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一条承载着三千年智慧的浩瀚长河,自五四学潮上溯,经清明元宋,过唐隋,跨南北朝和晋魏,越两汉与先秦,直至周商,你会感受深深的震撼。这不是一条自窄渐宽的自然河流,这是一种从始至终都波澜壮阔的传承。周朝封建背景下的“百家争鸣”不让于五四前后的西式民主,魏晋动荡岁月的歌赋不逊于明朝乱世中的诗词,唐宋帝制年代的哲思水准不一定低于清末激扬的启蒙。这是一条终始宽广如初的大河,只要将心浸进去,一定会感受无力饱览的沮丧。
“感受”这个词太重要了,当你不能把一条巨大的河流全部放在心上时,感受它是唯一的办法。你会触及一系列概念,喜欢上十来个人物,把握七八个片段,玩味四五个细节,常常出没于某一个朝代,牢记三两条道理。通过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你会感受它的全部,然后选出一座山门,走进你期待的世界。
我们一同度过的最近十年,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巨变,可谓天翻地覆。我们先是沉浸于电视广播,对庞杂资讯不加取舍,进行“泛阅读”,而后被电子网络俘获,深陷其中,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浅阅读”,疯狂挤占掉阅读纸质传媒的时间。似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变得越来越不时尚,原本就不被大众真正熟悉的文化经典更被视为“古董”,彻底变成极少数学者的书斋收藏。好在数年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热播,无意间引发“国学热”,经由刘心武、孔庆东、阎崇年、纪连海、易中天、于丹别开生面的读解,当代大众始知国学是如此有趣,甚至有点用场。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此零星几位学者,竟被绝大多数学者骂得人血喷头,称其讲述方式不对。那么,应该怎样为大众解析古代文化?像对待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对待大众?抑或像出现在荧屏上的那几位学者一样深入浅出?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遥想古代先哲,老聃、孔丘、孟轲、庄周、荀况、韩非,哪一个是以艰深繁琐的方式表达思想?他们的学说朴素而至深,表述上相当简单,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因此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社会。随着岁月流逝,在当时背景下通俗易懂的智慧,渐渐成为少数人的学问,带上一层层去人以远的神圣光环。
今天,面对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应该如何消费和占有?是穷极百家之学,精研所有典籍,还是发现兴趣所在,满足自己的乐趣?究竟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尚未通读全部典籍的情况下,感受这些典籍的意味,认知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亲近遥远的名家,捕捉他们的灵光哲思?这当然是一种可能!只要有专家愿意出来,做化繁为简的工作,就完全可以打通文化典籍“深思考”与现代社会“浅阅读”的屏障。比如,把名家具有代表意义的名句精选出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为大众剥离纷杂的信息,跳过后人人为设定的所有陷阱,识别人为开通的歧途,再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如此,所有古代典籍都将向大众打开一扇门。有感于此,本书策划者从先秦百家入手,遴选各类精华人物的名句,层层剥析,让大众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含英咀华,一点点体尝中华文明的魅力,碰撞圣哲思想的火花。
在这种思路指引下,策划者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十多位中青年教师,历时一年,完成了这套“细读名家200句”丛书。丛书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医家、释家、兵家经典著作里提炼精粹,做层层梳理,各选其中最经典的200句名言,围绕这些名言,设置对读者最为实用的5个栏目——“注释”、“译文”、“深入浅出解经典”、“故事链接”、“古为今用”——其中“注释”和“译文”旨在对名句本身进行解析和翻译,让读者知悉其字面上的意思。“深入浅出解经典”能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名句的深层内涵。“故事链接”择选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以举例方式,对名句加以印证。“古为今用”通过今人视角和眼光,对名句加以分析评论,指出其至今尤存的重要价值。这5个栏目,侧重不同,各有各的用意,但互为犄角,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唯有把它们合为一体,才能对名句做出最好的诠释。总之,对这些经典名句的理解,既要从横断面上拓展视野,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又要在纵深方向上开掘,了解其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些精选名句在数量上是既定的,但借由这种方式,可以触摸神圣,把古代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变成我们血液的一部分,用浅显方式获得深度阅读的快乐。