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帝王风云(1)

十三副铠甲起兵--努尔哈赤人生的三大谜团

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他以十三副甲胄起兵,四处征战,用武力和智谋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起后金,从而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多次面临险境,却屡屡转危为安,颇具传奇色彩。

努尔哈赤发迹之谜

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部。建州部又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州左卫都指挥使一职由努尔哈赤的家族世代继承。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他的先辈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起就受明朝册封,官至右都督,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先后担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的母亲喜塔拉氏是建州都督王杲之女,嫁给塔克世后先后生下三子一女,努尔哈赤是长子。

努尔哈赤10岁那年,喜塔拉氏去世。塔克世娶了哈达部贝勒王台的养女那拉氏,从此他们兄弟几人的日子就不怎么好过了。那拉氏刻薄尖酸,对喜塔拉氏所出之子冷眼相看,还在丈夫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以致塔克世对几兄弟产生了意见。

为了躲开继母的白眼,努尔哈赤常到抚顺、清河等地经商,结识了不少朋友,学会了蒙、汉族的语言文字。他还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从中学习韬略兵法。

明万历二年(1574),由于终为继母所不容,15岁的努尔哈赤被迫带着比他小5岁的弟弟舒尔哈齐寄居于外祖父王杲家,说是寄居,实为人质。王杲与王台有杀父之仇,塔克世是王杲的部将,却薄待王杲之女所出之子,对王台之女那拉氏百般迁就,又与明朝边将李成梁往来密切,甚至暗引明军擒拿王杲。塔克世家庭矛盾的背后实际上是觉昌安父子与王杲的冲突。

同年,王杲被明军剿捕,后被杀。王杲去世后,努尔哈赤带着舒尔哈齐投奔到明将李成梁的手下当差,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受李成梁器重。万历十一年(1583),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引明兵攻打王杲之子阿台、阿海。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误为明军所杀。努尔哈赤悲痛欲绝,一番深思后,决定离开明军,继承父亲的职位,为祖父和父亲复仇。

努尔哈赤不敢直接向明朝宣战,他将怒火对准了尼堪外兰,兴兵攻打势力强大的尼堪外兰。努尔哈赤此举遭到了建州各部的反对,他们对神结盟,发誓要杀死努尔哈赤,以挽救全族人的性命。

努尔哈赤接连挫败了族人的暗杀行为,一举攻破图伦城,迫使尼堪外兰远走他乡,其他各部落也纷纷归依他。明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三卫,于呼兰山下修筑佛阿拉城,自称女真国淑勒贝勒。此后,他屡屡用兵,兼并海西女真四部(辉发、乌拉、哈达和叶赫),征战蒙古,大大扩张了势力范围。

努尔哈赤自知尚未有实力出兵明朝,于是向明朝表示忠顺,先后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和“龙虎将军”。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即位,自称金国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俨然成为了东北之王。

囚弟杀子成王道

努尔哈赤之所以能称王,凭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能忍他人不能忍之辱、绝他人不能绝之情的冷静乃至冷酷。凡是阻止他成功的人,无论是谁,他都会不由分说地杀掉,即使是亲人也不例外,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和儿子褚英便是他称王道路上的牺牲品。

舒尔哈齐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努尔哈赤小5岁,兄弟两人感情深厚。祖父和父亲死后,努尔哈赤决定为亲人复仇,舒尔哈齐毫不犹豫地支持兄长的决定。凭着十三副甲胄,两兄弟不畏势单力薄,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在努尔哈赤崛起之初,诸事艰难,遭遇过无数艰难险阻,甚至有过绝境,舒尔哈齐始终如一追随在兄长身旁,随同征战,出谋献策,立下了无数战功。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汗后,舒尔哈齐被封为贝勒,成为第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兄长。随着势力的扩大,两兄弟的感情在权力斗争面前出现了裂痕,努尔哈赤隐隐感到了弟弟的威胁,开始有意贬低弟弟的功劳。受到兄长的猜疑,舒尔哈齐愤愤不平,也逐渐起了异心,萌发了与兄长分庭抗礼的念头。舒尔哈齐一边积极地与明朝发展密切关系,一边通过联姻等形式加强与诸女真部落的联系,借以扩充实力。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他娶了乌拉部落的酋长布占泰之妹为妻,次年他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布占泰,如此一来他与乌拉部落便结成了牢固的同盟。因此,他的声望逐渐与努尔哈赤平分秋色。女真各部酋长朝见时,两兄弟分南北落座,同时受贺。朝鲜使者到满洲,面见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也是行相同的礼仪,并向两人馈赠同样的礼物。他们二人也分别举行酒宴,在各自帐中款待朝鲜使者,回赠礼物。对外,两人同是建州女真的首领,明朝的史书中分别称他们为“都督努尔哈赤”和“都督舒尔哈齐”。

