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调理阴阳补心肾,寒热平调化痰瘀

周仲瑛(1928—),男,江苏如东人,随父周筱斋学医,先后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全国著名老中医(500名)之一,是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评为首批国医大师。 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暨急症研究会主任、江苏省教委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及肿瘤疾病的中医治疗。担任主编、副主编的内科学教材、著作共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课题三十多项,已取得科研成果24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其创制的科研用药有6种已转让药厂生产。

心悸总属本虚标实是也,心气、心阳、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为标。其中,痰瘀同证常是此病中重要的病理环节,尤在心悸加重、发作之时愈加明显。心气、心阳不足,不能输化津液,则聚而成痰,不能推动血行,则滞而成瘀。心阴亏虚,虚火灼津,炼液成痰,血液受热煎熬,结而成瘀;另一方面,痰瘀之间亦可互生互化,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液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聚为痰。“痰亦可化为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痰停体内,久必成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终致痰瘀共证,心脉阻滞的病理变化。

临证时四诊为纲,察舌切脉最为紧要,因“舌为心之苗”“脉者血之府”。心之外象可从舌诊、脉诊上直接表现出来。临证可见舌体胖大有齿痕,或有裂纹,舌色暗红、青紫,有瘀斑瘀点,舌苔厚腻、浊腻、水滑,舌体运转不灵;切脉为滑、涩、沉、弦、结代等。攻邪治标,化痰祛瘀,既有利于心的气血阴阳功能的恢复,又可阻断痰瘀所致的心脉痹阻。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确定化痰、祛瘀孰主孰次,孰先孰后,或是痰瘀并治。从本图治,养心通脉,调顺气机,助消痰瘀,心之功能失调,津血不归正化,可变生痰瘀,痹阻心脉,此为标。对心悸的辨治,扶正补虚,治本之道十分重要,此即“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去”之意。

附:秘验方介绍

1.加减桂甘龙牡汤

【组成】 桂枝10g 甘草5g 龙骨20g 牡蛎25g 党参12g 麦冬10g 五味子5g 玉竹5g 熟枣仁25g 合欢皮15g

【功效】 阴阳并调、养心安神。

【主治】 心悸证属阴阳失调、气阴不足者。症见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头晕、舌淡,苔薄,脉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安神;党参、麦冬、五味子、玉竹益气养阴;熟枣仁、合欢皮养心安神。

【加减】 若见畏寒肢冷加附子、仙灵脾;胸闷者可加丹参、川芎;苔腻者加菖蒲。

【点评】 《伤寒论》桂甘龙牡汤中甘草用量倍于桂枝,重在资助中焦,使阴阳之气交通中土。本证重在心中阴阳不调,故取意为桂枝入心温阳,配以甘草补虚益气,桂枝配甘草则温而不热,所以能益阳而不致发汗,辛甘合用,阳气乃生,使心阳得复。

【验案】 丁某,女,61岁。

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2年来房颤经常频繁发作,平时亦见心律不齐,常胸闷隐痛,头晕目眩,颈项不和,活动加重,房颤多发于早、晚,日1~3次,易汗,下肢清冷不温,常发头痛,牙痛,两目干涩,舌质淡紫,苔薄,脉细弦滑,参伍不调。辨证为心肾两虚,阴阳失调,心营不畅,心神失养。方选连附合桂甘龙牡汤、生脉散化裁。处方:制附子5g,川黄连3g,炙桂枝6g,炙甘草5g,生龙牡各20g(先煎),大生地10g,大麦冬10g,仙灵脾10g,丹参15g,川芎10g,葛根15g,石菖蒲10g,潞党参15g,红花10g。药进7剂,房颤得止,胸闷痛稍减,呼吸欠畅,怕冷减轻,前方去生地、葛根,加砂仁3g(后下),甘松10g。后2周房颤复发2次而程度较以往为轻,因头昏加天麻,腹部灼热增加功劳叶10g,乏力伍太子参12g,并做相应删舍。续服2旬,复诊时,自述房颤控制近月,胸闷,心慌,疼痛能平,胃冷腹热,下肢怕冷消失,唯头昏眩晕减而未已,仍从心肾两虚、阴阳失调论治以资巩固。药选制附子5g,川黄连3g,炙桂枝6g,炙甘草5g,龙牡各20g(先煎),大生地10g,仙灵脾10g,丹参15g,天麻10g,功劳叶10g,甘松10g,炙黄芪15g,枸杞子10g,7剂。

