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平衡纪律与自由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我们的观察教学法以孩子的自由为前提,纪律必须通过孩子在自由状态中的自律来实现。

这个原则一般人很难理解,尤其是那些奉行一般教学法的人,他们可能会有疑问:一个孩子怎样才能在自由的班级里遵守纪律呢?

当然,我们所说的纪律与人们普遍接受的纪律的概念是不同的。我的观点是,如果纪律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那么,纪律本身也需要是灵活的,不死板,因为自由本身就是灵活性。

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作声或像瘫痪的病人一样不动弹,我不觉得这是守纪律。这种状态下,这个人只能说是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算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这就是纪律的灵活性,这种观念不容易被人理解,也不容易被采用。但这才是纪律的真正含义。它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不容反对的、被迫的“不许动”的强制纪律,它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

教师要具有引导孩子遵循纪律或规则的特殊技能,使孩子逐步达到自律、不断完善自己的自制状态。教师培养孩子具有这样的纪律,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自由地走动而不影响他人、不破坏环境,孩子不用强迫也能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那么,他就成了一个真正守纪律的人。

此时,孩子不是为了别人而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守纪律,而是在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孩子这种守纪律不仅局限于学校,还会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他会因为自己良好的习惯和实践而变得很能干、很优秀,在以后的社会生活或社团活动中也能表现得坦率、真诚、正直、优雅。

当然,孩子的自由不能侵犯到集体的利益,不能破坏他人的自由,从外部行为上来看就是,要达到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好教养。

所以,我们要细心观察孩子,看他是否有冲撞他人、激怒他人、伤害他人的举动,是否有粗鲁的、不礼貌的行为,是否有破坏周围环境的行为等。

如果孩子有以上行为,教师就要适时干预,帮助孩子改正这些错误行为。

至于除此以外的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也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一方面要允许孩子去做,另一方面还必须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孩子的状态和需要,以便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帮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的教师在经过科学训练以后,不仅要有能力或技巧,而且要有兴趣和强烈的意愿去观察孩子的这些行为。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要总是主动对孩子施加影响,不要总是主动去“教”孩子,要允许孩子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或者也可以说,教育者的被动性,应是带着强烈的、对于教育科学以及儿童心理的好奇心,并绝对尊重所观察到的一切。

对于那些在学校里首次展示出自己心理的孩子,这一原则肯定适用。可是,我们一般的教育却常常遏制孩子的某些行为,并且不知道这样遏制孩子行为的后果,我们这样做或许就会扼杀精神生命本身。

人类在幼年时期表现出来的个性非常宝贵,我们必须尊重孩子最初展现的个性,就像虔诚地尊重上帝一样。

有效的教育只能是帮助而不是阻碍生命的充分发展,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我们就一定要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行为,并改变任意强加的做法。

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过如何进行观察的训练或培训,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实际的训练和实践练习,让他们学会如何科学地去观察孩子,以适应观察法这种新的教育方法。

已经习惯了普通学校中的旧式教育方法的教师,更有必要接受这样的训练。实际上,这些教师运用观察法可能会更难,因为他们常常会被旧的方法干扰。

这两种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是一个已经理解了这一方法的教师,在实践中也会发现,将观察法应用于教育实践是很困难的。

教师可能不明白,自己正从事的教育工作是被动的,教师几乎什么都不能做,就像天文学家只能坐在望远镜前一动不动地观察星空,却不能干预天体的运动一样。

对于孩子的观察也一样,为了研究、探索他们内心的秘密或指导他们的活动,我们必须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条件下观察他们。或许,这种观点很难被人理解,也很难付诸实施。

长期以来,教育者的工作习惯就是,不断抑制或纠正孩子的某些行为。只有经过不断的、严格的训练,这样的教师才能灵活应用观察教学法。

记得我们的教师刚来儿童之家时,班里的秩序看起来很乱。这名教师没有让孩子们保持良好的秩序、没有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一点似乎让她觉得很为难。

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办,她似乎总是下意识地想要制止某些孩子的行为,想要让孩子们保持安静。

