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曰‘如之何 ① ,如之何’者,吾末 ② 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如之何:怎么办。②末:无。
译文: 孔子说:“从来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了。”
孔子提倡“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学生就没有继续教他的必要了。孔门弟子大多善于思辨,勤于提问,并且经常就一个问题连续发问,逐层深入。子贡曾说颜回“闻一知十”,自己仅仅“闻一知二”,所以自叹不如。孔子育人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什么人有心向学他都会诲之不倦,但也有令这位以宽容见长的老先生无法容忍的人。弟子宰予口才很好,但为人懒惰,常在白天睡懒觉,孔子对他只能无奈地说声“朽木不可雕”。宰予喜欢赖床,但至少才思敏捷,最让孔子受不了的是根本不愿动脑思考的人。如果说“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会使人迷惘和困惑,那么不学也不思的人就干脆不可救药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都希望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面对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就无从知晓他的困惑所在了。所以,孔子只能叹息道:“我也不知道该拿这种人怎么办了。”
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之一,以能言善辩闻名诸侯。子贡聪明好学,经常向孔子提问,因此深受老师的喜爱。
宰予
宰予,字子我,孔子弟子之一,在言语科名列第一。宰予懒惰而散漫,且经常非议传统道德,因此曾遭到孔子的批评。
孔子提倡弟子多闻多问,因此他喜欢思路敏捷的学生。子贡勤学好问,多次向孔子咨询关于仁德、智慧以及从政等方面的问题,能“闻一知二”。然而孔子更喜欢扎实沉稳的人,所以发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的感慨,表示自己看错了人。
《论语·子罕》中也有一段记载提及了“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说:“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先师在这里批判的是不假思索地盲目喜悦的人和表面接受却不改悔的人,他们同样是不学无术之徒。无论是盲目追随还是不识好歹,思考问题不周全都是他们的通病。可以这样说,世界是在思考中不断发展的,思维的停滞必然会导致个性的泯灭和创新精神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