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急性肾炎因外感,六经论治最相宜

杜雨茂

杜雨茂(1934—2013),教授、主任医师。陕西城固人,出身中医世家,16岁时即随父习医,1958年被选送至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班学习,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内科临床四十余年,历任陕西中医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全国中医药成人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陕西分会副会长及肾病研究组组长。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奇难病临证指南》《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等著作10部,国务院授予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急慢性肾炎在早期多与外感有关,并常因外感而发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肾炎与外感有着内在的联系,与六经病证十分相似,因而倡导“肾病从六经论治”,并依据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按其发展的阶段性论治,即急性发作期,病多在太阳之表及少阳阳明,恢复期,多以太阴、少阴为主。故在治疗上常用解表、宣通、清解及益气、滋阴等法。

一、发作期

(一)太阳表证

此多见于急性肾炎初起,外邪侵袭,太阳受邪,卫气与外邪交争于表,从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等证,但因感邪性质及体质的不同,其表现亦常有如下几个亚型:

(1)风热证 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咽干、咽痛、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如泥,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色黄,或咽喉肿痛,痰黄稠不爽,口干而渴,甚则皮肤疮疡等,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本证为素体火旺,感受风热之邪,病邪束表,卫阳被遏。治宜清热解表,利水消肿。以自拟经验方清解散水汤治疗。

(2)风寒证 症见发热恶寒,或仅有恶寒,无汗,头痛,身困,咳嗽,气喘,咳痰稀白,面目水肿,甚至全身肿胀,按之如泥,小便不利,色白,或淡黄,脉浮紧或弦,舌淡红,苔白滑。若兼有里热者,可有咽干,口渴,尿黄少,舌质红等。本证乃外感风寒之邪,郁于太阳之表,太阳之营卫被遏。治宜散寒解表,除湿通经。以自拟方透表启化饮治疗。

(3)表虚证 症见自汗出,恶风,甚至恶寒,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凹陷,口不渴,小便不利,脉浮弦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其病机为患者肺脾气虚,复感外邪袭表。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以自拟方固表消水汤治疗。

(二)太阳腑证

(1)蓄水证 常见全身水肿较甚,按之如泥,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色白或淡黄,脉多沉弦。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舌体胖大有齿痕。病机乃太阳表证不解,外邪随经入于太阳之腑,障碍气机。治宜化湿通阳,利水消肿。常用药物:茯苓25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10g,桂枝9g,陈皮9g,大腹皮12g,生姜皮12g,桑白皮12g,生益母草30g,怀牛膝9g,桑寄生15g。

(2)膀胱气血俱病证 症见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如泥,下肢或全身皮肤出现小红斑,小便不利,色黄赤或肉眼血尿,脉细数,舌红或尖边红绛,苔白或黄,唇红。本证多因素体阳旺,血分热毒内盛,复感外邪之后,入里化热,随经侵入太阳之腑,由气分而波及血分,以致形成太阳膀胱气血俱病,表里俱热之证。治宜清热利水,凉血散瘀,常用药物:生地15g,当归12g,白芍12g,粉丹皮10g,槐花12g,金银花20g,连翘15g,白茅根30g,猪苓15g,泽泻12g,滑石15g,紫草8g。若服上方数剂后,红斑不减退者,可酌加水牛角30g,丹参15g以加强凉血解毒及活血之力。

(三)少阳三焦壅滞证

患者可见全身高度水肿。按之陷而不起,口黏腻,头昏,目眩,倦怠,心中烦热,肢体沉重,难以转侧,腹胀,小便黄赤、短涩、混浊或血尿。湿偏重者,可见身热不扬,甚则寒热往来,口干咽燥。病机为内有伏邪,外感六淫,内外相结,侵入少阳,影响胆及三焦。治法:清化湿热,疏达少阳。以自拟方少阳疏达饮治疗。

(四)少阳阳明并病证

患者可见发热,头胀痛,咽喉肿痛,皮肤疮疡,扁桃体化脓,口干而渴,全身水肿,按之如泥,小便不利,色黄赤或血尿,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病初为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疖,乃因阳明热毒炽盛之故。或既病之后,过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致燥热内生。治宜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常用药物:紫花地丁30g,蒲公英18g,金银花30g,连翘20g,赤芍15g,黄连5g,桔梗10g,猪苓15g,泽泻12g,茯苓15g,滑石15g,生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生甘草3g。