我反复向这个不知所措的教师说明,开始的时候,班级混乱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都还没有养成自律的习惯。

我要求教师,实在不行,她就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看着孩子们就可以了。

这位教师却很为难,她甚至请求说,这么做还不如让她辞职,因为她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不再是一名教师。她也很迷茫,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项新的教师工作。

教师的这种处境很正常,由于没有经过观察法系统而科学的训练和准备,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可能会感到困窘、无助。

新教师对实验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越丰富,她就能越快速地适应这项工作,越能快速地创造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练习,教师就会对观察法越来越熟练,就能更快地辨别孩子哪些行为应该进行干预,哪些行为应该进行观察。

作家诺塔利在自己的小说《我的百万富翁叔叔》中,很形象地对旧式纪律教育方法进行了描述。

书中的“叔叔”小时候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他做过许多破坏性的事情,几乎闹翻了整个小镇。后来,他被送到一所学校里,无奈地被局限在这里,人们都叫他为“福福”。

在这所学校里,福福第一次体验到了自己想做善事的心理经历。当时,一个美丽的小姑娘福费塔很饿却还没有吃午饭,福福得知后,他的内心第一次被触动了。

书中这样描写道:

“他向四周看了看,又看了看福费塔,接着,他站了起来,抓起自己的小午饭篮子,把篮子放在了她的怀里,一句话也没有说。”

“接着,他跑到另一边去。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低下头去,突然大哭起来。”

“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双眼睛——满含伤心泪水的、善良的眼睛,他觉得自己被感动了,他也感觉自己很惭愧,因为自己竟然在一个饥饿的人面前吃东西。”

“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知道怎么开口让小姑娘接受他的午饭,更不知道怎样解释送午饭给她是正确的,他只是在自己的内心中深深地被感动着。”

“此时,福费塔飞快地跑向了他,她对于他的举动感到很困惑,她用小手轻柔地掰开了他抱着头的双臂。”

“‘别哭,福福。’福费塔轻声对他说,似乎是在恳求他。福费塔好像在同自己喜爱的一个布娃娃讲话,她的表情是如此慈爱而专注,她的举止温和而文雅。”

“接着,福费塔吻了他。此时,他伸开双臂,搂住了她的脖子,

但仍然不说话,他哭泣着,又回吻了她。最后,他深吸了一口气,擦掉脸上和眼睛里的泪水,笑了。”

“正在此时,一阵刺耳的声音从院子的另一边传来了。”

“喂,喂,你们两个人在那里干什么呢?你们快进教室,快,就说的你们两个!”

“说这句话的人是教师,他们的监护人。教师用盲目的、粗野的话语和行为打破了这个小男孩第一次善良的举动,破坏了他美的人性,她就像处理两个孩子打架一样粗暴、简单。”

“现在,所有的人都必须回到教室里去,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纪律。”

儿童之家的教师在最初的时候,行为就像上面这位教师的行为一样。他们总是过于急躁地、不自觉地要求孩子“不许动”,却没有去观察孩子,没有去识别孩子的行为的性质。

我这里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女孩,她把自己的几个小伙伴召集到自己身边,她站在伙伴们中间,开始一边讲话,一边打手势。

教师看到这一情景,立即跑向这个小女孩,抓住了她的手臂,告诫她不要这样做。

我观察了这个小女孩,发现她其实是在扮演教师或母亲的角色,她在教伙伴们做早祷,教他们祈祷、画十字架。

还有另一个孩子,由于非常调皮,经常捣蛋,他被认为是个叛逆、不听话的孩子。有一天,这个孩子非常小心地开始搬动桌子,但他还是不小心弄出了很大的噪声。

不一会儿,教师就要求他放弃搬动桌子,要求他站在那里不要动。

可是,这是这个孩子第一次想要好好地表现自己,想认真地去做一件有益的事情。这本应是值得尊重和赞赏的行为,却被教师制止了。

事实上,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开始有了变化,不管是搬动东西,还是在桌子上摆放东西,他都会安安静静、开开心心地去做,而不再制造很大的噪声。

