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小孩护理老偏方,
精心呵护助成长

照顾好小孩的日常生活,小孩舒服,全家安心。

出生不久的小孩子,抵抗力远远不如我们成年人,很容易受感染,也很容易过敏,需要家长备加呵护。宝宝不舒服的时候哭闹不止,自己又紧张、又心疼,却不知道怎么办,相信每位爸爸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时候。

本章是我平时看病时积累的一些很安全的老偏方,经临床科学证实,对付小孩子日常容易遇到的问题都很有用,希望能够对您有切实有效的帮助。

1. 宝宝打嗝,一杯热水就能平息

症状: 持续打嗝,呃逆

偏方: 将宝宝抱起,喂一点热水,并轻轻拍打后背;若打嗝频繁、时间长,可用少量橘皮泡开水,待水温适宜时饮用。

宝宝喝完奶后,有经验的家长会抱起宝宝,让宝宝的头靠在自己肩头,用空心掌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让他们打一个响亮的嗝,以防止溢奶。这个防止孩子溢奶的动作,可以说是养育孩子的基本功之一。

如果小孩子喝完奶,持续地打嗝,则是因为孩子在喝奶时吸入太多空气,造成胀气现象。这个时候,大人不需要着急,轻拍孩子的后背,或轻揉孩子的腹部,都能有效地缓解打嗝,防止溢奶。

还有一些小宝宝,平常好端端地突然就打起嗝来,而且是持续性的,嗝声也比较响亮。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妈妈们往往干着急。有一位我熟悉的妈妈曾经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才两个多月,突然不停地打嗝,怎么拍背都无济于事,在不知所措时她打了我的电话。那时候正是冬天,我想,孩子在没有喝奶时打起嗝来,可能是受寒凉引起的,于是叫她给宝宝喝点热水,同时注意保暖,尤其是孩子的胸腹部要裹好衣被。由于那几天降温厉害,我还嘱咐她在衣被外放一个热水袋,可能效果更好。结果没多久,小孩果然停止打嗝,甜甜地睡着了。

宝宝打嗝不用担心,喝一杯热水或者捂一个热水袋,很快就好了。

打嗝的原因很多,外感寒邪,内伤于胃,胃气失去和降,俗话说是“喝了冷风”而诱发打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另一方面,对母乳或吃的配方奶不耐受(消化不了)或吃了冷奶水,服过寒凉药物,则气滞不行,脾胃功能减弱,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同样会诱发打嗝。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宝宝不停地打嗝是因为膈肌痉挛,横膈膜连续收缩引起的。膈肌属于宝宝的呼吸肌,膈肌运动是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孩子出生后一两个月,由于调节横膈膜的自主神经发育尚未完善,当孩子受到轻微刺激时,如吸入冷空气、吸奶太快,膈肌会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同时发出“嗝嗝”声。有时孩子打嗝的时间可持续几分钟,家长看孩子挺难受的,但其实打嗝对孩子的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孩子三个月大后,支配横膈膜的神经发育趋于完好,打嗝的现象会自然好转。

当宝宝出现打嗝时,其实家长并不要太担心,通常只要把宝宝体位放正,一会儿就会自己好起来。实在不行,也可以通过一些小偏方来缓解。

如果宝宝长时间打嗝,喝热水没有什么效果,也可在开水中泡少量橘子皮,待水温适宜时给孩子饮用。橘子皮有调畅气机、化胃浊、理脾气的作用,有助于止住嗝。另外,可用指尖在宝宝的唇边或耳边轻轻地挠痒,也可刺激宝宝的小脚丫,等到宝宝哭出来,打嗝也就消失了。用玩具或轻柔的音乐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使孩子“忘记”打嗝,也是一个好办法。

注意,不要等到婴儿已经很饿,或哭得很凶时再给他们喂奶,是避免宝宝打嗝的重要方法。吃母乳的婴儿,如母乳很充足,喂奶时,应避免使乳汁流得过快。人工喂养的孩子,喂奶时也要避免急、快、冰、烫,让孩子吸吮时少吞慢咽。每次吃完奶,都要及时给宝宝拍背。另外,如果是疾病引起的打嗝,用上述方法长时间没有好转,就要及时带孩子上医院就诊。

2. 小孩梦里盗汗湿枕头,试试浮小麦红枣煎

症状: 生理性盗汗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浮小麦30克,红枣20枚,加水煮汤饮用,每日一次,连服10天。

