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容貌观人术

人无论身在何处,容貌总是随身而行,与人接触、交往,给人最初的印象还是容貌。所以容貌可以说是人随身携带,但又不能给任何人的最大的一张名片。

容貌实际上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容”,一方面指手足、腰背、乳脐等,一方面指人在坐、卧、行、走等方面显出来的举止、情态、以及言语谈吐、喜怒哀乐等。细分一下,容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身体的静态表现(如前所述),二指身体的动态表现,即举手投足。通过容的静态,可以发现人的外在美,可悦人一时之乐,因此会对某人有着美好的印象;通过容的动态,可以发现人的品质和能力。虽然这玩意儿只看得见摸不着,是“有形无质”的东西,但却是鉴别人才的主要依据,虽不易知但可悦人一世之乐。正如你发现了一个美貌绝伦的姑娘,会让你心驰神往,当你用尽心机,终于有机会接近她时,她却同别人吵架,如同泼妇骂街般的不堪入耳。那么,你还继续与她交往么?“容”的基础就是身体。

“貌”是指头面上的形象状貌,如口、眼、耳、鼻等等的动态与静态显出的个性特征,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貌”不仅是指脸部,而是整个头部,包括印堂、下巴等。“貌”本应属容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人的精、气、神主要体现在面部,因此把“貌”单列出来,与“容”相提并论。貌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貌的口、眼、耳、舌、鼻、眉等具体的人体器官,它是貌的物质部分,即基础;二是这些器官表现出来的情态,是脏的精神表现,也属有形无质的虚象。这种动态的貌就是情态。由于情态在考察人物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后面有专门的论述。古人说面部是“列百部之灵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所以人心里的真实想法会从面部表情中流露出来,隐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够发现,只要识人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了原子论,被后人誉为唯物论的鼻祖,有一则关于他的识人佳话。某一天,德谟克利特在街上偶然遇见一位熟识的姑娘,于是,德谟克利特便和她打了招呼:“姑娘,你好!”第二天,德谟克利特再一次碰到与头一天同样打扮的那位姑娘时,却这样打了个招呼:“这……,这……,太太,你好!”一夜之间,姑娘变成了太太,这种变化竟然被德谟克利特一语道破。那么,德谟克利特是如何看穿那位姑娘“一夜之间”的事情的呢?这是他仔细观察那位姑娘的脸色,眼睛的活动情况,面部表现及走路的姿态等一系列举止的结果。他之所以这般火眼金晴,就是因为他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据说,德谟克利特有时正吃着鲜美可口的瓜果,会突然从房间里跳出来,跑到地里面去搞清楚瓜果为什么这么好吃。

把人的外部形象分为“容”和“貌”两部分,是为了有利于理清鉴别人物这种特殊活动行为的脉落和层次,更好地研究人才。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根据还是来自经验、阅历,当然也有灵感、直觉等神秘的感觉因素。有时认为某人好或坏却说不出所以然,但事后证明这种凭空的判断居然十分准确,这就是直觉的作用。当然,要是平时多注意在观察人方面积累的话,无论是从逻辑上推论还是直觉的判断,肯定准确性会提高许多。将人的外形特征分为容与貌两方面,其目的也是使考察人物的活动更严谨,更有层次,既能克服泛泛而论的缺陷,也不致流于宿命论。

容貌的美丑是天然生成,但考察人不以美丑为标准。漂亮的面孔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用人之道在于才,而非貌(除礼仪、迎宾之外)。才貌双全,当然最好;二者不可兼得,舍貌而取才也。“自古红颜多薄命”是因为人为的占有与劫掠欲望,生在今天的红颜美人,如不自救自助自强,依然会是薄命的悲剧。

人的各个部位,各个感官是与五脏相关联的,如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这是医生能够从眼中看到肝脏病变的理论根据。而五脏又与五行相联系,如肝属木、心属火等。五行呢,又与四季有联系,如秋属金、冬属火等。通过这样几次转换,说明了耳目鼻舌、五腑六腑这些人体器官是与四时八节互相感应的,也说明了与西方追求“神人合一”不同的中国古代圣人,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与现代人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初衷是一样的。具体到人的容貌上,也要遵循“和谐是美”的原则,要求身体的各部位配合有情,包括三停均匀、大小不亏,胸腹手是与耳目口鼻相顾相称。生有如此之相当然不凡,这样才符合自然之理。人虽是万物灵长,但其自然本性和动物属性始终不会消失。比如春天是动物的发情期,而人在春天也容易意乱情迷,乱性、偷情、性犯罪在春天的比例最高,所以“和谐”这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人。

考察人的容貌,总的原则是:相顾相称,则福生。不以美丑长短为标准,更不能以貌取人。 RvQ6LgSZMReoLmUHYcku044Zz+zzBKiXxRm9iqIDQoMLHYLMYevDvjEZ6gXdMqg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