还有其他的事情表明了教师的这种错误做法。比如,当教师准备把使用完的教具放回到盒子里时,有的孩子就会走过来,拿起教具,想模仿教师去做。

但教师觉得这个孩子可能会添乱,就设法劝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她可能会对孩子说:“别动!回到你的座位上去。”

其实,这个孩子只是想帮助教师,他想通过这种做法表明自己想成为一个有益的人,这是应该尊重的行为。而且,此时也应是教孩子有序摆放东西的好时机,但这却被教师忽略了。

还有一个例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一天,一群孩子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在他们中间是一盆水,水面上漂浮着几个玩具。当时,有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他独自待在圈外,满脸的疑问。

我开始很有兴致地观察他,他对其他孩子围成一圈的举动充满了好奇。我发现,他首先走近那些孩子们,试图从人缝里挤进去,但没有成功,因为他还小,不够强壮。

接着,他站在那里,向四周看了看。他看到了一张小椅子,显然,他打算把椅子放在这群孩子的后面,自己爬到椅子上面去看。

于是,小男孩开始向小椅子走过去,他的脸上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教师用他的双手把小男孩抱了起来,

并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到了人群中的那盆水和水中的玩具,说:“可怜的孩子,你也可以看到的,你看。”

小男孩看到了盆里浮在水面上的玩具,他似乎应该高兴了。

但是,目标的达成是因为有教师的帮助,而不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没有享受到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快乐。看到玩具并不算什么,而孩子自己所做的努力才会增加他的内心智慧。

显然,这位教师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这个小男孩本打算让自己成为一个征服者,但他却发现自己被压制在一双大手之间,没有能力反抗。

而最终,我看到孩子脸上那高兴、焦急和充满希望的有趣的表情慢慢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傻傻的表情,因为教师的做法告诉他:别人会为他做任何事情,而他自己却做不到。

观察法让新教师难以适应,她开始厌烦,此后,她就开始对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撒手不管,任孩子自由地去做任何事。

有的孩子把小脚放在了桌子上,有的孩子在不停地抠鼻子,教师也不去纠正他们。我甚至看到,有的孩子推搡其他伙伴,他脸上露出了暴力的表情,教师也没有去制止。

所以,我不得不去干涉教师,详细地向她说明:孩子哪些行为要马上阻止,哪些行为要逐渐制止,哪些行为要允许孩子去做。

教师只有明白了这些,并正确地行动,才能帮助孩子辨别好与坏,使其发展有益的行为,并修正某些错误的行为。

教师要能帮助孩子发展自己、形成纪律,就要做到以上这些。而且,只要采取了这种维持纪律的方法,就要坚持这样做下去。

对教师来说,最开始的日子里往往最困难。

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积极的、工作的和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为了能够形成真正的纪律,积极遵守这种纪律,孩子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辨别好与坏的行为。而对教师来说,她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有没有混淆好与坏的概念。

孩子在教室里安静地、自由地走来走去,自发地去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练习活动,同时没有任何粗鲁行为或伤害自己、伤害其他孩子和环境的举动,这样的孩子就是真正守纪律的孩子。

在普通学校里,教师会让孩子们一排排地、安静地坐着,整个教室就像集会一样井然有序,安静而没有嘈杂声。

在我们的教育中,以后也可以达到这样很有秩序的效果,因为有时我们需要全体安静地就座,比如参加音乐会或听讲座时。

不同的是,普通学校建立秩序靠的是命令和强制,而我们则是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律和服从。

当孩子建立了个性化纪律后,我们会安排他们各就各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待在那里安静不动,也不发出噪声,以保持秩序。

我们会尽力让孩子们明白,这样的井然有序看起来很好,这是一件好事,令人愉快。

经过这样的教育和练习,孩子们就能很安静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了。他们不会随意地站起来,也不会大声说话或坐到别的位置上去。

