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中风病的证治

王法德

王法德,男,生于1948年,山东昌邑人,1968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全国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为中风科学科带头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名医,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曾任山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潍坊市中风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潍坊市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潍坊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以治疗中风病、糖尿病、肾脏病为主,尤擅长治疗中风病。先后在国家级、省级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8篇,获得国家专利1项,参加编写医学著作5部,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9项,其中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潍坊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1995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模,连年被评为本单位先进工作者。

中风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在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作用下,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失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一种常见病。按病性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中风病位在脑,病变涉及肝、肾、心、脾、胃等多个脏腑。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者为气虚、阴虚或阳虚,标实为风、火、痰、瘀、腑实。急性期病势急,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先;恢复期病势缓,缓则治其本,以扶正为要。

一、急性期以祛邪为先

中风急性期病因病机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同时存在,如出血性中风病机中,内风、邪热、痰浊、腑实等标实突出。因而,中风急性期以风火上扰和痰热腑实两型最为常见。

(一)风火上扰型

除中风主要症状外,还伴有头痛眩晕,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其次可出现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等,血压常增高。治法以清热平肝、熄风活血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黄芩、石决明、牛膝、栀子、夏枯草、大黄、丹参、甘草。

(二)痰热腑实型

除中风主要症状外,还伴有眩晕、便秘、喉中痰鸣,舌苔黄腻,脉弦滑。血压可升高,也可正常。治法以清热化痰、通腑熄风为主,方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清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竹茹、红花、桃仁、当归、丹参、赤芍、大黄、甘草。临床上以痰热腑实型多见,因此,清热熄风、化痰通腑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治法。

二、昏迷者开窍通腑并举

不论脑出血还是脑缺血,均可出现脑水肿而致颅内压升高,轻者头痛、烦躁、恶心呕吐,重者神志恍惚或昏迷。凡神志不清者,中医辨证为中脏腑,是病情严重的表现。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有效地控制颅内压和高血压,积极防治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中医治疗应开窍和通腑并举。据报道,开窍和通腑有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醒作用。开窍有凉开和温开之别,然临床以凉开最常用,可先用安宫牛黄丸1粒,加大黄末1~2g,灌服或鼻饲,可反复使用,继用羚角钩藤汤加减鼻饲。开窍药中,麝香开窍之力虽大,但性味辛温,有耗伤阴津之嫌;冰片虽性寒凉,但开窍之力较弱;唯牛黄味苦甘而性凉,既能清心开窍又能化瘀熄风,故用之最为适宜。通腑之法有数种,可用生大黄15g(后入),芒硝12g(冲),水煎服;亦可用生大黄末装胶囊,每日0.6~1g,分2~3次冲服;还可用番泻叶6~10g,开水浸泡25分钟后服用,每日1~2次。不管使用何法,须使大便每日1~2次。大便不干者亦当用通腑法。

中风是因肝阳化风,气血并走于上,上冲于脑,蒙蔽清窍所致。通腑之法可迅速荡涤肠胃之炽热,使上逆之气血得从下行,使邪有出路;可直折肝气之暴逆,使上壅之风痰随气而化,随火而降,热结痰火衰其大半;使脾胃气机升降复常,气血得以正常敷布,血脉畅达;急下存阴,以防竭脱,有釜底抽薪之效。此外,通腑攻下还可减轻腹压和稳定血压,使升高的颅内压和脑水肿得以纠正,对改善脑细胞缺氧十分有利。但临床上若用生大黄水煎服,由于后入的火候难以掌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若用番泻叶,虽然泻下作用确实,但无化瘀、泻热作用。因此,以生大黄末内服,既有通便、泻热、化瘀、止血等作用又便于服用,易于掌握剂量。

三、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为主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气虚、阴虚常见,缓则治本,以扶正为主。临床所见,常分气虚血瘀和阴虚血瘀两型。

(一)气虚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肢体软弱,手足肿胀,舌质淡暗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压不高或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治以补气化瘀、通络熄风,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需重用)、红花、桃仁、当归、地龙、赤芍、水蛭、丹参、鸡血藤、蜈蚣等。

(二)阴虚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肢体拘急,口干便秘,眩晕,体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血压偏高,常见于用脱水剂而伴营养不良者。治宜养血活血、熄风通络,方用增液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鸡血藤、丹参、桃仁、当归、白芍、地龙、大黄等。部分患者虽进入恢复期,仍然舌苔黄腻,大便干,脉弦滑,属痰热腑实,故仍按清热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继服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同时要注意治养结合,加强生活、起居、饮食、心身等调养。

四、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中风的发病与瘀血有密切关系。《内经》曾有“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记载。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脑血管变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中风是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离经之血是瘀血。两者均有瘀血因素。中医早就有“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的论述,活血化瘀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微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利于功能恢复。因此,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不论是中风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水蛭、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鸡血藤、三七等。急性期多与化痰、熄风、清肝、通腑等法同用,恢复期多与补气、养阴、通络等法并施。

附:秘验方介绍

1.苓夏通络汤

【组成】茯苓20g 法半夏12g 白术10g 陈皮10g 胆南星10g 枳实10g竹茹10g 丹参20g 牛膝20g 黄芩10g 蝉蜕10g 地龙10g 甘草6g

【功效】祛痰化瘀。

【主治】中风病痰瘀互结,阻闭脉络的患者。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不论是中风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可适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若言謇语涩,加郁金10g,石菖蒲10g,远志10g以祛痰利窍;口眼斜,加僵蚕10g,白附子10g以熄风祛瘀;若乏力懒言,可加黄芪30g,党参10g以益气助阳;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10g,郁李仁10g,肉苁蓉10g以润肠通便。

【方解】方中用法半夏燥湿化痰;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陈皮,辛苦温,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枳实辛苦微寒,降气消痰,陈皮与枳实相配,一温一凉,以增强理气化痰之力;胆南星、竹茹增半夏燥湿化痰之功;丹参、牛膝、活血祛瘀;黄芩清热燥湿,使热清、湿祛、痰消;蝉蜕、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甘草调和诸药。

【点评】中风病患者,多因嗜酒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七情内动,六气外侵,热化灼津成痰;痰瘀胶结,黏滞不去,或滞于脉中而致局部血滞为瘀;或聚于脉外而致气血运行障碍为瘀。痰瘀同病,可兼气血俱亏,亦可有热象内生。痰瘀互结,互相影响,应共同治之,才可根除。王氏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有较好的祛痰化瘀的功效,为治中风之妙方。

2.补肾定眩汤

【组成】熟地黄15g 山茱萸10g 枸杞子10g 杜仲15g 天麻10g 钩藤10g 石决明10g 川牛膝10g 菊花15g 丹参20g 葛根15g 当归20g 川芎15g 甘草6g

【功效】滋补肝肾、平肝熄风、化瘀通络。

【主治】适用于中风先兆肝肾阴虚、肝风上扰、血脉瘀滞的患者。症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手足麻木,肌肤不仁,舌黯,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不作加减,坚持服用全方。

【方解】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杜仲滋补肝肾;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与天麻、钩藤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有利于平肝熄风;菊花清肝明目,平抑肝阳,可用于治疗眼目昏花、眩晕;葛根平肝降压,通过改善脑缺血状态,防治脑梗死、偏瘫、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丹参、川芎协同当归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

【点评】中风是可以预防的。因本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更体现出“防胜于治”的重要性。通过王老师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治疗中风先兆,疗效显著。

(冯菲菲 整理)o5Cgt1n4VqcNa36ebkn8s/aWRKD0BglELjAQfno6r9MPS0h4OoF/y9jCr6iiaw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