有些小孩经常在睡眠时出汗,汗水浸湿了衣服、枕头,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盗汗。盗汗这个名字,主要用来形容汗出在夜晚,不知不觉间失去汗水,像被贼偷走了一样。中医称汗为心液,如果汗被“贼”偷走太多,身体肯定会出现阴虚,所以不能轻视。

我们医院的一位护工小梁,前几年结婚生了个男孩,这孩子一岁多时常常出汗。特别是晚上,睡梦中总是汗流浃背。头上的汗还不是很多,背上的汗水可以把衣服湿透,到下半夜才会好些。家里人为此担心,还带孩子看过医生,但没检查出什么大问题。后来,小梁和我熟悉起来了,就私底下来问我。

其实,小孩盗汗并不一定是病态,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盗汗。尤其是睡后一两个小时之内出汗,都是比较正常的。小孩子纯阳之体,有时候因暑热天,或穿太多衣服,都会出少量汗,这属于正常生理的体征。因为小孩皮肤内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如果孩子入睡前活动过多,或吃过东西,胃液分泌增多,汗腺分泌也会随之增加。这些都可造成孩子夜间盗汗。

我告诉小梁,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首先是要消除生活中让孩子出汗的诱因。比如入睡前不让小孩做剧烈活动,也不要吃得太饱,或吃太多热食物和热饮料;睡觉时卧室温度不宜过高,更不要总是怕小孩着凉,就给小孩穿很厚的衣服睡觉,一定要多观察,穿衣盖被都有适宜的厚薄。大人虽说操的心多些,但孩子就不用受罪了。

如果孩子的盗汗比较严重,也没有明显的诱因,可用浮小麦煎水给孩子喝,能有效止汗。即每天取浮小麦30克,红枣20枚,加水煮汤饮用,每日一次,连服10天。如果没有红枣,也可以用浮小麦15克,熬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给孩子喝,同样适用于小孩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觉出汗等症。

我还嘱咐小梁,护理多汗的孩子,应注意勤换衣被,随时用软布擦身,或用点儿婴儿粉给孩子扑,保持皮肤干燥。孩子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多汗易造成阴津亏损,因此要多给孩子喝水,饮食要忌辛辣寒凉,以防止正气受伤,汗出得更多。小梁听了我的建议,回去给孩子煎浮小麦水,喝了十多天后,孩子夜间没再出现盗汗了。

盗汗症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而浮小麦正好可治盗汗,养心生津。浮小麦是未成熟的小麦,由于放在水中不能下沉反而上浮而得名,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浮小麦性味甘凉,入心经,有益气除热、止虚汗、退劳热的功效。《本草纲目》对浮小麦功效的说明是:“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劳热,妇人劳热。”《本经逢原》也有记载:“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因此,浮小麦常用于治疗虚热多汗、盗汗、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症。

至于红枣和红糖,均属温和之物,是中医常用的补益之品。红枣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而红糖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具有补血、散瘀、暖肝、祛寒等功效。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与浮小麦搭配在一起,既可护脾健胃,又可补血止汗。当然,这两样东西都有点儿甜味,小孩也喜欢喝。

不过,盗汗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发现以上方法不奏效,那就要去医院查明原因,由医生对症下药了。

3. 湿疹过敏宝宝受罪,清沥草爽身有奇效

症状: 小儿湿疹

老偏方: 取25克清沥草,放在800毫升左右的水里,先泡上十几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再小火煮20分钟。煮好的药汁冷了之后,用药棉蘸汁,抹在孩子有湿疹的地方,每日三次。

小儿湿疹俗称奶癣、湿毒,多发于两岁内的婴幼儿,是一种原因复杂的过敏性皮肤炎症。虽说随着小孩长大,一般会自行消失,很少复发,可生湿疹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症状,就是奇痒难忍,小孩非常受罪。有些宝宝后脑长了湿疹,睡觉的时候会不停扭动小脑袋止痒,结果最后会形成“枕秃”,一大片头发都给磨没了,你说那得有多痒!

