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2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其心 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 寿不贰 ,修身以俟 之,所以立命 也。

——《尽心上》

注释: ①尽(jìn):全部使用,充分做到。②心:心中所想的。③天:天道,天意。④夭:夭折,未成年就死亡。⑤贰(èr):不专一,违背。⑥俟(sì):等待。⑦立命:把握自己的命运。

译文: 充分地实践内心的想法,就会知道自己的本性。知道了自己的本性,也就了解了天道。保存自己的本心,好好修养自己的本性,这就是用来敬奉天道的方法。无论是早夭还是长寿都不会因此而改变,修养自己的身体并等待着自己的使命,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 深入浅出解经典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最不了解的往往就是自己,要想了解自己的本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实践自己内心的想法。人性本善,人的本性中存在着“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而人的内心则会因为这四端而产生各种要求,从而促使人不断地采取行动。了解了自己的本性,也就了解了天意。也可以说是天使人的内心充满了各种想法,人根据这些想法行事就是在实践天道。这也是人生的正路,这就是孟子在《尽心下》中所说的“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但是,这种天性又是不稳定的,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使自己的本性发生改变,而且天意也不会使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它总会制造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来考验和磨炼人。因此孟子主张人还要“存其心,养其性”,对自己的本性加以修养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上天赋予人的使命。生死之事不可确定,但是君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都不会使自己的本心发生改变,坦然面对一切,顺从内心的要求,这样去实践自己的天性,其实也就是在实践自己内心的愿望,一个人若能做到这一点,他的人生便有了意义,也就不枉为人了。

图解经典

孔子农山言志

孔子在农山询问其弟子的志向。

充分了解和实践内心善念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有时候人们却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会做出种种恶行。只有充分实践自己内心意愿的人才能了解自己,所以,当我们的内心产生为善的愿望的时候,就应该尽力去实现这种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 古为今用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又是很脆弱的,很容易随着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且往往就像温水中的青蛙,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走向灭亡。因此,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曾子之所以每天都要反省三次,就是为了预防自己丧失本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经常反思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差错,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经常反思与朋友交往时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有利于巩固朋友之间的友谊;经常反省自己对待家人的态度,有利于家庭和睦。反省是一味良药,它能够使人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完善自身。 FZWNNuKKazPOs7qhkcaRBIKNzsU7mTF+uPw13v9FjXe13LR1UM1//g2+rD2kN33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