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注释: ①识(zhì):记住。

译文: 孔子说:“将所见所闻默记于心中,努力学习并且毫不厌弃,教导他人不知疲倦,做到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的呢?”

■深入浅出解经典

“诲人不倦”在《论语》里一共出现两次,都在《述而》篇中。孔子一向谦虚谨慎,自称可以轻易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不是自夸的表现,他认为这两点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论语》一书中,关于孔子耐心而和蔼地教导学生的记载不胜枚举,足以体现至圣先师“诲人不倦”的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众弟子眼中,孔子正是“诲人不倦”的典范,《孟子》一书记载了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他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可见,孔门弟子早已将孔子奉为圣人了。有一次,孔子对学生公西华说:“你们把我看成圣人和仁者,我怎么敢当?我不过是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仅此而已。”公西华说:“这正是弟子们做不到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精神,“何有于我哉”更是他“当仁不让”的处世原则的反映。为学、育人是儒者的义务,因此没有什么可谦让的。“诲人不倦”不但是孔子治学精神和教育理念的反映,也是他对学生爱的体现。

图解经典

孔子乘辂图

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其中“乘殷之辂”指乘坐殷商款式的以木为饰的辂车,这是最为普通的一种车。按礼制,贵族必须乘车出行,“乘殷之辂”表明孔子既注重礼仪,又不忘保持勤俭质朴的本性。

质朴的本性铸就事业的辉煌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沉稳持重的品质一向受人推崇。在为学的道路上,有人难免会因为感到枯燥和疲倦而中途放弃。不能以平静之心约束自己,从而丢掉了质朴的本性,这就是事业之所以不成功的主要原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短短十二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孔子若不能够持守质朴的本性,恐怕他也很难始终如一地在为学育人方面躬行不辍。

■古为今用

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是人类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诲”既可以是对学生或晚辈的谆谆教诲,也可以是赠予亲友的金玉良言,还可以是对尊长的真挚劝谏。不过,“诲人不倦”不是喋喋不休,选择正确的谈话方式通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然“诲”的目的是让人信服,为何不选择一种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呢? z0AePaat6haXEkZa8yKPKaq+XSYMRA24R+oXxPvkQc5obmFZQj4cEm6ntpFn/Z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