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绍恩
程绍恩(1929— ),男,吉林九台人。1943年进入私塾学馆,攻读医书。后又拜师学医,行医乡里。新中国成立后又进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1958年调入长春中医学院任教。历任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教授,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等职。著作有《针灸处方学》《经络针灸心法》《中医临证手册》《实用辨证论治手册》等,参加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五版),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
积3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百乌荔楝芍草麦芽汤,用于治疗一切胃痛。只要加减得当,无不应手取效,实为临床治疗本病证的有效良方。
【组成】 生百合40g 乌药15g 荔枝核15g 川楝子20g 生白芍20g 生甘草10g 生麦芽30g
【功效】 养胃和胃,开胃降浊。
【用法】 上药水煎3次,混匀后,分3次服。每日服2次,早饭前30分钟,晚饭后40分钟,温服。
【加减】 依本病兼证的不同,随证加药。
(1)胃寒肢冷,面 白,舌淡苔白,脉沉弱者,属胃阳虚。加党参30g、桂枝10g、良姜15g、干姜10g。
(2)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属胃阴虚者,加沙参10g、麦芽10g、生地15g、玉竹20g。
(3)胀满甚,善太息,舌隐青,脉沉实,属胃脘气滞。加香橼25g、佛手10g、木香5g、香附10g。
(4)刺痛不移,日轻夜重,舌边尖有紫黑斑块或小点,脉沉涩,属胃脘血瘀者,加丹参30g、蒲黄10g、五灵脂10g、红花10g。
(5)嘈杂吞酸,呕恶不思食,呃逆嗳气,舌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属伤食胃痛。加神曲10g、山楂10g、鸡内金10g、莱菔子15g。
(6)胃脘暴痛,上腹部拘急,四肢厥冷,舌淡白,脉沉紧,为寒邪犯胃。重用白芍、甘草,加附子10g、干姜15g、高良姜15g、香附15g。
(7)胃脘灼热而痛,面红或目赤,口干渴,牙痛,龈肿,舌红苔黄,脉洪数。属胃火炽盛。加生石膏40g、大黄10g、黄连10g。
(8)便溏,尿少,水肿者,加茯苓30g、车前子25g、桑白皮25g。
(9)乏力,气短,四肢倦怠者,加麦冬10g、五味子10g、党参30g。
(10)胃酸多,胃灼热而痛者,加大贝母30g、乌贼骨30g(捣碎)、黄连5g。
(11)溃疡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三七粉5g(匀3次用汤药冲服)。
【方解】 上方中以生百合为主药,专能益胃阴,以增强受纳、腐熟、降浊之力,则诸症除矣。《本草纲目》谓:“百合养五脏,补中益气,主治邪气腹胀心痛,除心下急满痛。”配乌草辛温之性,去百合补而生郁之弊,可增强顺气开郁,散寒止痛之效。《本草衍义》说:“乌药散诸气,治七情郁结,降中兼升,滞中带补也。”荔枝核,温中理气,专治胃脘久痛,时屡触屡发者收效甚捷。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胃二经,以佐乌药荔枝核之温热,又主治心胃暴痛。芍药酸甘化阴,配甘草甘平为之使,二药相合名曰芍药甘草汤,专能缓急止痛,养胃阴补胃气,配麦芽消导之品,则胃气和矣。
【点评】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降浊阴,若气机不降,受纳、腐熟水谷之功失司,则胃痛胀满诸症必作。受纳是腐熟的前提条件,降浊则是胃气和畅的基础。此方专能养胃、和胃、开胃,有理胃气、降胃浊之功效。养胃阴而不腻,清胃火而不寒,温通胃阳而不热,止胃痛之效显且长久;破滞气而无太过之弊,化瘀血而无骤破之险。
【验案】 李某,男,32岁。
素有胃痛宿疾,时犯时止,1986年盛夏,忙于耕田,以致疲劳乏累,饥饿,贪食生冷黏硬食物,而致胃痛发作。诊之,胃脘暴痛,呕吐清水,吐甚则胆汁上溢,吐物色绿而苦。痛甚则呼吸欲绝,头撞墙壁。诊其面色苍白,舌隐青,脉沉伏。扪其上腹硬韧,压痛明显。此乃寒邪犯胃,“寒则气收”,而致胃脘部暴缩拘急,故痛如刀绞,不可忍受。投百乌荔楝芍草麦芽汤2剂。其中白芍增量至50g、甘草25g,另加高良姜、香附各15g,附子、干姜各10g,水煎服。服1剂后,痛立止;继服2剂,诸症悉除。随访两年,虽再食生冷硬物亦未复发。
(张绍灵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