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4

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
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言:“太伯 可谓至德 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吴太伯世家》

注释: ①太伯:也作“泰伯”,是周先祖古公亶父的长子,后来让王位给弟弟季历。相传太伯逃往南方,成为吴国始祖。②至德:道德的极限。

译文: 孔子说:“吴太伯可以称得上是道德最高的人了,多次要将王位让给季历,民众简直找不出更恰当的可以称赞他的词语了。”

■深入浅出解经典

此句最早见于《论语·泰伯》,孔子极为推崇礼让的品质。当时周仅为陕西岐山附近方圆百里的小方国,不能称为“天下”,但由于后来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且孔子为周朝人,所以说太伯“以天下让”。历代学者对“三”的解释存在着分歧,一说“三”为概数,一说为确数。认为“三”为确数的观点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谦让后三代而得天下,太伯离开西岐之后,古公亶父传位给季历,季历传文王昌,文王传武王发,历三代而夺取天下;二是指谦让的三个阶段,太伯逃至吴为一让,古公亶父死而不返国奔丧为二让,断发文身终身不返为三让。不管孔子“三以天下让”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至少可以表明谦让是儒家所提倡的美德之一。一个人能把自己拥有的国家统治权心甘情愿地让出来,能够做到“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对权力与地位淡然处之的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相反,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骨肉相残,杀人放火,争城掠地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

图解经典

孔子

孔子认为礼让的关键在于通过自我约束彰显仁德。

景公尊让

孔子见到齐景公,齐景公让孔子走在前面,孔子婉言谢绝了,认为不合礼法。

以谦和的态度改造自己的处境

谦让是一种美德,谦和的态度足以改变自身的处境。有很多人只为一点眼前利益而斤斤计较,与此相比,以江山相让的做法真的可以称为至德了。

■古为今用

道德高尚的人从来都是崇敬贤德之人,他们从来都不会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心怀不满,而是将最适合对方的条件给予对方,让对方获得成功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与竞争对手产生的合力作用则是无限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在竞争中寻求着合作,在合作中寻求着共赢乃至多赢。当多赢的局面形成稳定的态势时,无论是人事交际圈,还是商业合作圈都会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士参与进来,一同把事业做大,最终达到理想的共赢竞争状态。 TaLlbixyFVH+4MApmp0BG3ieu5TSOMQRZbzDJUVKieB/iNUgKdsIlGbOs9RAsY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