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窦综合征的辨治用药经验谈

张志钧(1933— ),男,江西横峰人,出身中医药世家,1955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省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衰老和生物学会SOD应用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江西省中华内科学会常委兼秘书、江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1990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著名中医学术继承导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导师;1993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志钧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五十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编《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部级、省级科研课题7项,并获得多项奖励。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眩晕”的病证范畴。属虚证、寒证,基本病因病机以内伤为主,如大惊(惊则气乱)、大恐(恐则气下)、大劳(劳则气耗)等情志为病,进而伤及内脏,因为情志致病多犯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其次是禀赋不足,或病后失调,或思虑过度等因素皆可以发病;再者,日久引起痰饮内停,痰浊阻滞等兼挟为患而加重病情。

根据《内经》“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多采用温通心阳,温运脾阳,温补脾肾,温补肾阳的法则进行治疗;或益气回阳,或活血养心,或大补元气,或温阳复脉,以改善心肌及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和增加心肌营养,从而调整和加快心脏搏动。配伍用药时温补切勿燥,能用温润之药则不用大辛大热之品,因为本病病程长,长期服用辛燥之品容易伤阴,当出现血压升高、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心慌加剧等症状时更应慎用或停用;慎用苦寒以防损阳,应尽量以益气温阳为主,少用或不用苦寒药,尤其是大苦大寒更应忌用,特别是真寒假热、元气不足而出现快慢综合征时,切不可误认为是实证、阳证而误用苦寒,以免进一步损伤元气而产生“虚虚”之误。辨邪之兼挟而应标本同治,补其虚而泻其实,总之,根据临床症状之变化,知常达变,正确辨治,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患者以胸闷,心悸,神疲倦怠,四肢乏力,夜寐失眠,烦躁易怒,舌质暗淡,舌边有齿痕,苔薄黄,脉迟细稍弦为主症。同时伴有头晕麻木,汗出,口干喜饮,女性还伴有月经色暗挟血块,经期延长。治则以益气养阴,化瘀宁心为主。常用药:炙甘草、淮小麦、五味子、黄精、生牡蛎、鹿衔草、丹参、红参、西洋参、川芎、鳖甲、三七等。心之功能依赖于心气推动及心阴滋润,从而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律。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阴亏少,心失所养,心动失常,故有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头晕汗出等症;心阴虚则不能制阳,而虚热扰心,心神不宁,可见烦躁易怒,口干失眠;久病入络,血脉阻滞,瘀血内阻,则月经色暗及舌质暗等挟瘀之象。

二、气阴两虚挟瘀证

患者以心悸,胸闷,神疲倦怠,四肢乏力,情绪急躁,夜寐失眠,五心烦热,舌质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迟细弦为主症,伴有口干,全身肌肉酸痛,头晕或一侧麻木,女性还伴有经期延长,且挟有瘀块,10天左右方净。治则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主。常用药:炙甘草、淮小麦、麦冬、五味子、黄精、生牡蛎、鹿衔草、川芎、片姜黄、丹参、水蛭、西洋参、红参、田七等。

三、心阳气虚证

患者以心悸,气短,胸闷,倦怠乏力,眩晕,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稍腻,脉沉迟为主症,伴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动则气短尤为明显。本证型由于心阳虚衰,血脉凝滞所致,故温阳复脉治之。治则以温阳复脉为主。常用药:炙麻黄、红参、熟附子、细辛、西洋参、肉桂、补骨脂、淫羊藿、紫石英、丹参、鹿角霜等。

附:秘验方介绍

1.病窦Ⅰ号方

【组成】 炙麻黄6g 熟附子6~10g 细辛3g 补骨脂15g 肉桂2g(研末冲服) 淫羊藿15g 紫石英15g(先煎) 丹参20g 鹿角霜15g 红参6g

【功效】 温阳复脉。

【主治】 心阳不足之心悸。

【用法】 水煎服,取汁300ml,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 麻黄以炙易生,配附子防发散太过而有损于阳,加鹿角霜、淫羊藿、补骨脂温补阳气;丹参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提高心肌耐氧力,加快微循环血液速度;紫石英补心气之不足,定惊悸,散结气,安魂魄;肉桂温营血利血脉,鼓舞气血生长而提高心律,合用共达温阳复脉之功。

