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证分型治疗咳嗽

王光辉

王光辉,男,出生于中医世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于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等有较深造诣,治疗亚健康有其学术特色和独到经验。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主编专著4部,参编5部,取得国家专利9项,主持研究的《妇炎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中华中医学会科技奖。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证候。外感或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

古人曾将无痰而有声音称为咳,无声而有痰者称为嗽,既有痰而又有声音称为咳嗽。用之临床,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开,故一般均通称咳嗽。现代医学所称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一)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有力,气急欠平,喉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痠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①三拗汤(灸麻黄、炒杏仁、生甘草)。②止嗽散(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若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加荆芥、苏叶、生姜;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表邪较甚者,加防风、羌活,兼气虚者加党参。

(二)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咳痰黏伴鼻流黄涕、口 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代表方剂】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若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者,加黄芩、知母;邪热上壅,咽痛,声哑,加射干、赤芍、山豆根;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青荷叶清解暑热。

(三)风燥伤肺

【症状】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咳甚则胸痛,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多发于秋季,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剂】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梨皮)。

若津伤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红少苔,加麦冬、玉竹;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加石膏、知母、山栀;肺络受损,痰中夹血,加白茅根、生地等。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为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炙甘草、大枣)。

二、内伤咳嗽

(一)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易咳,因痰而咳,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白色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食甘甜油腻物可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代表方剂】①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②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久病脾虚,神倦,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治本,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二)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耳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栝楼仁、橘红、茯苓、甘草)。

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薏苡仁、冬瓜仁;痰热壅肺,腑气不通,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加南沙参,天冬,麦冬,天花粉等。

(三)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细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苔,症状常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剂】①加减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青皮、陈皮、五味子、人参、白茯苓)。②黛蛤散(青黛、海蛤壳)。

若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郁金、丝瓜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等。

(四)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午后黄昏为剧,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或声音 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卧盗汗,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者加五味子、诃子;阴虚潮热,加十大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阴虚盗汗加乌梅、浮小麦;肺热灼津,咳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栀子、藕节等。

三、肺痿(慢性咳嗽)

肺痿,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临床表现以气短,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大凡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如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疡后期、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等,经久不愈,咳唾稠痰、脓痰或涎沫,或痰中带血丝,咯血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一)虚热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嗄,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代表方剂】①麦冬汤(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②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炒胡麻仁、炙枇杷叶)。

若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去大枣,加竹茹、竹叶;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

(二)虚寒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浊,脉虚弱。

【治法】温肺益气。

【代表方剂】①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②生姜甘草汤(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若脾虚症状较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尿频涎沫多者加煨益智仁;喘息短气加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四、肺痈咳嗽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脓血浊痰。现代医学所指的多种原因引起的肺组织化脓症,如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其中,肺脓肿的临床表现与肺痈更为贴近。

(一)初期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沫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肺散邪。

【代表方剂】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桔梗、甘草、竹叶、鲜芦根)。

若内热转甚,身热,恶寒不显,咯痰黄稠,口渴者,加生石膏,黄芩,鱼腥草;痰热蕴肺,咳甚痰多者,加杏仁、桑皮、冬瓜籽、枇杷叶;肺气不利,胸痛呼吸不畅者,加栝楼皮、郁金等。

(二)成痈期

【症状】身热转甚,时时憎寒,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气急,胸满作痛,转则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剂】 ①千金苇茎汤(鲜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②如金 解毒散(桔梗、甘草、黄芩、黄连、黄柏、山栀)。

若肺热壅盛,壮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苔黄腻,加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热壅络瘀,胸痛,加制乳香、制没药、赤芍;痰热郁肺,咳痰黄稠,加桑白皮、栝楼、射干、海蛤壳;痰浊阻肺,咳而喘满,咳痰脓浊,量多,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大黄;热毒瘀结,咳脓浊痰,有腥臭味,合用犀黄丸,每服3g,日2次。

(三)溃脓期

【症状】咳吐多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剂】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金银花、薏苡仁、葶苈子、白及)。

若络伤血溢,咯血,加丹皮、栀子、藕节、白茅根、冲服三七、白及粉;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天花粉、石膏;津伤明显,口干,舌红者,加沙参、麦冬;气虚不能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爽,加生黄芪、升麻;脓毒壅盛,形症俱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胀满,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者,当峻下逐脓,予桔梗白散,因该方药性猛烈,故体质虚弱者禁用。

(四)恢复期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咳吐脓血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见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不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咳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剂】①沙参清肺汤(北沙参、生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生甘草、桔梗、薏苡仁、冬瓜仁)。②桔梗杏仁煎(桔梗、杏仁、甘草、金银花、贝母、枳壳、红藤、连翘、夏枯草、百合、麦冬、阿胶)。

若低热反复不退,加青蒿、白薇、地骨皮;纳食不佳,便溏加白术、山药、茯苓;肺络损伤,咳吐血痰,加白及、白蔹、合欢皮;若邪恋正虚,咳吐腥臭脓浊痰,反复迁延日久不净,当扶正祛邪,配合排脓解毒法,酌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桔梗等。

附:秘验方介绍

1.杏仁枇杷饮

【组成】枇杷叶12g 杏仁12g 紫苏叶12g

【功效】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主治】新感风寒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紫苏叶散寒解表,宣肺止咳,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杏仁止咳平喘。三味共奏散寒解表,化痰止咳之功效。

【点评】药简力专,用药如用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也。

2.桑叶枇杷饮

【组成】桑叶12g 枇杷叶12g 麦冬12g

【功效】疏散风热、润肺止咳。

【主治】新感风热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桑叶甘寒质轻,长于凉散风热,又能清肺止咳;枇杷叶味苦能降,性寒能清,肃降肺气而止咳;麦冬甘、苦,微寒,能养阴润肺而防温邪入里伤及肺阴。合而共奏疏散风热、润肺止咳之功效。

【点评】本方妙在用麦冬一味。养阴、清热、润燥,颇合温病顾护阴液之理。

3.栝楼鱼腥草汤

【组成】黄芩10g 栝楼皮30g 鱼腥草30g

【功效】清热泻火,除上焦实热。

【主治】痰热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栝楼为君,清热化痰而治痰热咳喘;以鱼腥草为臣,清热解毒以除肺之痰热;以黄芩为佐,佐助上二味以清热泻火而除上焦实热。

【点评】本方为里热证而设,有风寒、风热表证者不宜。

(王 微 整理) Z3gb01UetWh6x3IarHlYHO9sIJ87umgLalTRMEdtEqYq8AVqbOPFB0/iKhXqsy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