即使孩子这么做了,也是因为他们想这么做,完全是自发的举动。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经过不断练习,孩子会记住好与坏,他们的纪律性会增强,无纪律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有序的活动会变得日益协调和完美,而最终,让他们保持集体秩序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自由的基础是独立,没有独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达到独立。事实上,孩子从断奶的时候起,就开始一步步走上独立的道路。

断奶的孩子就是不依赖母乳的孩子,他逐渐用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代替母乳,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对这个孩子来说,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在某种程度上自由选择自己的食物了。

不过,他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他还不会走路,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更不会自己洗衣服、穿衣服等。也就是说,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成人控制着。

差不多到了3岁时,孩子就能在更大程度上独立自由地表现自己了,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需求和感觉,自由地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要吃的食物等。

当今,我们的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奴役性,仆人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一个例证。只要仆人存在,我们就没有真正的独立。不是仆人依赖我们,而是我们依赖仆人。

仆人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会揭示出某种道德问题。很多人认为,拥有仆人的贵族才是真正独立的,因为没有人命令他们,而他们却可以命令甚至训斥仆人。

但实际上,需要仆人帮助做很多事情的贵族,才是真正依赖别人的人,他们的独立性很有限。

在某些国家,仍然存在较强的奴役思想,他们认为,人就应该服侍人。如果我们遵照这种思想培养孩子,这种奴役思想就容易在孩子心里扎根,并影响其行为。

当然,在教育中,我们也不能奴役孩子,而要引导帮助他们走向独立。这样,孩子才能真正获得个性的自由。

我们所有对孩子的教育活动,若要行之有效,就必须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独立。

我们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走路、自己上下楼梯,学会自己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洗澡,教他们学会清晰地讲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等。

独立教育是我们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获得各种独立的能力,让他们达到真正的独立。

可是,当今,我们却总会习惯性地侍候孩子。这样做不仅是在奴化孩子,还很危险,因为我们这样做会抑制孩子的有意的、自发的活动,让他们变得无能。

很多人倾向于认为,缺乏各种能力的孩子就像一个木偶,需要靠我们成人来操纵。我们从来不去想孩子的感受。

事实上,孩子的内在需求是,他们要自己去做那些事情,大自然赋予了他们学习做各种事情的本能,而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孩子创造做这些事情的条件和环境。

如果母亲没有设法教孩子自己怎么拿住勺子,怎么舀饭并放到嘴里,没有给孩子示范她是怎么做这些事的,那她就不是一个好母亲,因为她伤害了孩子最基本的尊严,阻碍了孩子本能的发展。

母亲们都知道,教孩子自己吃东西、自己穿衣服不仅单调乏味,而且很烦琐、很困难,这比亲自喂孩子、亲自给孩子穿衣服要付出更多的耐心。

以上两种做法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教育者的工作,后者是仆人的简单低微的工作。亲自为孩子做事对母亲来说很容易,但会害了孩子。因为这会阻碍孩子的自我学习,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设置各种障碍。

我们要知道,对孩子不必要的帮助,才是他们成长的实际障碍。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这样做,后果是很严重的。拥有仆人的贵族会越来越依赖他们的仆人,并最终成为仆人的奴隶。而且,由于总是让仆人服侍,他们自身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弱,甚至丧失活动的能力。

只是命令别人服侍自己,总依赖别人为自己做事,这会让人的思想日益变得沉重而迟缓。当有一天意识到这一点并想重新获得独立时,就已经失去独立的能力了。

相比西方的妇女,东方妇女接受的“不许动”的教育更多,这其实是奴役化思想的体现。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男人要为自己也要为女人而工作,而女人则因为不常做事,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各种内在潜力,其能力在奴役中逐渐退化,作为人的个性逐渐消失,并放弃了保护自己的能力和资源。

我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有一辆马车正沿着乡间小路行驶,马车上是父亲、母亲和孩子。

突然间,一群土匪手持武器拦住了这辆马车,他们准备抢劫,土匪大声喝道:“你们是要钱还是要命?”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为了自己能活命,马车里的三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并采取不同的举动。

