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中国首次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核心战略,影响深远,是持续推动中国崛起的极为重大的发展方略,也将成为21世纪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发展战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宣示了曾经的辉煌,也揭示了创造辉煌的规律。对于这个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深远影响,人们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越来越清楚。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他在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从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里首次明确指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完全可以成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新的丝绸之路。他阐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特质: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接着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举行的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他又进一步提出,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家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有责任把丝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并具体提出丝路合作的内容:一是交通与物流的大流通,一是贸易投资便利化,一是加强金融领域合作,一是成立能源俱乐部,一是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议。

2014年初,习近平访问欧洲,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再次提出中欧要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要积极探讨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让两大洲人员、企业、资金、技术活起来,火起来,使中国和欧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亚欧发展的“双引擎”理念,进一步明晰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含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地缘结构与设计框架清晰可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组成了明确的、系统的全球性发展构想,一个具有深远现实和历史影响的全球性发展战略思想完整地展现出来。

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主席要求中国国内各界“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会”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中国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回顾了中阿人民的交往历史,提到中阿之间的丝绸之路与香料之路,论述了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以丝路精神“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中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行动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

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的形成,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熔铸古今,面向未来,立意高远却又明白如话,这与他对欧亚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史了如指掌的知识结构有关,更与他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走势的精准把握有关。在当今世界上,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从来没有如此紧密,资源配置的半径也从来没有如此之大,推进与实现区域全面经济合作,必然要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跨国合作的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以地缘经济为载体,全面发展经济伙伴合作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合作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对中国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战略贡献。

“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的提出不仅标志着丝路发展再次复兴,丝绸之路再次成为连接亚、欧、非和东西方经济文化联动发展的纽带,也充分体现了东方发展的战略智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提出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不胫而走,沿线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并与他们各自的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成为一种共同的战略取向,成为极具活力与潜力的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实践,这是空前和罕见的。“一带一路”发展构想甫一问世就成为当前世界最具影响力、最有操作前景的发展战略理论,成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发展的共同地缘经济财富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同样是空前和罕见的。

这不仅是因为丝绸之路承载着文明发展的市场传统,也基于地缘经济规律的一种永恒,这种永恒并不会因为“地球村”的出现就会发生改变,相反地进一步拉近了互动的距离,拉近了人们审视过去面向未来的视野。在这条历史悠长的丝路上印满的,不仅是对中西经济、文化和文明交流的记忆,还会印满具有巨大可逆性的现实经济发展的印辙。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发展也进入经济转型的新常态,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全新全视角的丝路发展战略学开始出现,并成为多种国内国际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

在国内,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与外交部共同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学习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深刻内涵。西部9省市负责人以及国家12个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提出加快研究推进有关战略构想总体设计和框架方案的制订,推动早期收获,形成示范效应,实现滚动发展。进入2014年,甘肃省与外交部共同举办“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成立12年的“亚洲对话平台”33个成员国中的28个国家代表参会。

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2014年6月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主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共享与共赢共荣的新机遇”。提出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发挥新疆亚欧大陆桥核心地带的地缘优势、四大文明的交汇优势、资源的富集优势,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把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这次研讨会有中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土耳其、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加。2014年9月,交通运输部与新疆共同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贵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设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分论坛,以“新时期的丝绸之路建设与生态环保合作”“丝绸之路建设与人文经贸合作”“贵州与丝绸之路和互联互通”为题进行研讨,说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很快地全面影响到中国西南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新的思维和新的实践。

