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痰瘀互结痹胸阳,自拟四心阳味畅

黄志强(1942— ),男,浙江宁波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宁波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任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宁波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宁波市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师学会副会长;现宁波市灵塔医院名誉院长,宁波市老年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宁波大学医学院教授,宁波市多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名中医。黄志强教授注重于中医内科研究,运用中西医理论诊断治疗疾病,在内科领域能巧妙把握疑难疾病的创新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西理论的有机结合、互相为用,从而明显提高了治疗水平。自拟的药方,所写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奖。

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发生与年老体衰,心肾阳虚,饮食失节,痰瘀内阻,外感六淫,循经侵脉等因素有关。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痰瘀同病,痰瘀互结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机。心病痰瘀,痹阻胸阳,可致心悸、胸痹;闭塞神窍,可见黑蒙、昏厥。其临床表现,不仅是痰、瘀的各自证候,还是两者在病机上互为因果反映在全身的综合征象,故而在临床上除心脏的基本症状外,往往有以下的特征: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或躁扰不宁、甚则精神错乱;体形肥胖;面色油光多脂或面色晦暗青紫;口唇紫黯;皮肤油垢、色素沉着;年龄多在中年以上;有慢性病史;常有固定痛、麻病位;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色暗红、青紫,有瘀点、瘀斑;舌苔腻;脉见滑、涩、沉、弦、结、代。

治疗上当化痰祛瘀、益气通阳。见痰治痰,见瘀治瘀,痰化瘀散而病已,这是无可厚非的针对性治疗,虽属治标之计,实寓治本之道。“邪去则正安”,不但阻断痰瘀所致的病症,又有利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同时本病多迁延日久,正虚邪实,功能失调,心阳受遏,扶正补虚以使心气得苏,血脉流畅,则痰瘀自消,正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去”。临证常将川贝用于无形之痰的治疗,配伍郁金、石菖蒲、远志,组成自拟“四味”,颇有化痰开窍之良效;再伍以温胆汤及天麻、钩藤组成自拟“新温胆汤”,对痰瘀同病、痰瘀互结者均有良效。

附:秘验方介绍

1.自拟四味汤

【组成】 川贝6g 郁金12g 石菖蒲10g 远志5g

【功效】 化痰开窍。

【主治】 痰瘀互结之心悸。症见心悸胸闷、头晕、乏力、气促,舌淡苔腻,脉沉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川贝,性凉,甘平,入肺经、胃经,清热化痰,用于化无形之痰;郁金,辛、苦,寒,行气化瘀;石菖蒲,开窍豁痰;远志可祛痰,四药合用,共奏化痰开窍之功。

【加减】 血瘀重者加川芎、丹参、降香、三七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心阳不振者加桂枝、炙甘草通心阳。

【点评】 本方针对痰浊壅塞脉道导致心悸,若临床见有多种证候因素,还需临证加减使用。如下例验案中,患者属于中医学之心悸、怔忡、晕厥、厥脱等范畴。元阳虚衰,心阳不振,气虚瘀痰,实邪丛生为其主要病机。传统方剂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代表,此方集中体现了本病以温阳益气为治疗大法。但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单纯治以温阳益气也暴露出相当的局限性和一定的副作用。黄志强教授在临床中,将痰瘀同病,痰瘀互结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切入点,以痰瘀立论,结合温阳益气,攻补兼施,收效明显。川贝、郁金、石菖蒲、远志有化痰开窍之良效;丹参、降香活血、化瘀、通络;桂枝温通心阳;黄芪、党参、麦冬和五味子益气养阴。全方化痰祛瘀,温阳益气,使痰瘀化,心气苏,诸病得除。

【验案】 患者,男,68岁。

初诊(2005年10月)患者反复心悸胸闷3年余,近2月来症状加重,伴头晕、乏力、气促,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ST—T段改变,平均心率48次/分,夜间最慢心率36次/分。诊见:体形偏胖,面色黯,唇紫,舌质淡略紫,苔薄腻,脉沉缓。辨证:痰瘀互结,心阳痹阻。治宜:化痰祛瘀、通阳益气。方药:川贝6g,石菖蒲10g,远志6g,丹参30g,降香10g,郁金12g,桂枝10g,细辛5g,炙黄芪50g,党参30g,麦冬12g,五味子6g。一周后复诊:仍拟原法,予前方服用1月,诸症均有改善,唯偶感胸闷而已,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4次/分)。继以前方略作出入持续服用3月。三诊: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2次/分)。随访至今,平稳未发。

2.黄芪生脉饮

【组成】 黄芪50g 党参30g 麦冬15g 五味子6g…

【功效】 益气养阴。

【主治】 气阴两虚之心悸。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黄芪为君,其味甘温,大补元气;党参益气复脉,生津止渴,为臣药;麦冬甘寒,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酸温,生津止渴,固表止汗,宁心安神,共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之功。

【加减】 无特殊加减。

【点评】 本方取生脉饮之意组方。重用黄芪、党参以增强补益心气的作用,心气强健才得行血之力,养阴生津才能脉道得充,对于长期正虚而致心之气阴两虚患者犹如雪中送炭,疗效甚佳。

【验案】 舒某,女,52岁。

患者3年前曾患“病毒性心肌炎”,经常在感冒或疲劳后自觉心悸,每于此时心电图见“室性早搏频发”。1月前患者不慎受寒后感冒,并出现发热症状,随即又觉得心悸明显,胸部憋闷,呼吸短促,夜间睡眠不安,常有噩梦,时见盗汗。现患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疲劳后尤甚,形寒畏冷,夜寐不安,噩梦纷纭,口干咽燥,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大便不畅,舌暗红少苔,脉沉弦而代。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治疗以益气养阴,通阳化瘀为主,方用黄芪生脉饮加减:黄芪60g,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6g,煅龙骨30g(先煎),炙甘草6g,桂枝6g,淮小麦30g,当归12g,丹参30g,生军5g。服上方7剂后,患者心悸、盗汗之症明显好转,夜寐不安,时而易惊,上方加猪茯苓30g,夜交藤30g。又服7剂后,患者上症明显好转,夜寐转安。继以上方服之1月,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示“偶见室性早搏”。再服两月余后,患者病情稳定,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按语】 本例患者乃3年前受病毒感染,温邪病毒乘虚而入,内舍于心,久致心之气阴两虚,胸阳不振,气血瘀滞,虚、毒、瘀杂合为病,治颇不易。以黄芪生脉饮为基本方,养阴益气,为守根本;龙骨、小麦宁心安神定志;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通脉;桂枝、炙甘草温通胸阳,以助药力;少予生军,下通腑实,兼有抑制病毒之功。全方补虚、抑毒、化瘀,兼而为之,七分补虚,三分泄实,药力恰如其分。而其中重用黄芪,以其性味甘温,补气生血,为“气中血药”,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药物之一。

(魏 岩 整理) ZuNdxMBYlBOj4ux5IwxZ9EdoscmQWX60IUENh7gUbdycXE4ZN/q6dyjfBP5Vre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