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恩师挚友,今生何求

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所有读书人都把科举考试看做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曾国藩也不例外。二十四岁之前,他除了因求学去过长沙和衡阳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读书,所以没结识几个好友,同辈中也只有湖南的郭嵩焘、刘蓉等人。

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正月十七,在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中,就说到了他的两位恩师及朋友对他的影响,说到了拥有恩师挚友的重要性,他说:“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筹之矣,唯汪觉庵师及欧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唯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曾国藩在家乡读书时,朋友们对他似乎没什么影响,他也没得到什么益处,因为朋友们大都是平庸低俗之辈。他认为少年时代天分不高,就是因为每天与平庸之辈相处,所以没有什么收获,反而自己也变得平庸了。到了京城之后,结交了一些文人志士,受他们的影响,自己也上进了许多。当时的曾国藩已入翰林,他所结交的都是名儒硕学之士,曾国藩自然感到以前的时光都虚度了。

曾国藩到了京城之后,视野开阔,对一切事物都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科举考试不是人生的全部,仅仅是人生的一小部分,需要做的事还有许多,也不能让科举来定夺一个人的一生,考取功名并不能说明人生就成功了,没有考取功名也不是注定人生就失败。每个皇帝都青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有功名,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朝廷更是重用那些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到了京城后,曾国藩结交了一批新的良师益友,他们对曾国藩的一生影响深远。

在京城学习期间,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弟弟们,很是自豪地向他们介绍自己结交的一些朋友。

曾国藩信中所提之人都非平庸之辈,他们都是北京的名流学士。这些人都是曾国藩在翰林学习时结交的,这些人是曾国藩在北京的主要交际对象,他们对曾国藩的影响可谓至深,有的是曾国藩一生的好友;有的是曾国藩事业上的指路人;有的对曾国藩的文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一生的成就与他们的影响密不可分。以至于后来,曾国藩在教导子孙后代时也着重强调交友要慎重,不可大意,因为一位好友能给你带来无穷的益处,而不良的朋友带给你的一定是负面影响。

邵懿辰,字位西,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久官于京师,熟悉朝章国政,朝廷不少大典、礼制、诰文均出其手,且博览典章,撰有《礼经通论》、《尚书传授同异考》、《杭谚诗》、《孝经通论》等。处理完繁忙的军机之事,他经常和唐鉴、梅柏言等人“以文章道义相往来”。曾国藩到京时,他任军机章京,曾国藩对这位老前辈格外尊敬。

刘传莹,字椒云,湖北汉阳人,官至国子监学政,专于古文经学。他是曾国藩在城南报国寺养病期间结识的一位挚友。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曾国藩因病休养,趁此机会他阅读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有不明之处他便请教刘传莹,刘传莹也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二人互相学习,一来二去便成为挚友。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叟。湖南道州 (今道县) 人。晚清诗人、书法家,此人精通书法,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曾国藩结识何绍基之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正是何绍基的长处,于是在写作方面他以何绍基为榜样。

吴廷栋,字彦甫,号竹如,安徽霍山人。吴廷栋爱好宋儒之学,入官极重视为官的品行,蹇蹇自靖。他与曾国藩无话不谈,一谈就是一天。谈论的话题都是修身治国的道理。从吴廷栋那里,曾国藩知道了窦兰泉,此人见识独特,非常不一般。

此外,曾国藩还认同子思与朱子的学习之道:学习就像是炖肉,先用猛火攻之,然后再用细火慢慢煨,这样,炖出的肉才会又香又嫩。曾国藩认为自己以前读书方法不对。所以他想搬进城去,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摒除一切。但同时他也有所顾忌,城里有良师益友,唐鉴、倭仁、吴竹如、窦兰泉;城外也有一些像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等曾国藩天天想见的人。

曾国藩一生交友无数,城内城外均有,他舍不得放弃任何一方,经常恨自己不能有分身之术。可以说,曾国藩是幸运的,因为他身边有那么多的挚友为他指引方向,给他带来光明。曾国藩曾言之:“与周瑜周公瑾交往,好像喝很甘醇甜美的酒一样舒服。”他在和邵蕙西的交往中就包含着这种感觉,两人自从见面就长谈不休,直到很晚也不愿分手,每次都是如此。对于子序,曾国藩也是十分佩服,此人见识远大,理论精辟,让曾国藩心生敬仰。特别是他对曾国藩所说的这番话:“用功好比掘井一样,与其掘了好几井而没有一口掘到地下的泉水,倒不如老是守着一口井掘,一定要掘到泉水为止。”曾国藩认为,此话正说出了自己的弱点,以后一定牢牢记住此话,专心掘一口井。

曾国藩曾写信告诉家人:“我等来到京城后,才开始有志学习写诗,写古文,并习字之法。但最初也没有良友,近年来得到一两位良友,才知道有所谓治学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才知道范仲淹、韩琦等贤臣可以通过学习做到;才知道司马迁、韩愈的文章水平通过学习也可以达到;程颐、朱熹也可以通过学习达到。”

起初曾国藩认为,京城里的那些成功人士、名流之辈都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年之后,通过与一些朋友交流,他了解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圣贤豪杰皆可为也”,不存在什么高不可攀。在曾国藩二十年后重回南京时,他还专程看望吴廷栋。当时的吴廷栋年事已高,腿上有病,但每天仍然校勘书籍,日理万机的曾国藩忙于国事之余,都会抽空看望这位老者,他们一起谈论时事,不亦乐乎。

实际上,曾国藩在不断结交新朋友的同时,也不忘联系旧朋友。他深知,人生路途离不开朋友,正是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才使自己有了一番成就。 bJe4udF84Nmwv7OsIZkZcCic0JFfXHHbDtejFfArC+SH68HqV7M1vS/lA6e6s/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