中国社科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地”在北京成立,并举行了“一带一路”学术研讨会。有学者认为,构建“一带一路”,就是以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为主,以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优先方向,以利益共同体为目标,在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基础上,与沿线国家一起打造一条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有学者还提出,亚洲区域合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在积极参与贸易自由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创造性地推动其他形式的合作。在未来的“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有必要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平台,与亚太、欧亚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欧亚互联互通、海上互联互通和泛亚能源网络体系的构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的经济实力和扩大对外开放战略与沿线国家的对接效应和辐射效应,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社科院成立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地”,是国内第一家研究“一带一路”的专门学术机构,主要研究地区经济增长体系、人文交流体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环球时报社与新浪网则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共同开发路径为议题,举行了2014年“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进入2015年,不仅国务院多次部署“一带一路”发展协调工作,一些重要的城市如泉州等城市也举办了海上丝路建设研讨会,中俄首次商务会议也拉开了帷幕。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行,涉及宏观经济、区域合作、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政治安全、社会民生六个领域,“一带一路”发展成为最大亮点。2015年开年,有关投资学会也举行了“一带一路”投资研讨会。

相比于学术理论研讨,实际操作走得更靠前。全面“升格”的“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欧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和“中国—阿拉伯博览会”先后在西部和东北地区举行,铺出了丝绸之路新的红地毯。

2013年“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签约项目31个,金额664.91亿元,中国还同20多个国家的旅行商达成30亿元的旅游合同,成立了中阿贸易争端解决咨询委员会和中阿产业投资基金,这是中阿首次大规模的金融合作。宁夏回族自治区把中阿博览会视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金牌”,在2015年继续着力推进。2013年“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签订投资合同33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75个。2013年“中国—欧亚博览会”对外贸易成交额56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同10亿美元。新疆在“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互联互通格局下,2012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51.71亿美元。2014年的“中国—欧亚博览会”签约超过2000亿元,外贸成交逾60亿美元。在“中国—南亚博览会”及其前身的带动下,2012年云南省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达到66.8亿美元。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带动下,2012年广西东兴边贸进出口成交额突破192亿元,广西北部湾银行开展与东盟国家本币兑换业务,正在成为面向东盟的本币结算银行。2014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十年来共吸引参展客商近40万人,贸易成交总额154.78亿美元,国际合作项目签约投资总额664.36亿美元。截至2014年6月,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额超过1200亿美元。目前,地处北部湾的南宁、湛江、海口“三地七方”一体化正在推进,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注入更大的活力。2014年,已经举办20届的兰州洽谈会再次拉开大幕,签约142个项目,引资1350亿元,近万客商参会。

2012年以来,中国先后批准设立新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吉林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在重点边贸口岸建设方面,广西龙州、靖西、云南勐腊、河口、西藏吉隆、新疆阿拉山口、塔城、内蒙古策克、甘其毛都等,扩大建设边民互市贸易区和出口产品加工区,全方位沿边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和提升。

五大博览会和众多边贸口岸分布在中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牵动着占全国总面积80%以上的国土和62%的人口,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全面启动开通了一条“宽带”,影响遍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多维延伸面和多个辐射扇面,形成了国内、国际经济合作的新的纵横陆路渠道,这些渠道与中国东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海港口城市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加完整的经济辐射面,在“一带一路”构想的总体布局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西、北、南、东全方位整体发展的新的地缘经济动力。

国际上对“一带一路”构想更是反响巨大。在2014年5月举办的“亚信会”、上合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22次AEPC 会议期间举行的“互联互通”对话会以及习近平主席2014年密集的国事出访中,“一带一路”构想都得到了直接的积极的呼应。从全球经济发展总走势来看,在当前国际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出现新的博弈格局,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大的机遇期。中国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里继续加快发展,把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与国内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互配套结合,欧亚乃至世界各国各地区也要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里寻找经济复苏和振兴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必然会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共识,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越来越强的发展效应。从中亚五国到阿拉伯国家,从东南亚到东北亚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国家领导人表示出巨大的兴趣与深度合作的愿望,他们已经和正在成为中国的全面经济战略伙伴。设施联通、贸易贯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操作总纲,直接关系到如何进一步打破制约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的瓶颈,关系到如何克服当前世界经济的弱势复苏,关系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认知。