对于舒尔哈齐的这种行为,努尔哈赤感到忍无可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讨伐哈达部。舒尔哈齐因怀疑城中敌人早有准备,出击略显踌躇。努尔哈赤在哈达城下当众怒斥舒尔哈齐怯战。舒尔哈齐心中不快,两人的不和逐渐浮上水面。在诸贝勒共同参加的会议上,两人常因意见相左而激烈争吵。至此,两兄弟的决裂已是无法避免。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原归属乌拉部的蜚优城准备率部众归附建州。舒尔哈齐和乌拉贝勒布占泰是姻亲关系,他暗中将此事通报了布占泰。

努尔哈赤派兵迎护蜚优城来归部众,舒尔哈齐为主帅,随行的还有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大将费英东等人。行军途中,舒尔哈齐借口军旗发光,不是吉兆,要求回师,褚英等人力争,才得以前进。到达乌碣岩时,布占泰伏击了建州军,舒尔哈齐没有参加战斗,褚英、代善领兵拼死奋战才突出重围。

此后,努尔哈赤借口舒尔哈齐在乌碣岩之役作战不力,下令将其麾下二将处死。舒尔哈齐激烈反对,二将才得以免死。努尔哈赤自此逐渐夺去他的兵权,严加防范。舒尔哈齐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他感到大祸将至,又不愿从此碌碌无为。于是与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商议,图谋另立门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舒尔哈齐带着几个儿子和部属离开赫图阿拉,移居浑河上游的黑扯木,公开与努尔哈赤决裂。

努尔哈赤大怒,他果断采取了强硬措施,没收了舒尔哈齐的家产,并诛杀了阿尔通阿和扎萨克图。努尔哈赤余怒未消,还打算处死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在皇太极等人的极力求情下,阿敏才逃过一劫。

努尔哈赤把舒尔哈齐囚禁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囚室中,四肢用铁锁锁住,仅有一个洞“通饮食”,另一个洞“出便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八月,舒尔哈齐在囚禁中死去,时年48岁。有人认为,他是被努尔哈赤秘密杀害的。

继舒尔哈齐之后,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也因权势之争步上了绝路。褚英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其母是努尔哈赤的发妻佟佳氏。他骁勇多谋,能征善战,在乌碣岩大战中,他的出色表现受到努尔哈赤的赞赏。自从舒尔哈齐死后,努尔哈赤开始让褚英带兵并主持国政。此举说明努尔哈赤有意将汗位传给褚英。这无疑使褚英成为了众矢之的,尤其是四贝勒和五大臣的眼中钉。

四贝勒是努尔哈赤器重的四个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他们皆觊觎汗位,企图推翻褚英的嗣子之位。早年跟随努尔哈赤打天下的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扈尔汉与安塞扬古等五大臣也不满年轻资浅的褚英凌驾于他们之上。褚英又操之过急,为了掌握军国大权,不惜削弱四贝勒和五大臣的实力。如此一来,更加引起他们的不满,也让努尔哈赤隐隐感觉到被架空的威胁。

四贝勒和五大臣联合向努尔哈赤告状,状告他为人不公,欺凌贝勒,威迫大臣。努尔哈赤令褚英当面对质,在众叛亲离的处境下,褚英只回答了句:“吾无话可辩。”究竟是心虚还是他知道辩也无用?后人无从得知,只知道褚英从此被解除了兵权。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褚英被幽禁,两年后,他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年仅36岁。

