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悸怔忡重脉象,养心安神复脉律

郭振球,男,1926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导师,系世界传统医学诊断学科奠基人,微观辨证学的开创者,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点通讯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函义专家,世界传统微生组织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6年郭老入选我国首批中医诊断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2002年美国诺贝尔医学院聘任为院士。擅长内、妇、儿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辨证论治,经验丰富,疗效卓著。

一、心血管病诊治关键在于平脉辨证与论治

重视平脉辨证,尤其是对心血管病的辨证论治,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率快速者,脉必数疾。数脉为阳,一呼一吸,脉逾五至为数,是阳热太过之脉。有力为实火,无力为虚火;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数脉所统有疾、促二脉,数之甚者为疾脉;脉来数时一止,而复来者为促脉。促者阳脉之极盛,阳盛而阴不能和;气、血、痰、饮、食五者,一有留滞,则脉必见止而为促。然促非恶脉,促渐减则有生机,促剧进则为危象。心悸怔忡心律失常从平脉辨证上,应当抓住结与促,动与代,弦与弱,虚与实,滑与泄五对脉象的变化,脉证相参,以决策其证治方药。

1.悸忡结与促的相对主症 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迟为寒,结则为寒之极;促为热之盛。悸忡脉结,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亚急性心内膜炎。促脉主证,临床见于感染性或中毒性心肌病变、窦性心动过速伴有期前收缩,或心房扑动;2∶1房室传导阻滞,部分4∶1房室传导阻滞。

2.悸忡动与结相对主症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无尾,脉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代脉歇止,止有常数,是由于心脏病出现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呈固定性的联律性改变,如二、三、四、五联律等而形成。

3.悸忡弦与弱的相对主症 弦脉如张弓弦,脉来有力,主肝胆疾病,临床还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弱脉极软而沉,脉来无力,宜分滑涩,脉弱以滑,是胃气,脉弱而涩,是为病脉。

4.悸忡滑与涩相对主症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亦有宿食、蓄血而滑者。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如急性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高血压心脏病、失血性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涩脉,亦有痰、食、瘀血阻滞脉道,胶固内外,而兼涩脉者。如高血脂、高红细胞血症、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

5.悸忡虚与实的相对主症 虚实两种脉象,举按皆得,而二脉有刚柔的区别。虚脉大而松,迟柔无力以充;实脉大而圆,依稀隐带弦象。虚为本气虚,实为邪气实。心悸怔忡脉虚者为气血、精和津液的亏虚;怔忡脉实者为痰、瘀、积滞的壅实。

二、心悸怔忡心律失常的辨治方法

1.定悸宁律法 用于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甲亢及急性感染所引起的房颤。病机多为心经血少不能养心,治宜养心血以养其心,方用安寐丹(《石室密录》:人参、丹参、脉道、甘草、茯神、生枣仁、熟枣仁、石菖蒲、当归、五味子),此方中生熟枣仁安心定悸,配以诸养心药为佐使,使其心神安定,则怔忡自定。

2.益气复律法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及风湿性或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所见的高度传导阻滞,治用炙甘草汤或复脉汤,心室率低于50次/分者疗效较为显著。方中人参、肉桂宜加重剂量温通阳气,以预防阿斯综合征发生。

3.育阴定律法 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宜三甲复脉汤。

4.镇痛平律法 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呈阵发性发作,突然发生,突然消失,发作时心率可达150~250次/分,律整,心尖区第一心音或强或弱。此法分为:熄风镇痛:以菊花、延胡为君,侯氏黑散(菊花、延胡、防风、白术、桔梗、人参、茯苓、当归、川芎、干姜、细辛、姜枣、乳没)。养心镇痛:养心汤(黄芪、茯苓、当归、川芎、半夏、甘草、柏子仁、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肉桂、姜枣、乳没)。

