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攻补兼施补脾肾,寒热并用注重脾肾

曹玉山,男,1963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阳城县周易研究会会员。从事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工作四十余年。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研究,擅长运用现代医学诊疗方法结合传统中医理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类心脏病,脑血管病及中风后遗症。用古方、立新意、创新路,经验丰富。在省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治疗上主张先中后西,宁中不西。对丹参红花合用活血化瘀有深入研究。

心悸之病以虚证为多,若失治误治,往往因虚致实,而致虚实夹杂。本病之本在于“虚——气血阴阳的亏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生成及运行有赖于脾之运化功能;肾为先天之本,肾之蒸腾气化作用,使气血营运于全身。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可致气血两虚而心无所主。心肾相交,心神安宁;肾水不济心火,则心悸不宁。脾肾阳虚,气血亏虚,心神失养,则惊惕不安。气血阴阳不足,脾失健运,则气血运行不畅,可生痰瘀,成虚实夹杂之证。故心悸病位在心,以脾肾为本。以“调心重脾肾”论治心悸,治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之品。

在辨证用药上,要考虑心率的快慢,同时也要顾及病证的虚实,在调整心率方面多采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的方法以调整脏腑阴阳平衡,并调理气机,从而稳定心律。快速型心律失常多从热、痰、瘀入手,用生黄芪、牡蛎;加用苦参、黄连、青皮等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缓慢型心律失常多以寒痰论之,加用温里之品,如桂枝、细辛、附子、川椒等;心功能不全者,以真武汤之意温阳利水;高血压病所致者用天麻、钩藤、杜仲等平潜肝阳降压之品;伴有高血脂者,可加生山楂、莱菔子、玉米须等;由病毒性心肌炎引起者,加用宣肺清热解毒之品,如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辛夷、板蓝根、木蝴蝶、桔梗等。总之,抓住病机关键,对症治疗,随证加减。

附:秘验方介绍

甘丹仙

【组成】 黄芪30g 当归12g 甘松20g 苦参12g 仙灵脾15g 丹参15g 山豆根12g

【功效】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主治】 心血瘀阻、心阳不振型心律失常。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出、寐差、脉数或结代。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黄芪益气,又配当归、丹参补血养心,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血压,调节心律的要药;仙灵脾、苦参一温一凉、一散一收可补益肾精、肾水,收敛上炎之虚火,又可温肾阳恢复脏腑自主之生机;甘松甘温,可开郁行气,调畅气机,配山豆根制约仙灵脾、甘松之躁动;山豆根、苦参均含生物碱,能对抗乌头碱、洋地黄苷,氯仿—肾上腺素,氯化钾等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加减】 兼湿热之象者,加用葛根芩连汤;惊恐所致者,加磁石、生龙骨、牡蛎等。

【点评】 本方通过温肾而补心,充分体现五脏一体观。下例验案证属心血不足,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扰动心脉、心神,通过黄芪益气,配当归、丹参补血养心使得心血得充,心神得养,再加以开郁行气之品,气行则血行,而心脉自安,故服药2疗程而得病情稳定。

【验案】 陆某,女,65岁。

因阵发性心悸半年于1996年3月20日收入院,曾于省人民医院治疗4个月,口服异搏定120mg/d,治疗无效,后改服心律平400mg/d,心悸略有缓解,但发作持续时间延长,伴情绪急躁,口干不欲饮,眠差多梦、夜尿频,面色萎黄,汗出,舌淡紫尖红,舌前部苔剥脱中裂,舌后部黄厚,脉沉细结代。查心电图示:心率106次/分,室性早搏。查血压正常。动态心电图:室上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早,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房早,偶发室早。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阴虚火旺。治则:滋阴益气、活血化瘀、宁心安神。处方:生黄芪30g,甘松20g,苦参20g,仙灵脾9g,丹参15g,山豆根12g,延胡索12g,牡蛎20g(先煎),当归12g。水煎服,日3次。同时予云南灯盏花液30ml,加5%葡萄糖250ml日1次静点。服上药5剂后心悸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缩短,心律平减量为300mg/d。服药10剂后早搏消失,仅表现为阵发性快速心律,面色转润泽,汗出大减,舌苔白厚腻,于上方加滑石15g,薏苡仁15g,合欢皮12g。治疗两个疗程后心律平已减至200mg/d,未再出现早搏,患者好转出院,1个月后随访已停服心律平,病情稳定。

(马 莎 整理) MlaWqIWQgpdUoNoNr8h6QQ5Xn2W04w1mW0Iepm8cPCdsbrqi8sUOk1Yt+NS8aD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