金国汗死亡之谜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后金大军抵达军事重镇宁远城下,所向披靡的大军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激战后,努尔哈赤兵退沈阳,不久便撒手人寰。

突然驾崩的努尔哈赤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争论不休,至今仍然没有定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

清史提及努尔哈赤之死时,称他是得病而死,但是细节语焉不详。崇德元年(1636)编纂成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记载:

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前往清河泡温泉疗养,没想到月末却更加严重了。他乘舟回京(盛京),派人请大妃前来迎接,两人在浑河相遇。在离沈阳四十里的鸡堡,努尔哈赤驾崩。从生病到病逝,不过半个月时间,努尔哈赤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据《明熹宗实录》记载,袁崇焕认为努尔哈赤因为大败于宁远,抑郁愤懑,背上患毒疽而死。明人沈国元的《两朝从信录》也持同样的说法。这样看来,努尔哈赤的死因似乎已有定论,然而朝鲜人李星龄著的《春坡堂日月录》却出现了不同的说法。他认为努尔哈赤是因为攻打宁远时为明军的炮火所伤,所以才不治身亡。《春坡堂日月录》提及朝鲜的一个翻译官韩瑗受到袁崇焕的喜爱,跟随在袁崇焕的身边,亲眼目睹了宁远之战的全过程。据史料记载,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率军兵临宁远城下。宁远守将袁崇焕严词拒绝努尔哈赤的招降,亲率兵民万人顽强守城。他们在宁远城上架设了11门红夷大炮,向后金大军开火,造成敌军伤亡无数。

那么努尔哈赤究竟有没有被大炮击伤呢?根据韩瑗的回忆,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了重伤,袁崇焕还准备了礼物,明为慰问,实为讥讽。由于受了重伤,并且精神上也受到极大的打击,努尔哈赤整日悒悒不自得,最终郁郁而终。“炮击重伤说”虽有合理之处,但同时也遭到了多名学者的质疑。不过,《春坡堂日月录》是孤证,是唯一的证据,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佐证。从当时袁崇焕的反应来看这一论断也站不住脚,倘若努尔哈赤真的被炮击伤,那就是明军的重大胜利,然而为何袁崇焕在多次报告宁远大捷的奏折中,没有提及此事?明朝表彰袁崇焕的圣旨及大臣祝贺宁远大捷的奏疏中,又为何只字不提努尔哈赤受伤一事?

再者,从宁远之战到努尔哈赤逝世,期间长达8个月,在这8个月中,努尔哈赤不仅亲征蒙古,还回师沈阳抵抗明将毛文龙的进攻,看不出健康有何异常之处,直到七月才有了努尔哈赤生病的记录。炮击重伤说不能成立,然而抑郁病死说似乎也不准确,为何努尔哈赤直到宁远之战8个月后才抑郁病发?这个时间段未免过长了。很有可能是努尔哈赤年近七旬,多年马上征战给他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再加上患上了难以治愈的背疽,所以不久便病逝。

最爱是宸妃--皇太极和海兰珠

在皇太极的后宫中,曾出现过博尔济吉特氏三女共侍一夫的情况。这三位女子各有千秋,哲哲为皇太极所敬,布木布泰为皇太极所喜,但皇太极最爱的女人却是宸妃海兰珠。皇太极为她喜,为她悲,为她呕心沥血,可谓是情深意浓。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思之女哲哲远嫁皇太极为妻,时年15岁,比皇太极小8岁。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哲哲被封为大福晋。皇太极对哲哲十分喜爱尊重,可惜她一直没有生育。天命十年(1625)二月,皇太极迎娶了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太后。此后的几年里,哲哲和布木布泰分别生下了几个女儿,却始终没有儿子。

