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儒
王季儒(1910— )主任医师,山东历城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生于名医世家,幼承庭训,又拜孔伯华先生为师。从医六十载,学验俱富。著有《温病刍言》《肘后积余集》等。历任天津市长征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天津市中医学会顾问,天津市医药局顾问等职。
胃脘痛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肝气横逆犯胃和肝郁化火犯胃,则是胃脘痛的最常见的机制之一,故治胃勿忘疏肝平肝。
盖肝禀木性,专主疏泄,若肝气郁滞,横逆犯胃,则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若肝郁化火,灼伤胃阴,则胃阴不足,络脉失养,从而皆可导致胃脘疼痛。二者之痛,虽皆为肝用有余所致,然其病机不同,其脉症亦各有差异。故分为肝火犯胃和肝气犯胃二证论治。
1.肝火犯胃,偏于胃阴不足者 症见胃脘灼痛,饥饿则甚口干欲饮,吞酸嘈杂,纳呆食少,手足烦热,大便燥结,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补肾柔肝,滋养胃阴。拟一贯煎加减。处方:北沙参12g,麦冬12g,生地12g,石斛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枸杞子12g。
本方用沙参、麦冬、生地、石斛既有阴柔濡润,生胃阴而复胃液之功,又有清金制肝之效。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柔肝以止痛,生地、枸杞子滋肾水以涵濡肝木,则肝火得熄而胃体自安也。若吞酸加吴茱萸1g,黄连5g,海螵蛸12g以清泻肝火,抑酸和胃;若胃脘灼热,脉弦数者加石决明10g,黄连5g,栀子10g以泻肝安胃;若嗳气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0g以平肝降逆;若痛串两胁者,加柴胡5g,青皮5g以疏理肝气;若大便燥结,体壮者加大黄、元明粉,体虚者加火麻仁或郁李仁以通腑泄热或润肠通便,俾积滞得下,有助于气机之通畅。其用量视大便燥结之轻重程度而定;大便潜血者加地榆炭12g,阿胶10g以滋阴润燥,凉血止血,或加乌药10g,降香10g,五倍子10g,三七3g,白及3g调气止血;若气滞痞闷者加砂仁5g,乌药10g以疏理中焦;若痛如针刺者加蒲黄10g,五灵脂10g以活血化瘀;若痛不止者加杭芍12g,甘草5g以酸甘化阴,柔肝止痛;若手足烦热者加地骨皮12g,鳖甲5g以益阴除热。
2.肝火犯胃,偏于肝郁不畅者 症见胃脘痞闷痛楚,胁腹作胀,嗳气则舒,不欲饮食,脉象两关弦盛。治以柔肝和中,拟清柔和中汤(自拟方,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症见胃脘胀痛,上下左右攻冲,痛及两胁,按之痛减,矢气较舒,每以情志不遂痛即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治以疏肝调气,和胃止痛。予调气止痛汤(自拟方,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胃脘痛久不愈,反复发作,属胃阴不足。脾湿恒盛者,在临床上亦属常见之病,唯本病在治疗上较为棘手,颇难治愈。之所以然者,脾胃各相违和也。脾恶湿,今反湿盛,胃喜润,今反少津,因而表现出脾湿盛与胃阴虚相互错杂的证候。如每于饥饿时则胃脘拘挛作痛,食后痛虽减而又脘部痞闷,口干不欲饮而又喜进流质,喜温喜按,纳呆食少,大便或燥结不通,或黏滞不爽,舌质虽红,苔却白腻,脉或沉细而滑,或弦细而滑等。所以在治疗上常使人疑惑,恐滋阴则助湿,燥湿则伤阴,若燥湿与滋阴共进,似又自相矛盾,遂不知从何入手,或但与滋阴,不与祛湿;或但与法湿,不与滋阴,只治一端,不能两全,致令长久不能痊愈而成痼疾。燥湿之剂多入脾,养阴之药多入胃,以脾性喜燥恶湿,胃性喜润恶燥也。滋阴药与燥湿药并用,是各走其经,因此,常以滋阴的增液养胃汤(自拟方,详见附:经验方介绍)与燥湿的二陈汤并用,证之于临床,每收脾胃两痊之效。由此得之,脾湿盛与胃阴虚所致之胃脘痛用滋阴药与燥湿药并用,不但并行不悖,且有相得益彰之妙。