不仅如此,丛书策划者还精心选出精美的古版画,穿插其间,错落有致,有效缓解纸质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其中版画图解经典,生动有趣,图文相得益彰,读者可以在体会古人深沉哲思的同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这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是感受,不是通读和研究。读者倘能择取些许余暇,端坐于窗明几净的雅室,随手翻阅此书,或许真能思接千载,神游万仞,穿越千年时空,与古人展开心灵沟通,领悟其哲思妙理,完成陶冶性灵的目的,这算是出版者不遗余力推出这个书系的终极目的吧。
先哲虽逝,智慧却该永传,他们留下的大量典籍,弥足珍贵,读之,可想见其人,如闻其声,时而感受他们的愤怒,时而感受他们的欢乐。他们的许多思想和语言,仍在告诫后人,不鉴往事,无以知来者。
2009年9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为中国奠定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声誉,为华夏儿女锻造了自豪的根基,更为世界文明添加了不可或缺的绵长动力。在这繁荣昌盛的华夏文化的源头,有一部享誉古今、名扬世界的名家经典——《诗经》,古人心灵的脉动在字里行间跳跃,引领我们去回味品思。
诞生于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中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或许不为世人尽记,但书中一些千古名句却每每流转于世人的唇齿之间。有鉴于此,我们特别推出这本《细读儒家经典200句—〈诗经〉的无邪之音》,希望能把这传诵数千年的200个经典名句镂刻进当今世人的心灵,为汲汲商业社会的人们增添几丝古朴、雅致,同时也希望读者们能以这些经典名句为指引,追溯出《诗经》的汩汩幽情。
《诗经》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那个遥远时代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展现了先人的心灵世界,也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在先秦诗人笔下,君子淑女、思妇弃妇、游子隐逸、燕飨欢聚、狩猎耕耘、采摘渔牧、战争徭役、政治经济等历历在目。细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切情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朦胧爱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刻骨相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哀婉惆怅,先人的爱恨情长牵动着数千年来痴情儿女的情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世间百态绵延至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窘迫、“我东曰归,我心西悲”的凄然让古代征役之苦跃然纸上,悯农拥军之心油然而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先人的君子风尚翩然而立,当为世人楷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这是为政有道的基本,也是先人的殷殷垂训。这些生动的语句数千年来被人们广为沿用,这充分证明了《诗经》的文字魅力。
本书从爱恨情长、世间百态、征役之苦、君子风尚、为政有道五个方面来解读《诗经》名句。因为诗经的创作年代极为久远,所以其用字措词多少会影响我们的理解,故而,本书在每个名句之后附有出处、注释、译文。本书还以《毛诗序》和朱熹的《诗集传》中的注解为参照,用批判辨证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再解经典。这些精简的解析让读者可以顺畅地阅读本书,同时也让读者更清楚地把握到先人的心灵智慧,直接地感受《诗经》的语言美。
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本书或加以故事链接,或采取图解经典的形式,让读者与先人的心灵更为相通。通过故事链接,广大读者可以穿越时空,站到古人身旁去体验他们的心境情感;通过大量精美的古版画,广大读者可以在享受视觉飨宴的同时,又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诗句的精髓。
时过境迁,今天的生活环境与先人们所生活的时代已截然不同,故而本书又赋予诗句以新的解读,以期古为今用。
《诗经》中包含了太多信息,太多世态人情,它历经千年历史变迁,其在华夏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已然坚不可摧,先秦诗人们所发出的声音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诗经》语言大胆而清丽,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感受那份朴实而真切的意境美的同时,也要用心去思考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就让我们一同在诗人的文字里找到思想的共鸣,一同在《诗经》的智慧和文化里汲取营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