5.消瘀转律法 用于瘀血壅滞心之脉络引起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治宜血府逐瘀汤;因甲亢性心脏病而致者,加玄参、贝母、海藻;因冠心病、心肌梗死而致者,加蒲黄、灵脂;因风湿性心脏病而致者,加海桐皮、地龙、五加皮,以助活血、祛瘀、转律之效。

附:秘验方介绍

加减炙甘草汤

【组成】 黄芪30g 党参15g 茯神12g 当归12g 麦冬12g 五味子6g 枣仁10g 炙甘草3g…

【功效】 益气摄津、滋阴养心。

【主治】 气阴两虚之心悸。症见心悸、虚羸少气,乏力、自汗、脉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配伍黄芪、党参益心气,补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温养后天之本;麦冬、五味子滋心阴,敛肾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当归活血养血,取“血为气之母”“补母而令子实”之意;茯神宁心,安神,利水;枣仁宁心,养血安神,炙甘草补中气,滋化源,通经脉,利血气。全方阴阳药相配,阴主静,阳主动,心阳温通,气血充沛,血脉和利。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加减】 痰盛者加栝楼、制南星、法半夏以宽胸散结;舌紫暗有瘀点加丹参、川芎、田七以养血活血;兼肾虚加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肝郁者加柴胡、桂枝、龙骨、牡蛎;阳虚加制附子。

【点评】 仲景炙甘草汤意,养心安神、复脉,宜乎其效捷而复原快。在此要注意两点:其一,如患者红暗舌,有瘀点,脉涩、结代,则为瘀阻心脉,治宜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三七之类;其二,如患者红绛舌,脉数疾而促,或脉虚大,此为阳亢阴竭之候。宜育阴潜阳,用加减复脉汤,应注意鉴别。

【验案】 胡某,女,37岁。初诊于2000年4月18日。

主诉:经常患感冒,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获愈。5天前因劳累出汗后,突然心悸不宁,头晕,乏力,汗出不止,胸闷,气促,伴心前区隐痛。诊查:刻诊正值经期,神疲,多汗,四肢清冷,舌质干绛,少津,脉象虚弱,数而促。心尖第一心音低钝。心电图示S-T段下降。辨证:气阴两虚,汗出不敛。治法:益气摄津,滋阴养心。处方:白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干地黄15g,浮小麦15g,阿胶珠12g(另蒸兑),炙甘草3g,白芍15g,枣仁13g,牡蛎18g,龙骨15g,水煎3次,每日1剂。连服5剂。

二诊:2000年4月23日。上方服2天,经停汗止,心悸渐宁,至5天服完5剂,诸症皆减。唯神疲乏力,动则汗出。乃于原方中,加黄芪20g,以增益气养心之效,嘱再服10剂,心电图正常,心悸得以康复。

【按语】 本例汗出心悸为一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人素体虚弱,月经过多,易罹感冒。心气阴两虚,卫气不能卫外而失所固密,以至汗出不敛。故治以益气摄津,滋阴养心,仿吴鞠通镇摄法用救逆汤化裁。取生麦散、炙甘草益气以固津,酸枣仁、小麦养心定悸,阿胶、地黄滋心阴,配龙、牡敛心阴以止汗,5剂而效。继守原方入黄芪佐参麦以益气宁心,助龙、牡而摄津敛汗,所以奏效甚捷。此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心气阴两虚而致的汗出心悸。然就本病来说,这仅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一种类型治例。此外有因心气虚而阳弱者,必自汗怔忡,当用补阳汤(参、芪、术、草、五味);心液耗而阴虚者,必盗汗心悸,宜参麦地黄汤;还有心阳虚者阴必乘,多伴发厥自汗心悸,宜黄芪建中汤;心阴虚者阳必凑,多伴潮热盗汗心悸,宜当归六黄汤。临证应加详辨。

(马笑凡 崔英子 整理) fwkJ6111+CNzUZaejHJESw2V1g16ou/sfSoFlSJj6cuFJnTXYUJnBttDr1QgiS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