相对于现代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落后和建设滞后,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性短板问题。在道路联通中,遥远的路途变得相对便捷,亚欧大陆的一些天然的阻隔将会不断消失,数字信息技术又使人类从以烽火台传递信息的岁月切换到了光纤时代。在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路贸易中,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更直接、更有效率。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措施,如多边与双边的自贸谈判、自贸区建设和相关的金融合作,将会进一步打通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各种政策瓶颈,也会为提升经济合作效率与效益创造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及时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进程的主动认知,在平等、互利、互补、多赢的框架下,让欧亚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进一步释放自身的发展追求,在历史的时空坐标里再次把握文明复兴的历史机遇,这不仅超越和改变了古老丝绸之路的略有单薄的自发形态,走上自觉自主的发展道路,也让现代丝路经济更像是一株生长在天地间的大树,有发达的根系,扎根跨国经济合作的肥沃土壤,有伸向四围的树冠,结出更多惠及多方的跨国经济合作的果实。

在欧亚地区,德国总理默克尔2014年在德国工商界高层的陪同下第七次访华,她特意到中国西部成都看望落户成都的汽车产能达70万辆的德国“大众”,同时也表示了对中国西部发展的极大关注。她说:“我看到中国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沿海地区,也出现在西部地区,我期待开展深入的讨论。”中德经贸关系的“黄金10年”延续,明显地具有丝路指向的新的特点。

希腊和意大利这两个有着古老海上贸易传统和丝绸之路文明的国家,对丝路建设同样抱有巨大的热情。希中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短短几个月里多次重申两国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使希腊成为中欧合作的“桥头堡”与中转门户。这是古老的中国文明同希腊文明的再一次握手。意大利总理马泰奥•伦齐说:“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标志,这一倡议再度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加强亚欧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加强东西方文化、政治交流的好机会。特别是从维护整个世界和平的角度看,我们今天需要的不仅是一条有利于商品交换的丝绸之路,更是一条有助于对话和了解的丝绸之路。”

除了与中国共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盛举的中亚5国和阿塞拜疆等国家,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4年2月6日就明确地讲:“俄方积极响应中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愿将俄方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对接,创造出更大效益。”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俄罗斯不仅是中国西向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及西伯利亚大铁路本身就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他们正在把远东地区经济复兴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丝路经济带更大视野的罗盘上。

与中国有着4710公里边界线的蒙古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腹地。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说:“从历史上看,蒙中的参与合作,对丝绸之路项目是不可或缺的。”铁路公路建设和天然气管道的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蒙古国,对蒙古国经济发展走上丝绸之路的历程意义重大。

在此后不久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的上合会议上,中、俄、蒙三国元首举行首次三国会晤,明确了中国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亚欧大陆桥和蒙古的草原丝路对接倡议,打造三大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点推动道路运输便利化,确保按期开放有关线路,推动贸易投资一体化、建立融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能源俱乐部作用,加强上合成员国能源政策协调和供需合作。

引人注目的是,新当选的阿富汗新总统加尼应邀访华,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可靠的战略伙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中阿合作和地区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阿方愿意积极参与,加强双方油气、矿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领域合作”。

朝鲜半岛的韩国,无论是从通向东北亚的海上丝路还是陆上丝路,都是举足轻重的国家。当前中韩两国都处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近邻和伙伴,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于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和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更全面、更成熟的阶段。双方将在新能源、电子通信、智能制造、环境、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紧密合作。中韩始于2012年5月的自贸协定谈判在2014年底完成,韩国首尔正在成为亚洲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也将成为继美元之后第二个可直接与韩元兑换的货币。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中韩经贸论坛上表示,中国提出的是“一带一路”经济战略,韩国谋划的是“欧亚倡议”,其核心是通过欧亚地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扩大韩国对外贸易,创造就业岗位,激发韩国经济活力。对未来经济战略的构想,中韩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朴槿惠总统在论坛上说,需要考虑将韩国“欧亚倡议”同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结合起来。中、韩都是亚洲的重要国家,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双方通过早日达成自贸协定,联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欧亚倡议”和“一带一路”建设。