这年夏天,我们小区的一个新婚妈妈生了大胖儿子,孩子刚两个月时,长了很多小红疹,瘙痒难忍,烦躁不安。孩子的爸妈看着孩子难受,心痛得不得了。给孩子用了不少药膏,起初有效,没多久又长出来了。后来,有街坊告诉孩子的妈妈我懂中医,她马上抱着孩子来找我。

对于湿疹,治疗上一般强调消炎、抗菌。西医一般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等药物治疗,虽然当时收效明显,但易反复且不能长期用。中医认为,这个病主要是孩子饮食不节,脾胃失调,湿热内盛、脾虚血燥引起,许多中药方以调理脾胃、清除湿毒为主。民间有很多偏方治疗这个病,但也不要盲目用。比如用艾叶煮水洗澡的方法,对于阴虚火旺的孩子或由于湿热引起的渗出型湿疹,就需要慎用。

我看了看这个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包得挺严实,头发都有点儿湿了,小脸红红的。解开衣服再看,从脖子到背上,长了一大片疹子,有些疹子已经有溃烂,往外渗着淡黄色的水。我说你们不能再这么裹着孩子,孩子体内的湿、热不能透出来,能不生疹子吗?

我给了孩子妈妈一个方子:取25克清沥草,放在800毫升左右的水里,先泡上十几分钟,然后大火烧开,再小火煮20分钟。煮好的药放冷了之后,用药棉蘸汁,抹在孩子有湿疹的地方,每日三次。抹完让药自己干,不用洗掉。

如果宝宝身上的湿疹面积较大,可按同比例多熬些药汁,把熬好的药汁倒进洗澡水里,再给孩子洗澡。注意,患湿疹的宝宝,一定不能用肥皂,洗澡水也不能太热,这些都会进一步刺激宝宝娇嫩的皮肤。如果宝宝的湿疹渗出比较严重,那就要避免用水洗澡,容易引起感染。

这个方子其实就是清沥草一味药,但可别小看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药。清沥草主要生长在我国广西地区和越南,当地环境湿热,人们普遍用它来治湿疹,效果非常好。中药研究表明,清沥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了用于湿疹瘙痒,对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等症都有效。但这味药,比较苦寒,要是孩子本身有寒症,就要小心使用。

如果买不到清沥草,还有一个方子也值得推荐,就是用三黄片加冰片,研成细粉来治湿疹。湿性的疹子,用温和的洗液洗净,擦干后在患处撒上述药粉;干性的疹子,则将上述药粉用麻油调成糊,涂在患处,每天2~3次就可以了。

对于脂溢型或湿润型湿疹的婴儿,可在洗浴擦干后用松花粉均匀涂在患处,这种花粉制剂,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全天然维生素以及多种酶,能增强皮肤代谢,吸水性较强,外用有祛风收敛祛湿止血的作用,对皮肤糜烂、脓水淋漓、尿布性皮炎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尤其用于婴幼儿护肤爽身,防治小儿皮肤湿疹,效果真是又快又好。

上述几种方法对于湿疹症状的缓解有很好的效果,但从根本上治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体质差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大人来说,防治小儿湿疹首先应从饮食上入手。母乳喂养的孩子在湿疹发作期间,妈妈应马上停止吃鱼、蟹、鸡、牛奶及牛羊肉等“发物”。喝奶粉的孩子得湿疹时,可以换一种品牌,找到孩子比较耐受的,或将奶粉多煮沸几次,使奶粉中易致敏的蛋白变性,从而减少过敏。

除了上述方法,我又推荐了两个食疗方给孩子的妈妈,让她回去给孩子调理。

(1)薏仁扁豆粥:取炒熟的扁豆100克,薏仁10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同煮至豆熟烂为止。有清热利湿、健脾和中的作用。

(2)茵陈陈皮茶:茵陈、陈皮各15克,煎水饮用,可加少许糖,有助清热利湿、理气健脾。

最后,我嘱咐孩子的妈妈,等小孩的病情好转,皮肤上的痂皮会逐渐自行脱落,不要强行揭下痂皮。孩子的妈妈按我的吩咐,回去后先给孩子敷药水,再配合食疗,一个多星期后,孩子的疹子就逐渐消失了。

4. 小孩皮炎红屁股,涂点山茶油就好

症状: 尿布疹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先用温水清洗小孩的屁股,拭干后,用山茶油涂抹患处,每天3~4次,一般三四天可痊愈。另外,涂油后可用电吹风吹患处几分钟,温度在20℃~30℃,距离在30~50厘米,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

前几个月,李女士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屁股突然红起来了,集中在平时包尿布的位置。她想给小孩涂点药膏,但她父母反对给小孩用化学药品,叫她用爽身粉拍拍就好。她听了父母的话,给孩子拍了几天爽身粉,孩子的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更严重了,除了臀部外,在外阴、会阴、下腹部及大腿根部内侧处,都出现了小丘疹,于是她急忙带着孩子来我的门诊。

