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撷萃

宋 康

宋康,男,生于1951年,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现任浙江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中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务委员等。从医三十余年,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和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工作,尤其在哮喘、慢阻肺、呼吸衰竭、纤维气管镜技术、肺功能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获各类成果奖多项。

慢性咳嗽是指持续咳嗽超过3周,X射线胸片正常,无明显肺部疾病的咳嗽。长期慢性咳嗽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夜间剧烈咳嗽影响睡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一、辨证施治重化裁

慢性咳嗽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所致,治疗以调畅肺腑气机为基本大法,同时需结合时令,辨其内外缓急,灵活化裁。

1.宣肃并用,调畅肺气 《医学心悟》言:“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所以不论外感内伤,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于肺,总归于邪客于肺所致。故治疗慢性咳嗽,首须抓住邪客于肺这一特点,治以宣肺达邪。但慢性咳嗽患者,因咳嗽日久,肺气上逆现象较著,故治疗时宜同时选用肃降肺气之品,两类药一升一降,宣肃并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时令节气,辨其内外缓急,分清寒热虚实,加以辨证施治。切不可见其咳嗽,就一味地使用苦寒清肺药;或见其咳剧,就过早地使用敛肺止咳之品,因寒凉收敛之剂易使外邪留恋不去,有“闭门留寇”之虞。

2.首辨内外,再辨缓急 辨证施治时,需首辨内外,再辨缓急。辨内外是指慢性咳嗽或由外感后余邪未清,而肺脏已损所致;或由脏腑本身病变而起。外感后余邪未清的慢性咳嗽,治疗以宣肺降气、祛邪外出为要,但治疗时需结合时令施治。春季主风,春令感邪后咳嗽不止者,常由风邪挟杂所致,治疗当加苏叶、荆芥、防风等疏风之品;夏令暑湿,咳嗽多挟湿邪,湿性黏滞,阻遏气机,使咳嗽缠绵难愈,此时藿香、厚朴、半夏、茯苓之类必不可少;秋令性燥,燥邪伤人,易耗津液,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治疗当加以润燥之剂,如桑杏汤加减;冬令主气为寒,寒性收引凝滞,使气机运行不畅,治佐宣肺散寒之剂,方以三拗汤、华盖散之类。而内伤咳嗽,需按脏腑辨治,若肺脏本身病变,肺气上逆较剧,而寒热之象不著者,治以苏子降气汤出入;湿热郁肺者,当以桑皮二三汤加减;肺阴亏损者,以沙参麦冬汤化裁;若由他脏病变损及于肺者,治疗当以调畅脏腑气机为要,如肝气郁滞、肝火上逆所致者,加黛蛤散、四逆散之辈;胃气上逆犯肺者,佐以旋覆花、代赭石之类以降逆和胃。辨缓急是指辨清患者就诊时以虚证为主,还是以实证为急。慢性咳嗽病程较长,一般都有肺脏的虚损之象,但若诊时新感外邪,有风邪束表之象,当首以疏风解表为治。

二、辨证辨病须合参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由多种原因引起,最常见的为后鼻道分泌物下滴、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嗜酸性支气管炎等。中医辨证治疗时,尚需兼顾病因,将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

1.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患者临床常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或持续性咳嗽,并伴有咽部不适、发痒、异物感,甚有“糨糊粘着咽喉”之感。其特点是病理性鼻分泌物分泌过多并伴有多种微生物、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向鼻咽部、咽喉部下滴,其机制是上气道内的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受到了机械刺激而为咳。

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喉接于气道,与肺相通,为肺之所属,故肺、气道、喉、鼻共同构成“肺系”,以维持人体呼吸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在窍为鼻。”《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本神》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因鼻肺相关,鼻窍不利,常引起肺之宣发肃降失常,而引起咳嗽。本病患者为邪犯鼻窍,肺气失宣,而出现诸症。上焦病位相对较表浅,用药宜轻灵、轻扬透达,利于宣畅肺气,因势利导,不可攻伐。可加用藏青果、木蝴蝶、射干、牛蒡子之类清利咽喉;如伴急慢性鼻炎者,可加用藿香、佩兰、白芷、辛夷、鹅不食草等。

2.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是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的临床表现。胃食管返流患者,轻者可见饭后饱胀感、嗳 气或胸骨后类似心绞痛样疼痛;重者有上腹部灼热,胸骨后烧灼、嘈杂感,同时伴呕恶泛酸,一般咳嗽骤作,且多见于进餐后,或在卧睡中呛咳而醒。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反射、气道微吸入、反流物直接刺激以及神经肽的参与等,常由酸与食管和气管黏膜的化学感受器接触而激发,进而导致支气管痉挛,发生咳嗽等。中医学中并无“胃食管反流”这一病名,其诊断和辨证论治可参照相关疾病如吞酸、嘈杂、胸痹、噎膈、梅核气等,病变部位食管。食管属胃,为胃气所主,因此脾胃升降失调,胃中浊气上逆为其主要病机,正如《素问·咳论》所说:“聚于胃,关于肺”,此种咳嗽,先有胃肠疾患,后生咳嗽,既无表证,当求内因,所谓诸脏先伤,后传于肺,标见于肺,而其本在胃也。故治疗上,当以肺为标,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胃气降则肺气亦降,肺气降而咳嗽自止。治疗时应当以和胃降逆为大法,辅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之品。且此类患者除有胃气不降外,尚涉及肝气的作用,为肝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司,肺失清肃所致。治疗时宜在治肺的同时加用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并酌加旋覆花、海螵蛸、象贝之类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咳。