东南亚的新、马、泰是经济活力较强的国家。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说:“东盟和中国相互依赖,彼此是好邻居、好朋友。双方要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亚洲和平、稳定、繁荣。马方愿积极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加坡是经济发展成功的范例。中新合作,广泛实质,互补共赢。新加坡是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的东南终端国,也是未来“泛亚铁路”与东南亚新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在老挝国会批准“泛亚铁路”老挝段之后,泰国议会也批准了耗资233亿美元直通中国云南省的两条高铁,一条是从泰中部大城府到北部清莱,一条从中部罗勇到东北部廊开,尤其是廊开方向,直接与“泛亚铁路”北部方案老挝段对接。“泛亚铁路”不仅有可能成为第三条、第四条“欧亚大陆桥”,也会极大改变与提升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格局。

在南亚,不仅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高度评价巴中经济走廊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部分,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也表示,“斯方希望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加强海上合作”。新组阁的政府虽然有调整某些具体项目的可能,但也表达了不会改变中斯关系的愿望。印尼总统在访华时与中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两国将携手打造“海洋发展伙伴”。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南亚三国时,在马尔代夫媒体上发表文章,把马尔代夫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习近平主席对印度的访问,正像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所言,中印两个大国的关系出现了飞跃。双方提出,不使边界问题影响两国关系。印方重申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快推进中、孟、缅、印经济走廊建设,并明确表示寻求中国企业对铁路建设的投资。铁路在印度是“战略资产”,一般是不允许外国企业涉足的。

海湾国家领导人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萨勒曼和科威特首相贾比尔也都对“一带一路”构想表示赞同。卡塔尔埃米尔访华,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建立中卡战略伙伴关系,卡塔尔埃米尔明确表示,“一带一路”为两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卡塔尔官方表示,卡塔尔也是亚洲国家,要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对“一带一路”的理论认同,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政治家中也明确地出现了。2015年2月27日,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回声报》发表文章说,“全球化重心都在发生改变,真正能体现这种趋势的是‘一带一路’”。这一倡议为“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没有共同发展计划、强行推动自由主义民主化遭遇失败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通过大量港口、铁路、公路、金融和电信等基建项目,填补欧洲和东南亚之间两大繁荣极之间的人文、政治和经济真空,能源丰富的中东地区甚至更远的非洲也有望从中受益”。“这个金融波动剧烈、动荡不安的世界迫切需要通过一些多边新工具(如亚投行)来提供一些长期的项目,并建立新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中国希望与欧洲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新丝路沿线开拓市场,并在技术、管理和商业方面形成协同效应”,“欧洲应当充分把握这个机遇,围绕着新丝绸之路计划制定发展路线,并将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所提出的3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对接”。“我们应当抓住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线,要转变政策思路,要利用经济的力量,给我们的企业明确的指引。不仅欧盟各成员国应为此而行动起来,而且欧洲地方政府、商会、企业、大学、智库也应参与其中。”

对“一带一路”的高度共识集中地体现在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第22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出了已经酝酿8年多的亚太自贸区(FTAAP)路线图,提出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同时举行了APEC所有成员参加的与“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建设共同关联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会议发表新闻公报,明确表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倡议深受历史启迪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亚洲互联互通建设相辅相成,将为沿线国家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和密切民间往来及文化交流注入强大动力,具有巨大合作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并欢迎中国成立丝路基金,为亚洲国家参与互联互通合作提供投融资支持。公报还提出,“一带一路”源于亚洲,应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陆路经济走廊和海上经济合作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基本框架”。