(五)急性发作期各证型方剂加减总法

蛋白尿:在水肿减退,病情好转,尿蛋白仍持续为(++)者,乃为下焦关门失约所致,酌加芡实25g,金樱子15g,玉米须30g,山萸肉10g,以固涩精微;血尿:在水肿减退,病情好转时,尿中红细胞仍持续在(+)以上者,或仍有肉眼血尿者,则应酌情给予养血滋阴,化瘀止血,可加旱莲草10g,大小蓟各10g,焦蒲黄10g(包煎),三七3g(冲服),阿胶10g(烊化);脓尿:尿中脓细胞持续在(++)以上者,可加强清热解毒之力,酌加鱼腥草30g,黄连4g,金银花24g;血压偏高:在病情好转,水肿减退时,血压仍偏高(舒张压95mmHg以上)者,可加强平肝潜阳之力,酌加钩藤12g,草决明15g,桑寄生24g。

二、恢复期

急性肾炎发作期如能恰当进行辨证治疗,一般可以获得痊愈。但有部分患者,水肿基本减退,精神好转,尿常规化验:蛋白已降至(++)以下,或呈阴性,管型消失,标志着已进入恢复期阶段,根据患者具体脉证表现进行辨治,促其迅速痊愈。

(一)太阴脾肺气虚,余邪未尽证

症见面色萎黄或 白,眼睑水肿,下肢微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稍劳则气短,自汗,小便不利,唇甲色淡,脉缓弱,舌淡苔薄白。病机为太阴气虚湿留。治宜补肺健脾,兼清余邪。常用药物: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2g,薏苡仁25g,炒扁豆15g,山药15g,炙甘草3g,陈皮9g,石韦12g,桑寄生15g,车前子9g,芡实15g。如见恶寒、手足不温等肾阳虚者,可酌加附片8g(先煎)壮火以消阴霾,若水肿较甚者,酌加茯苓15g,猪苓12g,以加强渗利之功。

(二)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

此证多见于急性肾炎失治或误治,阴液已伤,邪热留滞与水气互结于下焦,或素体阴虚内热,罹患急性肾炎之后很快转化为此证,一般病情来势较缓。症见头晕、心烦或五心烦热、口渴、咽干、咽痛、腰酸、腰痛、下肢困乏、小便不利色黄或红、面肢水肿,舌红或光红少苔,脉细数。有的患者仅晨起眼睑水肿,午后下肢微肿,手足心热,小便不利,足跟痛,病机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治宜育阴清热利水,以猪苓汤加味治疗,药物:生地15g,阿胶1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2g,滑石15g,怀牛膝12g,女贞子12g,粉丹皮10g,石韦12g,车前子10g,大小蓟各15g,清水煎服,每日1剂。若小便涩痛者,可酌加金钱草、生益母草,以清热活血利水。镜检小便红细胞(++)以上或肉眼血尿者,酌加白茅根、槐花。全身水肿明显者,可酌加生益母草、大腹皮、葶苈子以利水消肿。血压偏高者,酌加钩藤、草决明以平肝降压。咽喉红肿疼痛者,酌加金银花、桔梗、玄参等。尿蛋白(++)以上持续不降者,酌加炒金樱子、芡实,以补肾脾而固涩精微。

附:秘验方介绍

1.清解散水汤

【组成】 麻黄6g 杏仁10g 连翘15g 猪苓15g 茯苓12g 泽泻12g 赤小豆30g 生益母草30g 白茅根30g 石韦12g 炙甘草3g

【功效】 清热解表、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肾炎属于风热袭表者,症见发热、恶寒、咽干、头痛、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如泥,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色黄,皮肤疮疡,舌红薄白苔,脉浮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麻黄辛散开通,宣肺散邪,配以杏仁,一升一降,使肺气宣降,水道畅通,连翘辛而微寒,助麻黄宣肺散邪,三药相合,宣发肃降,正合“火郁发之”之旨。赤小豆味甘性凉,益脾气,除湿气,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通利膀胱,白茅根、石韦、益母草利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升降有序,气机恢复,玄府启,膀胱通,水邪自消,表邪可解。

【加减】 若肺热较著者,酌加鱼腥草、金银花;大便不畅加蒲公英。

【点评】 此方系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五苓散加减化裁而成。

2.透表启化饮

【组成】 桂枝8g 麻黄8g 杏仁10g 薏苡仁30g 炙甘草3g 大腹皮10g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12g 生益母草30g 白术12g