3.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是一种以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它很像是以痰液中能测出嗜酸细胞为特点的哮喘,但与哮喘对比,没有可逆性气道阻塞或气道高反应性,可能发展成为慢性气道的炎症,也可能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因肺为娇脏,易受邪侵,而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而入,故肺气被郁,肺失宣肃,肺热内郁,蒸液成痰,痰湿犯肺,而致咳呛。治疗重在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咳嗽变异性哮喘详见本书后章专述。

三、顾护脾胃贯始终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土又为肺金之母。慢性咳嗽日久,常有肺气耗损,易出现“子盗母气”之象,因而治疗时更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以免生化之源受损,酿湿生痰,再由母病及子,导致咳嗽不宁。在用清肺药时须选取甘寒之品,如桑白皮、芦根、金银花、云雾草、佛耳草、鱼腥草等,而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如山栀、野菊花、大青叶、山豆根等;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炒制或蜜炙之品,以折其寒性,顾护脾胃,如炒前胡、炒苏子、炙桑白皮等,并常加用焦山楂、焦六曲、炒谷麦芽、炒鸡内金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缓解期调补时更须肺脾同补,选用炒扁豆、炒白术、淮山药之类以巩固疗效。

四、饮食调护当重视

在药物治疗慢性咳嗽的同时,都需强调戒烟,不食油炸火烤或烟熏咸鲞之品,慎食冰冻冷饮之品,同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因吸烟可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而油炸火烤、烟熏咸鲞之品属美味发食,内含亚硝胺之类强致敏源,慢性咳嗽患者,尤其是有咳嗽变异性哮喘倾向者,尤当避之;而“肺形寒饮冷而咳”,不食冰冻冷饮、注意适当保暖,则更属古训。

五、调畅情志理肝气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咳嗽有部分为精神性因素所致,此类患者表现为干性咳嗽,声音特别响亮,咳嗽持续时间长,大多睡眠时消失,经止咳治疗无效。对此类患者应采用心理治疗。临床上纯精神性原因的咳嗽发生率较低,但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慢性咳嗽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合并有焦虑、紧张、心烦、夜寐不宁等表现,主诉时常反复强调症状,咳嗽亦随意念变化,专心于工作学习时常不咳嗽,咳嗽时气上冲逆现象不著。此类患者一般有肝失疏泄之象,治疗时需调畅肝气,宜加用柴胡、枳壳、柏子仁、淮小麦等疏肝理气、养心除烦,尤其是淮小麦一药,味甘、性微寒,养心除烦之功颇佳,现代研究认为其有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

附:秘验方介绍

1.慢性咳嗽验方

【组成】黄芩10g 杏仁10g 桔梗10g 净枇杷叶10g 净蝉蜕6g 炒前胡10g 炒苏子10g 云雾草30g 鱼腥草30g 七叶一枝花10g 地肤子10g 广地龙10g 生甘草3g

【功效】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主治】慢性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杏仁、桔梗开宣肺气;净枇杷叶、炒前胡、炒苏子肃肺降气,宣肃并用,以调畅肺气;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芩、桑叶、云雾草、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清肺之品;并以虫类药净蝉蜕、广地龙搜风解痉;地肤子止痒、抗过敏,降低气道反应性;再予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清肺止咳之功。

【点评】此方系临床经验方,收效良好。

【验案】马某,女,52岁。2003年4月1日初诊。

患者反复咳嗽3年,干咳无痰,遇异味而发。多次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余无殊。体检两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此乃肺热未净、肺失宣降,治拟宣肺清肺止咳。药用自拟慢性咳嗽验方,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服药7剂后咳嗽好转,少痰,舌红、苔薄白,脉滑。

拟原方出入日服,又服14剂后,咳嗽基本消失,继予调补肺脾之剂以巩固疗效。

2.通鼻化痰饮

【组成】藿香10g 苏叶10g 白芷10g 苍耳子10g 辛夷10g 地龙10g 紫草10g 茜草10g 炙紫菀10g 炙款冬花10g 黄芩10g 鱼腥草30g 木蝴蝶6g 蝉蜕6g 杏仁10g 桔梗10g 甘草3g