第22届APEC会议批准了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批准了全球价值链发展蓝图,批准了经济创新发展共识,同时也批准了互联互通蓝图。因此,亚太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是一体两翼,既是全球价值链发展蓝图、也是亚太经济创新共识、亚太互联互通蓝图,同时也是亚太经济区一体发展的灵与肉,更是与“一带一路”一体相连的灵与肉。在会议期间,许多经济体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讲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泰国总理巴育希望同中方交流互鉴,深化合作,特别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推进农业、铁路合作,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印尼内阁秘书安迪则表示,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在出席北京APEC峰会期间,把印尼的世界海洋轴心概念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联系在一起,融会贯通。而在一年前的同一个时段里,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国际政界领袖,学者们的认识更加专业。印度汉学家、尼赫鲁大学教授狄伯杰不仅回顾了印中的丝路交往,还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印尼、泰国、缅甸、斯里兰卡以及非洲等地的港口的基础设施将会整合到一起,相关参与方可以共同利用。他说,如果印度也参与,将有助于解决印度国内部分发展问题”。他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从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立场出发,解决亚洲面临的问题,非常有意义”。新加坡的一位资深学者则认为,“一带一路”涵纳了重要文化意蕴,是以和平、开放和包容为重要精神元素的古老中华文明在释放自信,彰显复兴。2015年初,在由中国投资协会主办的以“五通”为主题的“中国海外投资新年论坛”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秘书长沙祖康说:“‘一带一路’是伟大的创举,有巨大的潜力。经贸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目标,互利互通的基础设施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前提,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包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保证。”

“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在中国国内与国际的巨大反响,彰显了它的战略重要性、建树性和未来的指向性和操作实践中的不可替代性。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首次明确提出的成功的具有全面影响的全球性经济发展核心战略。

说首次,不是说中国从来没有提出过全球性发展战略主张,毛泽东的“三个世界”论断和邓小平“东西是和平问题,南北是发展问题”的有关论述,都触及问题的本质。但由于当时中国与世界所处发展历史阶段的不同,前30年处在全球冷战的阴影中,后30年处在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初期,既没有今天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影响,也还来不及和缺乏相应的条件提出更有针对性、更能切中时弊的关键战略主张。有外间评论说,中国已经告别了“韬光养晦”的时代,这个评论并不准确。准确些说,是世界应当进入“韬光养晦”的时代,韬经济发展之光,养零和博弈之晦,都应当把发展视作硬道理,扩大发展机遇并创造发展机遇。

说成功,也并不是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已经完全走向成熟,而是说,这个构想就是从2000年以来中国已有的实践出发,又立足于新的全球发展实践,在历史与现实交集的实践土壤里诞生的构想与思想,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导向性。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有意义,对发达国家经济体同样有意义,对正在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有着全面的影响。

说是核心战略,则是因为发展不仅是硬道理,也是世界所有国家和民众无须翻译的共同语言和语境。基于不需要辗转理解的基础战略层次,不仅影响和决定着包括经济战略、环境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文化战略、能源战略、海洋战略、网络安全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的面貌,影响着改革开放的走向,也会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走势,影响100多年来国际地缘政治逻辑的合理回归。就中国来讲,“一带一路”发展是2000多年历史发展的承接,是30年前东部沿海发展战略和20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突破,但并非是原有半径和范围的承接和突破,提升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更高境界,具有更大的发展能量,换言之,是把中国的发展梦同世界的发展梦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战略核心因素。

2015年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习近平主席发表《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的讲话,全面提出和阐述了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在博鳌论坛举行期间,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具体明确了建设开放、包容、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的合作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当前合作的重点是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的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到欧洲和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在陆上,要依托国际大通道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和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走廊;进一步推动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海上则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建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积极同沿线国家共商、共建自贸区,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强旅游合作。“愿景与行动”对国内重点涉及省区与城市进行明确定位:西北的6省区,新疆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陕西西安要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东北3省则要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和区域铁路网,以及黑、吉、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陆海联运。西南地区,广西要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云南要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辐射中心;西藏则要推动与尼泊尔等国家的边境贸易与旅游文化合作。要打造重庆市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在沿海5省市,支持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要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并为台湾地区参与“一带一路”作出妥善安排。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建设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焦点与亮点主题,“一带一路”开始揭开新的一页。 MXl+RR9cUrD458uD+p/adQJEJNdcSba0YOKB985uHGwCt7biySimeFxqjpMJj7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