父亲有一把手枪,他是一名神射手,或许他会迅速地拔出手枪,与土匪对抗;孩子有一双自由轻快的腿,他恐惧地哭喊着,见这阵势,可能拔腿就跑。

但是母亲没有枪,她的双腿因好久不活动且被裙子裹着,所以她无法逃跑,她被这种场面吓呆了,甚至晕倒过去,失去知觉。

以上三个人不同的反应说明,他们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程度是不同的。父亲和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某种能力自救,而母亲则只有束手待擒的份儿。

奴役和依赖的危险会导致人的软弱无能,白白地浪费生命,而且也使人的个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使其出现堕落和退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盛气凌人、专横跋扈的人,他们这种行为也很让人讨厌。但其实,专横跋扈的人也有软弱无能的一面。

专横跋扈的人总喜欢命令别人,想要控制别人、征服别人,以使别人来为自己工作。所以,有时我们会发现,主人对待仆人简直就像暴君一样,正是这种人的表现。

让我们假设,有一个工人很聪明,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不但能既快又好地完成产品的生产,还能提出有益的建议,帮助工厂更好地发展。

这个时候,工人是工作环境中的主人,他能轻松地控制和驾驭自己的工作环境,这给他自信、快乐和成就感。在这个环境中,因为自信,他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回到家,工人发现妻子做的饭菜不合口味,想到自己无法控制饭菜的口味,这个能干的工人就可能会对妻子一顿训斥甚至大发雷霆,这种表现并不奇怪。

在家里,是妻子在服侍他,他成了一个依赖别人的人,成了一个无能的人;而在可以表现自己能力的工厂里,他则是平和而快乐的。

如果这个工人也学会了做饭和料理家务等事情,他就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满足自己的需求,他的能力发展就会变得更全面,个性发展就会更完美。

可见,如果要使孩子更完美地发展自己,就要帮助孩子发展各种能力,使其更大程度地独立,而不以成人的意志去奴化孩子。

若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他就能够依自己的意志自发地遵守纪律。这样的话,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形式就对他没有多大用途了。

自由并自律的人,不会追求那些外在的奖励,也不会逃避外在的惩罚。他们会追求那些真正能激发内在的奖赏,即内心真正的力量和自由,这会激起更强烈的积极性。

我在儿童之家看到的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孩子能够自发地去工作,他们对于活动本身的热爱、对于知识的热爱、对于发展自己的热忱等,都让我感动。

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习惯用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孩子。在儿童之家,尤其是新教师参加工作的最初几个月,我发现他们错误地使用了奖励和惩罚方式来激励孩子改正行为、建立纪律。

尤其是其中的一位教师,她不能熟练地应用我们有关自由和纪律的原则,我不在的时候,她就常常采用她以前习惯使用的那种教育方法,即奖励和惩罚孩子以规范他们的行为。

有一天,我偶然走进他们的教室,看到一个孩子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很大的奖章,那是一种希腊式银质奖章,用一条白色带子拴着。而另一个孩子则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并且是在教室中最显眼的位置。

我很清楚,前一个孩子得到了奖励,而后一个孩子则是在接受惩罚,这些是那位教师惯用的教育手段。

发现我进来,那位教师没有再干预这两个孩子。于是,我默不作声,安静地坐在某个角落里继续观察他们。

得到奖章的那个孩子在不停地忙碌着,他把一些东西从自己的桌子上搬到教师的桌子上去,而把另一些东西搬回原来的地方。

当他来回走动时,都要经过受罚的那个孩子身边。有一次他走动时,脖子上的奖章不小心滑下来掉到了地上,但他没有在意,继续搬运物体。

受罚的那个孩子看到了,他跳下椅子,把奖章捡了起来,摇晃着它,一直看着它。一会儿,他抬起头对那个忙碌的男孩说:“你知道你掉了什么了吗?”

听到问话,掉了奖章的孩子转过身,他看了一眼奖章,似乎不耐烦地说:“我不在乎它。”表情好像是在责怪那个孩子打扰了他。

受罚的孩子似乎很开心,他说:“你真的不在乎它吗?那就让我戴一下吧!”

