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① ,不可以长处乐 ② 。仁者安 ③ 仁,知者利 ④ 仁。”
——《论语·里仁》
注释: ①约:贫困。②乐:安乐。③安:安心。④利:利用。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居处于贫困,也不可能长久地居处于安乐。仁德的人安于仁,智慧的人运用仁。”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或有简约的清苦,或有安乐的雅致,然而处境往往不能决定人生的走向,发自心灵的抉择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正如孔子所说的“里仁为美”那样,使自己的心居处于“仁”。“仁者”居于简约,可安贫乐道,居于安乐亦能恬淡处之。“不仁者”必定不能使心灵居处于“仁”,所以“约”与“乐”都不能长久安居。不能安贫乐道者居于简约,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怨悔情绪,甚至通过行不义之举以改变现状。没有豁达胸襟的人居于安乐,时间长了很容易骄横自满。由此观之,“仁”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人人都想达到的境界,人的一切善行如同树木的枝杈一样发于“仁”,所以说“仁者安仁”。失去仁者之心,生命就将丧失根基与内核,更如同丧失了可以长久居处的住所。所以,无论境遇如何,只要不失仁者之心,一切都将变得自然安适。所以这种境界能为人间带来真爱,这是全天下最大的福利,真正的智者以“仁”为天下谋福祉,所以说“知者利仁”。
孔子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受到世人的景仰,堪称“仁者”的典范。
“仁”通常被理解为仁慈、仁德、仁爱,而从“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一句看来,它还包含忍耐这层意思。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这些诱惑可能会使人产生很多不安分的想法。若能以仁者之心对利害荣辱淡然处之,则能使心灵静若止水,从而使人趋利避害。仁者的高尚正在于其能够不为名利所累,而始终居处于“仁”的境界中。
培根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只因幸运最能彰显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道德与境遇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环境往往能衬托出一个人的人品与心态。环境能够改造人,然而总是被动地为环境所改造的人往往缺乏一种核心价值取向,这使他们不能从环境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粗茶淡饭与锦衣玉食各有情趣,然而不同境遇中的快乐的趋同性恐怕只有用心才能体味得出。无论艰难险阻抑或安泰逸乐,能够为了志向而始终不渝持守的情操就叫做操守,“安仁”就是仁者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