【功效】通鼻利咽、清热止咳。

【主治】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之慢性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以藿香、苏叶、白芷、苍耳子、辛夷、地龙芳香宣窍祛风;紫草、茜草凉血祛风止咳,木蝴蝶、蝉蜕祛风利咽,黄芩、鱼腥草清肺热;紫菀、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杏仁、桔梗宣降肺气而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点评】此方是宋老师治疗鼻后滴流综合征的经验方,全方切准疾病的本质,使鼻通、咳平、痰化,迅速控制症状,缓解病人的痛苦。是故病有三层,治有三法,层层护卫,法法兼到。

【验案】刘某,女,45岁。2006年6月15日初诊。

患者自述两年前因外感后咳嗽一症始终未缓解,每遇风寒等后症状加重,咳嗽以晨起和白天为主,痰少难咳出,咽喉不适,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时觉喉痒,清嗓后感缓解,时流浊涕,鼻塞、鼻痒、喷嚏时作。此次3月前因受寒诸症加重,胃纳尚可,二便尚调。舌质红、苔黄稍腻,脉滑。行胸部X射线检查未见异常;行鼻窦CT示:鼻黏膜增厚,窦腔模糊不清。考虑为鼻后滴流综合征。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邪犯鼻窍,肺气失宣。治以宣窍祛风,清热止咳法。药用自拟通鼻化痰饮,7剂。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鼻部症状较前减轻,咳嗽亦减,咽部仍不适,再服7剂,症状明显减轻。续服14剂巩固治疗。

3.祛风清热止咳饮

【组成】桑白皮10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天竺黄10g 淡竹茹10g 厚朴10g 防风10g 黄芩10g 乌玄参10g 浙贝母10g 蝉蜕6g 桔梗6g 薏苡仁30g 鲜芦根30g 甘草3g

【功效】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主治】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之慢性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桑白皮、杏仁、枇杷叶清降肺气,天竺黄、淡竹茹化痰止咳,黄芩、鲜芦根、乌玄参、浙贝母清肺生津、润燥止咳,防风、蝉蜕祛风抗过敏,薏苡仁除湿,厚朴、桔梗调畅气机、以助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点评】方中诸药可起到抗过敏的作用,适用于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验案】赵某,男,32岁。2006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述3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虽经治疗,然咳嗽仍在,以干咳为主,呈刺激性,偶尔咳少许黏痰,色黄,咽痒不适,以白天和夜间咳嗽较剧,每遇冷空气、油烟、灰尘、异味等咳嗽常加重,时有头身困重,胃纳如常,二便无殊。舌质淡红、苔黄微腻,脉滑。曾在外院行胸部X射线检查未见异常发现,肺通气功能及呼气峰流速变异率(PEFR)正常,痰细胞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3,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该证属于痰热挟风型,方拟清热化痰,祛风止咳法。方药:桑白皮、杏仁、枇杷叶、天竺黄、淡竹茹、厚朴、防风、黄芩、乌玄参、浙贝母各10g,蝉蜕、桔梗各6g,薏苡仁、鲜芦根各30g,甘草3g。7剂后,咳嗽减轻。再服14剂,咳嗽逐渐消失。

4.和胃宣肺汤

【组成】旋覆花(包煎)9g 川黄连9g 吴茱萸3g 蒲公英30g 代赭石 (先煎)15g 煅瓦楞子(先煎)15g 杏仁10g 枇杷叶10g 天竺黄10g 淡竹茹10g 前胡10g 苏子10g 蝉蜕6g 甘草3g

【功效】和胃降逆、化痰止咳。

【主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之慢性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选川黄连、淡吴茱萸、煅瓦楞子和胃制酸,旋覆花、代赭石重镇降逆,蒲公英清胃热,枇杷叶和胃下气,杏仁、蝉蜕、前胡、苏子宣降肺气,天竺黄、淡竹茹等清化痰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之功。

【点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本方以和胃降逆为大法,辅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之品,治疗胃气上逆所致的咳嗽,确有疗效。

【验案】黄某,男,42岁。2006年6月17日初诊。

患者咳嗽、咳痰,咳嗽以日间较明显,伴胃脘部嘈杂不适,时感烧心、泛酸、嗳气、胸闷等不适,病证反复发作已有5年余。近3月来因饮食不慎,而致诸症加重,痰黄质黏,胃纳欠佳,二便尚正常。舌色淡红、苔黄稍厚腻,脉滑。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史。曾查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证属胃热气逆,肺失肃降。拟降逆和胃、清热化痰法。处方:旋覆花(包煎)、川黄连各9g,吴茱萸3g,蒲公英30g,代赭石(先煎)、煅瓦楞子(先煎)各15g,杏仁、枇杷叶、天竺黄、淡竹茹、前胡、苏子各10g,蝉蜕6g,甘草3g。并嘱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和睡前进食,避免进食酸性、油腻食物及饮料,避免饮用咖啡及吸烟。7剂后,诸症状明显好转,续服20余剂,始见诸症逐渐消失。

(殷莉波 杨珺超 夏永良 王广尧 整理) niyGBr1TCEUxrkHfmbn+Bt5f66x/J/CW9fJsn3KgPh9afsOakd2we6oFH2eDmC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