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① ,久要 ② 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注释: ①见危授命:指君主或亲人遇到危难时肯付出生命以救之,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意思相近。②久要:长久的贫困。
译文: 见到利益就要想到道义,遇到危难不惜献出生命,久居贫困却不忘记平生许下的誓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人了。
这句话是孔子向子路讲解成人之道时说出的,他最开始将“成人”解释为具有“知”、“勇”、“艺”、“不欲”等素质,且以礼乐进行自我修养的人。不过,孔子思考了一下之后,又说出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毕竟前面的标准有些过高,而行义、尽忠、守信也符合君子仁人的道德追求。
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在我国后世一直被传为佳话。他们早年曾合伙做过生意,管仲出的本钱很少,分红的时候拿的钱却很多,对此鲍叔牙看在眼里,却从不计较。后来,两人都在齐国从政,管仲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事奉公子小白。后来小白成为国君,即齐桓公。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让管仲为相。通过两人的努力,齐国终成中原霸主。
我们已经明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道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学校应该是孕育健全人格的摇篮。学习知识可以获得“知”,掌握一技之长可以获得“艺”,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获得“勇”,道德修养可以获得“不欲”。将通过学习所培养成的一系列素质综合运用才有意义,明白利益与道义的关系,关键时刻能堪大任,并以诚待人,这才是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