我告诉李女士,这其实是小孩常见的“红屁股”,在医学上叫做尿布疹或尿布皮炎。宝宝的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差,受到尿液或大便的刺激,很容易就出现尿布疹,所以,一定要勤给孩子换尿布。孩子出现尿布疹,最好别用一般的爽身粉,因为大多数爽身粉里含有滑石粉,会刺激皮肤。另外,尿布疹出现的地方接近会阴部位,女孩长期用爽身粉的话,粉末很容易进入宝宝的阴道或尿道中,对小孩的健康不好。

对付尿布疹,民间就有很多方法,简便有效,而且很少有副作用。我建议李女士,给孩子涂点山茶油试试。首先,用温水清洗孩子的屁股,擦干后,用山茶油涂抹患处,每天3~4次,一般用三四天即可痊愈。

给宝宝包尿裤前,先用电吹风吹吹小屁屁,能使红屁股现象好转。

尿布疹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小便使孩子的臀部皮肤变得过于潮湿,破坏了皮肤表面上的一层天然酸性保护膜,使角质层受磨损而发炎。用山茶油治疗尿布皮炎有较好的疗效,它能有效阻隔皮肤的水分蒸发,具有护肤、润肤的作用。外涂后形成一层保护膜,能有效避免大小便的刺激。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平时注意保持小屁屁的干燥,不要长时间包裹尿布,尤其是宝宝尿布上已经有小大便的时候。

山茶油从茶油树的果籽中提取而得,是最典型的单一不饱和油脂,具有清热化湿、消炎止痛的作用,主治烧灼烫伤。相传元末,朱元璋受伤就曾用茶油外涂,没几天伤口就愈合,红肿渐消。后来山茶油被封为“御膳用油”,历代医家也对茶油有过深入研究。著名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现代研究发现,山茶油对常见的微生物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其抑菌能力几乎不受pH值影响,热稳定性高,能有效防止皮肤感染,所含的茶皂素则具有抗渗、消炎、镇痛等作用;山茶油还含有维生素E和抗氧化成分,能提供人体肌肤所需的营养,增强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有利于糜烂面的修复。另外,山茶油的成分与人体皮肤成分极其类似,相容性好,很少有刺激性和过敏性。

我嘱咐李女士,小孩每次便后要冲洗屁股,擦干后涂上薄薄的山茶油(涂得太厚容易堵塞毛孔),不要马上换上新尿布,让宝宝的小屁屁多透透气。包尿裤前要擦干皮肤,可先在阳光下晒晒,或用电吹风吹几分钟,温度约20℃~30℃,距离约30~50厘米。这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皮肤水分蒸发,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加快炎症好转。如果小孩红屁屁严重时,需停用一段时间尿布。李女士回去后,按我的方法护理孩子,几天以后,小孩的尿布疹就消退了。

5. 宝宝不停流口水,喝补脾粥好得快

症状: 小儿流涎症(脾虚型)

偏方: 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研为细末备用;将大米煮成薄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趁热服食。每日早晚两次,连用5天。

“十个娃娃十个流”,流口水似乎是小宝宝的专利。在六个月到三岁期间,流口水是正常现象。如果宝宝牙长齐了,还不时“垂涎三尺”,那就得当心了。

曾女士的宝宝从五个半月时开始流口水,三岁多了都没停,每天衣服胸口前都湿了一片,晚上睡觉也流口水,总是湿枕头。看过很多医生,身体的各方面检查均为正常,但是口水就是不断。后来,曾女士听人说中医对这个有办法,就来找我看病。

宝宝流口水的现象,古代医家称之为“滞颐”,是指唾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溢出来,多见于六个月到三岁的宝宝。新生婴儿由于唾液分泌量少,很少会流口水,等六个月大时开始长牙齿,牙床痒痒刺激唾液分泌,但这个时候他们口腔较浅,不懂得通过吞咽来调节,口水就会不断流出来,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大部分孩子在两岁之前能逐渐有效地控制吞咽动作,停止流口水。

那么,孩子两三岁后还流口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很可能是孩子口腔内患有炎症,鹅口疮、口腔溃疡、牙周炎、咽炎等,都可能会刺激口腔腺体分泌,导致口水多。另外,一些重大疾病也会导致孩子流口水,比如面部神经麻痹、智障等,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宝宝流口水是脾虚,需要熬点补脾粥来调理。