海兰珠入宫

为了巩固清与科尔沁部的关系,皇太极又于天聪八年(1634)迎娶了哲哲的另一个侄女、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为妃。崇德元年(1634)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立国号为“清”,正式册封“一后四妃”,其中哲哲被册封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海兰珠为关雎宫东宫宸妃;布木布泰为永福宫次西宫庄妃。五宫后妃中,蒙古科尔沁部的女子便占了三位,皆姓博尔济吉特氏,其中明事理的哲哲深受皇太极的尊重,而年轻的布木布泰也为皇太极所喜爱,但是皇太极真心爱恋的却是晚于二人进宫的海兰珠。

海兰珠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9),她是哲哲的侄女,也是布木布泰的亲姐姐。她比布木布泰大4岁,却比妹妹晚9年嫁给皇太极。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已经26岁,史书上关于她的记载也是由此开始,之前的海兰珠名不见经传。

因为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年纪太大了,所以后人便揣测她是嫁过人的寡妇,但这些也仅仅是猜测,年纪大并不能作为“再嫁”、“寡妇”的有效证据。年纪大嫁人的女人虽少但并不是没有,“叶赫老女”东哥33岁出嫁,努尔哈赤的侄女孙带格格28岁出嫁。也有人说,史书上之所以没有关于海兰珠嫁过人的记录,是因为寡妇的名头太难听,皇太极有意销毁了这些记载。这个也令人难以信服。五宫后妃中的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原是林丹汗的囊囊福晋,衍庆宫淑妃巴特玛·也曾是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两位福晋率众归附后金,被皇太极纳为妃子。她们不仅是寡妇,还带着孩子。可见寡妇改嫁在当时是很平常的,没有必要因此故意抹掉海兰珠的过去。

天作之合

天聪七年(1633)四月,哲哲之母科尔沁大妃偕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次妃,一同来盛京朝见皇太极,同行的还有布木布泰的兄长吴克善等人。皇太极以极高的规格接待。在长达两个月的来访期间,双方相互宴请,确定了皇太极的幼弟多铎与哲哲之妹、哲哲生的皇四女与吴克善之子的婚事,与此同时,也定下了皇太极与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的婚事。天聪八年(1634),在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海兰珠抵达盛京,与皇太极成婚。这桩婚事对双方都有利,皇太极可借此加强和科尔沁部的联系,而当时哲哲和布木布泰生的都是女儿,没有儿子,为了保住博尔济吉特氏在后宫的地位,两人也都极力促成皇太极和海兰珠的婚事。

海兰珠到来时,恰逢皇太极亲率大军西征明朝的大同、宣府一带,收降察哈尔林丹汗的部众回朝不久。听到海兰珠前来的消息,皇太极喜不自禁,偕皇后及诸妃出城相迎,并大设宴席接待送亲队伍。随后皇太极又为大军凯旋和察哈尔诸臣举国来附,以及科尔沁部送来海兰珠这几件大喜事,一起举行了盛大的庆礼。将海兰珠的到来与出征凯旋并列庆贺,可见皇太极对新妃特别重视。

海兰珠文静娴淑,秀丽妩媚,入宫以后,深受皇太极喜爱。两人情投意合,几乎形影不离。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册封五宫后妃,海兰珠被封为关雎宫东宫宸妃,仅次于哲哲皇后,位居四妃之首。并赐其宫室名为“关雎宫”,此名取之于《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明了皇太极对她缠绵深厚的爱情。

崇德二年(1637)七月,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一子,即皇八子。皇八子的诞生让皇太极欣喜若狂,并为此大赦天下。皇太极在赦令中称“今蒙天眷,关雎宫宸妃诞育皇嗣”,他把这个刚来到人世间的婴儿称为“皇嗣”,即代表着他有意立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为皇太子。

在此之前,皇太极的元妃钮祜禄氏、继妃乌拉纳喇氏等人已为他育有七个儿子,但这些皇子们诞生时都没有举行过如此盛大的庆典。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时已经30岁,是皇太极的得力助手,也是大清的核心人物之一,但皇太极也从未表示过让豪格继承皇位。皇太极此举充分表明了他对海兰珠及皇八子的极大宠爱。