临证之际,每少加一味生姜。生姜辛温,走而不守,柔之剂得辛温之味,则布化而无滋腻之弊,又湿为阴邪,阳始化也。若苔黄腻者,则去生姜加黄连5g;便秘加瓜蒌30g,郁李仁12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
胃脘痛系气机不通而痛,其治疗以通为要。由于胃脘痛在病因病机上既有虚实寒热之分,又有情志、饮食所伤之别,故务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探其病之所在而治之,以求其通。治胃脘痛,有温中、清热、补虚、导滞、调气、和血等通法。
1.因寒邪犯胃或恣食生冷使气机不畅而痛者,温中散寒即是通。临床症见胃脘隐隐作痛,痛无休止,喜温恶寒,得热则或以手按之则痛减,或时吐清水,口不渴,大便溏,四肢清冷,冬令易犯,舌质淡,舌苔薄白而润,脉沉迟或沉紧等。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15g,白术10g,干姜5g,附子5g,甘草3g,吴茱萸3g,砂仁5g。
本方以附子理中汤专治胃寒作痛,加吴茱萸、砂仁以助温通止痛之力。
2.因热郁中焦,气机不通而痛者,则清热解郁即是通。临床症见胃痛时作时止,痞硬拒按,恶心呕吐,或吐黄水,身热面赤,烦躁不安,小便赤,大便燥,舌质红,苔黄厚或绛腻,脉弦滑数大等。方用清热安胃汤主之(自拟方,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3.中阳不振,脾失健运而致疼痛者,健中即是通。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呆食少,精神倦怠,四肢不温,或时吐清水,大便溏薄,畏寒怕冷,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而滑润,脉沉缓无力等。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15g,白术10g,干姜3~9g,甘草3g,砂仁5g,乌药9g。
若阳气衰微,四肢逆冷者加附子3~9g,或加桂枝3~9g;中气虚者加黄芪15~30g;血虚加当归10g,阿胶10g;泛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或瓦楞子12g;大便潜血,干姜改为炮姜炭,加五倍子10g,降香10g,藕节炭30g,三七3g(冲服)。
4.食滞中焦,气机不畅而致疼痛者,消导即是通。临床症见胃脘疼痛拒按,按之痞硬,嗳腐吞酸,恶食便秘,舌苔厚糙,脉弦滑。方用通降汤(自拟方,详见附:秘验方介绍)。
5.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者,疏肝理气即是通;肝火犯胃,肝郁不舒而致胃脘疼痛者,平肝柔肝即是通;肝火犯胃,灼伤胃阴而致胃脘疼痛者,则补肾柔肝,滋养胃阴即是通。此三者脉症方药见前。
6.胃阴虚,脾湿盛而致胃脘疼痛者,则养胃阴,燥脾湿即是通。其脉症方药前已述及。
7.瘀血阻络而致胃脘疼痛者,则活血化瘀即是通。临床见有胃脘刺痛有定处,拒按,为日较久,反复发作,食后痛甚,甚则吐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等症。方用失笑散加味。处方:蒲黄10g,五灵脂10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乌药10g。
若吐血或便血加降香10g,五倍子10g;血虚加阿胶12g;气虚加参、芪各15~30g。本方以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而止痛,桃仁四物汤活血养血;加乌药者,取其行气以活血也。
【组成】 生石决明30g 白蒺藜10g 川郁金10g 乌药10g 厚朴10g 旋覆花10g 赭石10g 沉香曲10g 大腹皮10g 枳实10g 黄连5g 吴茱萸10g
【功效】 柔肝和中。
【主治】 胃脘痛属肝火犯胃,肝郁不畅者,症见胃脘痛痞满胀痛,嗳气则舒,不欲饮食。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以石决明、白蒺藜清热柔肝;川郁金、乌药、厚朴、沉香曲解郁行气,止痛消痞;旋覆花、赭石、吴茱萸、黄连平肝和胃;大腹皮、枳实消胀除满,合之以治肝火犯胃而偏于肝郁不畅者。
