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风需辨阴阳虚,豨莶至阳至阴斟

任应秋

任应秋(1914—1984),男,四川江津人,17岁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原北京中医学院名中医五老之一。曾任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重庆市人大代表、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等职。不仅中医理论造诣精深,而且医术精湛,临床治病既善用经方、时方,又灵活变通,并创立新方,兼取众家临床经验之长。著作有《任氏传染病学》《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一集·内科学》《中医各科精华二集·内科治疗学》《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阴阳五行》《任应秋论医集》等。

自《金匮要略》提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以后,所有对于中风的论述,无不以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来辨证。至于致病之因究属阴、阳、虚、实,则很少有所论及。

大秦艽汤、排风汤、八风汤、续命汤诸方,统为治中风之方,亦不辨其性味合适与否。谈到病机,河间认为是火,东垣认为是气虚,丹溪认为是湿热生痰,所用方都离不开小续命汤的范围。对于阴、阳、虚、实之论,到了叶天士才讲究阴虚之治,一洗以前惯用辛燥诸方的偏向。但对于阳虚一层,还是考究不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仅有65、66、67、68四条探讨中风的脉证,其中主要的仅有66、68两条。66条提出“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并说到歪僻不遂、肌肤不仁、舌即难言、口吐涎、不识人等症状,应属于阳虚的寒证;68条提出“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并说到“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而短气”等,应属于阴虚挟热证。前人所称邪盛为真中风,其所指之证,多属66条的阳虚挟寒证,其所称正虚为类中风,所指之证,当属于68条的阴虚生燥。

阴虚与阳虚实为中风两大关键。在识别阴虚和阳虚的两大证中,尤当分辨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的;阳虚证中有阳盛,有阳不盛的。阴盛者,症见寒冷,应治以重热,阴不盛者,症见寒燥,应治以温润;阳盛者,症见燥热,应治以凉润,阳不盛者,症见虚燥,亦应治以温润。一般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而总须重佐以活血。因为阳虚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不活血无以通经气,这是中风病的最吃紧处。

附:秘验方介绍

1.豨莶至阳汤

【组成】制豨莶草50g 黄芪15g 川附片10g 天南星10g 白附子10g 川芎5g 红花5g 细辛1.5g 防风10g 牛膝10g 僵蚕5g 苏木10g

【功效】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斜,皮肤麻木,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两次。

【加减】清窍闭塞(牙关紧急),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g,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g。灌服,3小时内灌两次,待清醒并有饥饿感时,再进本方。

【方解】方以制豨莶合芪附汤扶先后天之阳气为主;再以细辛领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僵蚕行气分以熄风;川芎引红花、苏木、牛膝行血分以熄风,则三阴三阳诸经气调血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风的病变。故而用之多效。

【点评】中风之治,当辨阴阳虚实,阴虚虽然多见,阳虚证也不容忽视,本方治疗中风阳虚证堪称独树一帜,医理精深,组方精妙,值得细细品味。有关中风治疗的禁忌,历代医家多慎用燥热之品,如刘河间指出:“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天癸竭而营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临证辨证仔细尤为重要。

【验案】患者,男,56岁。

1975年11月9日初诊。先患头晕,继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白唇暗,口角流涎,左半身瘫痪,四肢不温,口眼斜。曾在县医院救治,牙关松动,仍呈半昏迷状态,两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减弱,诊断为“脑出血”(内囊出血)。邀任老会诊,诊其脉浮细而弦,舌淡苔薄。阳虚诸证颇著而又偏于左半身,遂诊断为元阳虚损,盛阴闭塞清窍。先处以辛温开窍法,用细辛5g,煎汤化开苏合香丸5g,灌服,3小时内灌服两次,下午3时左右,逐渐清醒,并有饥饿感。继用豨莶至阳汤加重川附片为15g,红花为10g。连续进本方11剂。约两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唯行动时左侧尚有沉重感。

2.豨莶至阴汤

【组成】制豨莶草50g 干地黄15g 盐知母20g 当归15g 枸杞子15g 炒赤芍29g 龟板10g 牛膝10g 甘菊花15g 郁金15g 丹参15g 黄柏5g

【功效】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两次。

【加减】可随证加减。

【方解】本方是用豨莶草合大补阴丸以滋养肾脏亏损的阴精为主;并以当归、枸杞、牛膝温养阴经外泄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几阴精复,阳气固,火以宁,风以熄矣。故用之多效。

【点评】此方为中风阴虚证而设。中风治疗必须抓主要矛盾,“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用滋阴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阴阳并损,温柔濡润通补”(《临证指南医案》),“气虚血瘀,补气活血化瘀”(《医林改错》),“闭着宜开,脱着宜固,气火上升,宜于抑降,肝阳之扰,宜于清泄,痰壅之塞,宜于涤化,阴液之耗,宜于滋填”(《中风诠》),这些治疗原则,至今仍有指导作用。

【验案】患者,男,50岁。1973年2月4日就诊。

20天前,睡醒后,翻动即觉手足不灵活,勉强从右侧翻过,再想左翻,不可。旋即口眼斜,说话困难,发音不清,手足左边正常,右半身呈弛缓性瘫痪,经铁路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半月,疗效不显。嘱其服中药治疗。诊其脉弦细而数,舌质红,苔薄少津,胸闷心烦,咽干思饮,小便色深,诊断为阴虚阳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之候。方用豨莶至阴汤,减当归为5g,去黄柏,加连翘、栀子、天花粉各15g。服3剂,烦热退,语言清,口眼斜也有所改善,是心经之热已退,而经脉中所滞之血热尚未清彻也。复于方中去连翘、栀子,加橘络10g,广地龙5g。连进7剂,瘫痪痊愈,唯舌质尚红,脉仍弦细,阴虚尚待继续滋养。改用六味地黄丸,继服10剂,完全康复。

(吕志国 整理)5oNspDNSyG1+3SXMCf2s22iwoHmsImAMFxTHj686+b/KJFlYsWcBZkHr8RHDzQ8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