天人相隔

然而天不如人愿,崇德三年(1638)正月,未满周岁的皇八子夭折,连名字都未来得及起。《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崇德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关雎宫宸妃所生子,诞生七月染疾,至正月二十八日薨。”海兰珠无法承受痛失爱子的打击,终日以泪洗面,皇太极和她母亲的百般劝慰也不能拂去她的悲伤。她整日郁郁寡欢,不久便身染重病。

崇德六年(1641)九月,皇太极御驾亲征,攻打明朝军事重镇锦州。不久,从盛京传来了海兰珠病重的消息,当时正处于战争的紧要关头,皇太极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不顾一切起驾回朝。他一路马不停蹄,抵达距离盛京城不远的旧边时,见天色已暗,便扎营休息。谁知入夜不久,盛京皇宫遣人来报宸妃病危。皇太极闻报,立即下令拔营启程,连夜赶奔。同时,遣大学士希福等人快马疾驰,先趋问候。

天尚未明,銮驾刚入盛京就传来海兰珠薨逝的噩耗。皇太极犹如五雷轰顶,直扑关雎宫,当看到已合上双眼的海兰珠时,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声泪俱下,涕泣不已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面对此情此景,诸皇太极名字之迹王大臣皆跪地劝皇上节哀。

在诸多兄弟中,皇太极的名字显得格外不同。清宫官书称皇太极登极后翻阅汉、蒙文书籍,得知汉人储君称“皇太子”,蒙古继位者音亦皇太极,方才明白天意注定他称帝。这不过是清皇室力图证明皇太极为正统的说法,不足为信。

有人认为皇太极本名为“黄台吉”,台吉是太师的转音,蒙古人爱用此名,相当于“贝勒”之意。此命名习惯传至女真部落,努尔哈赤以此为子命名。黄台吉当上皇帝后,觉得“皇太极”更适合他的皇帝身份,便在汉文中改为同音的这三个字。然而近年来学者通过史料考证,认为皇太极原名不是“黄台吉”,而是“黑还勃烈”。还有学者进一步阐明,“勃烈”是“贝勒”的转音,所以皇太极的真实姓名应是“黑还”。此外,还有皇太极名为“阿巴海”一说。

经众大臣力劝,皇太极才稍止悲痛。他为海兰珠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他还亲自撰写祭文,内容情深义重。在皇太极的坚持下,丧殓仪式以超越常规的规格举行。海兰珠死后火化,暂安于盛京城地载门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极多次率众王及后宫女眷前往祭祀,每次祭祀他都在灵前奠酒,痛哭不已。回到宫中,皇太极坚持不入宫,而在临时的御屋中居住,以表示对海兰珠的哀悼和怀念。宸妃之丧被视为国丧,皇太极特下诏,崇德七年(1642)元旦大典因为宸妃之丧而停止,举国禁止举行筵宴。在宸妃丧期内作乐的宗室和官吏,都招致了皇太极的怒骂。郡王阿达礼、辅国公扎哈纳便是因为在丧期中作乐,被剥夺了爵位。海兰珠死时才33岁,虽然她和皇太极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的7年,但她赢得了这位铁血君王最大的爱恋,可以说是一生无憾了。

相见于黄泉

自从失去宸妃海兰珠后,皇太极饮食顿减,身体每况愈下。后来,诸王大臣奏请他去蒲河射猎,借以消愁解闷。不想路过宸妃墓时,皇太极触景伤情,不禁又在灵前哭祭一番。

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夜,皇太极处理完政务后,回到寝宫清宁宫,在东暖阁炕上小憩,端坐而崩,史书上记载是“无疾而终”,年仅52岁。如此年纪便去世,可想而知海兰珠的死对皇太极造成了多么沉痛的打击。皇太极驾崩后,葬入昭陵,海兰珠也被迁葬到昭陵。

不爱江山爱美人--顺治帝出家之谜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冲龄登基,却英年早逝,仅仅活了24岁,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谜团,甚至连他的最后归宿也出现多种说法。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他不爱江山爱美人,爱妃董鄂妃死后,他看破红尘,遁入五台山为僧。