【加减】 若不思食者加谷稻芽各10g,大便燥结者加郁李仁10g,口干苦者加麦冬12g,石斛15g,烦躁忧郁者加合欢皮12g,呕吐者加竹茹20g。
【点评】 本方是王老先生的自拟方,药用12味,却含清热柔肝、解郁行气、平肝和胃、消胀除满的多种功效,并暗含旋覆代赭汤、左金丸等诸方方义,临证用于肝火犯胃偏于肝郁不畅者有效。
【组成】 乌药10g 砂仁5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吴茱萸1g 黄连3g 沉香3g 青皮5g
【功效】 疏肝调气,和胃止痛。
【主治】 胃脘痛肝气犯胃证,症见胃脘胀痛,每以情志不随疼痛加重,矢气则舒,按之痛减,疼痛若上下左右攻冲,痛及两胁。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以乌药、青皮理气散郁以止痛,川楝子柔肝理气以止痛,砂仁和胃调气以止痛,吴茱萸、黄连清肝火,沉香降气,气下行则痛止矣。
【加减】 另用二丑(取头末)10g、砂仁5g、紫蔻5g,共研细末,每于痛时服1.5g,有立刻止痛之效。盖二丑下气散结,砂仁、紫蔻和胃止痛。
【点评】 本方是王老先生用于治疗肝气犯胃所致胃痛的经验方,从方名可知,本方功用一为调气,二为止痛。只要辨证准确,应用此方当有良效。
【组成】 生石膏30g 栀子10g 生地榆12g 金银花20g 丹皮10g 川连5g 川楝子10g 元胡10g 知母10g 黄柏10g 竹茹20g
【功效】 清热解郁,理气和血止痛。
【主治】 热郁中焦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胃痛时作时止,局部痞硬拒按,恶心呕吐,身热而赤,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以生石膏为君,大清阳明气分之热,生地榆、丹皮清热凉血。盖胃为气血之海,胃热盛则气血两燔而壅沸不通也,栀子、黄连、金银花、知母、黄柏苦寒清热,合生石膏、丹皮、生地榆可直熄炎炎之势。竹茹甘寒专主降逆,川楝子、延胡索为理气和血止痛专药,凡此11味,共奏清热解郁、理气和血止痛之功。
【加减】 可随证加减。
【点评】 本方是王老先生治疗热郁中焦所致胃脘痛的经验方,其组方是在大队清热之品中,佐用凉血降逆,理气止血止痛之品,不仅可以直清胃火,且可直熄气血两燔之势,而奏热清郁解、气血调和而痛止之效。
【组成】 莱菔子10g 旋覆花10g 赭石10g 枳实10g 焦曲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10g 大黄10g 厚朴10g
【功效】 通降胃气,消痞止痛。
【主治】 食滞中焦所致之胃脘痛,症见胃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便秘等。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以莱菔子、枳实、厚朴、焦曲消食破结而去胀满,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延胡索、川楝子、旋覆花、赭石消痞止痛,合之以治胃脘痛属食滞者。
【点评】 通降汤是王老先生治疗食滞中焦所致胃脘痛的经验方。方名通降者,是以胃宜降则和,以通为补也。对于食滞者,消导即是通。本方就是依据这些原理组成的,对于因食滞而致的胃痛有效。
【组成】 北沙参12g 生地12g 麦冬12g 杭白芍12g 甘草5g 川楝子10g 石斛12g 糯稻根须30g
【功效】 养阴益胃,理气止痛。
【主治】 胃阴不足所致之胃脘痛,症见胃脘隐痛痞满,口干咽燥,不欲饮食,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方解】 本方以沙参、麦冬、生地、石斛、糯稻根须养胃阴而润胃燥,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凡此7味甘寒之品共解挛急之痛。
【点评】 本方是王老先生的经验,是由益胃汤和芍药甘草汤合用加减而成,用益胃汤以养胃阴,用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柔肝止痛。王老先生鉴于脾湿盛与胃阴虚相互错杂者多见,故常用本方与二陈汤合用,二陈汤专燥脾家痰湿。再以二陈汤中的陈皮合之增液养胃汤中的川楝子以疏理气机,则脾湿得化,气机条达,而脘痞消失。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