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咳嗽诊治浅析

刘学勤

刘学勤,男,出生于1938年,河南开封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名誉院长,开封市肝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中医事业,对中医理论研究颇有造诣,崇尚临床,务求疗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独著《吐下汗奇方妙法治百病》,主编《肝胆病诊疗全书》《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等。

咳嗽四时均可发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均可致咳。《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脏腑功能失调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古有“诸疾易治,咳嗽难医”之说。咳嗽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不论外感、内伤,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但最终影响到肺才致咳。《景岳全书·咳嗽》曰:“咳证虽多,无非为肺。”咳嗽虽为小疾,若治不及时,用药欠当,往往缠绵不去,少则一月,多则可达数月,痛苦之状,实难言表。除胸腹疼痛、饮食乏味、夜难安眠外,更甚者,咳即遗尿,下部水湿,苦不堪言。

一、外感咳嗽以宣肺清肃为先

外感咳嗽多因气候突变,冷热无常,外邪内侵,首先犯肺,导致肺气壅遏,清肃失常,而致咳嗽。治疗外感咳嗽首先宣肺、清肃,使邪有出路,宛若启门驱贼,使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则咳自止。外感之始,绝不能滥用乌梅、诃子、五味子之类以收敛肺气,以免闭门留寇,贻害无穷。若外无表证,内无痰浊留恋,而咳仍剧者,亦可使用收敛之品,以应其肺之“开阖”。《丹溪心法》云:“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

二、内伤咳嗽以健脾化痰为要

内伤咳嗽有肺脏虚弱本脏病变而致者,多由外感咳嗽失治、误治转化而来。亦有肝经气火上逆,木火刑金;脾湿生痰上干;肾脏亏损,气失摄纳,气逆于上,或肾阴亏虚,虚火烁金等而致者。《景岳全书·咳嗽》云:“内脏之咳,先伤脏,故必由脏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治疗内伤咳嗽重视健脾化痰。咳嗽一证,病位虽在肺,但均属气机失调,而脾胃属中焦,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况且脾乃肺母,生痰之源,健脾即是补肺(培土生金),一能杜绝生痰之源,二使水谷精微上输以养肺,气得化津,则肺复宣发肃降,咳嗽自平。

附:秘验方介绍

咳平汤

【组成】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2g 杏仁10g 桔梗12g 紫菀10g 枇杷叶12g 浙贝母15g 前胡10g 炙甘草6g

【功效】健脾祛湿、宣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

【用法】水煎服。

【方解】杏仁辛温而苦润,辛能散邪,苦可下气,润能通便,温可宣滞。既散风,又下气止咳平喘。浙贝母苦泄小寒清热,既能清肺凉心,润肺化痰,又能开郁散结,清泄胸中郁结之火,二者伍用,浙贝母清润化痰止咳,杏仁降气祛痰,宣肺平喘,润肠通便,浙贝突出清润,杏仁侧重宣降,一清一宣,一润一降,化痰止咳甚效。桔梗辛散苦泄,为载药上行之肺经引经药,宣开肺气,祛痰利气。《本草纲目》云:“桔梗气微温,味苦辛,味厚气轻,阳中之阴,升也,入手太阴肺经气分及足少阴经。”前胡辛散苦降,既能宣肺散风清热,又能降气化痰,两者配伍,桔梗偏宣,前胡偏降,一宣一降,肺之宣降恢复正常。紫菀甘润苦泄,辛温不燥,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而止咳。陈皮辛散苦降,其性温和,燥而不烈,为脾、肺气分之药。既能行气健脾,调中快膈,又能健脾燥湿,导滞化痰,止咳平喘。还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姜半夏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茯苓淡而甘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驱邪,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健脾渗湿之要药。炙枇杷叶清肺润燥,化痰止咳,下气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润肺祛痰止咳。诸药相伍,宣降相辅,共畅气机,从而达到宣肺化痰、降逆止咳之目的。

【加减】若兼喘者,加生麻黄、生桑白皮;若表寒仍在,恶风鼻塞,流涕者,加荆芥、防风、紫苏;风热者,加桑叶、菊花;若咳白色泡沫样痰,容易咳出,加细辛、干姜、白芥子等;痰黏难咳,不易咳出者,加天竺黄、海浮石等;咳而便秘不通者,先通其便,便通咳自平,选加制栝楼仁、肉苁蓉等;夹热者,选加黄芩、金银花、连翘等;腹胀便溏者,选加党参、白术等;痰多胸痞,食欲不振者,加苏梗、白豆蔻、砂仁、炒莱菔子等;若咳甚,不能平卧者,选加款冬花、降香;反复感冒者,加玉屏风散;夜咳甚者,加当归;咽痛者加射干、牛蒡子等;干咳少痰者,选加南北沙参、玉竹等;若痰盛气喘者,选加葶苈子、苏梗等。

【点评】本方为二陈汤加味。脾胃虚弱不能生金,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聚成痰,肺失宣降发为咳嗽。《类证治裁·咳嗽》云:“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在肺,主治在肺。”治以健脾利湿,宣肺化痰。“肺为娇脏”,用药要“温而不燥,润而不凉,宣而不散”。此方温而不燥,其性平和,大凡新久咳嗽,由外感引发者咸宜。

【验案】王某,女,56岁。1995年10月15日初诊。

以“间断咳嗽、咳痰1年余,加重半月”为主诉就诊。一年前感受风寒致咳嗽、咳痰,经治疗好转,此后每遇风寒即咳,时轻时重。半月前受寒咳嗽,咳痰不爽,色白黏腻,时闷喘,咳甚时,夜不能平卧,食少纳呆,舌质淡,舌苔白,脉濡滑。治法:健脾祛湿,宣肺平喘,止咳化痰。药用咳平汤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桑白皮16g,麻黄8g,厚朴6g,紫菀10g,枇杷叶12g,杏仁10g,川贝母10g,炙甘草6g。水煎分服,3剂。

10月20日二诊:咳嗽、咳痰、闷喘稍轻,脉滑,舌苔薄白。上方再加蔻砂仁各5g。6剂。

10月27日三诊:闷喘止,咳嗽基本消失,时吐白痰,食增,脉舌同上。上方加天竺黄5g。6剂。

11月4日四诊:咳嗽闷喘、吐痰均已止,因天渐寒,怕反复,配服丸剂,巩固疗效。

桑白皮80g,麻黄40g,山萸肉120g,半夏50g,陈皮60g,枸杞子120g,茯苓90g,厚朴30g,杏仁60g,川贝母80g,炙甘草30g,砂仁40g,蛤蚧2对(去头、足,黄酒浸泡一昼夜)。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分60天服,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

一年后来诊他疾时,诉咳嗽未再复发。

(王广尧 王 微 整理) nXI2czukIhnJOhW7ILi0bF6vDXja2wfME1/ACDjLYU0rknKTBXCslq4n5wB9QL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