【按语】 本例冠心病房颤,脉来结代,寒热杂见,虚实相混,病情复杂,临证是删繁就简,主从心肾亏虚,阴阳失调论治,此与《伤寒论集注》所述:“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甚符。药选黄连、附子清心温肾,用桂枝、甘草温通血脉、平冲逆、制悸动、缓急迫,选龙骨、牡蛎以除烦、镇惊、止汗;桂甘龙牡同用,既调心之阴阳,亦兼顾心肾阴阳,配仙灵脾、地黄以补元阴元阳。各药合用,可使寒热平调,阴阳相济,结合兼证,佐使他药,与主药相辅相成,得收佳效。

2.加减温胆汤

【组成】 陈皮15g 半夏10g 竹茹15g 远志10g 石菖蒲15g 丹参10g 川芎10g 赤芍10g

【功效】 化痰、逐瘀、通络。

【主治】 心悸之痰瘀互结,心脉阻滞之证。症见心悸、胸闷、气短,夜寐不安,舌红,苔腻,脉结代。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以陈皮、半夏、竹茹、远志、石菖蒲等化痰药,与丹参、川芎、赤芍等活血药为伍,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本方药简效佳,是痰瘀同治的基本方。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再加上活血化瘀之品,简单精炼,适合痰瘀互结型心脏病,若遇心气不足等兼证时需合扶正之品,否则标虽去本亦在,而后病情反复,增加疗程。

【验案】 鲍某,男,50岁。

患者近3个月来心中惊惕阵作,曾在医院治疗近2个月,多项检查提示为频发房早,房室逸搏,部分导联S-T、T波改变,经服心可舒、心元胶囊,静点生脉注射液后,一度好转,但早搏仍会发作。诊见:时觉心慌,夜寐不酣,多梦早醒,动则易汗,心烦口干,饮水较多,面色油光多脂。舌质暗红,苔薄腻,脉结而涩。辨证从心经郁热,痰瘀内阻心神失养着眼,治拟痰瘀共治、标本兼顾。处方:川黄连4g,法半夏、抚川芎、功劳叶、娑罗子各10g,石菖蒲、赤芍、苦参各12g,煅龙骨、牡蛎各25g,紫丹参、熟枣仁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7剂,患者症状稍减,但仍自觉心跳快,心烦,寐差早醒,舌脉同前。前方加入陈皮、炒竹茹各6g。

三诊时病情显著好转,自觉心慌时有发作,但程度较前大为减轻,心中仍时有下沉感,夜寐改善,动则易汗,口干,饮水较多,食纳知味,舌质黯红,苔黄薄腻,脉细涩而数。此乃气阴两虚,心营不畅,痰热不尽。

处方:太子参,熟枣仁各15g,炙远志、炙甘草、川黄连各5g,五味子4g,煅龙牡各25g,莲子心3g,紫丹参12g,功劳叶、大麦冬、炒玉竹、苦参、法半夏各10g。

再诊时病人诸症俱平。此后多次复查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表现。

【按语】 心律失常(心悸)之病机有虚实之分,常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该患者初诊时病机重在心经郁热,心神被扰,但热可灼津炼痰,痰阻脉道则滞血成瘀,诊察患者面色油光多脂及苔脉异常,辨证有痰瘀交结,心脉阻滞之病机存在,故治疗上参入痰瘀共治,以陈皮、半夏、竹茹、远志、石菖蒲等化痰药,与丹参、川芎、赤芍等活血药为伍。痰化则气机条畅,有利于活血;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同时对扶正补虚、养心通脉治本之道也十分重视。当标邪渐祛之时,更为注重养心治本,以益气养血,心脉通畅,而无生痰停瘀之患,使病难复发。