【加减】 一般原方使用,不做加减。挟瘀时加鳖甲15g、川芎10g、三七3g;挟浊时加全栝楼15g、制南星10g、郁金15g、薤白12g。

【点评】 “病窦综合征”的病变特点多为虚实夹杂,要掌握脏腑的主病及并病,辨脉象的常与变。在辨证分型上本方为阳虚证型的首选方,此方由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根据临床“气”与“阴”的不同损伤程度,适当增减红、白参的比例,既避免了红参之温燥,又可协同加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之功效。

2.病窦Ⅱ号方

【组成】 炙甘草15g 淮小麦20g 大枣6枚 麦冬15g 五味子15g 黄精15g 生牡蛎15g 鹿衔草15g 丹参20g 红参2g 西洋参6g

【功效】 益气、养阴、宁心。

【主治】 气阴两虚之心悸。

【用法】 水煎服,取汁300ml,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 所用方剂是由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甘麦大枣汤和益气敛汗,养阴生津的生脉散加活血化瘀,除烦安神之丹参,养阴健脾之黄精,滋阴潜阳之牡蛎及益气填精之鹿衔草而成。炙甘草补心气,振心阳,配黄精加强益气养阴之用,红参、西洋参、大枣补气扶正,淮小麦养心安神,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生津敛汗,牡蛎安神宁心,鹿衔草补肾调整心率,丹参活血化瘀定痛,共达益气养血宁心之目的。

【加减】 一般原方使用,不做加减。

【点评】 本方由甘麦大枣汤与生脉散加减组成。益气养阴后心气得补,心脉得充,心体得养,才能行主血之功,血脉通利,心神自安。

【验案】 喻某,女,42岁。

患者自述近两个月胸闷,心悸,神疲倦怠,四肢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头晕伴左侧肢体麻木,夜寐失眠(尤以行经前后症状明显加剧),易激动,口干,五心烦热,行经期延长且挟有瘀块(一般行经期10天左右)舌质暗淡,舌边有齿痕,苔薄,脉迟细稍弦。ECG:窦性心律,心率48次/分,偶发房性早搏;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房室交界性逸搏。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证属气阴两虚挟瘀,治宜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方拟病窦Ⅱ号方加味。处方:炙甘草15g,淮小麦20g,大枣6枚,麦冬15g,五味子15g,黄精15g,生牡蛎15g,鹿衔草15g,丹参20g,红参2g,西洋参6g,川芎10g,鳖甲15g,三七3g,水煎取汁300ml,日2次,早晚分服。

二诊:服药后心率增加16次/分,疗效显著,效不更方,继续服用。

三诊:30天后基本不复发,偶有发作,经采用原方加减治疗。均获缓解,追踪观察7年,临床症状基本控制。

【按语】 此例是典型的气阴两虚,心神失养,故经益气养阴宁心后,疗效显著。其中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以防阴凝黏滞之态。

3.温阳复脉汤

【组成】 熟附片10g 红参20g 炙麻黄4g 细辛3g 麦冬15g 五味子15g淫羊藿10g 鹿角霜10g 黄芪20g 桂枝10g 丹参20g 炙甘草15g 淮小麦30g红枣6枚

【功效】 温阳散寒,益气复脉。

【主治】 由素体阳虚,阴寒内盛,寒凝气滞,损阻心阳,心阳不得宣发,心脉鼓动乏力引起的心悸、胸痹、脉沉迟等。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见有心阳不振,脉沉迟,或结、代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以上药量为成人用量,儿童用量酌情减少剂量。…

【方解】 本方系由参附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及生脉散等古方加味衍化而成。方中以附子温经助阳,红参大补元气,合而振奋心阳,益气复脉为君;少量炙麻黄、细辛以助附子温经散寒,宣通寒凝,并用麦冬、五味子以助人参益气生津,敛阴复脉,四药共为臣药;淫羊藿、鹿角霜温补肾阳以助心阳,黄芪、桂枝、丹参益气活血以促血行,以上五药为佐药,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合,具有助阳散寒不伤阴,滋阴生津不碍阳之特点,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复脉之效。…

【加减】 如遇紧急情况时可嚼服少量红参(2~4g),短时间可提高心率10次左右/分。兼痰浊内阻者,可酌加全栝楼12g,薤白12g,石菖蒲10g,远志6g。兼瘀血内阻者,可酌加桃仁10g,赤芍15g,川芎10g,田七4g(研末分两次冲服)。

(马笑凡 崔英子 整理) HWwVXY+U3tuPDU9y0Cw8NaDO1HSikbS6mmyef/AVaMITxTsr3dffnV3YdHOUW2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