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虚标实病八法任斡旋

刘志明

刘志明,男,1925年生,北京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医顾问;全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刘志明教授对外感热病、内伤杂症及老年疾病、疑难大症,敢于创新,灵活变通,师古而不泥古,疗效卓著。主要著作有《中医内科学简编》《刘志明医案》,并在各中医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可根据《黄帝内经》标本治则确定其治疗原则:阴阳虚甚者固其本,阴阳暴盛者治其标,阴阳偏盛偏衰者标本兼顾。运用这三条原则,将治本与治标的具体方法综合为固本、开脱、滋阴潜阳、养血熄风、补肾化痰、健脾化湿、益气通络、扶正祛风治疗中风八法。

一、气血亏竭,亟宜固脱

五脏精气竭绝,阴血大亏,元阳虚脱,阴阳势将离绝,卒发中风,即为脱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此为正虚已极,病势最为凶险,亟宜固脱,为单独治本的一种急救方法。代表方剂如独参汤、参附汤,临床运用时,人参用量宜重;若参附同用,人参用量常倍于附子。

二、阴阳暴盛,透窍开闭

中风阴阳暴盛,多见闭证。然闭证有阴闭、阳闭之分,故开闭法亦有辛温、辛凉之别。

辛凉开闭:主治肝肾阴虚,风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之阳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为主证。若痰热偏甚者,急用清热祛痰,芳香开窍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为佳;风动抽掣者,投以清热解毒、镇痉开窍之紫雪丹为宜。

辛温开窍:主治痰壅气闭,阳气不运,阴气暴盛之阴闭,以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为主证。急用苏合香丸辛温透窍。

开闭属单独治标的一种急救法,应中病即止,一旦神清,便当他图。

三、阴虚阳盛,滋阴潜镇

精血衰耗,以致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轻者仅为肝阳上亢,肝风上扰,或夹痰为患,临证多见中经络证候,兼见头晕、头痛、目蒙耳鸣,或少寐多梦、脉细弦、舌偏红等虚实夹杂证,法当滋养肝肾以治本,潜阳镇熄以治标,本虚标实兼顾,共奏滋阴潜镇之功。历代滋阴潜镇方剂颇多,但临证常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如酌加菊花、珍珠母或牡蛎、龟板与地龙等潜镇通络之品,以及豁痰开窍之石菖蒲、远志,清火化痰之竹沥、竹茹、天竺黄、川贝等药物。若肝火炽盛,加龙胆草配合方中黄芩、山栀子,以增强清泻肝火之力;又因阳亢风动最多挟痰,故滋阴之品用何首乌、桑葚、白芍等药,取其滋而不腻也。

肝肾阴虚不能制阳,甚则肝阳暴动,内风鸱张,气血上逆,壅火壅塞,而发为阳闭。如属中腑,可以清热泻火、开窍安神之万氏牛黄清心丸配合滋阴潜镇法,但需以潜镇为主,稍佐滋阴;若为中脏之阳闭,除急用辛凉开闭之外,多以此法重用潜镇,总以治标为先。

四、虚风内动,养血熄风

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亏耗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又因血虚液耗,阴不涵阳,易致心火挟厥阴相火升腾炎上。故心营亏耗多易引起风阳内动,肝火上炎而患中风,临床兼见心悸头晕,虚烦少寐,脉细数或细弦,舌尖红苔干。治宜养血熄风,亦属标本兼顾之法。滋养心营可选复脉汤、生脉散等方,其中人参宜改太子参为宜;姜、桂性温易伤阴助火,故当去之;更加当归、白芍、何首乌等药以增强养血和营之功;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还须配合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平肝潜镇之品;若痰热盛,又可益以豁痰开窍、清火化痰的药物。

五、肾虚痰壅,补肾化痰

肾元亏虚,肾阴衰竭于下,虚阳浮越于上,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轻者仅见语声不出、肢体偏废;甚则将成暴脱之中风危重证,兼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法当补肾化痰,以固本为主,稍佐治标,代表方剂如地黄饮子,既可温补下元,摄纳浮阳,以防虚脱,又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标本兼顾。临证兼见气虚者,增党参、黄芪;偏肾阳虚而见腰膝冷感者,加重附、桂之用量,或酌增淫羊藿、仙茅等药;偏肾阴虚兼见痰热盛者,当去温燥之附、桂,更加清化痰热之品。但若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卒然中风者,本法不宜使用。

六、脾虚湿盛,健脾化湿

脾气虚弱,中土阳气不运,不能制阴,则阴盛而湿聚痰生,轻者仅为痰湿阻滞经络,而呈中经络症状,兼见体丰面白、头目昏涨、困倦懈怠、纳呆脘痞、脉滑苔腻等症,当以健脾气治本,化湿痰治标。常用苓桂术甘汤偏重治本,二陈汤、导痰汤偏重治标,而十味温胆汤为标本并重之剂;甚者阴气暴盛,痰涎闭塞窍隧,而发为阴闭者,可于辛温开窍之后,继用导痰汤加味祛痰开窍。

七、气虚瘀阻,益气通瘀

因劳倦过度,久病失养,高年体虚,则多见气虚而致血瘀,临床表现为偏枯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或自汗心悸,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属中经络证候,可见于发病初期,也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治以益气通瘀法,益气即补中益气,为治本;通瘀为活血通络,属治标。代表方剂为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其中黄芪用量宜重,俾气足而血行通畅,配以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络,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关于本方的应用,张锡纯曰:“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诚经验之谈。临床若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中风,使用本方切宜慎重。必待阳亢风动已平,症情稳定,确具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此时应与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之剂配伍,以防其肝阳复亢。