“好吧,你戴吧。”

受罚的孩子整理了一下缎带,把奖章挂在了自己胸前,并不时抓起它来仔细地观察。

接着,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坐姿,把手放在扶手上,很舒服地坐在了椅子上,神情愉快。

奖章能让那个受罚的孩子感到满足,对那个积极主动、愉快地工作着的孩子却没有用处。这就是事实,看上去也很合理。

有一天,一位女士来参观我们的儿童之家。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后,高度赞扬了他们。

后来,她拿出一个盒子,打开来,取出里面闪闪发亮的奖章给孩子们看,并说:“这些奖章是奖励给那些最聪明、最优秀的孩子的,你们的老师会发给你们。”

我没有制止这位女士,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方法来指导她。所以她这样做的时候,我没有表示反对,而是让我们的教师接过了放奖章的盒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4岁的小男孩表示抗议,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一次次地喊着:“别给男孩子!别给男孩子!”

小男孩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个多么有益的启示呀!

这个孩子知道,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但他不需要这种奖励。于是,他借助自己是男孩子这一点,拒绝女士的奖励。

有些孩子可能会干扰别人,或做出其他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对犯了这种错误的孩子,我们的做法是,让他一个人在角落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在教室的一个角落放着小桌子和椅子,桌子上放着这个孩子喜欢的玩具。然后,我们让这个孩子舒服地坐在这里工作,而其他同伴的活动也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这种做法总能成功地让孩子停止自己之前的错误行为。他在这里能够清楚地看到伙伴的活动情况,而他也总希望成为伙伴中的一员。为了重获这种自由,他就慢慢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守纪律。

这样的孩子被隔离时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就像生病的孩子需要特殊照顾一样。每次走进教室,发现有被隔离的孩子,我首先就是直接走过去,向他表示关心。

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我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在经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样的纪律教育,他们能从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我们发现,这些孩子都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好,并会将这种良好的状态持续下去。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自由的概念,那就是,我们要使得幼儿的成长环境最有利于他们个性的自然发展,保证他们的大脑自由发展——不管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

在对孩子实行教育时,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这种生命成长的需求,要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

儿童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真实的生命表现形式。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教育,那就是,教育要真正有利于儿童生命的健康发展,要为其生命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

正在成长着的身体,正在发育着的心灵,这两者构成了儿童的生命本身,它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构成了一个神圣的、活生生的个体。

要保证生命自然发展,我们就不能损坏、抑制这两种成长着的神秘力量,我们要顺其自然,等待这两种神秘力量的自然成长。

无疑,环境是影响生命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能会促进生命发展,也可能会抑制生命的发展。不过,环境只是影响生命发展的外因,它只能影响生命的表现形式,而不能创造它。

根据哲学的观点,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同样,几乎所有的生物学家也都认为,内因才是生物种系发展和个体变异的决定性因素,物种和个体的发展都是源于内因。

儿童成长不是因为有了营养和适宜的温度,不是因为有空气可以呼吸。儿童成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具有潜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使得他按照生物遗传规律去成长、发展。

孩子学会走路,是因为他到了要自己走路的阶段,而不是因为锻炼和营养;青春期的到来,也是因为孩子已经到了那个生理时期,而不是因为他参加锻炼或有良好的营养。

总而言之,生命是自我创造的,它靠自己的内在生命力推动着自己向前发展,而外在环境只是给生命发展提供了条件。

我们知道,环境对生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环境对生命的正面影响作用越强,个体的生命就会越充满活力、越旺盛。反之,环境的负面作用越强,生命就被摧残得越严重。

热带地区棕榈树种类繁多,而且生长都很茂盛,就是因为热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棕榈树的生长,而有些动物或植物在热带却根本不能生存下去,从而逐渐灭绝。

人类也是这样。我们要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而不是设置障碍。这样,儿童的生命才会永远向前发展,且最终会成为胜利者。 80OBTtjOeoGVdu0fu+ld88U1XnrCKTKC008TkU/+vYScr9i448vJeRvIAk9+9W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