我见曾女士的小孩流的口水清稀,没有什么异味,又掰开孩子的嘴瞧了瞧,口腔也没有异常。听说这孩子食欲不好,大便软稀,再加上面诊把脉,我基本就清楚了病因。

中医认为,小孩流口水是脾胃湿热,或脾胃虚弱,不能摄纳津液所致。脾胃湿热的孩子流的口水黏稠,口气重,舌红苔黄,指纹色紫,还有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时宜清热祛湿。脾气虚的孩子则食欲不佳,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曾女士的孩子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按照中医的理论,脾虚的人面部肌肉容易松弛,加上口腔内腺体分泌物多,睡觉时不能自主咽口水,口水很自然就流出来。

我告诉曾女士,脾虚主要与饮食不节制有关。孩子三餐无规律,暴饮暴食,或过量吃甜食、生冷油腻的食物,都会导致脾虚。曾女士连连点头,说这孩子平时是老人带,确实不太规律,甜食也吃得多,以后真得注意了。

对于脾虚的孩子,补脾益气才是治疗的根本,于是我给曾女士推荐了一个偏方:取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先把益智仁同白茯苓烘干,一并研为细末备用;将大米煮成稀薄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趁热服食。每日早晚两次,连用5天。

中医认为,益智仁可温补固摄,暖脾、止泻、摄唾,温肾、固精、缩尿;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现代研究发现,益智仁含挥发油、益智仁酮、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脂肪酸等,益智仁煎剂具有健胃、抗利尿、减少唾液分泌的作用;而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松弛消化道平滑肌,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两者合用,对脾虚造成的小儿流涎症有很好的疗效。

我嘱咐曾女士,平时可给小孩吃健脾食物,如芡实、山药、薏米、莲子、大枣、栗子、胡萝卜、香菇、扁豆等,只要不过量,慢慢就能把脾胃给调过来。曾女士的宝宝按我的方子服用了一个疗程,口水量逐渐减少,之后她继续给宝宝调养,一个月后就彻底止住了口水。

6. 宝宝整夜哭闹好心烦,五倍子膏让全家都睡安稳

症状: 小孩受惊夜间哭闹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五倍子1.5克,研成细末,用老陈醋调成膏状,外敷脐中,用胶布固定,贴10~12小时。每日换药一次,连敷3天见效。

小孩晚上哭闹,是许多新妈妈最头疼的。尤其是还在上班的妈妈,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不能休息。很多姐妹生孩子之后,比以前瘦了很多,原因就是这个。我表妹的孩子,从四个月大时就有夜啼的毛病,白天还好好的,到了夜晚常突然惊醒,哭闹一两个小时,表妹简直烦透了,换尿布、喂奶、安抚……婆婆也在一边出主意,可几乎没一个管用,最厉害的时候,一直哭到天亮,连声音都嘶了。

后来,表妹打电话向我诉苦,我一边安慰,一边提醒她,别小看孩子哭闹的问题,小孩夜间哭闹,不单单是睡前过饱过饥、被褥太厚、尿布湿了等生理因素引起的,它还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如急性中耳炎、蛲虫病、软骨病等,一定要带孩子上医院检查一下。表妹听了我的劝,上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没查出什么疾病,脉象唇舌没异常变化,也不缺钙,这是怎么回事呢?

表妹又说,这孩子白天午觉和精神都好,胃口也照常,便便也正常。但只要到了晚上,肯定睡不踏实,常在梦中惊醒,醒来哭得脸色泛青,紧紧抱住她不放,运气好也要安抚很久才会入睡。

中医认为,小孩夜间哭闹一般是中焦虚寒、心经积热、恐惧惊吓所致,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根据表妹的描述,我想这个孩子应该是受惊夜啼,于是我建议她试一个小偏方:取五倍子1.5克,研成细末,用老陈醋调成膏状外敷在肚脐中心的神阙穴,再用胶布固定,贴10~12小时。每日换药一次,连敷3天可见效。

宝宝夜间哭闹,用五倍子调成药膏外敷可以安神。

小孩夜间哭闹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因热扰心神而烦躁哭闹的孩子最多见,但也有不少是因为突受惊恐而引起。现代医学认为,惊吓是由于小孩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的变化,特别是声音的变化不能作出正常反应而引起。中医则认为小孩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心气虚,胆气弱,肾气亏,易受外界的干扰,有时看到什么可怕的东西、听到什么异常声响,或受到其他外来刺激,都可能会引起小孩惊恐而气机逆乱、神志不安,这很容易被家长忽视。