3.养阴清心汤

【组成】 太子参12g 大麦冬10g 罗布麻叶15g 山苦参10g 丹参10g 炙甘草5g 桑寄生15g 熟枣仁10g 牡蛎30g(先煎) 珍珠母30g 黄连3g 生地12g 合欢皮10g 唠噜子10g

【功效】 益气养阴、清心安神。

【主治】 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悸属气阴两虚者。症见胸闷、心悸,面部潮红,脉细叁伍不齐,舌质红,苔薄黄。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 方中牡蛎、珍珠母镇心安神;太子参、炙甘草补益心气;熟枣仁养心安神;桑寄生补益肝肾;麦冬、生地滋养心阴;罗布麻叶、山苦参、黄连、丹参清心火,安心神;合欢皮、唠噜子解郁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心安神之功。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心悸的病变主脏在心,但与脾、肝、肾密切相关。《景岳全书》云:“凡治怔忡、惊悸者,虽有心、脾、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认为心悸的发生与肾密切相关。全方在补益心肾的基础上配合清火镇心之品,乃属治本顾标之剂,故多收良效。

【验案】 胡某,男,53岁。1988年2月18日就诊。

主诉胸闷、心悸8个月。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87年5月开始,经常感到胸闷,心悸,经服西药慢心律,虽有减轻,但不能完全控制,胸闷间作,气短,心慌,活动后加重,头昏,面部发热,两目发涨。查:面部潮红,心率:84次/分,心律不齐,每分钟早搏5~6次,脉细叁伍不齐,舌质红,苔薄黄。血压:18.7/11.7kPa。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室性早搏。诊断: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者。治以益气养阴,清心安神。处方:太子参12g,大麦冬10g,丹参10g,苦参10g,黄连3g,炙甘草3g,罗布麻叶15g,生地12g,炙黄精10g,珍珠母30g,牡蛎30g(先煎),熟枣仁10g,合欢皮10g,7剂,水煎服。

2月25日二诊:早搏基本控制,心悸、胸闷、头昏、面部发热、口干均有减轻,夜寐多梦。舌苔薄黄,舌质红偏黯,脉细。血压:20.5/12kPa。仍从气阴两虚,心经郁热,心神不宁治疗。前方再服7剂,水煎服。

3月2日三诊:早搏已控制,心悸,胸闷消失,头昏不著,面部发热减轻。舌质黯红,苔薄黄,脉细,血压:20/12kPa。从肝肾不足,气阴两虚,心经郁热治疗,以巩固疗效。随访6个月,早搏一直未再发作。

【按语】 心律失常(心悸)之病机有虚实之分,常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初诊时病机重在心经郁热、心神被扰,但热可灼津炼液成痰,痰阻脉道滞血成瘀。此当标邪渐祛之时,更为注重养心治本,以冀气血冲和、心脉流畅,而无生痰停瘀之患。对此例验案,临证要十分重视察舌切脉,因舌为心之苗,心之外象可从舌诊上表现;心主血脉,血行脉中,“脉者血之府”。以苔脉为主,合参四诊,则痰瘀同证昭然。同时对扶正补虚、养心通脉之治本之道十分重视,即“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去”之意。更为注重养心治本,以冀气血冲和、心脉流畅,而无生痰停瘀之患。以苦参、黄连、丹参清心火以安心神,反映了导师辨治心律失常,注重标本缓急、虚实主次,强调标本兼顾、分期图治的学术思想。

(马笑凡 崔英子 整理) dQZNK3CqpPWQP8zax0zu52cgnHFDWjCZ/h2O4y9/UiWoOG8pgmPqiRFIE4V6SV4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