【功效】 散寒解表、除湿通经。

【主治】 急性肾炎属于风寒外袭者,症见发热恶寒,或仅有恶寒,无汗,头痛,咳嗽,咳痰稀白,面目水肿,甚至全身肿胀,小便不利,色白,脉浮紧或弦,舌淡红,苔白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桂枝、麻黄发汗解表,散邪于外,配以杏仁通降肺气,白术、薏苡仁、茯苓、炙甘草健脾土,促运化,猪苓、大腹皮、泽泻、益母草通利膀胱之经,使水邪直入膀胱。全方既能宣散表邪,又可促进机体气机,使水湿风寒之邪或自表而解,或自下而排。

【加减】 若挟有里热者加生石膏24g,连翘15g,白茅根30g。

【点评】 此方系麻黄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大腹皮、益母草、薏苡仁理气祛瘀,利水渗湿药而成。

3.固表消水汤

【组成】 防己12g 黄芪30g 白术12g 炙甘草3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12g 生益母草30g 桑寄生15g 生姜3片 大枣4枚 防风9g

【功效】 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主治】 急性肾炎表现为肺脾气虚者,症见自汗,恶风,甚至恶寒,面目水肿,甚则全身水肿,按之凹陷,口不渴,小便不利,脉浮弦无力,舌淡红,苔薄白。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以白术、黄芪补气健脾,益气固表,利水消肿;防风祛风散寒除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引水邪下行;益母草配合桑寄生除湿利水,通关强肾,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相合,既能固护卫表,又能消散水气,故名固表消水汤。

【加减】 随证加减。

【点评】 此方系玉屏风散与五苓散合方加益母草、桑寄生而成。是针对气虚感受外邪所致的水肿而设。

4.少阳疏达饮

【组成】 柴胡9g 黄芩12g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12g 滑石15g 葶苈子10g 蓄20g 瞿麦15g 厚朴12g 连翘18g 生益母草30g 白茅根30g

【功效】 清化湿热、疏达少阳。

【主治】 急性肾炎属于太阳腑证之少阳三焦壅滞证,症见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口黏腻,头昏,目眩,倦怠,心中烦热,肢体沉重,腹胀,小便黄赤,段涩,混浊或血尿,脉滑数或弦数。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柴胡、黄芩,功善清利少阳郁热,畅利少阳气机,是为主药。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直达下焦,与益母草、白茅根、 蓄、瞿麦、滑石,清利下焦湿热,开通膀胱水道,使水邪自小便外排,葶苈子,辛苦大寒,主入肺与膀胱二经,功善泻肺行水,开通上焦郁闭,导肺郁之水下行膀胱。厚朴辛温,走而不守,主入中焦脾胃,功善化湿导滞,推动脾机,对脾为湿邪所阻之气机停滞,最为适宜,再借葶苈子之功,输达下焦膀胱,借猪苓、茯苓、泽泻、滑石等,开膀胱之道,使水邪得以外排。全方合用,少阳枢机得转,三焦水道通畅,诸病自除。

【加减】 若湿重于热者,酌加白豆蔻8g,薏苡仁30g以芳香化湿,醒脾散结。热重于湿者,加焦山栀10g,连翘15g,以消无形邪热。若服上方尿仍不利者,酌加澄茄9g,沉香3g,行气开壅,复下焦气化,以行散水邪。

【点评】 此方系小柴胡合五苓散化裁而来,加入大量清热利湿之品,并以葶苈子泻肺行水,开通上焦郁闭,厚朴化湿导滞,推动脾机。枢机得转,水道畅通,病何以不除。

【验案】 柴某,男,3岁。1992年12月14日初诊。

患儿11月4日因受凉后感冒,发热,恶寒(体温39℃),后出现眼睑及双下肢肿胀,在本市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收住院治疗1个月,效果不显而出院,转来我处治疗。现症仍有寒热阵作,面色潮红,眼睑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尿黄尚利,入夜盗汗,常汗出湿衣。查舌体稍胖,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尿常规:蛋白(+++),余(-)。属水肿,证属少阳少阴并病。肾阴亏虚,水热留滞。治法和解少阳,滋补肾阴,化气行水。处方:柴胡6g,白芍5g,猪苓9g,茯苓8g,泽泻6g,粉丹皮5g,山萸肉4g,生地6g,生益母草12g,石韦6g,白茅根15g,金银花10g,连翘6g,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儿家属注意保暖,防其再度感冒。

基本守此方随证稍事加减,两周后肿消失,至1993年3月1日,共服药52剂,曾先后6次化验尿常规,均为正常,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患儿体健,未再出现水肿,多次查尿常规均正常。

(谭明钧 整理) ZwCCptTvEE87/dBV93Hmb5zhc8BtjTq1ZMw4GVGFvEYdvA6cYZsLGTKzvYEcng6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