不幸福的政治婚姻

在遇上董鄂妃之前,虽然顺治帝拥有十几名妃子,但多是政治联姻,因此他并没有感到幸福,内心反而常常感到苦闷。

顺治帝的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吴克善之女,她是孝庄太后的侄女,也是顺治帝的表妹。这桩婚事是摄政王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做主定下的,当时顺治帝在朝政上处处受到多尔衮掣肘,与孝庄太后的感情也不是十分融洽,因此顺治八年(1651)正月吴克善将女儿送到北京,诸多宗室奏请顺治帝于二月完婚时,顺治帝故意拖延,最后迫于孝庄太后的压力直到八月才举行大婚典礼。

博尔济吉特氏虽然貌美,但是自幼娇生惯养,不懂得体贴人。顺治帝对她本来就没有好感,如此一来愈加感到不耐烦。婚后不过两年,顺治帝便试图废黜皇后。此事引起了朝臣和孝庄太后的反对。顺治帝只好暂时作罢,但心中抑郁,寝食难安,没几日便形容憔悴。孝庄太后毕竟还是心疼儿子,见此情况,只好顺了他的心意。于是顺治帝将皇后降级为静妃,改居侧宫。即使后来顺治帝病重,博尔济吉特氏请求见他最后一面,仍被拒绝。

顺治十一年(1654),顺治帝立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为后(即孝惠章皇后),依然是科尔沁部的女子。孝惠章皇后是废后的侄女,也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可见其中浓厚的政治色彩,也可以想象得到顺治帝的恼怒和不甘。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很聪明,她知道顺治帝不喜欢她,所以处处避其锋芒,专心服侍孝庄太后,即使是在顺治帝找茬时,也是逆来顺受,让顺治帝找不出把柄来废后,因而顺顺当当地坐稳了皇后之位。

童鄂妃是童小宛吗

心情苦闷之时,顺治帝遇见了董鄂氏,后人多称之为“董鄂妃”。董鄂妃聪颖秀慧,温柔善良,赢得了顺治帝毫无保留的爱。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清室的一桩疑案,民间对此有诸多说法。最为离奇的说法认为她是江南名妓董小宛,《清宫演义》等野史均持这一说法。

野史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董小宛是秦淮河上的名妓之一,与陈圆圆、李香君、柳如是等人合称“秦淮八艳”。清军降将洪承畴性本好色,早就听闻董小宛的美名,攻占江南时,他将董小宛掠入府中,没想到董小宛心中已有所爱之人,并且不屑洪承畴的为人,誓死不从。洪承畴霸占不成,恼羞成怒将董小宛献入皇宫。顺治帝被这位来自江南的佳人迷住,立即封妃。无奈董小宛心系所爱,又痛恨这位蛮族君主,终日郁郁寡欢,没几年就去世了。

故事情节虽然离奇曲折,充满了吸引力,但是据多方考证,这一故事是文人胡编乱造出来的。历史上确实有董小宛其人,也确是秦淮名妓,却根本与顺治帝沾不上边。董小宛,名白,字青莲,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崇祯十五年(1642),董小宛从良,嫁给江南名士冒辟疆为妾。战乱中,两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后来,董小宛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病死。

董小宛比顺治帝大了14岁,而且她病死时,顺治帝才14岁,两人年龄相差悬殊,如何能相知相爱?因此董小宛即董鄂妃一说纯属捕风捉影。那么为何人们会将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一来,她们都是温柔似水的绝色佳人;二来,她们的姓中都带有一个“董”字,一些无聊文人便无中生有,编出了这段风流韵事。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被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等。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是顺治帝之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妃子,后来被顺治帝看上,纳入宫中。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十一子,顺治十二年(1655)被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去世,年仅16岁。据说博穆博果尔的死颇有蹊跷。

这一说法来源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是顺治帝的老师,有一段时间,两人关系十分密切,顺治帝还尊敬地称呼汤若望为“玛法”(满语“爷爷”的音译)。有人根据汤若望生前遗留下来的书信和回忆录等相关资料撰写了《汤若望传》一书,记述了汤若望在中国大半辈子的经历。其中有汤若望的一段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燃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此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汤若望并没有明说这位贵妃是谁,也没有指出“满籍军人”的姓名,后来有史学家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这位“满籍军人”是博穆博果尔,而贵妃便是深受顺治帝宠爱的董鄂妃。孝庄太后的一条谕旨也隐约成为了这一猜测的佐证。

