临床特征为咳嗽,咳痰清稀而量少,胸闷心悸,或胸部隐痛,甚则气喘不得平卧,形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迟。治拟温心气为主,每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加减。

6.利水气 肺具有输布津液及通调水道之功能,如肺气郁滞,不能宣通布散水液,气不布津,饮停胸胁上迫于肺而致咳嗽,其临床特征为夜间发作性咳嗽气促,胸胁胀满疼痛,或面目水肿,舌苔白滑,脉弦滑。正如《医部全录》指出:“葶苈散,治咳嗽面目水肿,不得平卧,涕唾稠黏。”治拟利水气为主。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车前子、五加皮等。

附:秘验方介绍

1.止嗽散寒饮

【组成】防风10g 荆芥穗10g 杏仁10g 炙紫菀10g 款冬花10g 炙百部10g 炙麻黄10g 紫苏叶10g 陈皮10g 炙甘草8g

【功效】疏风散寒、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色白,伴有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骨节酸痛,恶风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由止嗽散和三拗汤加减组成。止嗽散中荆芥、桔梗疏风宣肺,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气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同用,且能清利咽喉;为增强散寒宣肺之力,加三拗汤中之麻黄以宣肺散寒解表,杏仁化痰止咳。两方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之效。

【加减】肺气素虚加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太子参15g。

【点评】本方选用《医学心悟》之止嗽散,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医学心悟》),加减应用于治疗各种咳嗽,是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治咳名方,无论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化裁使用都很有效。本文所述诸方,均为止嗽散的加减方,组方之妙全在加减用药上。本文诸方都用款冬花,因为本品为治咳常用药,药性功效与紫菀相似,但紫苑长于化痰,款冬花则长于止咳,二者常相须而用。

【验案】周某,女,28岁。1997年7月6日诊。

反复咳嗽两年余,近两天来,因气候变凉出现咳嗽,痰多色白,时为泡沫样痰,咽痒,伴有鼻塞流涕,身楚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浮滑。此乃肺气素虚,卒感外邪,风寒之邪束肺,肺气失宣而咳。治拟疏风散寒,宣肺化痰。用上方加陈皮10g,姜半夏10g,茯苓15g,太子参15g,4剂。咳嗽诸症痊愈,续予玉屏风散巩固疗效。

2.止嗽清热饮

【组成】金银花10g 连翘10g 荆芥穗10g 杏仁10g 前胡10g 桔梗10g炙百部10g 炙紫菀10g 款冬花10g 黄芩10g 蝉蜕8g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化痰。

【主治】风温、风热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稠而黄,口干渴,咽痛声嘶,伴头痛,身热,恶风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在止嗽散基础上重用荆芥配伍蝉蜕、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以加强疏风清热之力,加杏仁、款冬花以止咳化痰。

【点评】止嗽散原方加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品,形成了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化痰功效的止咳新方,对风温、风热咳嗽有效。

【验案】宋某,男,16岁。1997年9月14日诊。

反复咳嗽近10年,每年咳嗽两月余。近咳嗽1周,痰多色黄,不易咳出,喉先痒,随即咳嗽,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此乃风热之邪犯肺,肺失宣降而咳。治拟疏散风热,宣肺化痰。用上方7剂,咳嗽止。续予玉屏风合生脉散加味巩固。

3.止嗽祛风汤

【组成】蝉蜕8g 南沙参15g 玄参、玉竹、荆芥穗、麦冬、杏仁、前胡、炙百部、炙紫菀、款冬花各10g 川贝母5g

【功效】祛风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风燥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咳出,或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少津,脉浮或浮数,或伴有恶风、头痛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在止嗽散基础上,加蝉蜕以增强祛风之力,加南沙参、麦冬、玄参、贝母、玉竹等以润肺燥。加款冬花以止咳化痰。全方祛风润肺,化痰止咳,对风燥咳嗽尤为适宜。