八、正虚风中,扶正祛风

中风发病,外风为诱因之一,且每多挟寒、挟湿为患。对于外风诱发的中风,既要扶助正气,使正气复则外邪易除,同时,又必须祛除外邪,使邪去则正气易复,此即扶正与祛风并举,本虚与标实兼顾之法。但因人的体质有偏于阳虚与阴虚的差异,故外邪客犯之后,证候有寒化、热化之不同,选方用药显然有别,大秦艽汤调理气血,偏于祛风清热;小续命汤扶正助阳,偏于法风散寒,临床不可不辨。

附:秘验方介绍

1.苓桂术甘汤合栝楼薤白汤化裁

【组成】茯苓12g 白术9g 桂枝3g 甘草3g 栝楼12g 薤白9g 太子参12g 生黄芪12g 薏苡仁24g 防风9g

【功效】健脾化痰、开胸散结。

【主治】适用于中风病痰湿闭阻经络证,症见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手足活动不灵便,语言不利,舌体强,胸闷气短,时有心悸,口干不饮,大便溏软,舌质淡,胖大,苔薄白,脉濡细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个月。

【加减】若兼见症明显,可随症加减。

【方解】方中茯苓为君药,健脾并渗利水湿;臣以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以温化水饮;佐以白术、太子参、生黄芪、薏苡仁补益脾气,且助茯苓运化水湿;栝楼、薤白宽胸散结,以开胸阳,点睛之笔在于方中应用防风一味,“风能胜湿”,将中医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以炙甘草调和诸药,配合桂枝以甘温补阳。共奏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之功。

【点评】本方是经方苓桂术甘汤与栝楼薤白汤的合方,前者温化痰饮、健脾利湿,后者通阳散结、行气祛痰,经过加减,更能适合中风病证属痰湿闭阻经络者。

【验案】赵某,女,53岁。1980年12月18日初诊。

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因脑血栓而致右半身不遂,现感右侧头面部及肢体麻木,手足活动不灵便,手指有如戴皮手套,下肢从足趾麻至膝盖,语言不利,舌体强,晨起面部水肿,胸闷气短,有时心慌,口干不饮,大便溏软,脉濡细滑,苔薄白。诊为脾阳不振,痰湿阻滞之中风。治以健脾温化痰饮,佐开胸散结,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栝楼薤白汤化裁:茯苓12g,白术9g,桂枝3g,甘草3g,栝楼12g,薤白9g,太子参12g,生黄芪12g,薏苡仁24g,防风9g。

服7剂后,面部水肿除,肢体麻感著减,语言较前流利,稍觉灵活。嗣后以此方出入,服药两月余,右侧头面肢体麻木感完全消失,手足活动正常。

2.天麻钩藤饮加减

【组成】钩藤9g 菊花9g 珍珠母(先煎)24g 牛膝12g 远志6g 石菖蒲6g 石决明(先煎)24g 黄芩9g 茯苓9g 桑寄生12g 何首乌15g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症状主要以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斜,舌红,脉弦数证治要点;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一般坚持服用全方,若兼见症明显,可作加减。

【方解】方中钩藤、石决明、珍珠母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菊花、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牛膝引血下行,配合何首乌、桑寄生能补益肝肾,茯苓安神定志,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俱为佐使药。

【点评】本方以天麻钩藤饮为方底,易天麻为珍珠母,旨在进一步加强平肝之效,另方加入石菖蒲、远志对药,远志通于肾、交于心,石菖蒲开窍、启闭、宁神,二药伍用,通心窍、交心肾,宁神之力增强。

【验案】李某,女,65岁。

1981年8月12日下午5时许,突然跪倒不能站立,觉左侧肢体不灵便,语言不利,伴有头晕、恶心。当晚送某某医院急诊,欲行腰穿被患者拒绝,于翌日请刘老师诊治。自述头昏耳鸣,左手不能举,左脚不能行,舌与鼻唇沟稍左歪,流涎,吞咽困难,甚则呛咳,语言謇涩,恶心,汗出较多,脉弦滑,苔薄黄。血压22.7/13.3kPa(170/100mmHg)。诊为中风,属肝肾阴亏,阳亢风动,挟痰痹阻经络。拟滋阴潜镇,重平肝通络,豁痰开窍。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合牛黄清心丸。处方:钩藤9g,菊花9g,珍珠母(先煎)24g,石菖蒲6g,桑寄生12g,远志6g,半夏9g,黄芩9g,茯苓9g,石决明(先煎)24g,牛膝12g,何首乌15g。

另:牛黄清心丸5粒,每日1粒。

服5剂后,即能行走两三步,左上肢亦能抬举平肩,言语较前流利,喝水已不呛咳,血压20/13.3kPa(150/100mmHg),余均减。

二诊桑寄生改为15g,增太子参12g,停用牛黄清心丸。此后即以上方随证化裁,服药30余剂,口眼斜完全恢复,左侧肢体活动自如、语言清晰,能料理较轻家务。

(吕志国 任吉祥 整理)vhwkvz+vGGy7pGQMqXog/EL//Vzm7hsXAbQNC4lctnq8WQaAUkwZb/hx/mbYvi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