当时清宫有命妇轮流入宫服侍后妃的制度,顺治十一年(1654),孝庄太后认为原无此制,应“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便废除了这一惯例。于是有人猜测,也许正是在太后的寝宫中,顺治帝偶然遇到了董鄂妃,为她的美貌和才情所倾倒,两人不顾伦常陷入爱河。孝庄太后大为恼火,为了断绝他们的关系,下旨禁止命妇入宫。

董鄂妃的入宫时间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猜测的可信度,对于董鄂妃进宫的情形,史书没有详细的记载,顺治帝在挽词中说她18岁时因品德优秀入选宫中,而选秀制度规定,参加选秀的旗人女子年龄在13岁至16岁之间,董鄂妃已年过16,不太可能通过选秀这一渠道入宫。那么,董鄂妃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宫的?顺治帝又是如何认识她的?这实在是叫人费解。

情投意合

无论是猜测也好,事实也好,董鄂妃毕竟是进宫了,而且获得了少年天子顺治帝的万般宠爱。那么,这位佳人究竟是什么人?又为何能被顺治帝如此爱恋?

其实董鄂妃的身世并不是谜,她是内大臣鄂硕之女,生于崇德四年(1639),其弟是后来深受康熙帝信任的抚远大将军费扬古。董鄂妃容貌秀丽,仪态大方,更重要的是她知书达理,性情温和,品行高洁,谦恭节俭,因而深受顺治帝的喜爱和尊敬。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董鄂妃刚入宫便被封为贤妃。按常理,初入宫的女子的最初封号往往是级别较低的答应、常在、贵人,而董鄂妃一入宫,便是妃的级别,可见顺治帝对她的重视。

同年十二月,顺治帝认为“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妃之上者”,因而将董鄂妃册封为皇贵妃,并破格颁诏大赦天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的品级一升再升,地位仅次于皇后。如果不是孝庄太后和董鄂妃本人的反对,顺治帝还想废黜皇后,让董鄂妃取而代之。

次年,即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妃生下皇四子。爱子的诞生让顺治帝欣喜若狂,他深信在董鄂妃的教导下,爱子必定能成为优秀的君王。尽管已有3个儿子,顺治帝依然在许多公开场合和诏谕中称其为“朕第一子”,表明了他有意立此子为储君。

无奈皇四子命薄,不足百日便夭折了。董鄂妃是个深明事理的女子,入宫后,她得到顺治帝的专宠,但从来不恃宠而骄,反而战战兢兢,上恭恭敬敬地服侍太后和皇后,下对其他妃嫔也是尊重有礼。为了使自己获得后宫的认可,董鄂妃如履薄冰,行事处处小心,在精神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她的身体本来就孱弱无比,现在又突遭丧子之痛,最后一病不起。

无奈红颜遭天妒

为了安慰董鄂妃,顺治帝于顺治十五年(1658)三月,追封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大修园寝,并亲自为早夭的爱子撰写墓志铭。然而,董鄂妃已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一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年仅22岁。

董鄂妃的死,几乎让顺治帝崩溃,他悲恸欲绝,在董鄂妃死后第三天,追封她为皇后,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顺治帝的悲痛到了极点,他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举哀,又打算让服侍董鄂妃的太监、宫女殉葬,幸而孝庄太后出面阻止才罢手。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移至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顺治帝还下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董鄂妃的葬礼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定制了。

清制规定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皇帝及太后之丧时,改用蓝笔批本,过27天后,再用朱笔,皇后之丧,则无此制。而董鄂妃之丧,顺治帝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为了彰显董鄂妃的贤德、美言、嘉行,顺治帝还命大学士撰拟祭文,并亲自动笔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高度赞美了董鄂妃的品德言行。

爱妃之死,给顺治帝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精神萎靡不振,健康也大受影响。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顺治帝崩于养心殿,享年24岁。

