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性 相近也,习 相远也。”

——《论语·阳货》

注释: ①性:先天具备的本性,即天性。②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所形成的习惯。

译文: 孔子说:“人的天性原本相差不多,后天的习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

■深入浅出解经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三字经》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句,人性本善是孟子的主要观点,而“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孔子对人性问题的阐述。关于对人性的理解,孔子并没有过多的评价,纵观《论语》,孔子论及“性”的语录仅此一条,并且只是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根本没有提到性的善恶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性善性恶的问题是从孟子时代才开始深入探讨的。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儒学大师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却都未必是孔子的本意。对于这句话,孔子的目的是劝学,他虽然认为人的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但人性却是相差不多的,他希望通过强调后天努力来勉励学生认真学习。孔子认为,人在天性上并没有什么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后天的因素所造成的。孔子更看重的是对人后天的培养,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论语》中,有很多处都在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如“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都反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图解经典

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传人,基本继承了孔子最核心的学说。孟子特别重视对“仁”学说的研究与运用,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

“贤”与“不肖”并非决定于天性

纵观人类历史,人性的问题一直深受有识之士的关注。中国人注重人情,因此很早就有人对人性的本质进行探寻和研究。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孔子虽然没有对人性的本质作过系统阐释,但是他指出人的“贤”与“不肖”并非决定于天性,后天的付出才是关键。孟子则提出“性善论”,将人性的本质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古为今用

孔子提及的“性相近”是他丰富社会阅历外在表现的一个方面,这一论断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每个人在受教育前的状态。我们都知道“勤能补拙”的道理,孔子正是打算以“习相远”教导学生用勤敏使自己赢得广阔的前途。很多人在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都会发现,这些曾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的同龄人,几年后却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对他们在聚会中表现得是否活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夸夸其谈者往往事业有成,沉默寡言者则碌碌无为。后天的努力拼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正是孔子想告诉给我们的。 zdxDqGYFSaN32gZ7OFIH1q8UTdgwt5AERAbPI1evMn2rdn4F5GRPAVQ8msXTpzJ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