【点评】止嗽散原方即有疏风宣肺的功效,经加减后祛风之力更强;加入多种生津润燥之品后,使全方祛风润肺,化痰止咳大增;辛润同用,适用于风燥咳嗽。

【验案】陈某,女,45岁。1998年9月6日诊。

干咳1周,阵发性加剧,咳嗽无痰或量少,咽干咽痒,舌淡红苔薄,脉细。此乃风燥犯肺,肺失宣肃而咳。治拟祛风润肺,化痰止咳。处方:蝉蜕8g,南沙参15g,荆芥穗、麦冬、杏仁、前胡、炙百部、炙紫菀、款冬花各10g,川贝母5g,服5剂而愈。

4.止嗽化痰饮

【组成】荆芥穗10g 防风10g 杏仁10g 炙紫菀10g 款冬花10g 炙百部10g 前胡10g 陈皮10g 炙甘草10g 半夏10g 胆南星10g 茯苓15g 蝉蜕8g

【功效】祛风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风痰咳嗽,咳嗽迁延不愈,症见咳嗽突发突止,痰多泡沫或喉痒,痰鸣,苔薄白,脉滑利者。

【用法】水煎服。

【方解】在止嗽散的基础上加法半夏、茯苓、胆南星、陈皮以化痰;加防风、蝉蜕等以增强祛风之力,加杏仁、款冬花以助止咳之功,治疗风痰咳嗽尤为适宜。

【点评】咳嗽的病因,离不开“气”“痰”二字。一般认为,伤于肺气和动于脾湿为咳嗽之由。邪风伤肺,聚湿生痰,而发风痰咳嗽。本方即止嗽散加二陈汤加减而成,取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加防风,蝉蜕祛风解痉,适用于风痰咳嗽。

【验案】郑某,男,36岁。1999年2月8日诊。

咳嗽10余天。受凉后咳嗽、痰多、色白有泡沫,夜间加剧,喉痒,胸脘痞满,纳少,苔薄白,脉细滑。此乃风痰犯肺,肺失清肃之咳嗽。治拟祛风化痰,宣肺止咳。处方:荆芥穗、防风、杏仁、炙紫菀、款冬花、炙百部、前胡、陈皮、炙甘草各10g,茯苓15g,蝉蜕8g,服7剂而愈。

5.止咳解痉汤

【组成】荆芥穗10g 防风10g 杏仁10g 前胡10g 炙百部10g 炙紫菀10g 款冬花10g 川芎15g 白僵蚕10g 蝉蜕8g 蜈蚣2条

【功效】祛风解痉、宣肺止咳。

【主治】咳嗽剧烈,呈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或伴气急、呕吐、紫绀等证。

【用法】水煎服。

【方解】在止咳散基础上加用蜈蚣、白僵蚕、蝉蜕、川芎等以祛风解痉;加杏仁、款冬花以止咳化痰。

【点评】以上5个验方,均为止嗽散加减法,分别用于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风痰咳嗽和痉挛性咳嗽。正所谓用药如用兵,贵在审时度势,科学决断。应用上述验方,一定要把握好应用指证,辨证准确,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验案】夏某,女,41岁。1999年7月25日诊。

哮喘反复发作30年,近因受凉而发1周,咳嗽剧烈,甚至喉间哮鸣,气急,痰色白有泡沫,咽痒鼻痒,风吹后易喷嚏、流涕,时有尿频、失禁、腰酸等症。此乃由于素体肺肾亏虚感受风邪,肺气不宣而致的痉挛性咳嗽。治拟祛风解痉,补益肺肾。处方:荆芥穗、防风、杏仁、前胡、炙百部、炙紫菀、款冬花各10g,炒白术、补骨脂、胡桃肉各10g,川芎、炙黄芪各15g,蜈蚣2条,服7剂而咳嗽止。续予补益肺肾之法以巩固疗效。

(王广尧 王 微 整理) Augn1QIfIKnHLKu94Dpir1fw5/uSGA+R4WjqjPRPcMyT2bxOdq5g1tvkZ890QO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