顺治帝出家了吗

民间盛传顺治帝没有死,而是装死,隐姓埋名到五台山出家了。其子玄烨继位后,曾多次前往五台山觐见父亲,但顺治帝都避而不见。此说为野史所沿袭,又编出了许多亦真亦假的传说故事。

那么,顺治帝是否真的出家了?可以确切地说,在董鄂妃死后,顺治帝确实有过出家的念头,还因此将清廷弄得鸡飞狗跳,但是最后没有出成。

顺治帝生前崇尚佛教,从顺治八年(1651)他打猎途中偶遇禅师起,便对佛教产生了兴趣。顺治十四年(1657),顺治帝途经京师海会寺,召见僧人憨璞聪,两人相谈甚欢。憨璞聪向顺治帝引荐了高僧玉林、木陈等人。顺治帝延请他们入宫讲授佛法,还得了个“行痴”的法号。后来玉林又为顺治帝推荐了弟子茆溪森。茆溪森的学识和修养深为顺治帝敬佩,两人常常在一起讲经论禅。

董鄂妃逝世后,顺治帝一时心灰意冷,看破了红尘,执意削发为僧。茆溪森苦劝,顺治帝执意不听。茆溪森不得已,只得为顺治帝剃发。茆溪森临终前做的一首偈语“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讲的便是他和顺治帝的关系。

此举震惊了满朝文武,连深居后宫的孝庄太后也被惊动了。王公大臣们和孝庄太后的规劝,顺治帝一概不听。见规劝不成,孝庄太后干脆召来了茆溪森的师父玉林。

玉林自有对付顺治帝的招数,他让茆溪森坐在一堆干柴上,手举火把,对顺治帝说,皇上如果不蓄发还俗,他便将茆溪森活活烧死。顺治帝无法,答应蓄发。之后,他再次向玉林表明出家的意愿,并问:“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不都是舍弃王位出家了吗?”玉林回答道:“佛祖和禅宗是悟立佛禅,而当今世间需要您护持佛法正义,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正是这段规劝,顺治帝才回心转意,打消掉出家的念头。但顺治帝仍然眷恋佛法,在他驾崩的前几天,还亲自把平日最宠信的太监吴良辅送到京城悯忠寺替自己出家。

顺治帝摈弃了出家的打算,正想振作治国安邦,可是在玉林的那次谈话后不久,他便患上了绝症--天花。天花在当时是不治之症,顺治帝对此十分恐惧,多次出宫避痘,没想到最终还是染上了天花。

在顺治帝驾崩之前,他召来翰林学士王熙和麻吉勒起草遗诏。王熙在他所著的《王熙自定年谱》中记录了这件事:顺治帝死的前一夜,即正月初六晚,顺治帝召他至养心殿,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顺治帝刚说了两句,便疲惫不堪了。王熙担心龙体不堪重负,便奏明待他们将诏书全部拟就再行进呈。顺治帝点头答应。王熙和麻吉勒两人便在乾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了遗诏,送到养心殿让顺治帝过目。顺治帝拖着病体修改,直到次日清晨才完稿。当天,顺治帝就去世了。

顺治帝驾崩,宫中举丧后,将其梓宫移至景山寿皇殿。停灵百日后,僧人茆溪森举火将其遗体火化。次年,顺治帝的宝宫(骨灰坛)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妃合葬于遵化孝陵。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由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的“牛录”组织演变而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进行改造,建立四旗,以黄、红、蓝、白四种纯色旗为标志。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由牛录章京(汉名佐领)管辖;5牛录为1甲喇,由甲喇章京(汉名参领)管辖;5甲喇为1固山,由固山额真(汉名都统)管辖,固山额真即是一旗之主。固山额真下设两名副手,为梅勒章京(汉名副都统)。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皇太极在位期间,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

满洲八旗中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收回多尔衮所领的正白旗,连同自己所领的正黄、镶黄二旗统归皇室管辖,称为上三旗,担任禁卫皇宫等职务;其余五旗合称为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全国各地。 ncb8C6LMs4ZwZDo5Z6huGXikYwqBofqldZyZSqBWFH3elhdq7fXFecTDKoqzmc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