对于夜惊啼哭的孩子,治疗时需镇定安神。上方中的五倍子敛肺益肾、止泻固脱,归肺、大肠、肾经,一般用来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和拉肚子的比较多,但它还可以治小儿夜啼,这个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神阙穴又名脐中,是人体经络总枢,古人有“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脏之根”的说法。肚脐是最怕着凉的地方,作为腹壁的最后闭合处,它的屏障功能较差,但正因为它是腹壁最薄的地方,在这个部位敷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药效可以直达病所。这个方法见效快,无副作用,特别适合年龄小的孩子,临床上年龄越小的孩子治疗效果愈明显。五倍子敷肚脐,除了对小孩夜间哭闹有效,对小孩遗尿和小孩盗汗也有一定效果,如果家里的孩子有这个毛病,也可以一试。

表妹按我的方法给孩子敷药,果然,敷了三天,孩子夜间哭闹的时间明显缩短了,第四天晚上,孩子不再容易惊醒,安安稳稳睡着了。表妹问我要不要继续给孩子敷药,我叫她可以不用再敷了,夜间啼哭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好转的,不用太担心。

7. 小孩吐奶不用怕,按按小肚子即

症状: 婴幼儿吐奶,量多频繁

偏方: 喂奶半小时后,以婴儿肚脐为中心,四指并拢,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婴儿腹部,用力要适中,幅度不能太大。按摩5~10分钟,每隔4~6小时按摩一次,坚持数周,吐奶现象减少后可相应减少按摩次数。此方适合因脾胃虚弱引起吐奶的小孩,如急性疾病引起的吐奶、呕吐现象,应采取其他方法或送院治疗。

甘小姐是我以前的病人,最近她喜添一位小千金,一家人都宝贝得不行,给孩子吃的,用的都是千挑万选,但小宝宝却似乎“不领情”,不管是吃母乳还是吃奶粉,给她喂奶后没多久就把奶吐得差不多了,于是只能一点一点地喂,给她喂一顿奶,往往要折腾几个小时。为此,甘小姐都给孩子换了好几种进口奶粉,喂奶时也严格按照妇婴手册的指导来做,但小宝宝的胃口却没有一点改变。

家里的老人喜欢看中医,看到孩子这样,说还是找中医调理一下比较好,甘小姐就带着孩子来找我看病。

我给孩子做了一些体表检查后,又问了一些平时的症状,了解到她还是能喝奶的,大小便也基本正常,应该不属于肠道病变导致的吐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应属于小儿脾虚,无法下纳。婴幼儿的肠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胃的入口——贲门的收缩功能比较弱,而且宝宝的胃在腹腔内是处于水平位置的,很容易因为喂奶的姿势不正确吸入大量空气,在喝完奶后就容易因为打嗝、嗳气等原因出现吐奶或溢奶。

宝宝吐奶了,按顺时针揉揉小肚子就好。

吐奶的情况常出现在四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四个月后婴幼儿的肠胃功能逐渐完善,吐奶就比较少出现了。甘小姐的孩子才两个月大,如果用药物来调理的话,怕孩子的肠胃不容易接受,另外也比较麻烦,所以就建议甘小姐给孩子做做腹部按摩。可能因为孩子太小,我看她比较迟疑,就告诉她,小儿按摩是经过长时间验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按摩刺激小儿身体相关的穴位和部位,就可以达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的效果。

这种小儿腹部按摩的方法也很简单,以婴儿的肚脐为中心,四指并拢,按顺时针的方向轻轻按摩,用力要适中,幅度不能太大,按摩最佳时机选择在宝宝两次吃奶之间,不宜在吃奶后立即按摩,以免加重呕吐,按摩5~10分钟,每隔4~6小时按摩一次,坚持数周,吐奶现象减少后可相应减少按摩次数。初学按摩的人容易犯摩擦皮肤的错误,其实用力的要点是向下,而不是向周围,手指和皮肤是不形成摩擦的,按摩完毕后,皮肤不会出现发红的现象为好。

我给甘小姐示范了几次,她很快就掌握了方法,我又告诉她,这种按摩腹部的方法适合因为脾虚引起吐奶的情况,也适合小儿出现便秘、上火的症状,如果是有腹泻的时候,就可以采取逆时针的方向来按摩,可以起到止泻的效果。不过,如果是因为肠胃炎等急性疾病引起的呕吐、腹泻等症状,就不能只靠按摩来治疗了,必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相应的处理,所以及时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才是好的选择。 SBEjzKIyoxE7vXPzRujIGICmqhhqSq7aRlc+OpswOd5yP8Ai/OEtCCE9tHThMH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